声音形态,可以解构分层来理解,最初始是一个发声,就像一个点光源。 随着时间,这个光源不断因为音乐内容变化而变化,也就形成一条绵延的“线”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线条感。 然后,点的形态、线的样貌,以及两者综合在一起的感受,构成了完整的听觉。 那么,这个最初的点,可以联想到上学时候地理学的地壳结构,是分层次的。 哪里是岩浆、哪里是土层、哪里是地下水层,等等等等,都是分层而来,有不同的特征。 这个层次的划分,是按照组分来的,好似不同频段占比,是预设的,是固定的,是人为安排的,是比较“机械”属性向的,在电器技术基础上,可以做各种搭配组合。 这样一来,不同声音发出来的时候,经过这么一个调音效果模型,结合人的感知预设,就得到一个感受。 这里就强调感观与物理实境的结合,在融合、化合意思分别,惯性的情感思维的触发,形成所谓音质音效等感受。 结项,实际上是一种通感描述,拿视觉方面的表述,来试图说明听觉方面的感观。 现象最开初的起始,非常关键、精妙,应征着作者的审美“秉性”,是一个记录了绳墨规矩的模版、模具。 而整个画幅,就是这种模板、模具,在对持续信息量(乐曲内容)做梳理的“时间长河”里,因为重复性、反复输出,而形成的强烈、明确、坚固的惯性感受,似乎固定,就变成器材的特质。 如果没有持续输出,只有一霎那的响,这种感受就不够深刻,听感的表述就不够明确、自信、笃定。 同理,如果你非常专注,很快可以听懂,契合其特点;如果你心散乱,时不时走神了,就要多听听,多点重复刺激,加深印象,进而得到所谓的结论。 这就好比火把转起来形成的火圈,看上去是一个圈,只是因为转的快而已,但是,最初火把的形态(比如大小),对后续火圈的样子(比如圈的粗细),有决定性作用。 这个成像,随时间而变化,里面的规律,就对所谓的线条感形成了感观方面的支撑,表达为线条粗、细、实、虚、涩、滑等。 如果这个结项,里面始终有一个能量相对密集的硬核的区域,之外是发散的区域,那么硬核区域大,外部扩散少,则结项会被描述为较大,线条的描述也会相应变为感觉满实、饱满、清晰、硬朗且粗壮。 与此同时,因为外缘的弥散信息量较少,所以背景干净,不是走微动态的类型,而是走打磨、光洁、润泽,水属性一脉的类型,没有太多的松香味、空气感等。 总之,就是相辅相成,对立共存,知一得二,当做完整一个像来看,就能左右逢源,全体把握其究竟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