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西里·佩特连科&皇家利物浦爱乐团 肖交全集之一
创建时间:2024年9月14日
瓦西里·佩特连科(1976-)率皇家利物浦爱乐团在Naxos的肖交全集值得尊重,我还没听过有谁的全集版能像佩特连科那样、提供出如此丰富的细节和“工笔画”般的工整色彩,任何轻视利物浦爱乐团在老肖这里的演奏功力都被事实证明是错意,它们的表现基本完美,这也印证了佩特连科的指挥功力,见证了他对老肖个性的、有效果的理解,我曾经怀疑过新中生一代能否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重现”老肖,但这11张唱片以无可置疑的演奏做了回答。
肖1我满意,恰到好处的音响效果与合奏的精确度,都显示出指挥与乐团一流功力,力度拿捏深得老肖味道,又能同时关注声部与全奏的对比,在快如惊风的二乐章,更表现出弦乐和其它声部细若发丝的精细,足见佩特连科胸有成竹,这份稳健就令我对后面的演奏给予期待,也足以提升我对其指挥的信心。
第三乐章对作品情感特征的揭示披露了佩特连科指挥风格另一侧面——留有余地中又有深入挖掘,清澈淡雅中也有含韵丰腴,而且两者之间的平衡性佳,有两把刷子,再听听他聪明智慧的第四乐章,将我对利物浦曾经的几丝怀疑一扫而空,快与慢段落都挑不出瑕疵,可列入优秀版本之列。
同属早期的肖3,佩特连科对作品音乐性的“再造”成功,他的第一二段落明显注入了节奏性与鲜活跳跃的步伐,并将此作为演奏快速段落的第一选项,因而弦乐在低音区的推演、木管与小号的生动、合奏和弦的清亮,都被赋予生命的的律动,在姿肆自由的演奏中,你却感觉不到无厘头的“喧闹”,佩特连科好手段!他着力于挖掘早期作品、特别是第2,3号的音乐性、而又大幅淡化作品的政质属性,这样的设计聪明,出来的效果让我有新颖感,看来对有些作品,还是新生一代更易变通,老派们往往容易陷入到墨守成规,而佩特连科为这版肖3演奏提升了层次。
很多年前听肖4,就很难理解这样颇具惊骇交响特征的作品为啥受到日丹诺夫之类无情弹压,乃至被压制了26年之久才重见天日,而如今,又有多少乐团和指挥在肖4的演出中大放异彩,佩特连科和他的利物浦肯定是其中的皎皎者。
我首听此版就惊异于它逼人的清晰灿亮和震人心弦的动态音响,带有缜密逻辑感的节奏与音准精湛的推进无可挑剔,整个这一大段落的呈示部齐整亢奋、高能高效,我不会排除他突出了作品的乖张气息而淡化了冷嘲与机智,但他在沉思章节的淡定从容与幻思般的色彩感令我满意,这两点,能感觉佩特连科和利物浦爱乐在内容信息丰富的演奏中所披露出的音乐才华,掌控之精准与声部之干净令我叹服。
第三乐章甚好,沉得下、稳的住,而刀切般锋利的小节音响与声部对置听起超过瘾。
肖5的速度比其它版本稍慢,比如第一乐章,平缓的情绪其实是对总谱的尊重,他并未表现出欲深入探索的兴趣,但他的诠释宽缓、明晰、有度,而他的适可而止反倒在一些乐段溢出充沛的张力,给我以重点突出的感觉,但由于这样的“张力”并不占据突出的主导地位,措辞口吻基本是适度的,客观,速度“正常”,该有的都有,但他肯定不会以特色来寻求演奏偏于某种“类型”,这样相对客观的演奏看似寻常,其实内里有细腻精湛成份。
听听第二乐章就明白我所说的“细腻精湛”在哪——合奏的浑厚与声部分部的精细兼而有之。
我个人总是对佩特连科演奏沉思性乐章有好感,囫囵于演奏特色是指挥家的优秀素质,而“适可而止”更是指挥家的优秀素质,如他的 largo乐章,氛围与蕴致都透着大家气息,就像坎切利,于平静中孕育着不凡、于宽缓中孕育着暗流涌动、突然就转向大河奔流。
带有温合色彩的演绎还有第9号,但若将其仅仅理解为“温合”不准确,它的意义在于展现出新世纪音乐家视野开阔之后对老肖作品的新思维,而正是这样的新思维使老肖更具有“世界意义”,虽然它有可能会淡化民族性或主观诉求的迫切性,他的第一乐章外向性而平滑,啥叫“平滑”?——他明显淡化了作品的斯拉夫气质,代之而起的则是自律的音乐性,声部衔接异常紧密,几无缝隙,通篇有流淌不坠的音乐之美,的确优秀。
第二乐章的管乐同样“平滑”,如漂流于镜湖面的孤舟,略带感伤,偶有愁怅,但基调不改。后面的三个乐章演奏棒极了,无论是疾动中的平衡还是宽缓中的声音架构,都超一流。
当然得说,新一茬指挥家的老肖,我还未找到在新思维之下足以有界碑意义的版本,但这一茬指挥淡漠历史因素、重启音乐本色的诠释值得思考,不仅佩特连科,类似的还有尼尔森,他的那张肖6也令我开悟。我介绍过老肖在肖6创作中的突然“转轨”,也曾提示爱德华·唐斯对肖6不吝言辞的溢美,目地在于说明肖6绝非无足轻重之作——尤其他的第一乐章真正的出自老肖内心,是他真正“想说的话”,而开启的音乐动机就在大提琴与小提琴分别向上向下的两条旋律。
佩特连科第一乐章清晰的解释性显而易见,原因在于这一代人没有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不会“刻意”,因而措辞自然,口齿也就清楚,听听开声到单簧管的“平行四音型”(第7.16分),佩特连科的话语是在一个恰当的“谈吐”空间的,这里有呐喊、有自嘲、有无奈,有升华,单簧管的“平行四音型”起的作用是啥?——解脱!从恶俗中解脱,但又非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之后的“回望”!恋恋不舍的回望,你听音乐,平复之后的隐忧始终存在,绵延不绝、死而复生,啥是老肖“真正想说的话”?——幽灵是不会死的,它永不停歇的游荡着,细思极恐。
第二三乐章有着脆爽的管弦乐响应,但弦乐的层次感一般,它给你的弥补则是紧凑、利落的快速和弦,听起来很爽,这班新人指挥家就是有这本事,偶有分句不清晰,但在整体的洁净与节奏和声的凌利上颇有建树,你再听听他的第三乐章,敏捷、鲜活、生动,合奏超棒。
佩特连科的肖7富于思考性,音乐设计雄浑而庄严,无浮夸造做之弊,听听他的第一乐章,并非是仅仅着笔于“侵略插部”,既便如此,“侵略插部”这一段依然是个性的、优秀的,前两段变奏细微中的和声伴奏给的很认真,另一点,我也欣赏节奏上的“亦步亦趋”,演绎的部分信息都内隐在节奏宽缓的“亦步亦趋”之中,如果你仅仅听出了邪恶与反抗,这还远远不够,此版在音乐性与交响视野上的意义并不逊色于作品的时效性能,至少,我能感觉到他的演奏试图启发听者更多的思考,而非沾沾自喜于“侵略插部”。
从作品自身看,肖7有些“头重脚轻”,后三乐章的份量都不及第一乐章,甚至第一乐章其它乐段也不及“侵略插部”,这给指挥的平衡能力带来考验,佩特琴科的处理够聪明——1、适当降低“侵略插部”的强度,加大“反抗段落”的戏剧性对比,提升第一乐章的思考性,这个设计从效果上看很成功,这无须我再具体指出哪里,一听即可知。2、强化后三个乐章的音乐性和结构特色,缩减它所谓的郑质含义,如:他的第二乐章堪称“美妙”,双簧管的副主题和随后的弦乐沁人心脾,说实话,听家若从音乐自身考量,这一乐章并不比“侵略插部”逊色多少,三声中部的比性极其鲜明,棒极了,这样的演奏思路还包括同样精湛的、巴洛克圣咏式的第三乐章,纯粹、恬静、内蕴恒升,再听听他棒下的三声中部,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佩特连科这版肖7,以精湛的后三个乐章独树一帜,为我欣赏。
肖2和15放在一张唱片耐人寻味,我曾说过,肖2是老肖明显的平庸之作,受前苏宣传部委托,通篇陈词滥调,它甚至没有音调,没有像样的旋律,除了主管,苏当时评论界对其的评价也是低的,佩特连科在音乐性解读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无济于事。
肖15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它又明明对听者有着强烈吸引力,能促使你饶有兴致的听下去,其中第一乐章引用罗西尼的序曲曾很让人困惑,有种种猜测,其实哪有这么复杂——最接近本意的是这段序曲为少年时代的老肖喜欢,身体老迈之后拿来与自己的旋律中合,意在于回味而已,此作的创作意图是老肖对自己交响作品生涯的回顾、并引申至对死亡的思考与展望,这样来理解,题旨立马清晰——明快的第一乐章 - 对死亡的思考(二乐章)- 由怪异鬼魅引入生活百态(三乐章)- 悲壮气息的末乐章,其中第二、四乐章气氛空旷肃穆,措辞悲壮,是作品最重要的宣言式的阐述。
第一乐章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开始于长笛和巴松管一条活泼可爱的旋律,1.57分与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自然巧妙对接,写作手法老辣自如,之后是两者机智敏捷、鲜活生动的中和与疏离,画面新颖明快,色彩缤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音乐首先在铜管吹奏平行三度音型与大提琴的思考性旋律之间展开对死亡的严肃思考,其中大提琴有向人生告别的蕴意,经乐队高潮之后,貌似一段送葬氛围的音乐,不间断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谐谑曲,很好玩的乐章,由小提琴与管乐带有辛辣嘲讽的音调开始,鬼异奇特,歪七扭八,不一而足。
第四乐章,不规则的变奏曲,开声就是瓦格纳《齐格弗里德葬礼》命运动机音乐,1.11分由一段重要的带有俄风格的巴沙加牙亚舞曲接过去,之后是在它基础上的七段变奏,其间穿插瓦格纳的命运动机,构成第四乐章最重要的中轴材料。
佩特连科&利物浦爱乐团的演奏一流,音响效果出众,声部衔接与节奏设计极出色,乐队色彩有着令我印象深刻的投射感,合奏声部的共鸣恰当,但合奏总得看略微偏薄,喜欢厚重交响性声音者或许会略感不满足,录音上,清晰富于层次是此版的主题词,但高音区的弦乐有时稍显得刺耳,如肖7第三乐章开声这一段等。
https://pan.baidu.com/s/1C0yjNdg3A0cxepvh8a5ICw?pwd=ff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