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00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09: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小提琴协 梁祝》多版本鉴赏之二

评介:吉尔·沙哈姆(Gil Shaham 1971-)与水蓝&新加坡交响乐团2004版在抒情与激情、欢快与痛楚的表达上无可挑剔,他的演奏主题清晰鲜明,技术运用自如,弓弦干净至极,箱体音令我着迷,其它演奏要想在技术与笔力的穿透性上超越他,我想很难,部分民粹评论鸡蛋里挑骨头般的苛求所谓“中国味”纯属瞎扯淡,沙哈姆的涉猎范围相当广泛,他本就属于那种擅长外域民族音乐的顶级小提琴家,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的偏爱,这版《梁祝》演奏的情感真执,音域广阔又深不可测,表现力突出,《梁祝》经过他的弓弦“过滤”,不仅未损伤它的民族性,反而为其注入了丰厚内涵和为其梳理出立体性的结构纹理,使其更加拥有了世界性。
听听他的副部主题,音符端正、节奏稳健,可谓音音入耳,展开部以正主题变形进入这一段感情深沉而音符饱满,这一段的用情少有人能及,而又能从中品出南域的音乐风情,够精彩,他对《梁祝》的理解不比国人差,而他的技术与表现力则高出一截。
水蓝的合奏很有色彩感,氛围浓郁,展开部加强了打击乐(板鼓)的作用,合奏齐整,衔接紧密,水平不亚于演奏《梁祝》经验丰富的陈燮阳和他的上海交响乐团,而同张唱片上的老柴D大调让我眼前一亮,可以看出来,新加坡交响乐团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正在大踏步前行,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尾声的锣鼓声太过响亮,与整体设计不符。

孔朝晖1990雨果版很被人遗忘,但我看却是最不应被遗忘的一版《梁祝》,胡炳旭率中央交响乐团协奏,同张唱片另有石叔诚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都属珍贵录音,香港老雨果唱片公司的录音在欧美市场也能站住脚,而老一代指挥家胡炳旭与孔朝晖的硬派风格一拍即合,合奏煞是脆爽。
孔的这版《梁祝》是少有以“刚毅”性格为主导动机的演奏版,不仅技术运用完好,特色也非常鲜明,这种风格与盛中国倒有一丝相仿之处,但与盛中国老派的技术流比较,孔朝晖肯定更有优势,弓弦也更为齐整,力道十足但音准亦佳,你当然能指出乐队合奏或太过强硬、独奏的变化有些单调等等,但这种硬派且激情四溢的《梁祝》绝对应在众多版本中保留有一席之地,至少,我还未看到有第二人敢以这样偏北方化的硬派风格演绎《梁祝》。
他对正副两个主题的呈示我认可,演奏的坦然而直接,琴音的线性勾勒非常明澈,情感属“点到为止”,副部主题听来不如沙哈姆留有余地,技术处理还是沙哈姆更老道,如小快板的音准与节奏感,雨果的录音平衡掌控的得体,独奏与乐队的形体、聚焦正常。

刘云志(1964-)是中国交响乐团的首席,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他2000年曾赴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2002年被美国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将一把十七世纪阿马蒂名琴的使用权授予他,这使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乐队首席,这版《梁祝》使用的琴则是另一把斯特拉蒂瓦里名琴“红宝石”,这琴现在的价值至少在千万美元之上。指挥:李心草,中国交响乐团协奏。
这是一版温文尔雅的《梁祝》,与孔朝辉的1990版本恰成映照,刘云志的演奏朴实而细腻,他的功力镇得住这把稀世名琴,多年的首席演奏经验使得他风度翩翩,举止落落大方,语速不疾不缓又有令人愉快的娓娓道来,但在演奏个性上似乎有些过于内敛,如“楼台会”与大提琴互诉衷肠这一段,大提琴的音压竟然压过他的小提琴,颇令我难解,乐队首席出道的独奏家一般个性都不会太张扬,他们习惯性的偏于“照顾”整体,而非自顾于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新世纪以来未见他有更大发展,这肯定是首要因素,若论技术、悟性和乐感,他都是够的。

窦君怡在philips的1985版很吊胃口,韩中杰携中央乐团助奏,首先是这把琴中低音域丰腴的音色给我留下印象,唱片并未标注使用琴的厂牌,但一般的讲,在中低音域有特色的小提琴都不大好驾驭,一是音域的平衡,二是音色与箱体音控制,这话说起来好说,但实际操作的难度够大,比如,瓜奈利琴在难度上就胜过斯特拉底瓦利琴。
这是窦君怡在学生时期录制的作品,她被誉为第三代演奏《梁祝》的代表,她的《梁祝》以温婉的抒情性和温润的旋律线给我留下印象,她所陈述的主题,很有一股青春的纯真气息,没有过多的揉弦与装饰,这难能可贵,感情的表达温润真挚,呈示的细腻鲜活,措辞略显有点“稚嫩”,如有点难度的副部主题,能听出稍显得弱了点,再如展开部与乐队的合奏段,小提琴的线条就有点“单薄”,但在技巧应用上算得上自如。
抒情性好是这版的一个特色,而这个“好”之所以好、恰恰在于它不是故做深沉的“浓墨重彩”,恰恰在于是在窦君怡纯真自然演奏气息推动之下、内心真挚的抒发,这点最为我看重,也最让我感慨,我之所以喜欢这版就在于此,这就像《四季》,能放到碟机上常听的,不是阿卡多、不是玩噱头的四大百万名琴版,恰恰是单纯清癯的穆洛娃。
韩中杰和中央乐团的合奏显示出高水平,气势雄浑、措辞口吻利落、句型齐整,唯一不足是展开部稍有点乐队压独奏,实属白璧微瑕耳。


https://pan.baidu.com/s/1Rdqt2rNiJNORZv7Gmimnlw?pwd=ejr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2
发表于 2024-9-11 09: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09: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altex 发表于 2024-9-11 08:34
斯老链接:见536楼,没找着,能否再分享一次,谢谢!


https://pan.baidu.com/s/1le-jzQCS23vjz41g7gIVkQ?pwd=6t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4
发表于 2024-9-11 10: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 05:37
这版肖五整体有特色,普列文没有框框,专注力集中于音乐自身,他没有以历史的观点去审视,换句话说, ...

不好意思,还是没找到。Shostakovich,Symphony 5, 6 / Stokowski 我找的是这个,麻烦再分享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5
发表于 2024-9-11 10: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8 15:16
拉赫玛尼诺夫因二钢而名声大噪,其实他还有许多有价值作品,拉三钢艺术性就比之更优异,但怎么也不行 ...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发表于 2024-9-11 14: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gdyy223 发表于 2024-9-5 16:06
CD存档204:民族音乐家之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多版本鉴赏之一

评介:小提琴协奏曲《 ...

薛伟1997的雨果HUGO版,网上好像找不到“梁祝”是整曲播放的版本,原CD就是将整曲分为了8段,遗憾的是每段之间都有一点点停顿时间!抓轨的文件就是不用cue而整盘播放也是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5: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altex 发表于 2024-9-11 10:21
不好意思,还是没找到。Shostakovich,Symphony 5, 6 / Stokowski 我找的是这个,麻烦再分享一下,谢谢! ...

链接就在你上面,1135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12: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瓦西里·佩特连科&皇家利物浦爱乐团 肖交全集之一

创建时间:2024年9月14日
瓦西里·佩特连科(1976-)率皇家利物浦爱乐团在Naxos的肖交全集值得尊重,我还没听过有谁的全集版能像佩特连科那样、提供出如此丰富的细节和“工笔画”般的工整色彩,任何轻视利物浦爱乐团在老肖这里的演奏功力都被事实证明是错意,它们的表现基本完美,这也印证了佩特连科的指挥功力,见证了他对老肖个性的、有效果的理解,我曾经怀疑过新中生一代能否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重现”老肖,但这11张唱片以无可置疑的演奏做了回答。

肖1我满意,恰到好处的音响效果与合奏的精确度,都显示出指挥与乐团一流功力,力度拿捏深得老肖味道,又能同时关注声部与全奏的对比,在快如惊风的二乐章,更表现出弦乐和其它声部细若发丝的精细,足见佩特连科胸有成竹,这份稳健就令我对后面的演奏给予期待,也足以提升我对其指挥的信心。
第三乐章对作品情感特征的揭示披露了佩特连科指挥风格另一侧面——留有余地中又有深入挖掘,清澈淡雅中也有含韵丰腴,而且两者之间的平衡性佳,有两把刷子,再听听他聪明智慧的第四乐章,将我对利物浦曾经的几丝怀疑一扫而空,快与慢段落都挑不出瑕疵,可列入优秀版本之列。

同属早期的肖3,佩特连科对作品音乐性的“再造”成功,他的第一二段落明显注入了节奏性与鲜活跳跃的步伐,并将此作为演奏快速段落的第一选项,因而弦乐在低音区的推演、木管与小号的生动、合奏和弦的清亮,都被赋予生命的的律动,在姿肆自由的演奏中,你却感觉不到无厘头的“喧闹”,佩特连科好手段!他着力于挖掘早期作品、特别是第2,3号的音乐性、而又大幅淡化作品的政质属性,这样的设计聪明,出来的效果让我有新颖感,看来对有些作品,还是新生一代更易变通,老派们往往容易陷入到墨守成规,而佩特连科为这版肖3演奏提升了层次。

很多年前听肖4,就很难理解这样颇具惊骇交响特征的作品为啥受到日丹诺夫之类无情弹压,乃至被压制了26年之久才重见天日,而如今,又有多少乐团和指挥在肖4的演出中大放异彩,佩特连科和他的利物浦肯定是其中的皎皎者。
我首听此版就惊异于它逼人的清晰灿亮和震人心弦的动态音响,带有缜密逻辑感的节奏与音准精湛的推进无可挑剔,整个这一大段落的呈示部齐整亢奋、高能高效,我不会排除他突出了作品的乖张气息而淡化了冷嘲与机智,但他在沉思章节的淡定从容与幻思般的色彩感令我满意,这两点,能感觉佩特连科和利物浦爱乐在内容信息丰富的演奏中所披露出的音乐才华,掌控之精准与声部之干净令我叹服。
第三乐章甚好,沉得下、稳的住,而刀切般锋利的小节音响与声部对置听起超过瘾。

肖5的速度比其它版本稍慢,比如第一乐章,平缓的情绪其实是对总谱的尊重,他并未表现出欲深入探索的兴趣,但他的诠释宽缓、明晰、有度,而他的适可而止反倒在一些乐段溢出充沛的张力,给我以重点突出的感觉,但由于这样的“张力”并不占据突出的主导地位,措辞口吻基本是适度的,客观,速度“正常”,该有的都有,但他肯定不会以特色来寻求演奏偏于某种“类型”,这样相对客观的演奏看似寻常,其实内里有细腻精湛成份。
听听第二乐章就明白我所说的“细腻精湛”在哪——合奏的浑厚与声部分部的精细兼而有之。
我个人总是对佩特连科演奏沉思性乐章有好感,囫囵于演奏特色是指挥家的优秀素质,而“适可而止”更是指挥家的优秀素质,如他的 largo乐章,氛围与蕴致都透着大家气息,就像坎切利,于平静中孕育着不凡、于宽缓中孕育着暗流涌动、突然就转向大河奔流。

带有温合色彩的演绎还有第9号,但若将其仅仅理解为“温合”不准确,它的意义在于展现出新世纪音乐家视野开阔之后对老肖作品的新思维,而正是这样的新思维使老肖更具有“世界意义”,虽然它有可能会淡化民族性或主观诉求的迫切性,他的第一乐章外向性而平滑,啥叫“平滑”?——他明显淡化了作品的斯拉夫气质,代之而起的则是自律的音乐性,声部衔接异常紧密,几无缝隙,通篇有流淌不坠的音乐之美,的确优秀。
第二乐章的管乐同样“平滑”,如漂流于镜湖面的孤舟,略带感伤,偶有愁怅,但基调不改。后面的三个乐章演奏棒极了,无论是疾动中的平衡还是宽缓中的声音架构,都超一流。

当然得说,新一茬指挥家的老肖,我还未找到在新思维之下足以有界碑意义的版本,但这一茬指挥淡漠历史因素、重启音乐本色的诠释值得思考,不仅佩特连科,类似的还有尼尔森,他的那张肖6也令我开悟。我介绍过老肖在肖6创作中的突然“转轨”,也曾提示爱德华·唐斯对肖6不吝言辞的溢美,目地在于说明肖6绝非无足轻重之作——尤其他的第一乐章真正的出自老肖内心,是他真正“想说的话”,而开启的音乐动机就在大提琴与小提琴分别向上向下的两条旋律。
佩特连科第一乐章清晰的解释性显而易见,原因在于这一代人没有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不会“刻意”,因而措辞自然,口齿也就清楚,听听开声到单簧管的“平行四音型”(第7.16分),佩特连科的话语是在一个恰当的“谈吐”空间的,这里有呐喊、有自嘲、有无奈,有升华,单簧管的“平行四音型”起的作用是啥?——解脱!从恶俗中解脱,但又非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之后的“回望”!恋恋不舍的回望,你听音乐,平复之后的隐忧始终存在,绵延不绝、死而复生,啥是老肖“真正想说的话”?——幽灵是不会死的,它永不停歇的游荡着,细思极恐。
第二三乐章有着脆爽的管弦乐响应,但弦乐的层次感一般,它给你的弥补则是紧凑、利落的快速和弦,听起来很爽,这班新人指挥家就是有这本事,偶有分句不清晰,但在整体的洁净与节奏和声的凌利上颇有建树,你再听听他的第三乐章,敏捷、鲜活、生动,合奏超棒。

佩特连科的肖7富于思考性,音乐设计雄浑而庄严,无浮夸造做之弊,听听他的第一乐章,并非是仅仅着笔于“侵略插部”,既便如此,“侵略插部”这一段依然是个性的、优秀的,前两段变奏细微中的和声伴奏给的很认真,另一点,我也欣赏节奏上的“亦步亦趋”,演绎的部分信息都内隐在节奏宽缓的“亦步亦趋”之中,如果你仅仅听出了邪恶与反抗,这还远远不够,此版在音乐性与交响视野上的意义并不逊色于作品的时效性能,至少,我能感觉到他的演奏试图启发听者更多的思考,而非沾沾自喜于“侵略插部”。
从作品自身看,肖7有些“头重脚轻”,后三乐章的份量都不及第一乐章,甚至第一乐章其它乐段也不及“侵略插部”,这给指挥的平衡能力带来考验,佩特琴科的处理够聪明——1、适当降低“侵略插部”的强度,加大“反抗段落”的戏剧性对比,提升第一乐章的思考性,这个设计从效果上看很成功,这无须我再具体指出哪里,一听即可知。2、强化后三个乐章的音乐性和结构特色,缩减它所谓的郑质含义,如:他的第二乐章堪称“美妙”,双簧管的副主题和随后的弦乐沁人心脾,说实话,听家若从音乐自身考量,这一乐章并不比“侵略插部”逊色多少,三声中部的比性极其鲜明,棒极了,这样的演奏思路还包括同样精湛的、巴洛克圣咏式的第三乐章,纯粹、恬静、内蕴恒升,再听听他棒下的三声中部,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佩特连科这版肖7,以精湛的后三个乐章独树一帜,为我欣赏。

肖2和15放在一张唱片耐人寻味,我曾说过,肖2是老肖明显的平庸之作,受前苏宣传部委托,通篇陈词滥调,它甚至没有音调,没有像样的旋律,除了主管,苏当时评论界对其的评价也是低的,佩特连科在音乐性解读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无济于事。
肖15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它又明明对听者有着强烈吸引力,能促使你饶有兴致的听下去,其中第一乐章引用罗西尼的序曲曾很让人困惑,有种种猜测,其实哪有这么复杂——最接近本意的是这段序曲为少年时代的老肖喜欢,身体老迈之后拿来与自己的旋律中合,意在于回味而已,此作的创作意图是老肖对自己交响作品生涯的回顾、并引申至对死亡的思考与展望,这样来理解,题旨立马清晰——明快的第一乐章 - 对死亡的思考(二乐章)- 由怪异鬼魅引入生活百态(三乐章)- 悲壮气息的末乐章,其中第二、四乐章气氛空旷肃穆,措辞悲壮,是作品最重要的宣言式的阐述。
第一乐章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开始于长笛和巴松管一条活泼可爱的旋律,1.57分与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自然巧妙对接,写作手法老辣自如,之后是两者机智敏捷、鲜活生动的中和与疏离,画面新颖明快,色彩缤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音乐首先在铜管吹奏平行三度音型与大提琴的思考性旋律之间展开对死亡的严肃思考,其中大提琴有向人生告别的蕴意,经乐队高潮之后,貌似一段送葬氛围的音乐,不间断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谐谑曲,很好玩的乐章,由小提琴与管乐带有辛辣嘲讽的音调开始,鬼异奇特,歪七扭八,不一而足。
第四乐章,不规则的变奏曲,开声就是瓦格纳《齐格弗里德葬礼》命运动机音乐,1.11分由一段重要的带有俄风格的巴沙加牙亚舞曲接过去,之后是在它基础上的七段变奏,其间穿插瓦格纳的命运动机,构成第四乐章最重要的中轴材料。

佩特连科&利物浦爱乐团的演奏一流,音响效果出众,声部衔接与节奏设计极出色,乐队色彩有着令我印象深刻的投射感,合奏声部的共鸣恰当,但合奏总得看略微偏薄,喜欢厚重交响性声音者或许会略感不满足,录音上,清晰富于层次是此版的主题词,但高音区的弦乐有时稍显得刺耳,如肖7第三乐章开声这一段等。


https://pan.baidu.com/s/1C0yjNdg3A0cxepvh8a5ICw?pwd=ff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发表于 2024-9-17 11: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16 12:25
瓦西里·佩特连科&皇家利物浦爱乐团 肖交全集之一

创建时间:2024年9月14日

这一套收藏已久,也没听出好和不好,甚至连指挥是谁都没注意过(封面老肖的头像太抢镜)

听先生介绍后,可以再认真欣赏一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0
发表于 2024-9-17 1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楼主大牛,佩服得五体投地,感谢无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0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殷承宗创作组《钢琴协奏曲 黄河》多版本欣赏

评介:《钢琴协奏曲 黄河》衍生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灵感源于殷承宗1969年的一封信,1969年2月即为之成立专门的创作组,主导与执笔者是殷承宗(1941-),此外还包括了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和石叔诚,完稿后于1970元旦首演,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依稀能记得殷承宗钢琴,李德伦率中央乐团交响乐团首演时盛况,直到现在,我仍认为殷承宗的《黄河》无论演译还是技术应用在国内演奏家版中都出类拔萃。

中唱的这版《黄河》正是1970年与李德伦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的录音,声音录制因年代久远不算太好,比如,乐队合奏声显的尖锐且缺乏层次,但所幸钢琴声尚好,基本能再现殷承宗势大力沉与充满激情的演奏,我们可以从其毫不修饰的钢琴声音中感受他对作品极其“正确”的理解与演译,我是偏爱没有一点“味精”的演奏,现代钢琴家们很难达到这种“实实在在”原神般的钢琴效果,听听第一乐章钢琴进入时力撼千钧的击键和中段音色璀灿的上行音,再听听他在第三乐章《黄河谣》里怎样抒情,又怎样抒发那种沉思性的思考,该有的都有,又毫不“沉溺”,第四乐章同样坚实无比,步履坚定,掷地有声。
该片主题词是由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演唱的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殷承宗,红极一时,录音珍贵。

美国RCA公司1974出版了尤金·奥曼迪与钢琴家丹尼尔·艾泼斯坦演奏版,艾泼斯坦擅室内乐,他是拉斐尔三重奏团的首创成员,我们仍能在这版演奏中捕捉到他清晰理性的室内乐风格。
艾波斯坦在演奏的设计上与我国钢琴家不同,我国钢琴家重在抒发爱国激情,艾波斯坦则立足于阐述音乐自身,同时合理分配激情,从而带动起音乐的架构、织体与节奏,因而,他的演奏余地宽敞,空间充裕,又颇有几分不怒自威,听听精悍而颇有说服力的第一乐章,他们的稔熟与洞察力令我敬服,音准尤佳,说实话,钢琴与乐队水平之高,除殷承宗的1990版外,其它几版都难与望其项背, 乐队部分在指挥大师奥曼迪的梳理下, 混响、声部、层次上都显示出气势宏伟而分句宽广的交响性, 费城音响果然名不虚传,第二乐章开声这一段,凝聚、密布、聚焦甚好,独奏与乐队可谓水乳交融, 正如业界评论所说“这张唱片突出地表现了指挥家的宏图大略,奥曼迪把乐队的每一个细小的技术手段都贯通予音乐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乐队层次清晰、错落有致,步步推进”,而艾泼斯坦的钢琴以自由且雄健的英武气质游曳其间,两者相互推波助澜, 令人叹为观止。

马可·波罗公司的殷承宗版录于1990年,是与艾德里安·利珀和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演奏浓墨重彩,大泼墨、大写意的风格颇有深沉浑厚之气,到处一副熟透了的样子,在经历了西方音乐熏陶后果然不一样,他更为重视演译的结构性与浮雕般的立体感,而不再是20年前那个仅偏倚于豪迈与激情的热血青年,大钢琴家的成熟与浑厚气质跃然于键盘之上,听听蘸满民族之魂而又无与伦比的第二乐章——恳切、实在、铿锵、 如波涛般涌动, 他生生的把这部充满民族色彩之作演译出了国际大作品的气度,仅此一点就值得国内钢琴家们顶礼膜拜——几十年没人能超越,你再听听他第三乐章在低音区的轰鸣,如大地深层次的震动,这般撼山摇岳的击键,酝酿了殷承宗几十年的功力,绝非花拳绣腿的秀哥们可比。
艾德里安·利珀和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对作品吃的算较透的,不显山、不露水,除第一乐章乐队开声略弱外,烘托基本到位,难得的一版唱片。

石叔诚(1946-)也是《黄河》的创作组成员,他的风格与殷承宗不同,挥毫泼墨不如殷承宗厚重洒脱,他的钢琴更显工整,声音清亮,触键灵活,节奏充满生气,在思考性与抒情上有自己的特点,这版是1990年与胡炳旭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作版,同样是磅礡大气的演奏,他摒弃掉了当年稿本的一些政治色彩,力图突出作品的中华文化底蘊,钢琴的表現力也趋于民族文化色彩,如改编后的第三乐章《黄水谣》在石叔诚指下显得格外华美而丰润,音调俊丽,运行起伏有致,比较殷承宗的第三乐章似更有民族风味,末乐章在气势上亦不输分,然而,石叔诚改编本在第四乐章去掉了东方红和国际歌主题让人感觉旋律在连接上有点突兀,留下了斧凿痕迹。
雨果的录音果然上乘,不仅清晰,音场分离度与层次均佳,演奏如在眼前又不显失真,韩炳旭的乐队在细节上十分新颖生动,演奏很是抢眼。

孔祥东此版是第二次录制,凭借斩获悉尼国际大赛一等奖的势头,很快和中央乐团完成了个人第二版《黃河》,指挥麦家乐,录制团队很豪华,香港著名发烧片制作人 Leo Fung 和 DECCA 的大牌录音师 John Pfeiffer 都参与录音与指导。
尚年轻的孔祥东是按照“标准程序”在弹,除第一乐章开声钢琴的华彩略显有点飘外,节奏、速度与力度都“正确”,且字正腔圆,看得出功底确实扎实,走键坚定稳健,且有华丽的色彩在里面,我有所担心第二乐章的内蕴与抒情性,孔祥东却处理的相对大气,长线条的气息感也算得上连贯,钢琴织体尽管略“单薄”,但演奏基本不走样,该有的都有,再如第四乐章开声钢琴的长线条气息吞吐自如,后面的展演一气呵成,并无暇疵。

郎朗&余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黄河》2006年被DG推出,同时推出的还有DVD,DG不惜人力成本,派出一干专家跟踪录制拍摄,我曾对此版抱很大期望。
演奏本身颇令我失望,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被俩位大帅哥折腾的“碎片化”了,面目皆非,和殷承宗、石叔诚堂堂正正、气宇轩昂而整体性优异的演奏差太远了,听这样的《黄河》,无论对心灵还是耳朵都有“折磨感”,郎朗和余隆虚张声势,搔首弄姿、故作玄妙,听听第一乐章钢琴乏力、怪异却阴郁嬗变的主题介入、再听听中段钢琴上扬分句中第二小节无筋无骨的轻弹(2.38分),与作品本身器大声宏的中华民族之精神有云泥之差,我不理解,对这样重要的“关键节点”旋律岂能如此轻率?它再一次说明,音乐就是音乐, 专注于音乐自身是职业演奏家最起码的素质,演奏家不把全部精力放在音乐自身,而是企图凭借“做秀”和标新立异来俘获听众,绝非是严肃的工作态度,在我看来,做为闻名的职业钢琴家,这四个乐章,第三乐章主线的钢琴线条节奏被嬗改,一条精彩熟稔的旋律由此变得平庸,第四乐章同样不理想,精神有所背离,碎屑化的演奏小里小气,而第三乐章不顾及作品本身内蕴而做秀般的放慢速度很令听者难堪——目的只有一个:以故作姿态为掩护、专注于秀浅薄的所谓钢琴个性,但却与作品抒发的民族情怀相距甚远!我也纳闷,DG这样国际超一流大公司的制片人不看排演?不听样片么?
我不反对寻求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啥为“宗”?——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之本旨精神,特别是《黄河》。
录音不佳,钢琴平衡偏后,几乎退入乐队中,声音并不清晰。


https://pan.baidu.com/s/1-OMq1Pk74aIvkhwGILwOEg?pwd=vo9y (6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2
发表于 2024-9-18 07: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3
发表于 2024-9-18 09: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4
发表于 2024-9-18 14: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18 07:10
殷承宗创作组《钢琴协奏曲 黄河》多版本欣赏

评介:《钢琴协奏曲 黄河》衍生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 ...

冼星海作为喝过洋墨水的还是有些小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和浪漫的,留下了在延安每天要吃一只鸡,不然写不出作品的轶事。殷的钢琴协奏曲引入了东方红和国际歌算是完成了对冼星海的超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6: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近几日沉闷,胸口像堵了一块铅,总想找点什么东西强刺激一下将其化解,但无济于事,往喉咙里猛灌酒,当时还好,过后依然如故,开音响声音放到极大,伴随着yeahyeahyeah的强节奏,跳着李保田式的“四不像舞”,跳至力不可支,幻影仍挥之不去,人就是这样,越是想忘掉的东西,却往往中了邪般的忘不掉,你越想将它从记忆中剔去,它就越顽固的涌上心来,不是越来越模糊,而是愈来愈清晰,~~无奈,仍然回到古典中,而古典音乐,肖4肖8算是刺激性强的“猛药”了,但听了几遍还是不过瘾,能够一剑就“刺穿”胸膛的东西还真是不好找,猛地就想到了瓦雷兹。

现代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爱德加·瓦雷兹(1883-1965)是很特殊的一位,古典乐迷中,怕没有几人听过他,更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他,网上找了一下,很难找到姿源,由此可见冷门,究其原因,首先是版本不多,其次是知者寥寥,可在20世纪现代作曲家中,瓦雷兹又是少数几位真正具有开拓性的作曲家,他的“空间音乐概念”对战前和战后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几首曲目,在我看来,新颖而可听性也强,由于配器以打击乐和管乐为主,音乐极富刺激性,听起来十分过瘾。瓦雷兹是法国人,1915年才移居美国,但却被划归于美国作曲家行列,只因为他存世的作品全是32岁到美国纽约后创作的,32岁之前创作的为数不少的作品不是丢掉了就是“损毁”了,这其中包括一部歌剧和几部大型的管弦乐作品,我在想:以瓦雷兹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那个时期还并不“现代”的音乐风格,遗失损毁的作品水平绝不会低,何以遗失?为啥损毁?似乎是个迷,直到现在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说词。

瓦雷兹与艾夫斯、考埃尔同被归入美国超现代派,它与魏尔(德国美籍作曲家、百老汇音乐剧杰出作者之一)、格什温的古典音乐通俗化、与科普兰、伯恩斯坦完全美国化的“主流派”形成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其实,所谓“超现代派”,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先锋派(前卫派)”,音乐创作开始大胆的向传统“背离”,这里的传统包括创作技法、配器、调性与传统的音乐结构,在这一点上,同为超现代派,瓦雷兹比艾夫斯走的更远,背离更彻底,艾夫斯的创作并没有完全脱离开美国观念的限制,他的大部分音乐都还有着较明显的美国味道,他的正统出身使得他不大可能背离得太远,他的部分作品相对还有较完整的曲式、还能感觉到调性的尾巴、也没有摒弃弦乐器,而瓦雷兹则一无反顾的“超现代”了,他的创作你几乎感觉不到“地域性”,几乎脱离开了调性的束缚,由于在创作上较少或不使用弦乐器、它的音响空间开始“向上”提升,也由于大量使用管乐与击打乐器、音乐的“空间范围”大为拓展,由此为后来的“空间音乐”与“电子音乐”开辟了道路,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以为他最杰出的音乐创作在1918-1946年间,经典之作多产生于这个时期,他这个时期的空间音乐概念表现也最为出色,此后他过于先锋的尝试性创作我并不欣赏,就像华人作曲家中,还是朱践耳、周文中和周龙好些,谭盾的音乐则太先锋了,特别是后来他弄的那些诸如水乐纸乐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则很接受,音乐音乐、一定要有“乐”,有能形成“乐”的元素在里面,次之也要有“音响”,能形成一开阔的空间音场,能给与人想像力或“空间幻觉”,能形成“场”的共鸣或“美”的共鸣,若啥都没有、没有“乐”没有“音”,只有“响”,那就失去了音乐的本质。

而瓦雷兹的《亚美利加》(也有译作“美国风”或“新的世界”,作于1918-1921年)则属其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作品中虽使用了旋风哨、火警气笛、鸦鸣哨等稀罕的新型乐器,但多少还有传统理念在里面,音乐本身并不难接受,也并没有过于“先锋”的弊端,弦乐器在其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德彪西的“瞬间影像”、斯特拉文斯基的重音节奏和小幅旋律、与瓦雷兹自己空间音乐概念的综合体现,他将旋律与节奏、线性与空间构架富于想像力的组合在一起,音乐的调性并没有完全被摒弃,几个旋律片断,你隐约能感觉到调性的萦徊,使得音乐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脱离“秩序”,这样,你对音乐的想像力多少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就作品本身讲,虽题示为“象征着新发现的世界——存在于地面上、天空中和人们头脑里的新天地”,但我们在它的“旋律”中,则依稀感觉到对旧的音乐秩序的怀念和对旧世界残存记忆碎片的显象,瓦雷兹实际上是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来迎接“新世界”的到来,这就不难理解此作为啥颇具“原始气息”,又尤有新意,你既能感觉到原始风味的、陈旧的冲动,又能更明显的置身于由打击乐、管乐所开拓出的新颖的音乐疆界,瓦雷兹显然着力表现在旧的秩序之上去发觉“新的世界”,从而开拓生成出新的音乐空间。

注意开声的“五音音型”,很有怀旧色彩,它就像旧世界投来的一束夕照残光,在几次反复后越来越暗淡短促,而铜管与打击乐则以完全新颖有力的节奏动态占据着舞台中央,它以大胆的触及与音响展开,直率而强横,之后,这两类音乐(指开声的五音音型和铜管击打乐组成的新型音型)间或重叠、时而分离,新型旋律在对置中明显的、无可争辫的居于音乐的中心,直接向着一个个高潮迈进,而在音乐的编织于组合上,瓦雷兹表现了富于想像力的组合能力,特别是在动态中、音乐的线性与空间感“组合”的天衣无缝,而音乐的发展与音型之间的过度浑然天成般,太好了!在诺大的空间与间断的小幅旋律连接中,你找不到一丝人工斧凿的痕迹,弦乐与管乐如一条若即若离的线,将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的音型巧妙地串连在一起,怀旧的线性音乐不时“提醒”着人们回眸于来自旧世界的余光,而新型音乐则以更果断的“插入”来显示新音乐的强悍和强光,两者越展开,新音乐的动态越强、原始的冲动越强烈、就越表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音乐的发展就是在这里获得着持续不断的动力,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更具光彩的“观照”,大洋彼岸的新天地愈来愈展现出缤纷的色彩与四射的活力,直至完全占据全部音乐舞台。

这版《亚美利加》出自DG出版的布列兹演奏瓦雷兹,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分别收录了“亚美利加、奥秘、沙漠、电离”四首作品,录于1995-1996,这是布列兹一版相当不错的现代音乐录音,他把瓦雷兹空间音乐概念的特性表现的十分精到,在精辟与宏大、精细与粗犷、延留与瞬动、动态与空间感上无可挑剔,演奏井然有序,色彩分明,基调偏冷了一些,但这是演绎现代风格不可避免的,瓦雷兹的音乐可以给与听者较多的音乐感,但很难注入浪漫色彩,而布列兹无疑表现出正确的理解与正确的音响,“奥秘、沙漠、电离”同样可圈可点,篇幅计,留待下文了。

这几首瓦雷兹的演奏版肯定不多,我知道的还有夏伊&皇家音乐会堂和莫利斯指挥犹它交响乐团版,可惜手里没有,马蒂农不知录过于否,演奏瓦雷兹,非要有出色的色彩掌控和举重若轻的大气度才行,胸有成竹才能挥洒自如。


https://pan.baidu.com/s/1DQAzEBqJJ9QPKBVCuCFkzQ?pwd=q3u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6
发表于 2024-9-19 16: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gdyy223 发表于 2024-9-11 09:38
《小提琴协 梁祝》多版本鉴赏之二

评介:吉尔·沙哈姆(Gil Shaham 1971-)与水蓝&新加坡交响乐团 ...

沙哈姆这版找了很久,谢谢GD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7
发表于 2024-9-19 17: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gdyy223 发表于 2024-9-19 16:06
近几日沉闷,胸口像堵了一块铅,总想找点什么东西强刺激一下将其化解,但无济于事,往喉咙里猛灌酒, ...

佩服老哥的文字功底。
不过个人感觉瓦雷兹作品不算很冷门吧,欧美演的都算比较频繁了。单说Amériques,我能想起来的几个名版,Boulez的两版(sony/cbs和dg各一版),Dohnanyi在decca,长野健erato,Gielen在intercord,Metzmacher在decca/challenge(一个录音出了两次)都很常见,前两年FWM的TCO开山碟里面的录音也很精彩。印象中M Jansons在rco live和br klassik各有一个录音,de Billy有个前几年的萨节现场,Chailly在decca楼主也提到了(收进了decca的瓦雷兹全集),naxos那套瓦雷兹全集乐团是NOSPR忘了指挥是谁。个人一时能想起来这么多,感觉不算少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8
发表于 2024-9-19 20: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09: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tevenxian 发表于 2024-9-19 17:00
佩服老哥的文字功底。
不过个人感觉瓦雷兹作品不算很冷门吧,欧美演的都算比较频繁了。单说Amériques, ...

我对版本资源所知不多,谢谢提示和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0
发表于 2024-9-20 1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9-19 16:06
近几日沉闷,胸口像堵了一块铅,总想找点什么东西强刺激一下将其化解,但无济于事,往喉咙里猛灌酒, ...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1883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èse,1883—1965法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tLk1X_d3VAluBo0-fRRFw?pwd=843x
提取码:843x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0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3 12: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