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04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0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9-25 06:28
双钢琴和打击乐的奏鸣曲,1978年留声机室内乐奖,Argerich和Kovacevich的名碟,那时是两口子吧

通过 ...

多谢链接,收藏真是丰厚,EMI那套3张多名演奏家&指挥,CD2李赫特和阿姐的2.3钢很值得细听,其它的也好,阿姐和科瓦那张能称之为珠联璧合了,不可错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发表于 2024-9-25 08: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25 08:28
多谢链接,收藏真是丰厚,EMI那套3张多名演奏家&指挥,CD2李赫特和阿姐的2.3钢很值得细听,其它的也好, ...

看楼主的文章,顺便分享一些个人的收藏给有缘人,希望没有喧宾夺主

Kocsis的全套钢琴独奏作品,其中2张曾3※带❀,好象最后全套被4※带❀了。可惜这位去年过世了,哀悼一下!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PHILIPS 475 6720 8CDs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KbmifsuuewOhDOVuLnm9w?pwd=imz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3
发表于 2024-9-25 16: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wpx426 发表于 2024-9-25 08:51
看楼主的文章,顺便分享一些个人的收藏给有缘人,希望没有喧宾夺主

Kocsis的全套钢琴独奏作品,其中 ...

這套第一次看過  感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发表于 2024-9-26 1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梅纽因是小提琴,中提琴通吃的,有评论说这张是他最好的唱片之一。另外合作的指挥Dorati也是匈牙利人,在水星有一套巴托克的专辑(有和梅大师合作的VC2),相信大家都有这里就不上传了,只是提醒别忘了听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1 梅纽因小提琴 中提琴 EMI CDM 7 63985 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hTxjmnuzUZvDHQUeMdokg?pwd=0n0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5
发表于 2024-9-26 14: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本帖最后由 lam8888 于 2024-9-26 14:48 编辑
wpx426 发表于 2024-9-26 13:57
梅纽因是小提琴,中提琴通吃的,有评论说这张是他最好的唱片之一。另外合作的指挥Dorati也是匈牙利人,在水 ...

梅纽因少年是奇迹!但经过19岁的一次大“奔溃”后调整复出大不如前,特别后期的一些立体声录音更是惨不忍睹(据说现场有时更是力不从心错漏百出,连他忠实的粉丝都为他脸红,觉得应该早点退出以保存他“神童”体面)。比较一下梅前后两版的Bach无伴奏小提琴就知道我所言不虚。
由于梅对中国的态度非常友好,或为尊者讳,国内的资料对梅的这段“奔溃”的经历基本上只字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发表于 2024-9-26 17: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这个专业楼必须进来打卡学习~~向熟悉的几位大咖表示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4: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塞尔sony版收录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和雅那切克《小交响曲》,携克里夫兰交响分别于1965年1月和10月录于克里夫兰saverance大厅,再版时使用Blu-Spec技术。
我一直对塞尔的唱片感兴趣,他的音乐处理与战前战后的一派大师级演绎风格很见不同,他“快刀”般利落的指挥风格极富个性,在任何音乐面前你都别指望他“絮絮叨叨”,紧凑节奏所带来的快感、音符被清爽处理后的清沥、再加上万花桶般变幻多彩的音色,听起来很有魅力,有时会走点“极端”,但基本能不损伤他的整体性设计,我曾听过他棒下亨德尔《皇家焰火》,立等就列为我的首选版本。
这版巴托克无须多言,鲜活生动的音乐仿佛冲出了舞台、蛊惑亲吻着每一位听家,再听听第二乐章,细节之美如饮甘怡,节奏之精确所带来的微妙感觉更是令我称绝,而录音之清晰又很为其增色,一切都是非凡的、惑人的,包括作品的情感重戏第三乐章,都具有诱惑迷人的色彩,而又多少隐去了些悲凄成色,增加了悲壮情绪,巴托克音乐被塞尔杰出的调色“排列”之后,其成色令听家大快朵颐。
这是一版透明且可听性甚佳的唱片,塞尔纵然偏冷,但演绎并非让人明显得感觉“冷”,而克利夫兰的表演则是顶级的,我唯一置疑他对作品末乐章尾声的大幅删减,包括尾声“夜曲”一小部分和铜管吹奏的一部分,这样的“大刀阔斧”令我匪夷所思。


库贝利克&皇家爱乐团EMI1958版《乐队协奏曲》录于伦敦金斯韦,唱片另有巴托克第二小协——郑京和&西蒙·拉特率伯明翰城交响乐团,郑京和的巴小协不难找,库贝利克和皇家爱乐团的搭配属非常见品种,常见的是他与波士顿或巴伐利亚的搭配。
库贝利克此版《乐队协奏曲》显然不理想,音调沉闷、声音臃肿,声部发声不稳,如开声过于胆怯的长笛,包括接下来的木管,你再听小提琴群的主题部分,表述不清、高音刺耳,演奏员们表演缺乏灵气儿,我也听不到库贝利克惯常帅气的即兴风格,EMI端出来的是库大师平生不多见“色、香、味”不佳的一道菜,第一乐章尾声才来了点精神,但为时已晚。
第二乐章声音尚可,演奏自溢出质朴气息,但缺乏组织,发声稍显紊乱,声部之间对置与衔接表现不出优雅的、组织编排的美感,音准尤其欠佳,的确差强人意。
后三乐章依旧,经常出现无序张狂与“乱码”浑浊的声音,如果把它放到高标准的公共平台,这样的演奏我打分不会超过60,它让我连想到库贝利克即兴的指挥风格——他的唱片绝大部分精彩,如颇令我信服的马交、德交等等,但也有过于依赖感性与直觉而缺乏逻辑的组织性,如这版巴托克。


弗里柴与柏林RIAS的《乐队协奏曲》录于1957,唱片另收有1954的《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均为mono录音,不知1957为啥不使用立体声。
弗里柴的巴托克大都能深得“要领”,他的优势在演绎“正确性”和情感的赤热之上,但措辞有时偏于激烈,若是立体声音场铺开的宽度会使声音趋于“中合”缓解,但mono就不行了,它反而会聚焦“放大”这种激烈。
从演绎的角度、我倒认可弗里柴第一乐章的“激烈”,它即带有巴托克作品个性的精神,又使得声音有一股穿透的快意,尽管从声音的角度、我同时觉得有些过于偏向刺激的边缘。
速度和节奏上都属于“紧凑”类型,乐队发声精干清沥,我是一直欣赏在弗里柴管理之下的RIAS,这套组合留有不少好唱片。
第二乐章“成双成对的游戏”就与库贝利克的放任松散恰成反照,当然,这样始终“偏紧”的声音和mono录音会让大部分cm觉得不舒服,尽管演绎“正确”,但音响的宽度较差,说实话,巴托克的音乐、mono录音的表现力有些牵强。


布鲁姆斯泰特&旧金山交响乐团decca1995版值得听听,该片另有巴托克早期交响诗《科苏特》。老布指挥曲目称得上广泛,而又能每一类型作品无败笔,又能将其优势延续到生涯晚年,很不简单。
声部个性称得上鲜明,整体架构的完整度完好,因而你听上去声音仍是“整体的”,声部发声松驰舒适,却又坦荡敞亮,既有组织、也有自逸放达,情绪也并不疏离,第一乐章的双簧管颇能表现出惬意的田园风味,又能无碍于乐章其它部分的紧张气氛,可谓“两相宜”,说明着老布对管弦乐有效的把握力。
第二乐章令我信服,不仅是表现出声部间对话的微妙,老布还能闪现出附着于上两种情绪之间“对话”,和声的延伸功能让演奏更显得丰富,这首先缘于对声部极有效的组织与调色,再加上出色的技术,虽不够敏感,倒也质朴生动。
结构上稍显“铺陈”,这就使得一些乐段有些松散,但他好在具有够强大的结构功力,使之最终能归于平衡,比如第三、四乐章,且由于和声的色彩与厚度处理都一流,因而合奏声音浓郁、殷实,具有一定魅力。
末乐章够杰出,有细如发丝的清晰层次,也颇有酒神般狂欢的气势,包括饶有情趣的经过句都耐听,旧金山交响的执行力我从不怀疑,无论在老布这里,还是在蒂尔森 托马斯那。


卡拉扬&柏林爱乐DG的1965版是健立在整体性和卡拉扬个性整合的基础上,他三录《乐队协奏曲》,我相对看好此版。
合奏的技术层面无与伦比,听罢全曲,首先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柏林爱乐团超强实力,多么艰难的段落也游刃有余,无论是第一乐章的情绪转换还是末乐章充沛快速的酒神狂欢,都无可挑剔。
第二乐章把作品自述的、松驰的和声与紧凑旋律织体(间或两者互换的反面)的融合做得恰如其分,虽谐谑的味道不足,但演奏有板有眼。
第三乐章的问题在于A段落的演奏过于“紧绷”,乃至紧绷到织体有些变形,变形的不是演奏自身,而是由此勾勒出来的“画面”,显然属紧张有余,松驰不足,应知:一张一驰,文武之道,缺一不可。
第四乐章同样有些用力过猛,显得有点神经质了,措辞语汇很明显不那么“匈牙利”化,曾见有论家对此版的赞美,并不准确。
速度属偏慢一类,但绝非是拖曳,他的演奏具有自律的整合精神、同时描绘着坚毅的面容,你可以在这样的“坚毅”中看到巴托克,而激情乐段紧凑又有张力,我甚至认为他的演绎过于严肃、过于关注精神世界而多少忽视了巴托克的另一面——音乐情趣。


https://pan.baidu.com/s/1LWdPlMVMYOAEZTm20bxcbA?pwd=fv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发表于 2024-9-27 14: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9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4: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9-26 17:39
这个专业楼必须进来打卡学习~~向熟悉的几位大咖表示敬意

又见小牛哥,很有段时间未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4: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9-25 08:51
看楼主的文章,顺便分享一些个人的收藏给有缘人,希望没有喧宾夺主

Kocsis的全套钢琴独奏作品,其中 ...

哈哈,哪能! 你发你的,我写我的,两相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1
发表于 2024-9-27 1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27 14:41
塞尔sony版收录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和雅那切克《小交响曲》,携克里夫兰交响分别于1965年1月和10月 ...

Fricsay(费力拆)大师我印象里留下不少巴托克的录音的,这里还有一版1940年代的: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03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M...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nGjfZbMzaxLRJmG4LvdnA?pwd=xbdr


好象更令人称道的是和安达的钢协: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安达钢琴 费利才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DG Hi-Res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5L9caKlIYkb6Ua2AynNfA?pwd=ejr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2
发表于 2024-9-28 06: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科奇什和好基友一万.费舍尔与他们共创的布达佩斯节日交响乐团 演绎的全部钢协。当年都以正价版发行,企鹅说若不嫌贵这套可作首选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科奇什钢琴 伊万.费舍尔指挥布达佩斯节日交响乐团 全集版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sQh8F-SzzFYcPe7xB6Cvg?pwd=1pj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09: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9-28 10:39 编辑




对本家音乐我一直不感兴趣,不知是否有“民族古典”这个词,民族古典中,我感兴趣乃至敬重的只有朱践耳,此外,我也曾对周龙抱有希望,但至今未成气候,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无论从和声、曲式、内容和民族性与交响技法的融合上,都达相当高水准,甚至是世界水准,但这样伟大的作品在村里有市场么?不言自明,啥玩意儿才有市场?无须我说。

东方民族音乐自古缺乏和声,我曾多次说过,西方音乐发展具有实质性的一步,源于中世纪后的政教分离,它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民俗音乐开始向宗教音乐渗透,与宗教音乐形成“两条线”,由此开始和声的萌芽,和声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西乐的形成与发展皆源于此,这与俺村明显不同,俺村只所以在音乐上落后于西,原因非常简单:缺乏“和声”,我们音乐创作自古没有和声概念,原因不说了,过于敏感,从本质上看,村音乐就没有能形成和声的基础,也就是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单一的音乐思维不可能承载更广泛层面的内涵,因为和声是根基,缺乏和声的音乐只能是单色的、平面的、线性的。

村和声音乐,朱践耳的一交水准最高,但无人问津,而最流行的,一个钢琴协奏曲《黄河》,一个小提琴协《梁祝》,无论作品的水平还是影响力都更具代表性,特别是《梁祝》,cm中广为传唱,我前时也曾为之分两帖多版鉴赏上传。

做为一部单乐章、以旋律为主、且旋律又属于“现成”搬运自戏剧的作品,它具有天性生成的“画面感”,而这“画面感”又自洽、稔熟、音调朗朗上口,但同时,它在和声上的缺陷显而易见,尽管陈刚在曲式结构上下了功夫,且有成就,但和声的先天不足依然存在——即作品依然是旋律性的,单线性的、具像画面的、与戏剧“场景”关联的,但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曲调与小提琴擅长抒情的特性很匹配,小提琴在表达作品的灵魂——抒情性上没有“盲点”。

明白了这,也就明白了做为以抒情性为主、和声结构与炫技技巧相对简单的作品,演奏的难度基本在于演奏者对抒情与情感的层次变化、音色调配之把握上,做好了这一点,就基本成功,我听过的几版除了盛中国在技术层面太粗糙,俞丽拿、西琦崇子、吕思清等几版都差不多,因而,对于此类“指向性”明确、单一的作品,除了演奏的技术层面,诠释基本大差不差,当然有差别,但优与次优的差别同样相对的简单。

蔡珂宜此版五音录音上佳,平衡掌握优异,小提琴的聚焦与位置感适度,小提琴的线条感与对音符的雕琢恰到好处,并注意细部处理的细腻与清晰度,她的弱点在于对作品整体的把握稍显宽松,在弓弦的笔力与清沥感上有待提升。

对呈示部真挚与轻快两个主题的处理、包括措辞的语速我都满意,独奏的陈述够清楚,唯主题展开的另一画面“草桥结拜”的大提琴表述不够清晰(第一段第3分钟),Rodolfo Barráez 的新加坡交响全奏过于响亮了,有点压独奏,第二主题小提琴在快意中有一定韧性,弓弦轻松利落,乐队音压给的合适,第二主题延伸的“长亭惜别”抒情性则无须说,这是擅长的优势,需要小提琴刚性与激情的展开部,蔡珂宜的表演我依旧基本满意,双音和弦处理没啥问题,有力度、够干净,虽在兼顾力度与速度时显得有点“滞”,但基本上无虞,“楼台会”更无须说,每位演奏家都喜欢的段落——真挚情感加炫技的“紧拉慢唱”,乐队与蔡的表演在情感与技术发挥上都可以,如果苛求的说,她的慢板处理反倒拘紧,弓弦若能更放开、笔力自然会更深,效果会不一样。

帕格尼尼第一小协第一乐章新加坡乐队部分明显有差距,演奏生涩、佶屈聱牙的,再加上合奏织体臃肿粘滞,听感大打折扣,文扎格也算个老指挥,这“关”把的!味道明显不对,蔡的小提琴稍好,但在技术与技巧应用上与西的小美女们比较有明显落差,虽第三乐章有所提升,但整体有差距,另一点,排练明显不充分,时间与演奏的稔熟程度都很不够,文扎格“耍滑头”,这样的演奏宜重进排练厅重排,啥时行了啥时再“露脸”出演。

不知在哪看过说新加坡交响乐团水平距前大有长进,已经胜过内地乐团,但这版帕格尼尼,与上交、杭交比较,我是不敢恭维。
CD原发 1159楼层主,致谢!


https://pan.baidu.com/s/1H4Kwnk7oLFygmL1SbwaPhQ?pwd=yyk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4
发表于 2024-9-28 1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28 09:53
对本家音乐我一直不感兴趣,不知是否有“民族古典”这个词,民族古典中,我感兴趣乃至敬重的只有朱践 ...

黄河钢协(包括原始的大合唱),梁祝都是革命化集体创作的产物。只是梁祝的才子佳人题材随革命形势的发展成了四旧后面被打入了另册,而黄河钢协却因东方红+国际歌的升华进而成了准样板(和钢琴伴奏红灯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发表于 2024-9-28 2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0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 安达&弗里柴

巴托克的确够国宝,但在生前却从来没被“宝”过,一生清贫于世,为了搜集东欧(不仅是匈牙利)乡间民调民歌,不知花了多少钱、跑了多少路,就是这样的作曲大家,生前作品被演奏的机率并不多,死后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就专为妻子而作,不过是为自己死后妻子能凭此作演奏挣钱糊口,可见生活之拮倨,可见巴托克临终前对妻儿家庭的愧疚,第三钢协完稿四天后,巴托克死去。

巴托克作有三首钢琴协奏曲,三首间风格大异,而语言独特,他本身就是出色的钢琴家,前两首都是为自己演奏而作,这套钢协堪称20世纪新音乐的典范,它是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音乐语汇与现代表现主义的融合,特别是前两首,完全脱离开传统,姿肆而又有序地在一片崭新的和声领域里驰骋,初听新奇而怪异,越听越觉出魅力。

第一号作于1926年,次年由巴托克本人与富特文格勒联手首演,这是一首颇具雄性气息的作品,钢琴被当成打击乐器来使用,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捶击性特点如雄狮般刚健彪悍,1926年的巴托克正值盛年,他需要也有能力用力量来证明自己,其实这乐章的基本走向在前38秒的引子中已经预演,呈示两个动机性的主导素材,一个:开声-第0.15分,定音鼓和铜管演奏的节奏型,另一个:0.15-0.38分、一段圆号强劲的呼唤般的吹奏,记住引子的这两条旋律,这个乐章就非常清楚了,很明显,其后的两个主题和展开,皆源自于此。
主部主题以钢琴的捶击与乐队的切分节奏构成,以D音和属音A为支点,不断向上开拓,昂扬的意志始终占统治地位,副部主题2.01分由钢琴以亲切的语调奏出,若听的仔细会觉察出它演变自引子圆号动机的变形,不过是将呐喊变成低语,轰轰烈烈的呈示部在强烈连续的G音捶击和弦上结束(第3.06分),展开部细品会觉出对素材处理非常精妙,巴托克以精雕的笔触小心翼翼勾勒着他心目中的音乐图景,初始听来与呈示部不大合拍,但张力徐徐溢发,直到再次形成高潮,才以变了形的主题再现结束。
第二乐章更是个性十足,三段体结构,没有弦乐,可当成钢琴、打击乐器与管乐的三重奏来听,但效果富于交响性,音乐动机仍然是敲击性的,鼓和镲与钢琴的华彩造成瀑布般的直落音流,钢琴与打击乐器病态般的在三连音和弦上持续敲击,从而形成音乐发展之原点,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这样的偏执敲击与管乐的低徊上扬旋律营造出悲哀的氛围,B段是木管组递次吹奏一条相距六度的悠然旋律(6 - | 5 1 6 - - - ),如秋瑟古墓,西风残映,回到A部后,不间断进入洪流滚滚的第三乐章,奏鸣曲式,音乐瞬间大开大合,音乐动机仍然在一个持续的低音上,但音乐形象不仅瞬间就“正”起来,且有排山倒海之势,让人力量陡增,配器棒极了,由小号开启的副部主题绚丽多姿,木管、响板、碰铃与钢琴联奏这一节妙笔生花,像一条闪光星带,点缀在洪流滚滚的主部主题之上,这样精妙的主副部主题配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展开段更为丰繁,触角多维,新颖不断,想用文字解释几乎不可能。

第二号作于1931年,很有意思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华丽的小号与喧哗的乐队让人联想到热闹的集市,钢琴机械跳跃的音符近似斯特拉文斯基的《彼特鲁斯卡》,音乐的确类似一个玩偶形象,由小号开始的乐队和引出的钢琴主题是两个关键的音乐动机,它构成这个乐章的主干并幅射第三乐章,也就是说:展开部重点在这两个动机上做文章,副部主题是一个快速的下行音流,由两声定音鼓引出(0.59分),它与乐章开始的引句有关联,它的作用是提供主题的间隔与对比,展开段落将主部细化处理,并以复调对位的方式发展,主部两个音乐动机在细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有味道,它的上行、下行与装饰使得色彩绚丽多彩,G音和它的上属音D是这乐章调的中心音,初听会觉得有些乱,但把握住这几个主题,就越觉出音乐素材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发展的精妙,虽“错落”但相当“有致”,尾声的华彩段就像是彼得鲁斯卡机械发狂的舞步,很难解释是巴托克造访了斯特拉文斯基,还是两位音乐家灵感的巧合。
第二乐章与首乐章完全相反,如果你把首乐章听成喧嚣热闹的市集,二乐章就是寂静的夜,巴托克不仅擅长节奏,也有赞美诗般朗润的如歌,他笔下的夜尤有特色,我倒希望能在其中点缀出群魔鬼怪,但巴托克的夜却总是空旷无边,只有个体的沉思与幽灵的独舞,诺大的舞台随着低音区的轰鸣向四维暗寂处浸润漫延,直到将所有生命体吞噬,听至此,已能预见到第三乐章该有多么激烈,就像黑夜过后是白天,结构属三段体,B段的急板很有效果。
粗野笨拙的第三乐章对钢琴家家也对听者神经构成挑战,回旋主题像一只硕大的北极熊,挟裹着漩流不知疲倦的来回狂奔,透着顽强的无所不能的生命力,整个乐章被它统治着,既使来自第一乐章快速音流的插段也易被忽视,这样的乐章,演奏者精疲力竭,而听者也并不轻松,却都有终了后的满足感。

第三号作于1945年,巴托克临终前四天完稿,相对于前两首的动力性能,它要柔和的多,技术难度也降下许多,但第一乐章严峻的成分与第三乐章复杂精深的对位并不好应付,倒是中间乐章让人联想到萦桓于宗教气息中生命垂危的巴托克,颇有天鹅之歌的意味,但音乐并不悲哀,三声中部的鸟语花香似一瞥天堂,气息却颇为从容,人至生命之达观境地总是理性从容的,巴托克纵有遗憾,但此刻内心平静,所以才有这样舒缓豁达、因了舒缓豁达才格外动人的天鹅之吟,听这样的音乐,解构毫无必要,文字徒劳,从略。

这版是安达与弗里柴50.60年代DG录音,法国Pristine Audio 2013再版,唱片特别注明录音来自DG LP黑胶,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助演,安达是活跃于那个时代技艺高超的钢琴大家,演奏领域广泛,精品叠出,他两录巴托克钢协,这版在整体布局与节奏处理上好于50年代那套,速度掌握也更为恰当,稍缓的演奏步伐并未影响气度,填充性与密度感反而更好,另一卖点是指挥大家弗里柴,他的准确与道地为演奏大为增色,这两位巴托克专家让我们领略了心灵感应般的默契与完全巴托克化了的音乐艺术,弗里柴手里拿的仿佛是一根魔棒,而钢琴则在纯熟又出神入化的节奏律动中,表现着纯正的匈牙利民调风情,第一号录于1960年10月,第二、三号录于1959年9月,均录于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CD音源来自1183楼层主,致谢!


https://pan.baidu.com/s/1JtTk3TXopYxk02qV9VsFiA?pwd=g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发表于 2024-9-29 08: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8
发表于 2024-9-30 0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历史录音,听听作为钢琴家的巴托克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HUNGAROTON Bartok at the piano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EANk_W4Dnli5uWJX2P2nw?pwd=cqa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9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两版  罗热&劳伦特-艾马德

帕斯卡尔·罗热&瓦尔特·威勒和LSO的巴托克3首钢协录于1976年,特别第1号,华丽的声音今天听来依然激动人心,巴托克这套钢琴作品因其在键盘上强劲的动能和艰难的技巧,不是谁都敢于尝试,因而罗热和威勒版本尽管影响力有限,但有价值。

若听惯了安达&弗里柴60版,会不习惯第1号第一乐章罗热宽缓的开头和他突然放慢、突然加快的速度,包括怪诞大声的定音鼓,他的音乐布局与演奏方向经常与别人“反向”,我并不认为这是“正规”的速律与节奏选择,钢琴和乐队时而“乱序”的步态、为本就有些难解的非条理音乐更增加了难度,法国人经常不按套路出牌,他们的浪漫想法有时不着边界,他对序奏主导动机素材和主题的阐述不和常规,但我也同时钦佩罗热精湛的键盘技术,俩人在“新颖”的套路上有模有样、搞得有来道去。
新颖的措辞口吻延续到了第二乐章,他把巴托克本就现代化的音乐思维更是“放大”了,使之更为“现代化”,而对B段音乐的氛围营造极精彩、乐队与钢琴一拍即合,如风摆垂柳、摇曳人心,又默契如水乳,我这人真是愚钝!听至此我才明白:罗热和威勒其意在于大胆求变,他们把这首第1钢协“重新洗牌”!而选择巴托克钢协做实验实在是聪明,他们绝不会在圣桑的钢协上做此等实验。
第三乐章华丽的演奏令人目炫,却井然有序,小号引领下的副部主题美不胜收,罗热的钢琴更是姿肆无忌于键盘之上,如精灵舞动,乐队与之抑扬顿挫、如影随行、玩的够爽。
很显然,罗热和威勒大为减降了巴托克第1钢协的“槌击”性能,大为减降了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使用的实效应用,而从中注入炫目新颖的音乐性和色彩感,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一举改变了巴托克1钢的质地,使之趋于奇观、机敏而灵动,虽不失艺术,但此等变更和者盖寡。

第2号演奏就不如第1号那么“亮眼”,但不失热情,乐队的色彩仍是一如继往的斑驳多姿,尽管有的乐段纹理不够清晰,钢琴的线条有时也不那么突出。第二乐章夜曲的氛围与空气感都令我满意,声音有一股令人期待的特质,罗热对情绪的把握和节奏力度变化的应力够机警,他在这个冗长乐章里应对自如,第三乐章音响透澈、节奏紧凑,钢琴的律动感足够悦耳,听感上佳。

第三号第一乐章对作品的解析力一般,演奏尽管够机敏,但想像力并不丰富,钢琴平淡无奇,给我的印像线条平坦,变化不够,演奏精华在令人瞩目的第二乐章,A部与乐队“对话”这一段,钢琴虔诚的音调有说服力,中段轻脆灿亮的触键、弹奏出很有魅力的奇幻的听觉感受,回旋曲的第三乐章独奏与乐队的融合与激情使演奏始终具有澎湃的冲击力。


法国另一钢琴家彼埃尔 劳伦特-艾马德于2022-23年在旧金山Davies交响大厅也录制了巴托克三首钢协,pantatone(五音)录制出版,由指挥20世纪音乐好手萨洛南率旧金山交响乐团助演,萨洛南两录巴托克钢协,另一套是洛杉矶爱乐团为布隆夫曼,我担心的是旧金山用起来是否能像洛杉矶爱乐团那般顺手,另一点担心是劳伦特-艾马德的年龄(1957 - ),这位欧州二线钢琴家这个岁数再碰巴托克这套硬核作品,指关节能否吃得消是个事,好在他熟悉现代音乐,理解上理应没问题。

果然,第1号旧金山乐团略显生涩,声音松驰沉闷,而劳伦特-艾马德的第一乐章若与安达比较就听出落差,无论颗粒感、力度、音准、流畅性,全方位有差距,旋律走向与细部的节点处理生硬粗糙,既无形似,亦无神似,远无安达&弗里柴那样地道的、气息沉积的“匈牙利”气息,乐队与钢琴演奏松散,方向感并不清晰明确,这就肯定不是年龄问题。
第二乐章劳伦特-艾马德机械的弹奏听不出他想“说什么”,首先是思路不清晰,心里没有,指键焉能有?这样也就只能靠第三乐章的快速度来提升气势,增强欣赏性,这显然不是成功的诠释。

第2号渐入佳境,他们的流畅是我希望的,既使嬉戏与喧闹也未影响流畅,尽管颗粒感仍不是很清晰,钢琴的启示性也不是很明确,但演奏抓住了重点,走键没有磕绊,萨洛南的乐队对氛围的营造很恰当,起伏和力度的轻与重、包括节奏,都给的干脆利落,第三乐章的线性与重音和弦听起来都不错。

第3号演奏在三首中我相对最看好,稔熟、自洽,也正因为如此,劳伦特-艾马德有机会在演奏中开始顾及风格与个性,第一乐章有几分陶然自得,走键随性中又有着恰当的速度与轻重处理,二乐章的宗教圣歌气息在轻吟中尤如心语般徐徐吟出,透着真诚,“天堂花园”一段仍然有着轻音细语的亲切感,而不是刻意的玩音调,这都属于开悟之后的从容,人就是如此,一定年龄后会越来越从容——诸事看淡了,看淡、才会从容,什么都想拿在手里,断不会从容不迫的,说到这,再听他的第三乐章,就自有妙境了。


罗热版:https://pan.baidu.com/s/1eTTr2GGCR_e0BUCpQ1h98w?pwd=lg41
艾马德版:https://pan.baidu.com/s/1d9Km63jm5LtV6pW6b3jfwg?pwd=fea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发表于 2024-9-30 16: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3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