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了

[复制链接]
1061
发表于 2025-5-30 22: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泉州
超多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2
发表于 2025-5-30 23: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老烧挂满耳机,新烧灌满器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3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16: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借着墨水屏的痴迷,再续一点杂念,给墨水屏画个句号,又一次画“句号”。
首先,bigme的hibreakpro这个手机,经过近1个月的使用,基本上,大面来说,能够替代原来用了1年以上的海信A9。也就是基本能保留A9主要优势项前提下,还有一些自身的优势。尤其是CPU速度上去以后,更贴近彩屏机,更“正常”,这样大面上没有明显顾此失彼,就达到了平顺接替的目的,A9也就基本无遗憾退休了。支撑这样说的,除了熟悉机器后习惯了它和A9的一些操作上的差异点以外,还有如下一点值得提一下。
厂家陆续3次的固件升级,虽然,还有很多期望没有实现,升级的同时又有新的课题。但是整体的正向效果,以及这个物件在后台团队不断发力之下,呈现出“活”的一面。
售后的企微客服也能时常联络上,虽然多数反馈建议不一定满足,但自己也渐渐学习适应。并且发现设计团队独特的思维,不是简单的初级农产品的公版安卓14,而是有特殊个性选择下的系统定向修缮,这一点独特而有意思。
双向互适的结局,是能够最大化宽裕的结局,距离皆大欢喜的距离最近,最直接,最直达。同时,能有互动、交流,感受更优。
这一切,有点超出我对这个产品的期望,忽然发现,团队一群人还是有所追求,挺努力的,不断折腾、捣鼓,哪怕发力点和你的关注差异,但为了用户能更好使、更开心一点,坚持在付出。
另一点,在使用墨水屏手机,和墨水屏显示器,两个方面对比下来,我目前的个人感受是,手机还是成熟度高很多。这里我针对性指的是屏显的成熟度,也可以理解为受用程度,实用性,除了没有色彩,信息的清晰传递,这2个手机都能做的很好,比电脑显示屏更妥帖。
不论A9还是bigme的hibreak pro,都是当前300PPI的黑白最高参数水平屏幕,所谓的成熟、妥帖,指的是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程序的界面下,能有比较一致的,高质量,感觉舒适的视觉效果。
这样三番五次换角度说,基本能把这个观点讲明白,就是要玩墨水屏,越小的屏,越稳,越容易效果良好,不易翻車,体验墨水屏,建议从“小”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16: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再说一下大墨水屏,大上最新13K系列,出了彩屏,无意间发现,结果客户说可以13K黑白一起对比,非常爽快开明的商家,我就欣然接受这个提议,全部请来做对比,试图把现用的下一级产品给升级。
我在灯光和自然光两种不同环境下,两个时段的深入体验之后,得到的结论是,贪心驱动的升级尝试失败了,产品给力,但,没有契合我预期的诉求,东西完璧归赵,经历这个过程,恰好墨水屏两个升级方向,都摸索一遍,分享一下感受。
直接说结果,我当前自用的paperlike HD-FT:①带背光、触摸,功能完整,复杂环境使用适应性强(但是背光一开,眼睛就容易干。个人感觉,一旦用背光,不比普通LED护眼,甚至更易疲劳,因为背光冷光就类似蓝光,暖光有太红,混合的,眼也还是易乏);
②屏幕外形设计极薄,重量轻巧,重心合理,对直接遮在笔记本原有屏幕前的这种狠实用的使用模式非常友好,同时也非常便携,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靠谱度极高;
③一线连且随连随显示,不会有任何适配调节需要重启等情况,且一显示就很完美,不需要再调节电脑设置来优化,不需要外电等附属条件,适用性、实用性极强;
当时尝试文石BOOX MIRA的时候,也正是因为一连完美显示,这样的使用体验冲击力,很快确认了收货,这种一连成功,对外接屏的使用信心简直非常重要,厂家也都考虑了预设调试的重要性,不论文石还是大上,都很棒!
④鼠标跟手!远超文石BOOX MIRA,这是这个屏幕成为标准办公用具的核心关键点,要点,命脉之所在,图像质量、残影等等一切,都要为此让道。
⑤部分遗憾点,分辨率没有上到300PPI,在图像显示方面有一定的模糊感,看久照片等有复杂内容信息量的图片会有点晕糊,理不清的感觉;触摸敏感度不如文石BOOX MIRA,要相对用点力才能反应,顺畅感不够一流;革命者版本鼠标已经足够跟手,但是不可以接苹果的设备;显示美观度某些情况下不及文石BOOX MIRA,切换模式后会有此消彼长,总体细节方面还是略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5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16: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最新的paperlike 13K/paperlike 13KC(彩屏版):
①重量上去了,厚度上去了,外观形状有一定改变,重心位置变化,需要接外电,但是依旧可以遮住笔记本电脑原显示屏来使用,同时不一定信号线一接上马上完美显示,部分情况下可能需要合理调试,这些是其不便于移动办公的属性,但是,如果阵地战,摆着用,就没有上述的影响制约,办公室环境使用友好;
②我曾经想过,黑白墨水屏办公,色彩失去,在EXCEL和PPT制作的时候,颜色所带来的“界限”,单纯靠灰度来表达,是有困难的,如果是彩色屏,那么色彩的“界差别”追补上来,是不是用起来能够更舒适、高效,毕竟有时候没有色彩要靠脑补,也会一定程度费脑费眼。
13KC彩屏因为显示原理,虽然300PPI,但是彩显时候,会降低感受效果,因为三原色点化作一个信息点,网上说会降低到100-150PPI,那不是比我原来黑白的200左右PPI更低?这是参数了,实际感受上,大体上基本等同,也就是彩屏清晰度,基本持平我旧款HD-FT的水平。
但就文字本身,部分情况下13KC似乎更“虚”化一点,文字还是黑白硬朗,彩屏主要还是看图。另外,实际感受,墨水屏的彩屏,显示特性上逊于LCD或者LED,不是仅仅分辨率的问题,是多个维度的感受差异的问题。
所以,试图替代,我感觉是不能过关的,即使墨水彩屏的PPI进一步攀升,再没有很大突破的情况下,还是无法比拟液晶技术,看大部分彩色内容,还是老老实实LED,短期追各类彩墨设备,或难如意,除非正好契合自己常用的素材,比如一类特定彩色漫画等。
③13K黑白高清晰度,对比我那个HD-FT,比较明显的是前者锐度,线条周围的干净度,线条凝聚度都提升起来了,更凝聚、紧密、精细,有没有点hifi的周边带来的改善效果的那种味道?或者同品牌高端机种高清效果所描述的那种味道,啊哈,基本就是这样。
④13K显示确实过硬,而且13K系列有个点,参数点,让人容易怀疑,鼠标跟手性会不会不如HD-FT,因为后者的刷新是40HZ,而13K系列是37HZ。实际用下来,完全不用担心,感受不出差异,或者说不会让你会注意到差异。依旧很顺,很顺滑,鼠标操作只要不是非常需要速度的激烈游戏,基本上办公、上网都是够用了的,所以13K的鼠标跟手性过关,不需纠结。
⑤那么高清黑白,普通黑白,差异在哪里?哎,这个描述,挺有意思,我琢磨了一下,也给家人看了一下,基本认同我的表述,就是标清的墨水屏显示,像是宣纸上的墨水写的字,边缘有点不光滑,但是有点那种墨迹的粘滞感,像是墨迹,乃至于神似墨迹。
那么13K,哦,就好比hifi加挂了滤波,避震,高纯度线材,器材架,时钟,晶振等的效果类似,趋向高清、凝聚、洁净。那种手工,hand made的观感没有了,变成工业生产、模具套用后的整齐、锐利、棱角分明,直角代替了弧线,一切整齐,绳墨感增加,更硬,更清晰,更高对比度、锐度。
在图片显示上,13K效果好于HD-FT不少,因为图片信息量大,一旦糊了,观感下降很多,这是13K着力点,不要看是黑白的,其实黑白,往往显示、刻画的更深刻。
所以,当年亚马逊电子书,才出300PPI屏幕的时候,最主要的销售噱头,标榜的性能适配,是去看漫画,其实,漫画还好,毕竟比起照片,漫画结构简单太多,信息量少很多,但是图还是不同于文,高清友好,非常友好,常用黑白图13K绝对是好手,因此13K才是HD-FT的正脉升级产品,除了移动办公不够友好,没有背光触屏,有了13K,HD-FT可以退位了。
哦,哈哈哈,这次更新帖子,照片忘了黑白化,因为用黑白手机上传的,忘了其实是彩色,哈哈哈。忽然想起一个梗,bigme的hibreak pro这个手机自带计算器,屏幕截图发给别人,看到的居然是彩色的,如果不是这样操作过,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个有意思的隐藏秘密。
⑥那为啥我没选13K黑白替换HD-FT,也就是开始时候我说的,墨水显示屏没有墨水屏手机显示效果那么“成熟”,在电脑常用的办公运用,WORD、EXCEL、PPT、OUTLOOK几个方面,文字信息在不同界面、不同位置、不同属性下的显示,13K没有针对HD-FT的压倒性优势。
模糊的那个字依旧模糊,只是模糊的更细碎。或者说在更锐度,更棱角的基础上的模糊,基础观感略不同,但是同样的模糊倾向。显示有点虚,或者断断续续的字,13K依旧如此,没有明显而彻底的密实、填充起来,反转整个显示效果。
电脑的运用,比手机,感觉起来环境还是复杂太多,整体程序的梳理也没有那么深度,灵活性过于宽广,所以显示一致性就折扣了,无法随时都是最佳效果,而且高清不能弥补标清的缺憾,高清只能针对标清做锦上添花的找补,不能做改头换面的切替,这是我预期和现实最大的不契合点。
所以,移动办公,文字系为主,这个前提下,我选择远离13K,因为课题没有解决,不便却有增长。同时,13K的体验,可以看到趋势,墨水屏显示精密度提升后,效果,在实际体验的时候,究竟如何,个人的感觉,纯文字方面,其实宣纸毛笔字也挺好,印刷字体也没毛病,不存在硬替代的必要性,13K往后的PPI升级大战,更多是留给图片控的必争之地。
综上,墨水屏痴迷到此做结,有黑白才需要增添一点色彩,全色彩才需要一点清净的黑白,如是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6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17: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PLAYBACK对比DCS,都是旗舰CD,前者贵接近50%,云视听对比的时候,两者风格差异挺大,但,有意思的是,对比试听时候,如果乐曲本来没有迸发出足够的感情色彩(或者通俗说抓耳),2台机器,均一样,都,无法把感情色彩给挤出来,无法瞬息抓住你的心,那么会怎样呢?
也就是,PLAYBACK的特点,网上评价:温暖、细腻、不刺激,中高频平顺,温暖度、饱满度,连贯、绵密。
在试听中,这种特点,很准确的存在,描述非常到位,就是这么一个声音,涂脂擦粉的调音情况,很为明显,但调音确实高明。这个牌子和DSD的渊源很深,但是播放种种素材,它也都能有类似倾向的表达,秉性如此,油、顺、醇、畅。
但你会尬尴的感受到,一边在拼命用力,一边却断档,没有效果,这边在努力修饰,做出自己风格,为的是更好听,但是,实际上,没有能够更好听起来,乐曲感情没有到那一步,器材硬是放不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不因为它是PLAYBACK,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没有的,反而把自己的伎俩都老老实实暴露出来。
对比DCS,网上评价:鲜活、飘逸。我的感受,具备特殊的贵气,比PLAYBACK爽利(少频段瘀结),更连贯,透明感更佳,相较纤薄一点的声音,或者通俗讲,高级科学机的味道,没有PLAYBACK那么厚、醇、丰满。自然,DCS也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同样区段表现的和palyback半斤八两。
偶然间发现PLAYBACK有个梅洛特解码耳放一体机,好像市场热度不高,之前也没觉察,倒是DCS的广告渗透做的比较到位,一体机嘎嘎香,这两也基本算是同门斗法,国产机器,也不乏类似这两种风格产品,当然,东西贵,定位高,在调音大类趋势类似的情况下,细节上这两个进口产品还是毕竟有两把刷子,两者都能稳稳的讲述好听的故事。同时,两者外观上面已经勾勒出了声音取向的差异,很有意思的是CD机和解码一体机,两个牌子的外观设计思路,还是那么品牌化。
也有人跳出来,说PLAYBACK铁锅做的菜味道不正,哎,hifi,和那个墨水屏设计(以及墨水屏显示模式设计),一样,都是问界,找各种平衡点来占位,匹配不同使用环境、场景的需要,哪有什么无条件的泛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都是条件的产物,都是攀缘的空中楼阁。
要说正一点嘛,创新gc7声卡会给你更“完整”的声音,怎么个完整法,不是饱满哦,这种完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因为它无意hifi,而是去做效果了,用心不同。要说灵巧一点嘛,大上的paperlike HD-FT墨水屏更有矫捷的身形,出差做表码字写报告的好伴侣。先决条件一旦失去,物件所具备的分位差别就失去立足的意义,很可能也就say goodby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7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1: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杂念感想,从舌关联到耳
星级酒店早上的自助餐品种比较多,一般的情况下呢,人们就会说今天自助餐比较丰盛,一不小心就吃多了,那么这里面为什么容易吃多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拿取的种类多了,每样都想去试一下,所以就吃多了。

那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拿取的种类比较多呢?啊,那这里面的话呢就会分出不同的原因,一部分原因呢是因为好奇,有一些菜品没有见过,所以呢想去尝试一下,一部分原因呢是因为为了找补,为了协调,那怎么理解呢?

就比如说你吃多了咸的就会想吃甜的,吃多了甜的又会想吃咸的,吃多了干的又想吃湿的,吃多了湿的,又想啃一些比较干燥香脆类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吃东西的时候,一直都会在各种菜品当中进行循环。

但如果菜品很多的话,你可能一轮循环都打不下来就已经吃饱了。
但是如果菜品比较少,比如它不是很好的酒店,是一个普通的酒店,那早餐比较单一,可能就只有稀饭,油条啊,可能没有糖,那只有白砂糖,但是没有甜味的食品,那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自己安排一下,把自己的心安顿一下,在豆浆里面自己放一勺白砂糖,然后的话呢,用这种比较笨拙的方式,能满足自己对酸甜苦辣咸,五种不同味道,对应的一个生克找补。

其实这个味道,并不是说你吃进去以后,比如你吃咸的,然后吃进去过了一会儿,你觉得咸的吃多了,然后才会想吃甜的。

那基本上就是你只要吃了咸的,然后你就会马上就想吃甜的,一念之间的事情。
因为只要那一口咸的确实过了,你就会马上想去把这个平衡给找回来,这个五行生克,它基本上是一个动态现行的状态,它不会说是有一个等待和延迟。

那么好一点的餐厅呢,就像一个大的游乐园里面有很多设备,然后你可以在里面玩儿,一直玩儿,虽然说每一样设备你去玩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而是一种苦。

但是你可以在这种苦和那种苦当中去彼此切换,所以你可以乐此不疲。
不过,其中那个差一点的产品,或者那一个条件,或者那一个境界,或者那一个环境。
就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不能满足这一点,因为它品类单一,抓手单调,所以说你看的没有什么兴趣,用的没什么兴趣,吃的也没什么兴趣,总之来说不能够达到循环往复的状态。

比如说你经常住五星级酒店的人,已经免疫了,就会来这么一句早餐没什么吃的,让别人看来几十种菜,你就会说没什么吃的,别人看起来就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好的条件还觉得没有味道呢?

那就是因为已经麻木了,已经玩腻了。已经没有边际效应了。已经不再好奇了,已经把自己折腾够了,已经把债还了的干干净净了,该出去了,该离开了,该撤退了。

那么为什么说每一种都是苦呢?
因为你用久了就想去切换,所以说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
但是的话,如果单一的话呢,你就没有办法在里面玩的时间很久,如果复杂的话呢,你就能在里面此起彼伏。

那么无论是这个菜品做的好不好,还是说菜品的种类多不多,他们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虽然看上去好像动作不一样,但是结果,却是一样的

发烧器材,也是这么一回事情,就是如果说你听到一个器材没有什么特点,那么你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奇,或者是有什么欢喜,他不能激发你。

但是如果一个器材比较有特点的,他就很容易让你觉得比较腻,那么它能不能形成一种所谓的完成度?
所谓的完成度是什么呢?
就是它内部具有不止一个特点,而这些对应的特点呢又彼此相生相克,所以说呢让他感觉呢前凸后凹,七拱八翘,丰那个肥这个

这样的话呢,你就能够比较受用,比较有意思,器材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个风格,形成自己的一个套路,能够自圆其说。
那么用家的话呢就能够使用的更久一些,就会说这个比较有艺术品味儿,比较不那么单调,不那么直接,不那那么素。

你要是想用具体的术语,具体的是描述它是怎么样做到的呢,有的时候是比较难的,因为感觉对应的文字,文字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不是什么感觉都能用语言清晰、具体、形象的描绘出来的。

所以才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境界相实在不胜枚举,无量无边。让人总是容易,或者说喜欢,迷失其中,对境生心,且痴迷留恋。

如果不用归纳法,那么是很难去穷尽的。但是从道理上讲呢,就能够比较清晰的把这个事情给说明白,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基本上没有什么器材是没有自己特性的,因为如果没有什么特性的话,它不是发烧这个倾向的,它不会动发烧这个念头,它就是普通的民用的一个声音设备而已。

但是你一旦在里面动了脑筋,它就一定有所改变,有所特性加载。
但是如果你的这个心思又不够花哨,那么它的这个特性就会比较单一。

比如说一道菜它就是纯粹的咸,那纯粹的咸,你连卤腐都算不上,也只能算是盐,因为哪怕像咸菜和腌萝卜,它除了咸,它里面还有其他的味道。

那么这个里面的搭配能不能拿捏人的心理?
怎么样的一个环节?
什么样的一个音调?
上面他做什么样的一个调整?
这个就是真正的功夫之所在了,那如果没有这个功夫,那么你就会显得比较淡,比较单调,比较直接比较楞,比较冲,等等。

那这样子的话呢,就容易容易被不接受,被冠以没有修养,艺术修养,或者有修养,修养太高,高处不胜寒,消受不了,其实,两种评价,一显一隐,等无差别的效果。

但是就算是能够让人接受的,比较有格调的,比较有口碑的这些器材呢,如果你听的时间久了以后呢你还是会饱和的,那是为什么呢?

因为就像吃东西一样的,人吃饱有两个类型,一类是真正撑着了,装不下了,这种算是吃饱。
第二种呢就是吃某一个味道的吃的太多吃腻了。

其实饱和腻呢结果都是停下来,但是里面呢会有微妙的不一致。
那么真正的高手呢能够让你不会腻,但是会让你饱,就是让你过渡完所有腻的阶段,直接达到饱的阶段。
这样的话,可以一次到位,全部让你一直走到底,那么让你把整个嘉年华,全部都游园,都游完,这才是高手。

那个不是高手呢,就让你觉得很快就想退出了
但是无论他是不是高手,你最终还是会腻味的。你玩到后面,你会经历无数的腻和无数的饱。

那么在饱与腻的交加当中,你就会慢慢的体会到这个东西其实他没有真正的乐,他只是在不同的交杂,交杂着你的境界和感受,那么当你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不再想去玩这个东西,那么你就会出离,你就会放下这一念,你就会和他慢慢的断开缘

但是这个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非常非常仔细的观察,把耳朵要从铜耳朵,变成银耳朵,再变成金耳朵,再变成钻石耳朵,要不断不断的去去提升你的观察力,要不断不断的去投入进去。

说白了,你要想从里面出来,就必须要先进去。
你的观察,观字,就是一个”又”,一个”见”,两者的组合。
那么反复的相见,反复的操练,反复的熏习,这种既有的力量,融化掉了原本根深蒂固的习惯,的习气。

你就会慢慢的脱敏,脱敏,也就会慢慢的退烧。
所以说退烧的核心点,是通过充分发烧来达到退烧的。
那烧的越厉害呢,还是也只能通过发烧去治疗,然后呢通过烧来退烧,就是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而且,进之愈速,退之愈快。

舌头也是这么一回事,在饱肚子基础上,美味是充分而非必要,这样的条件,属于相对表层的习惯,会被深刻反复的观察,优先给逐步冲刷掉,进一步,动摇必要条件,动摇,改组整个意识形态。

其实哪一个感官,都类似,但是人不够明利,要一个一个去碰到,屡次尝试,才能自证自肯,其实一念都能明白,但是理解,毕竟不如经历深刻,说白了,还是愚,知不能内化而直接过渡到用。

人老了,经历多了也就自然脱敏了,都不用什么刻意的造作,只要熬时间,熬的足够长。

就算是不努力的去观察,时间久了也明白了,无外乎是愿意让自己始终迷糊起来呢,还是去敲那个木鱼,是抱着烟和酒呢?还是抱着钵和木鱼?

或者还有一个选择,揣着明白装糊涂。去做一些事情,让一众在迷糊当中都能更多花样,更好玩起来。如是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8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7: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梦回08,一念17载,巧、妙、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9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09: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很巧,17年前,08年,还在初烧阶段的我,努力积累零花钱,试图凑上一个拜亚中高端机型,尝试一把大耳的发烧,从之前耳塞的阶段跳出来。
为什么选择拜亚,原因很简单,森海预算不够,拜亚口碑给我的理念就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专业,能够越级打怪的品牌。
正好DT860,勉强在预算范围内,在那个网购也才起步没多久的时候,冲一个新860似乎能够满足我战胜假想敌,立足在发烧阶段中一个既定的自假设的虚伪而虚荣的位置上,取得莫须有的成就感,成为一个发烧的里程碑
确实是一个里程碑,被系统记录了下来,但是却是失败的里程被,手上没有能应付DT860的放大器,更关键的是,也没有驱动合理搭配的认知,完全盲修瞎练。
至于歌德RA1那个手搓魔改的放大器,也是深深着魔于JENSEN战神电容的那篇远古的毒文,带着炽热的脑放。
金黄色的大电容用拙劣的手法焊接后,完全没有文字描述的美满,但是处于脑放温度实在太高,终究还是比之前换下来的某品牌毒液电容,还是有点改变,也算是一点慰籍。
至于毒液电容嘛,正是因为毒字,让人充满了挑战感,这个字和声音没有必然关联,但是当年发烧上头,会觉得用这样的元件更狠,更能跨越、顿超发烧的阶级界限
总之,一切都是赤裸裸的慢心,傻的可爱,就是欲望,无知,错误知见,构成的奇异行为和理解,在860失败后,奔入了歌德流,从塑料,到金属,到木头,一路狂飙
每一步,都是满满的功课,满满的理由,做功课,产生理由,支撑行为,自娱自乐,似乎一致在越来越“高”的烧。
当年的购买评价,还能依稀“看”到当年发烧的场景,08年的DT860,搭配08年的O1海外版,真是很巧。
我第一台欧氏设备,是KKMASTER,但是如今换回到其前身,搭配08年代左右的耳机,依旧般配,KKMASTER后,还有很多故事,无缘参与。
抛弃了这种蓝天般自在自然的声音,去寻找浓浓的味道,直至最近的SUPER FET,换回到久远的O1海外版,还是那个声底,还是那个味
当年DT860的冷薄刺,如今在Violin界面搭配O1海外版驱动下,完全判若两物,还是一切都看搭配,也看心态和状态。
许久没有听台式设备,刚开声还是挺有冲击力,找回了我第一次听店里KKMASTER驱动拜亚的那个感觉,海外版的厚度搭配拜亚的锋利,总体比机器后面pre out接有源箱的搭配要更轻盈,畅快一点。
通俗来讲,薄利一点,但只是相对而言,这个组合整体平衡性还是很好,听一阵子,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知道是不是许久没有挑剔,这个组合挺满意的,不觉回头想想,以往那些分析,挑剔,不知道去哪里了,总之觉得挺美,不亚于那些贵很多的。
老欧喜欢用蓝色,也表示着他的风格,纯净,清凉,不论LED灯,还是旋钮,你总能在老欧的设备上面找到蓝色的身影,用水不用火,你几乎很难看到红色的身影。
要说老欧的声音特点,执着什么,执着一个不纠结、不纠缠,那种不会牵肠挂肚、拖泥带水的个性。
底子里是中正的普适性,清爽、畅快、相对干净、透明,乐器确实可以清晰、原味、不混不杂,人声不上杆子,但是也不薄情寡义,居中,还是居中。
但是,也不是没有特点,啥特点,还是说回来,就是不纠结,不纠结就是特点,一点点,但是有那么一点个性,就是相对的分离度高一点,清爽,通透。
DT860,本来可以瞒天过海,博得我持续欢喜,可是还是出了BUG。烧友对这个机器的评价:860就是特别硬朗,倔脾气,但是素质比hd600等要高半头,比880也要高一点点,但是没有880那么古典。
是啊,只是典型的发烧向描述,至少,在我这里确有同感,有点工具向的声音特点,但是,问题来了,许久没有听大耳机,也没有用台机,其实,在刚刚接上老欧界面+老欧解码放大的那一刻,DT860是没有让我捕捉到失望点的,如果接续来用,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那为啥后面开始变异,让我又些许找回17年前的那类似的不快?是比较,虽然不是故意,但是忙着操作电脑,这个姿势,长时间戴头上劲椎扛不住,所以换成用音箱,结果音箱调音比耳机钝化一些,显得略微圆滑、随和、模糊一点,耐听度更高。
结果再换回耳机,就不待见了,长时间没有比较,其实已经把这种习惯性的,擅长的,所谓的金耳朵的,强烈的分别心,给冷却了。
但是稍微一做对比,这个脾气又回来,马上又坐到了发烧的皇帝位上面,故技重施,一切都又回到轨道,比,是发烧的根本乐趣,根本动力,根本罪过,停不下来的始作俑者,一旦启动,连锁嵌套。
17年,也只一晃眼,一念之别,只要缘凑的差不多,境界也不差很远。很多音乐,听的不是音乐,是当时听的时候的境界,的场景,的境象,是彼时的感觉感受,是一类境界,其实,要翻出来,也不难,随时,也都可以翻出来,都在那里,都摆着,就是被现实的信息给遮住了,靠“药引子”,能够翻老家底,反刍反刍,如是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0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3: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O1海外版 VS 羽商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1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4: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忽尔一念,老欧和羽商,难得一聚,来场对唱~
都是老品牌了,可惜羽商似乎退休了,老欧这么多年坚持了下来,陆陆续续,不论如何,至少还在线。
老欧几次新品,主干卖点有二,追最新芯片、追对当下器材的充分驱动,强调新架构、选材,但是不一味推崇堆料,更注重结果端描述和架构。

羽商,纯耳放,近些年,就一款,还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之前一直做功放大件,也是强调设计的合理性,低失真,强调的是器材的设计能够保真,从这一脉去聊的,也不是堆料的倾向,后续有个11.2的签名版,只看一贴,且无制作和声音的具体对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个牌子,我都多次不同场所,不同型号产品听过,自己也都有对应产品,算是比较熟悉。都是很中国的牌子,中式派系、风范,素、雅、正、淡。

要说选一,全能王我选羽商,因为它贴近竞品,可是个性少而百搭,是能打而又无咎,曾经同台对比过SOLO、莱曼、鲁迪等一众歪果仁的设备,都能得个无咎,给我印象深刻,只是,味道,呵呵,没有馅。

非典型,我选老欧,碧海晴天般的声音,注意,不是碧海青天,老欧可喻为矿泉水不能喻为茶水。
在国产器材中,在中式不突出个性的调性中,老欧以一种似个性,却又不是个性的方式,勉强差异于其余一众机型,多年来依旧坚持,底色还是那个味。

那么,DT860,呵呵,还是你,因为我实在只有不到半小时,而你就在那,就不折腾其他耳机,不过,冷却一周,再用DT860,又好听了,拜亚的严肃、认真,不刻板、不呆楞了,分别心没有起来,860让我听着又hi了,好听没有挑剔,O1海外版驱动的真带劲,这烧发的,都是自己的戏,都是自己的心,心一变,念就变,要爽由自己。

再说一下O1海外版的耳机孔,用着用着,我才发现,那才是真爱,很多帖子里面,尤其二手销售贴里面,专门说了,这个机器耳机孔,很松,但是,不会接触不良,是个普遍情况。

那么,我用起来的时候,嘿,那个爽啊,我才体会到了,和鲁迪RPX35这些有2孔的放大器对比,O1有两点最大区别。

第一,A孔、B孔,差异很大,而不是略有区别,A孔大力,B孔驱动力要小不少,也就是同样DT860,在B孔上面就发挥异常,不是音量可以弥补,A孔音量一点就驱动的满满的,哎,不是新时代、次世代耳机,真好伺候,随便就能驱动完美,不掉驱动坑,可以欢唱,素质也足够了,听个歌满满欢喜,还是一心,自己的戏。

第二,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正因为耳机孔松,且不会接触不良,切换实在太太方便,单手操作,机器不移位,另一只手不需要帮忙,这个完全不是BUG,只要不扯线,接入也非常顺畅,也是单手,使用感受一流,顶流,殊胜。

那么对比的结论?
虽然,用了一根老掉牙的绿联RCA去连接O1的DAC OUT到羽商11.2,毕竟不是机内线,但是,也就只能这样了,笑笑就好的玩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2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4: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结论:::
老欧的O1,人声会多一丢丢鼻音;如同画家,但是不是工笔细描,是用泼墨法的,不是用狼毫细笔,而是用拖把一样、人一般高的巨笔站着作画的;声音的边缘有水盾牌,声音是包容的,水属性突出,明显的液化操作调音派系,儒雅的感受也主要源于这里。
不强调边缘的细节,不强调质感,大条一点,不钻牛角尖,洒脱,但是因为这种宽泛的包容,在轮廓外围,或者说在主干以外的细节,就显得有点处理方式一致化。
进而突出、引导注意力在主干上面,不挪移到无尽的细节上面,不会显示的很细腻、精致、嫩,而是显示的比较平,淡定,洒脱、自然,无束缚,流淌,开扬、无障碍、无遮拦;
所以,老欧的器材,不打聚光灯,中频段口味稍微重一点,就难以索取到自己希求的那种饱腹感,但是器材友好,均衡性一流,舍而得之。
低频也不求形态、形状,不硬,不刚,不清晰,无棱角。但是也不蓬松,不空虚,不扬尘,没有飞沙走石,水性的,依旧,还是水性的理解方式,液化,非果冻,不那么Q弹,但是能晃一下,潮湿鼓面来上一锤,不要去求空气感,三频表达无法分裂,各个派系各有千秋。

那羽商11.2,雕像,精致感、细腻感、高级打磨、梳理、文雅修剪存在感。具备一众高端器材的共通熟悉,共法,怎么理解?
一个品牌,你听他的入门,再听同品牌高一级别,或者更高级别,高端对比低端的那种素质差异感,就是所谓的级差,羽商11.2可以给你,能给你多少呢?
正好不多不少,不要贪,要无咎,所以能打,不是因为打得赢,而是因为打不输!
都没啥个性,没有馅,没有溶质,只有白馍,只有纯水,但是我选老欧作为没有个性中的个性,选羽商11.2作为比照一众他品的贴身知己。
羽商的这种感受,在于质感提升,水熟悉下降,土属性增长,固体部分占比提升,质感、细节提升,干燥一些,轮廓,边界,声音发出核心部分更抢眼,从主发声点衰减而出的能量扩散,更典型,更快衰减,更凸显主干的能量。
说大白话就是,似乎清晰了,但是宽容度下去一点,器材存在感上来一点,高清一点,素质感多一点,更认真了一点,压强大了一点,更像常见一众器材的那种感觉了一点。

除了这个,O1海外版和羽商11.2还有啥差别?
额,呵呵,我只表述最明显的,作为一个故事,其他,还没有强到能站的住脚,让我能愿意把它写进故事里面去的地步。
老器材,很好的东西,偶尔听一下,很偶尔,还行,不要听久了,不要听多多,不要拼多多,一切如梦,莫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3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20: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补说明:
①老欧的O1海外版,的这种“水”属性,不是听起来叮叮咚咚的那种,有那种器材,声音很典型,水漫金山的听感。
但是不是老欧的面目,所以描述,语言描述,很难准确,没有误解。

如果说是显湿不突出润,或者说有水性没有水态,或者有水的柔性,但非阴柔,不萝卜的柔,柔的中性,没有那种类似混响强化的水属性,只有直接的水形态,等等,没有用的,说的越多,越迷惑。

要有足够听音经验+听一下,哪怕是云视听,就基本能七七八八明白,靠文字遐想,偏移还是容易产生,乃至容易比较大。
②老欧的O1海外版,包括其他产品,这个声底,大面上如一。但是具体呈现却又有别,不过有这个底就认得出来,再少这个底也还是伏在那里,让你若爱会有一丝欣喜。

本帖的描述,建立在老欧自己那个“缺”信息量,多了几分CD般安稳的USB界面VIOLIN的基础上得来,后续,老欧没有进一步倒腾界面,改攻一体机,然后又是SUPERFET纯放大器,这个Violin是KKMASTER近乎同时代的产物,也代表了老欧的审美,除了一体机,这个界面+他家解码,近似≈他一体机那样完整一体的声音完成。

所以,所谓,水的形态,水的故事,换一个界面,就不一样了,不过,还是水,就是水干掉,蒸发掉,挥发掉了一些,或者大部分,隐隐还有一点,可能这样会更平衡一点,更像大部分常见器材一样,不过那种不算特性的特性也就没有了。

我换上翩美的NP5流媒体界面,立刻就不一样的故事,门关上,尾巴被夹住,那条“水”的,湿漉漉的尾巴,仅剩的,被夹住,留了下来,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22: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说到头来还是属性。
一个器材,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它的那种调性、味道、属性。
就是他所能够带来的那种境界。
到了最后还是境界,其他什么也不是。

同一品牌不同的器材,不同的级别,不同的价格,实际上就是在维持这个声底的基础上,在平移属性的基础上,去改变参数。

多半数是变得更清晰,更精细,更具备素质化,但是参数,这个层面已经不再是战略层面,而是战术层面的事情。

只是,就是,怕在改变参数的时候,改变了本底色,所以说在选择同品牌升级,而不是用其他的周边或者是其他的搭配去弥补,因为毕竟,还是要完整的一体,才能够维系境界的持续。


那么那些串烧、嫁接的做法呢?
那种,多种相违、相悖风格都齐齐具备的,可多选的,可任选的,时髦的,当代的,流行的。

我还是太老了,老的不能接受新的事物,不能吾道一以贯之的调音,的品牌,的器材,在我看来是一种无信,一种不能说为一种而是多种拼凑的玩意。

我无能为力把它在意,因为拥抱了散乱,我就什么也无法定义,无法依靠,无法攀缘,无法集而起念,也进而无法评价,但是,它好玩,我也还是真的能见到它,无奈也不可能。

出自一家之手,跑不脱的共性,只是,不要太散,就不那么喜怒无常,能够更加温文尔雅,全在一念的选择,为了盈利,怎么都对,加油朋友,百花齐放,不要凋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20: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鲁迪,我要怎么理解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6
 楼主| 发表于 2025-7-29 16: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鲁迪这个品牌的器材走向特别有意思。
我,没有爬官网,但是,从驱动渗透的各类广告、评论的信息看来:
他不是去追最新的技术,去追最新的芯片。
他也不是去堆料去强调他原件的优势。
他也不鼓吹作者的艺术修养,念过什么学院,上过什么舞台,参加过什么音乐会。
他也不强调这个机器究竟是去驱动什么具体的耳机。他不会去做这些强调。据说以前这些耳机是未能够被完全驱动的,现在可以了。
他就是把机器做出来,他也好像不说什么。让用家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把握。
他家的机器,有的是单端的,有的是平衡的,还是是双口平衡的,反正就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然后放在那里,用户自己去玩。
而且它涉及的面比较广,不仅仅是放大器,也包含了解码器,不仅是大台式机,也包含了随身器材,最后把电声的转化系统,最后一个环节,耳机也给做了出来,总之所有的环节都打通了。
他的声音有很强的参与感,有那种沐浴其中的感觉,当然你没有办法,感觉非常通透或者是非常的开阔。因为毕竟要让你沐浴在其中。
但是它的氛围感是很棒的,就拿他这个md2的耳机来说,你带上的那一瞬间。
你就会觉得其他的耳机完全不具备它的感染力,什么样的感染力呢?就是一种氛围的烘托。
这个氛围就是氛围本身,它并不是真正的一个事实。好像恐怖片的伴奏一样,让你能够更好的入戏,但它本身并不增加剧情中的恐怖内容,他只是让原有的内容在这样的烘托下具备了更强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这个比喻比较间接,但是也就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一个说明。MD2这个耳机的声音确实是非常特别的。
我原来在实体店听过他的上一代,但是那个声音给我的记忆,其实已经不是很清晰,但是大体是有的。
就是整体的能量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分布,但是低频有一点太过于多的量有点蓬松,或者说是比较散,或者说是比较混。
就是下盘比较软,然后不是那么清晰,雾蒙蒙的一块。
那个年代是森海塞尔hd800,还有拜亚T1,登台亮相,一决江湖地位的时候。
鲁迪,默默的发布了他的第一款耳机,标价就是冲着hd800去的,像是来踢馆的。
借助深海、拜亚的流量,鲁迪的耳机确实获得了不少关注,很多人留意到了这个耳机。
而且有一个点,就是鲁迪的这个耳机,你说它外观嘛像hd800嘛,它不像,但是呢有没有那种方向?有没有那种味道呢?多少是有点的。
你说的声场嘛,他真的像hd800那样吗?
也不是,但是呢他确实很开扬,而且呢比hd600这些老旗舰又要提升不少。
就随便举这两个例子,能说明一些东西。
所以,鲁迪的第一个耳机作品,它这种说不清也道不明,不是那么具体,但是你又不能说完全和hd800扯不上关系的一些特点,让他除了能在价格上与当时的旗舰同台共济以外,在属性上也有类同之处,那就引起了更多的一些关注。
当然那个时期,美国歌德也出了新的GS系列和PS系列的旗舰,他的长相和鲁迪的这个耳机非常的类似了。这也是能够让这些相近的顶流机型忽然间火一把,很凑巧的一个原因。
鲁迪的第二代耳机出来,大概是2015年左右,1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也有很多评测,但是当时就没有去听,也没有去做对比,现在也没有办法对比,只能凭记忆。
也就是因为我现在手上只有这个第二代的机器,我感觉它本身相对来说比第一代要平衡一些,没有第一代那种明显的,下盘发虚发糊的状态。
但是有的人说他的重心更往上了,或者怎么样,那不管,反正整体来说,至少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我这里,在和记忆的对比当中,它的平衡度是有所提升的。
但是这种平衡度的提升,也没有让他失去一代那种特色,我觉得是几乎没有,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样的相似。
他几乎还是保留了,鲁迪一代耳机的特色,一种非常非常具有包容力的声音。你用偏柔的或者是偏刚的放大器去驱动它,它都能适应。因为它太过于柔了,所以说你可能用硬一点儿的放大器。它发出的就会偏硬一点儿,但是那种硬也是在柔中,多了一点点刚而已,它不会让整个局面变成翻转,这里不需有任何的担心,鲤鱼跳龙门他是跳不过去的。
当然,他还有平衡驱动的版本,特别签名版等稀有物种,但是,那就更无缘接触,不过就记忆中的一代和二代,我觉得大底未变,纵使平衡款或者签名版,也只是在范式里面,一定的变化而已。为什么要去强调这一点?在自身声底基础上的改善,作为高配版本,不是能够有更高的完成度么,不是更好的事情,可以让声音更完美?
是的,但是,要反过来看,这个描述里面,有2个点,第一,根本声底,第二,在其基础上的调整完成度或者均衡度。第二点改善,毕竟好事,能匹配用家喜好及使用需求。但是,凡事都有但是,如果第一点,被否定,那么第二的意义立刻就没有了。
这里说的很绕,鲁迪的耳机,是一个非常有“权术”的器材,因为它几乎具备绝对扭转力,也就是说,你前端如何,并不很紧要,只需要有一副鲁迪的耳机,整个声音的解决方案,就开始姓鲁名迪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近乎100%的适用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对系统的巨大扭转,可能无法满足那种微调互补的期望。
鲁迪的打法到底是什么?
开篇的问题,他的东西很多,从基础台机NX33,到单端的RPX33、35、38,到RP010、030,还有DAC 3X,静电放,随身放,MD系列耳机。
比如,很典型,在我同时拥有RPX35和DAC X3的时候,我反复对比,DACX3的适用面、均衡性、自然度要优于RPX35
虽然,解码放大一体机,放大环节是NX33的模组,理论上说不是很强,但是,一方面DAC 3X的放大部分,当然,也无法独立评价,因为毕竟带着、连着解码,不过声音出来,比较少调料,比自家RPX35,要淡泊、开扬、自然。
可以有一个比较个人的结论,就是其实不是特别在意放大,有其他外接耳放,要几乎全部一体,西装组合的鲁迪声,DAC 3X是除了MD系列耳机外,的一个选项,而且,比MD耳机来的正很多的调音,也可以同步,替换掉RPX35,取而代之,一台就够了。
又比如,NX33上面那种妖娆魔幻的高频,在RPX35上找不到了,变得正经一些,但是也不乏有点闷,藕粉一般的特质,高密度、高浓度的声音,但是相对大的结相,到了RP030那个档位,结相明显变小,但是小颗粒里面的配方还是鲁迪味。
也就是说,这个品牌,战线很长,各个产品差别很大,出品逻辑接近意识流,似乎一定程度上抛开了传统的轨则,两个“很”字,其他品牌同时做到,比较少见。
鲁迪不变的是什么?鲁迪味?是的,但是,这里还是但是,就看你怎么理解鲁迪味,因为不同产品,声音差异大,那么同样的鲁迪味,具体是什么,不容易形容,但是细听就知道,出自一家之手。
个人觉得,作者是在玩理念、玩调音哲学,或者说再玩“玄学”,他不是通常的路数,反而那些路数,都是他不同产品之间差异的变量,各类都有体现,正当你觉得几乎要出格的时候,它还是提醒你,我是鲁迪,鲁迪是鲁迪,玩的就是审美哲学。
作者胆子很大,头脑很清晰,很有手段,常见打法都不屑使用,游刃有余,总有粉丝,所以可以在自己的“江湖”里,为所欲为,挑战各种可能。这不同的可能,虽然有价格的差异,做工的不同,但是究竟谁最“美”?留给用家评
比如MD系列耳机,必然没有HD800那么抢眼,但是合理蹭了流量,顺势而升,也留给用家疑惑,究竟怎样的声音才是值得追求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声音,来自鲁迪,让你顿时间觉得以往的耳机都白烧了。
当然,鲁迪已经是历史,今后也再无鲁迪,不过也无遗憾,MD系列和DAC打通了最后的任督二脉,作为圈内大魔王一般的调音高手,一切皆尽遍尝试。
说回到MD2,他的声音柔,不是通常意义,打个比方,水里的鱼,那么其他耳机,声音要柔,是穿着潜水服的潜水员,一个天生水生,一个靠让自己具备水里行动力,而间接“水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给歌德SR125配最大号海绵耳罩,替换FLAT超扁平海绵罩,想尝试趋近MD2,效果怎样?
有一定变化,声场扩大,但是结相变散、模糊化一些,也就是变得调音完成度不够,因为它本身的设计就不是这样来用的,不较真的化,没事,但是曲目过的多了,就听出更多的一些新增短板来。
那么歌德的大碗呢,哦,那和鲁迪的耳机,没有任何关联,鲁迪的声音是柔的,宽松的,歌德是有力的,带劲的,凝聚的,阳刚的。
这个机器,被说成做工山寨,实际到手,你就明白,形如其声,那个海绵的质感,那个铝腔体的表面加工,那种光滑柔腻的手感,那个柔软的线,无一不是它声音特征的反衬,丝毫不爽,而且,设计简单,做工粗糙,但是品质和耐用性,给人感觉,比歌德要靠谱,或者至少不弱于,这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鲁迪MD2的这种柔声,给人冲击力太强,前面略说一二,没有耳机可以匹敌,包括前几年的1266神器一众,在它这里都相形见绌。
那么,这个奇妙的器材,值不值价,是不是传说中天籁神器?非也,这个耳机,第一耳朵,完了你就掏钱包,多听一会,你就收起钱包了,为何?
因为太好听=难听,太抓耳=不耐听,这就是审美哲学的体现,我宁愿抱着不到10元的原道无迹耳塞,因为它四面八方的均衡,行住坐卧的合理搭配,能够持续。
MD2来一个漂亮的葛优躺,虽然真舒服,但是马上也会觉得声音太巴耳,导致很快就反弹,产生脱离的诉求。
我反复印证这这个特别的情况,起初,我也懵,不知道为啥那么带氛围,那么浓音乐味,那么艺术气息的机器,我用常规辞汇无法表达它不耐听的原因。
但是,到后来,我忽然想清楚了,耳机,不一定要好听,有些条条框框明显,乃至看起来有点硬、梗、楞的家伙,有那种固定套路和规则的耳机,乃至器材,久了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因为它的好坏参半,合理搭配的平衡点。让你的心念能够在一取一舍之间,不即不离,进而持续与之相依为伴。
这也是鲁迪给我上的一课,玩的不止是器材,而是心理,不止是设计制造,乃至审美,而是动态平衡与物极必反的哲理,器材也不尽然是表达工具,它也能讲道理,印证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7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16: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鲁迪MD2耳机的那种特殊听觉感受解构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8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2: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鲁迪md2这个耳机,在带给我惊喜以后,也带给我了一些迷惑。
突然想起用手头的Q701做一个对比,结果这一对比,就像一个照妖镜一样,把鲁迪md2他的伎俩给解构出来了。
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也只是一种推测,今天笑笑,仅此而已。

这个耳机的声音,我前面说过了,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就好比你正在看一幅画,然后背后有个人,忽然把你摁到画里面去的感觉。
意大利的机器,比较容易有这个习气,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具备整体感和流畅感。
让你感觉是整个画幅的动态,而不只是局部变化快速,吸引眼球,聚光于此,却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

鲁迪是意大利的机器,我手头还有一台百宝仕,不过百宝仕,听上去要新派一些,他的声音会更加有激情、现代和张力一些,但是也没有丢掉意大利是那种传统的,你说浓度也好吧,或者说是整体感也好吧,反正就是战线拉的不长,不会让你感觉到稀疏,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一体感。
话说鲁迪还是一个手作的意大利品牌,极其小众。说白了在市场上,可能在耳机圈里有一些名气,其他地方都很难了解到,如果不玩耳机的话,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

那么你用这个耳机听音乐,你会感觉到你好像随着音乐在摇晃,让你抱着他在摇晃,又好像他捆绑着你在一起摇晃,反正,就是属于同频共振的状态。
这种状态呢?有一种锁定感,说白了就是你无法抽身于外,你很容易就被其吸附,而不得不或者是你愿意的话,也会很欣喜的参与到这种摇晃当中去。

所以我说有一种晃动感,你拿其他耳机听音乐呢,你会觉得音乐在那里摇晃,而你是固定的。所以它的代入感会非常强,它的氛围感几乎是一刹那之间的。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耳机这个特点太过于强烈,以至于特别的凸显,那你觉得之前都没有听过这样的风格。
我还拿歌德的125做了对比,那么我当时的对比是一个是水里的鱼,一个是穿着潜水服的人,他本性质是不同的。

这个耳机在这个维度上的调音被我称之为比较柔和,但是这种柔和又不是通常意义的柔和,说白了维度不同,但是表达的词汇有限,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的点到底在哪里?他并不是软脚,也不是混、散,那他为什么显得比较柔?
显得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包容,显得比较淡定,显得比较从容,显得温文尔雅,不急不躁。

它很容易让你觉得音乐有整体感,连贯感是连成一片的,没有任何的断续。
这种感觉,我在其他的经验当中有过体会,但是没有这个耳机这么强烈,所以他尤其突出,以至于他让我有兴趣来了解,这一系列的器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操作手法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也是md2这个耳机引起了我的联想和兴趣。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之前的这些体会,有的是器材。有的是线材。有的是正向的体会,有的是反向的体会。
比如德国的rkv三代耳放,但是我实际当时听的并不是他的真正的第三代,而是第三代同期的另外一个型号的放大器。
据说味道并没有第三代那么浓,但是我在现场听的时候,我感觉就是一种浓浓的笼罩感,是有很多管子的胆子非常大,也非常热,非常震撼,然后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氛围感,让你完全笼罩在其中。

这个放大器给人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它当时卖的也很贵,然后他又有这么强的一个特点,所以你就会自然的挂钩起来,这个价格,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表现,是对等的。
实际上这么一个表现也可以不是这么一个价格,只是你自己在做这么一个对等分别,因为它独有的特性给了你这样一个对等分别的动机,挺好的一个商业的噱头,反正只要能够把人迷糊住,就能够卖一个高价格。

鲁迪的md2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我说的这个特性,他也没有办法在hd800那个年代崭露头角,达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一个目的。
正是因为整体的音乐修养加上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特性,整合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够有这么一个市场间隙。

另外我还遇到了一个设备,是我那一台。老掉牙的柏林之声的独立解码器。
其实柏林之声这个品牌,早些时候也只做过一台单独的独立解码器。
然后,后期有一些独立解码器,但前期主要还是以CD机为主,唯独那个阶段有这么一台独立的解码器,那个古董被我收来,其实它的味道还是很铂金之声的。

都说老的机器声音要糊一点,其实这个柏林之声的解码器我之前帖子也说过。
他所谓的胡就是声音要比新一代的要厚实一点,要更加老实一点,没有那么取巧,没有那么锋利,没有那么亮眼,但是挺扎实,也是很德国的味道。

那么这个机器也是一种笼罩感,我当时写过一篇帖子,叫做在穹顶之下。
说白了,你用这个机器放音乐,你感觉音乐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好像被你的天使之眼所观察,而你就好像是在水晶球外面看着水晶球的那个人。

他会给你这么一个意像,也就是说你能够在一个穹顶之外去观察这个穹顶里面的东西。
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者,观察者,你没有融入到其中,但是其中的所有内容被打包了。你可以一览无余,都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场之内。

新的柏林之声好像没有这么样的一个,浓浓的氛围感好像更多的是突出犀利,快速,和在高频那种独特的染色。
但是老机器的这个特点呢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戴上了茶色的墨镜观察这个世界,那么就如同看老电影胶片一样,立刻回复到那种境界当中去的。
它具有这样的一个转化视觉”场”的效果,能够瞬间转化你的精神世界,改变你的意识形态,那你所理解的世间,瞬间变样。

另外还有一个是一个国内作者的手搓的线,他的这个线当时有一个旗舰电源线的版本,我拿来试听,但是我发现接上这根电源线以后,声音好像变”短”了,变成短衣襟小打扮,就是变得会非常的利索、干练,丝毫不拖泥带水。
不过你会发现有个问题,在这种张力亢奋的背后,似乎音乐表达好像不是那么尽兴,因为收的太快了,尾巴好像被切掉了。

这是一个反向的例子。美国声是这样子,好多美国声和意大利声的区别,就是美国声要激昂一些,美国人很少有那种让你觉得偏柔,比较拖沓的感觉,一般都是显示霸气,张力,活性。
然后美国声就会被人说为没有修养,没有素质,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积淀。只会秀肌肉,只会拼素质。
喜欢美国人的人,就会觉得喜欢欧洲声的人,尤其是喜欢那种偏柔的欧洲声,比如英国声,意大利声,就有点儿靡靡之音的感觉,总之,各执一端,都有他的道理。

还有那个headamp那个耳机放大器,旗舰型号好像是GS2吧,是一个分体机,电源和放大部分是分开的,机器我在几个场合都听过。
它的特点也就是快速,切的快,不拖泥带水,也不会糊。
分离度比较高,教科书一般的准确,这个教科书一般准确的评价是别人给的,但是我也认可,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这个机器就没有那种强烈的氛围感,有强烈的对比感,有强烈的动态感,但是没有那种打包在一起。不分不离,一起晃动的那种氛围感。

如果震撼来临,它会让你感觉到震撼的力度,但是你会始终处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你不会被震撼所撼动。
但是鲁迪的md2不一样,有一点点震撼,你就会感觉像看5d电影一样,裤管都被风吹动起来的感觉。
所以我始终强调Md2耳机的这种代入感是非常独特,强烈的,非常鲜活,活灵活现,现场逼真。

但是md2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一种明确、鲜明、正确,正常的对比感。
反过来你用AKG的Q701,你就感觉到那是一个很正确,很中性,很常见的一种调音方式,一种比较健康的声音。

歌德的125比akg口型要大一些,能量要凝聚一些。但是在这种正确,和中性方面他也不像鲁迪那么偏,保持着一个阳光,快乐,健康,自在的声音形态。

而md2不会让你觉得很爽利,而是让你感觉始终是被一种氛围所笼罩,脱也脱不开。
也萧何败也萧何,任何一种调音形态,你如果完全中性就没有意思,但是如果你偏离太多,也很容易出现反噬。

那么鲁迪md2这种声音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它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像在声音消失的那个位置有一层共通性的东西。
就有点儿像科学当中,推拟的一个概念”以太”,存在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他作为垫底,作为一切变化的源头和根基。
而不是说,声音完全熄灭作为垫底,所以这一层垫底的存在让东西连在一起了。

但是再仔细观察,你发现并没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因为声音是变化的,不同的旋律变化,那个底如果不变的话,就很容易被发现出来,但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的一个,一致性的东西的存在。

再然后你会观察到,其实这个耳机声音虽然柔,但是它并不慢。他的节奏推进和其他的耳机一样,它不会拖拍子,不会说声音该到某个位置的时候,它没有到慢半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就只能回到他的对比度上去找文章。他的声音的对比度要偏弱一些,所以让你感觉到那个最强音和最弱音好像相差的不是很远。
有点像有人感冒了以后,他说话总是带点鼻音,所以说你听起来他说什么东西都好像是嗡嗡的那种感觉。
这也就是对比度丢失的一个根本点。吃了多少呢?其实也就是一点点一切都是微调,只要一点点调整就有带来这样明显的感觉效果。

实际上总结下来,我个人的理解是时间上做了文章。
这种时间上做了文章,换一个比喻方式可能会好理解一些,就像画这个动画一样的,像日本动画,它很多是用手画出来的,一张一张的这个纸每张都画不同的画面,然后凑成每一帧的画面,虽然很辛苦,但是这是传统的一种,可以说是艺术吧,艺术形态。

但是在每一张纸上面,你的构图,你的图像的留白,你的画幅的设计是不同的,那比如说是中性一些的器材,那么它的这个有画面的部分和留白的部分是搭配的比较均衡的。

那种比较激进,比较亢奋,声音收的比较快,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器材,那么它的画面留白是偏多的,它的这个真正图画部分是偏少的。

而这种缠缠绵绵,让人觉得很有画幅感,有整体感的器材,那么它的这个画幅当中可能图画的部分几乎占满了,留白的部分是比较少的。

通过这样一种视觉概念的描述可能会方便理解一些,但是这个画幅当中留白和图画的部分又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一个声音从发出到消散当中的一个能量分布,如果它让消散变慢,其实说变卖是错的,因为他并没有落下节拍,他是让消散的这个程度变缓。

也就是最强音和弱音之间的这个差异变小,就会让你感觉到战线似乎拉长了,变得柔和了,没有那么唐突,没有那么快的被切断,而是慢慢的化散了。
所以你会感觉到柔,你会感觉到没有那么波澜起伏。没有那么稀里哗啦,而是始终都是绵延不绝,形成一体感。

他就像做面食,不是把那个面用手揪断,还是揉搓揉搓让它变得又细又长。那同样是面。但是形态不一样,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还是在时间维度做文章,只是不是我们通常认为随着乐曲节拍的那个维度,所以说你不会觉得他真正的变慢,但是在他能量涣散的这个维度上,在能量,随时间而消散,的这个特殊的纬度上他做了文章。

而且就像我前面说的,会遇到的不同的器材也好,线材也好,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只要一个系统当中有这样的一份心意的存在,它就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
不一定是放大器,解码器也可以,耳机也可以,线材也可以,或者是电子管也可以,它都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

我记得原来美国的一个整流管,他也会让声音变得生产非常的开阔,宽松,柔和,淡定,不紧不慢。
但是整体声音会有一些拖拍子的感觉实际仔细听并没有拖拍子,但是你会有这种感觉,这并不是很愉悦。
其实说白了就是有一些偏离正常,特别的声音,没有普遍的适用性,那也是类似的一些方式吧,当然和这个MD2耳机还是有一些不同,但是也类似的一个特性。

说到这里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平板耳机和静电耳机,所有的东西都固定在那个板板上面。
板式振膜,所以你无论在什么技术,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个都是联动的,就像草船借箭一样的,你所有的声音都随着这个板而晃动,尤其是高频和低频,这么有差异,但是也得一起动。

而这个板它就是平面一块儿,所以说整体的晃动,晃动的这个节奏是一致的。
但动圈会有一点不同,它的动圈的形态不一样的话,它的不同频段它应该是可以做一些微调的,所以说他可能不会那么那么的齐步走,能够更多一些前凸后凹的效果体现,不会像板式发声那样,那么具有板的味道,那种齐刷刷的一致性。

说着说着分神了,扯到这个发声的原理上来了,若有若现的有一点关联吧,所以就分神了。
再回到这个MD2耳机特别的声音,那他的反过来的一面就是感觉声音意犹未尽,切断的比较快,那也就是说像一个慧星,慧尾很短,这个能量化散的过程会变得很短,而不是被拖长。

刚才说了虽然如此,但是并不拖拍子,因为拍子就是动画作家画的一页一页的画,那么每一页固定的,给你留出的空间是固定的,只要你在这个里面去安排,作画的内容和留白,都不会让整个拍子,觉得有所变动。

这也就是如果不换维度去理解就无法理解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为本来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不要觉得偏柔,偏绵密,偏缓和,它就一定会在实际意义上真正的让你在看着秒表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声音确实是变慢了,不会的。

因为我们的分别意识,在判定节拍的时候是按照一个新的音符升起,来作为不断的节点。但是在旧有音符本身能量衰减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会执着的认为,这还是并没有过渡到下一段,你的判断决定了结果。没有真正的事实,只是你感觉而已。

只要影响了感觉就达到了目的,实际上这些参数应该是都可以测的出来的。如果把它量化的话,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它明显的一个变化,但是这些参数是怎么去调的?怎么在不同的器材、线材上面都能做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真正的高手了。

我还是喜欢正常一点的声音,因为它更常见,更常见也就是代表着更习惯,更习惯也就是意味着更常见,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一个同义词。

当然我可以培养我对md2这个耳机的喜爱,以至于让我的听音习惯在天长日久的熏习后变化。
这也无所谓,因为这一类或者是与之相反的一类声音是怎么给弄出来的,我大概也想清楚了。也可以让我傻乎乎的笑一笑了。

但是都没有任何意义,还是原道无迹好听,苦乐参半,喜忧参半,好坏参半,动静结合,不偏不倚,全面适用,也全面平庸,做到无咎,其实就挺好的。

烧吧,烧理念,烧感觉,烧哲学,烧尝试,烧方法,烧性能,烧效果。
烧的都是妄念,妄念一起,满盘皆颠倒。因为有一念,其他的念就不会有了,在这里,就不会同时在那里了,起心动念皆是执迷不悟,这帖子写的也是恶见稠林,染污净心,慎阅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9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鲁迪md2这个耳机,在带给我惊喜以后,也带给我了一些迷惑。
突然想起用手头的Q701做一个对比,结果这一对比,就像一个照妖镜一样,把鲁迪md2他的伎俩给解构出来了。
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也只是一种推测,今天笑笑,仅此而已。

这个耳机的声音,我前面说过了,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就好比你正在看一幅画,然后背后有个人,忽然把你摁到画里面去的感觉。
意大利的机器,比较容易有这个习气,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具备整体感和流畅感。
让你感觉是整个画幅的动态,而不只是局部变化快速,吸引眼球,聚光于此,却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

鲁迪是意大利的机器,我手头还有一台百宝仕,不过百宝仕,听上去要新派一些,他的声音会更加有激情、现代和张力一些,但是也没有丢掉意大利是那种传统的,你说浓度也好吧,或者说是整体感也好吧,反正就是战线拉的不长,不会让你感觉到稀疏,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一体感。
话说鲁迪还是一个手作的意大利品牌,极其小众。说白了在市场上,可能在耳机圈里有一些名气,其他地方都很难了解到,如果不玩耳机的话,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

那么你用这个耳机听音乐,你会感觉到你好像随着音乐在摇晃,让你抱着他在摇晃,又好像他捆绑着你在一起摇晃,反正,就是属于同频共振的状态。
这种状态呢?有一种锁定感,说白了就是你无法抽身于外,你很容易就被其吸附,而不得不或者是你愿意的话,也会很欣喜的参与到这种摇晃当中去。

所以我说有一种晃动感,你拿其他耳机听音乐呢,你会觉得音乐在那里摇晃,而你是固定的。所以它的代入感会非常强,它的氛围感几乎是一刹那之间的。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耳机这个特点太过于强烈,以至于特别的凸显,那你觉得之前都没有听过这样的风格。
我还拿歌德的125做了对比,那么我当时的对比是一个是水里的鱼,一个是穿着潜水服的人,他本性质是不同的。

这个耳机在这个维度上的调音被我称之为比较柔和,但是这种柔和又不是通常意义的柔和,说白了维度不同,但是表达的词汇有限,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的点到底在哪里?他并不是软脚,也不是混、散,那他为什么显得比较柔?
显得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包容,显得比较淡定,显得比较从容,显得温文尔雅,不急不躁。

它很容易让你觉得音乐有整体感,连贯感是连成一片的,没有任何的断续。
这种感觉,我在其他的经验当中有过体会,但是没有这个耳机这么强烈,所以他尤其突出,以至于他让我有兴趣来了解,这一系列的器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操作手法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也是md2这个耳机引起了我的联想和兴趣。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之前的这些体会,有的是器材。有的是线材。有的是正向的体会,有的是反向的体会。
比如德国的rkv三代耳放,但是我实际当时听的并不是他的真正的第三代,而是第三代同期的另外一个型号的放大器。
据说味道并没有第三代那么浓,但是我在现场听的时候,我感觉就是一种浓浓的笼罩感,是有很多管子的胆子非常大,也非常热,非常震撼,然后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氛围感,让你完全笼罩在其中。

这个放大器给人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它当时卖的也很贵,然后他又有这么强的一个特点,所以你就会自然的挂钩起来,这个价格,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表现,是对等的。
实际上这么一个表现也可以不是这么一个价格,只是你自己在做这么一个对等分别,因为它独有的特性给了你这样一个对等分别的动机,挺好的一个商业的噱头,反正只要能够把人迷糊住,就能够卖一个高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鲁迪的md2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我说的这个特性,他也没有办法在hd800那个年代崭露头角,达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一个目的。
正是因为整体的音乐修养加上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特性,整合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够有这么一个市场间隙。

另外我还遇到了一个设备,是我那一台。老掉牙的柏林之声的独立解码器。
其实柏林之声这个品牌,早些时候也只做过一台单独的独立解码器。
然后,后期有一些独立解码器,但前期主要还是以CD机为主,唯独那个阶段有这么一台独立的解码器,那个古董被我收来,其实它的味道还是很铂金之声的。

都说老的机器声音要糊一点,其实这个柏林之声的解码器我之前帖子也说过。
他所谓的胡就是声音要比新一代的要厚实一点,要更加老实一点,没有那么取巧,没有那么锋利,没有那么亮眼,但是挺扎实,也是很德国的味道。

那么这个机器也是一种笼罩感,我当时写过一篇帖子,叫做在穹顶之下。
说白了,你用这个机器放音乐,你感觉音乐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好像被你的天使之眼所观察,而你就好像是在水晶球外面看着水晶球的那个人。

他会给你这么一个意像,也就是说你能够在一个穹顶之外去观察这个穹顶里面的东西。
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者,观察者,你没有融入到其中,但是其中的所有内容被打包了。你可以一览无余,都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场之内。

新的柏林之声好像没有这么样的一个,浓浓的氛围感好像更多的是突出犀利,快速,和在高频那种独特的染色。
但是老机器的这个特点呢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戴上了茶色的墨镜观察这个世界,那么就如同看老电影胶片一样,立刻回复到那种境界当中去的。
它具有这样的一个转化视觉”场”的效果,能够瞬间转化你的精神世界,改变你的意识形态,那你所理解的世间,瞬间变样。

另外还有一个是一个国内作者的手搓的线,他的这个线当时有一个旗舰电源线的版本,我拿来试听,但是我发现接上这根电源线以后,声音好像变”短”了,变成短衣襟小打扮,就是变得会非常的利索、干练,丝毫不拖泥带水。
不过你会发现有个问题,在这种张力亢奋的背后,似乎音乐表达好像不是那么尽兴,因为收的太快了,尾巴好像被切掉了。

这是一个反向的例子。美国声是这样子,好多美国声和意大利声的区别,就是美国声要激昂一些,美国人很少有那种让你觉得偏柔,比较拖沓的感觉,一般都是显示霸气,张力,活性。
然后美国声就会被人说为没有修养,没有素质,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积淀。只会秀肌肉,只会拼素质。
喜欢美国人的人,就会觉得喜欢欧洲声的人,尤其是喜欢那种偏柔的欧洲声,比如英国声,意大利声,就有点儿靡靡之音的感觉,总之,各执一端,都有他的道理。

还有那个headamp那个耳机放大器,旗舰型号好像是GS2吧,是一个分体机,电源和放大部分是分开的,机器我在几个场合都听过。
它的特点也就是快速,切的快,不拖泥带水,也不会糊。
分离度比较高,教科书一般的准确,这个教科书一般准确的评价是别人给的,但是我也认可,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这个机器就没有那种强烈的氛围感,有强烈的对比感,有强烈的动态感,但是没有那种打包在一起。不分不离,一起晃动的那种氛围感。

如果震撼来临,它会让你感觉到震撼的力度,但是你会始终处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你不会被震撼所撼动。
但是鲁迪的md2不一样,有一点点震撼,你就会感觉像看5d电影一样,裤管都被风吹动起来的感觉。
所以我始终强调Md2耳机的这种代入感是非常独特,强烈的,非常鲜活,活灵活现,现场逼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3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