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白就是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APE、FLAC格式的疑问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2: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2:44
我觉得现在难听的音乐越来越多不是因为文件规格的问题吧……数字技术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在的数字录音本 ...

前面哪位说的,技术的归技术,艺术的归艺术,混在一起谈,是谈不清楚。

当然我知道你这个不是针对这个帖子,而是发发牢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22-8-13 22: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小白就是我 发表于 2022-8-13 22:49
前面哪位说的,技术的归技术,艺术的归艺术,混在一起谈,是谈不清楚。

当然我知道你这个不是针对这个 ...

唉,这种话题老让我想到有人说现在音乐难听是数字化推广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2: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2:48
直接抓轨的话就像上面的人说的,不一定能完全抓到原盘数据,尤其是CD盘面保存不太好的情况下。

如果CD盘面不好,抓轨数据错误率高,但这张CD放进CD唱机里面播放也不会好啊。所以比较的前提一定是同一个音源,不同的音源的话就别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2: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2:51
唉,这种话题老让我想到有人说现在音乐难听是数字化推广的结果

最起码我现在这种水平还听不出数字化发展造成的问题,等我到了那个高度再来发发牢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22-8-13 22: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小白就是我 发表于 2022-8-13 22:53
最起码我现在这种水平还听不出数字化发展造成的问题,等我到了那个高度再来发发牢骚。

以前的黑胶,随着磨损,会引入一些类似于白噪声或者粉红噪声的信号。

而这些信号会激发脑放。积极意义下的脑放。真的会让音乐变得更好听。

这是有论文支持的哈哈。

数字音乐嘛,信噪比动不动90db才算及格,现在一些新的机器动不动往120db做。

没有脑放的物质基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22-8-13 22: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2-8-13 22:48
我印象里白皮书里其实也是有校验码的。

工业压盘这个问题,原本就是有一定的误码率的。

有校验码,
为什么音乐CD需要抓轨,而不能像电脑文件一样复制出来?音乐CD上的数据是数字还是模拟的? - 知乎 (zhi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22-8-13 22: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2:51
唉,这种话题老让我想到有人说现在音乐难听是数字化推广的结果

然而至少从2022年的角度来看,主流一点的古典厂牌推出的新录音,录音质量比90年代以前强了不少2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22-8-13 22: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小白就是我 发表于 2022-8-13 22:53
最起码我现在这种水平还听不出数字化发展造成的问题,等我到了那个高度再来发发牢骚。

?热歌榜还不够明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22-8-13 22: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stevenxian 发表于 2022-8-13 22:58
然而至少从2022年的角度来看,主流一点的古典厂牌推出的新录音,录音质量比90年代以前强了不少2333

但审美不一致明显使成品的声音风格有变,你看看坛上有多少怀念上世纪录音师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2:58
?热歌榜还不够明显吗

哎,好像多少年都没关注过热歌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22-8-13 2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stevenxian 发表于 2022-8-13 22:58
然而至少从2022年的角度来看,主流一点的古典厂牌推出的新录音,录音质量比90年代以前强了不少2333

太正常了啊。。。

80年代90年代初的 adc 芯片。。。。cd刚发明那会,录音设备的adc模块甚至有用分立元件自己搭的。。。这个技术指标就真的不能看了。

而芯片这是符合摩尔定律的。

当年decca legend系列的cd,标榜 24-96处理后压到cd,因为当年24-96的adc很贵,很稀罕,其他家一般是直接按cd标准采样,decca家用高标准采样后才降下来。

可现在都2022年了。。。当年特别稀罕的芯片,今天烂大街的芯片比当年的性能指标都要好。。。

摩尔定律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22-8-13 23: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2-8-13 22:56
以前的黑胶,随着磨损,会引入一些类似于白噪声或者粉红噪声的信号。

而这些信号会激发脑放。积极意义 ...

但上世纪黑胶和CD里存的音乐不是同一版本的情况可不在少数啊,再加上成熟的黑胶系统与初生的数字系统之间明显的差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22-8-13 23: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2-8-13 23:02
太正常了啊。。。

80年代90年代初的 adc 芯片。。。。cd刚发明那会,录音设备的adc模块甚至有用分立元 ...

然而吧,看看多少老烧拼命鼓吹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录音,并表示现在的录音技术在退步的2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22-8-13 23: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3:03
但上世纪黑胶和CD里存的音乐不是同一版本的情况可不在少数啊,再加上成熟的黑胶系统与初生的数字系统之间 ...

早期cd确实有这个问题。主要是跟80年代的adc芯片性能太落后有关系。这个倒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不成问题了。

大荷花是哪年的?大荷花用的那个adc就完全ok了。

黑胶主要还是看那个基质的物理性能和颗粒度。越硬、越细腻的越好。最新的黑胶我不知道动态能不能赶上cd标准。反正80年代的黑胶距离cd的理论动态还是距离蛮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3: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stevenxian 发表于 2022-8-13 23:04
然而吧,看看多少老烧拼命鼓吹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录音,并表示现在的录音技术在退步的2333

器材在进步,但也不能抹杀音响工程师的作用。我们听到的唱片与现场的音响肯定是不同的,怎么不同,音响工程师的审美取向肯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22-8-13 23: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小白就是我 发表于 2022-8-13 22:38
再说,电脑抓轨的时候,如果CD机读出来的数据有问题还可以重新再读一次,CD唱机直接播放CD的时候一次读的 ...

我看过一篇文章,过去CD是有跳帧,后来有了缓存,过去sonyCD随身听的原理,先抓轨,缓存,这样在行走中就不会跳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22-8-13 23: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2-8-13 23:05
早期cd确实有这个问题。主要是跟80年代的adc芯片性能太落后有关系。这个倒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不成问题了 ...

cd的动态范围能用完就不错了其实,听音乐不需要载体有那么大的动态范围。说白了,就现在大部分用中低端声卡直接出成品的,16/44还是24/96真没啥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22-8-13 23: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2-8-13 23:08
cd的动态范围能用完就不错了其实,听音乐不需要载体有那么大的动态范围。说白了,就现在大部分用中低端声 ...

动态范围太大,其实对很多老烧不友好。

实际听感往往是同一张唱片,“音量小的地方太小,音量大的地方太大”。

反而是黑胶那种,音量小的地方,混音的时候给你调大了,音量大的地方混音的时候给你调小一点,这样听起来感觉反而更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22-8-13 23: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leitong 发表于 2022-8-13 22:43
可能要去看一下CD格式的白皮书,当年CD音频格式虽然是“数字”的,但是和PC的文件系统不一样,抓轨是读取 ...

还是您专业。我只是从理工科和电脑知识基本认知出发,认为楼主的说法正确。后面讨论跑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22-8-13 23: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2-8-13 23:05
早期cd确实有这个问题。主要是跟80年代的adc芯片性能太落后有关系。这个倒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不成问题了 ...

还有就是回放出的效果不但和数据有关,还和回放系统本身有关。我的意思是,想要听到那个年代一些高端黑胶的原本声音,必须要有那个年代的一整套设备(并且按照厂家说明调整好),而且说到底,再好的设备都不如你穿越回现场,坐在洋楼里听周旋给你唱一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9-23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