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提出观点挺有意思的,先对您提出的观点中的几个容易有分歧的点说说我的想法
1.“无限的投资和性能提升”,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预算不设上限、搭配百无禁忌”?
2.“通过技术手段变声”,我的理解是“非物理层面对声音进行编辑”,也就是说编辑、混音和回放时加插件这类的手法不纳入其中
3.楼主开门见山提到了“钢琴的还原”,并且楼主热爱跑现场,那讨论的音乐题材就尽量是“古典现场录音”
3.基于以上几点,我是否可以将楼主设想的范围缩小到“无论是录制还是回放层面,抛开后期编辑、增加DSP,仅限物理层面设备、器材和周边的折腾,去讨论古典乐还原”
先给设下一个讨论的范围,这样讨论起来不容易期分歧,假如楼主只是讨论“音效”,而不是讨论“音质”的话,那只管加各种“技术手段”即可,讨论的前提皆不成立
楼主说到的一个设想——“把一台低端钢琴回放成一台高档钢琴”,那就控制所有变量,在演绎、录制、后期的所有环节,无论是场地还是混音全部统一,唯一变量是2台不同层次的钢琴
在回放层面,最终的换能器也固定,并且缩减繁杂的系统环节,仅把变量控制到“同一品牌,2台不同定位的转盘”,并已知其他环节不会成为其瓶颈,AB俩台转盘的差异可以“无限”得表现出来
那在这样的设想环境中回放出来的2台钢琴,A钢琴依然是A钢琴,B钢琴还是B钢琴,并且更高定位的的转盘可以从听觉层面辨识到更多AB俩台钢琴之间的差别,无论是细节还是整体声音质感上
“演绎和录音在是整个作品最初的环节”,这个我相信对整个音乐作品诞生过程稍有了解的烧友肯定是不会反驳的,若是不接受这个前提,就相当于否决了回放的音乐作品的“合理性”
演绎的环境就很大影响了后续整个作品的风格,是在封闭的小棚子里录制,还是在音乐厅里录制,音乐厅从声学设计上又分大小和干湿,这些都是整张音乐作品企划时就考虑进去的
而录音时采用什么手法录,近点拾音是远景拾音?想要更多的主乐器声还是需要把更多的环境声收录下来,假如说“物理层面设备”的话,多加几路麦和设备,设备越好、素材越多,后期容错率越高
因为楼主刻意提出“不接受技术手段”,所以只能跳过录完素材之后到压制成商品期间的所有过程了,这些过程对整个音乐作品也是极为重要的,可前提不可打破,所以直接跳过
那说到回放部分,仅说钢琴,是立式琴还是三角琴,是入门kawai还是限量斯坦威,在声音质感上差距极大,越高级的设备,并非是带有“更偏激的音染”,反而对于乐器声音的本质还原能力会更好
在系统调教方面会有意无意掺杂入大量系统所有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对音乐的偏好和鉴赏”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主观、相当片面、无法彻底共通的一个意识层面的事情
但无论主观意愿如何去主导整个系统的走向,设备越高级、周边越完善,都是在对“音乐曲目”本身的还原,专辑或者文件本就存在的信息会随着系统提升而更多得“被听到”,不存在的不可能凭空出现
可能说随着投入的增多,原本质感非常低劣的入门立式琴(只是假设,没人会用这种乐器录专辑的),会因为各个环节添加进各自的染色,而变成一部“还挺好听的立式琴”
换做一架天价的三角琴或者历史悠久的小提琴,丰富的声音层次、浓烈的声音质感在更高班的系统下只会展现得更为明确和彻底,在同一套系统下,越高价、越高班,乐器和录音间的区别会越明显
并不会因为回放设备的提升反而使其较之下位的系统的声音让乐器声音“跌价”,这是“声音质感”层面的差距,至于“音色”,每个发烧友的聆听喜好不同,各有所爱,主观层面的事情无法横向对比
我的观点都阐述完了,身边烧友特意叮嘱我能不回复尽量别回复,但既然想聊聊,那就友好交流,楼主若是就像找个茬,请随意,后续我不会再回复任何消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