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221
发表于 2024-12-21 20: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发表于 2025-1-1 11: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祝楼主及各位乐友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3
发表于 2025-1-1 14: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身体健康,诸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15: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chandos版鲍罗丁的老肖弦乐四重奏第1-13号分别录于1967-1971年,由前苏Melodiya录制出版,此版属再版,但chandos在数码编辑技术上与以很大帮助,声音有明显提升。

鲍罗丁乐团的品质与与第一小提琴罗斯蒂斯拉夫·杜宾斯基很有关联,他在风格与技术上无与伦比,而他1974年的“退团”对乐团的打击是致命的,其后离去的还有雅罗斯拉夫·亚历山德罗夫(第二小提琴),两年后鲍罗丁在大提琴手瓦伦丁·柏林斯基主持下重组,小提琴家米哈伊·科佩尔曼和安德烈·阿布拉门科夫分任第一二小提琴,他们在EMI又重新录制了一套老肖全本的四重奏,异常精彩,但已是另一风格品相。

在基本的“措辞”上,鲍罗丁显然比贝多芬四重奏团要含蓄,不那么直接,音色更具有温润温暖的特质,与之相对应的是,速度掌握上也要稍宽缓,杜宾斯基和亚历山德罗夫的颤音使用恰到好处,并能形成乐队多韵的抒情色彩,初听起来似乎更有音乐的味道,但在对老肖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创作心理简炼直达的再现上,贝多芬四重奏更有优势,它们简而直接,不事修饰,我不是在谈优劣,我只关注不同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相。

除了演奏风格外,录音时间上,后来者鲍罗丁在很多曲目上都有优势,演绎的思考设计会更为充分,不能否认,时间对音乐艺术的筛选与阐述至关重要,比如,鲍罗丁对老肖作品给予更为宽缓的速度处理是非常明智的,这同样有赖于时间的沉淀,这样,音符与分句更充分的“伸展”让演奏多了如歌性,随之而来的则是音乐自身的味道,它们的声音,更“像”是室内乐了,更具有室内乐温馨宜人的特质,我以为,演绎风格在一些曲目上更接近舒伯特而非贝多芬,先进的录音技术当然也如虎添翼,至少声部层次和声音效果更有保障,我同样不是谈优劣,而是谈风格与品相。

杜宾斯基是善于通过声音(音调音色)塑造艺术的,他的音调音色变化能力很强,他在第1号第二主题的表演格外有一股清朗的纯真气息,相对能让我印象更深刻些,而瓦伦丁·柏林斯基的大提琴则提供出令人难忘的稳定性与沉吟气息,他俩之间的对话总能让人摒息静听,给整个演奏注入高端的艺术品质,而杜宾斯基在第3号所变现出干净的弓弦同样给我印像,音色皎洁如月,技术无懈可击,他出色的表演对整个团队举足轻重,四位演奏家在这首第3号的艺术表演出类拔粹,同时,他们毫不夸耀的分寸感同样是大方家数。再听听水乳交融的第12号,哪个声部都称得上恰到好处,颇具难度的第二乐章被梳理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演奏更具有俄传统民调风是新老鲍罗丁不同风格的甄别点,这尤其在抒情性、浓郁的音调和赤热的激情表达上体现出来,表达俄的传统调调,老鲍罗丁更有底蕴,而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虽传统但并不显得夸张,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忠实感”,忠实于老肖作品独特的精神气质,我欣赏他们的第4号,作品蕴含老肖深深的人文情怀,杜宾斯基赤热的弓弦初听有点“过”,但他是在替老肖代言,我反倒欣赏他在这里深情的表演,所谓“言为心声”,我难能不为他们在第二乐章的悲悯情怀所触动,这与第四乐章因饱蘸情感而演奏出饱满的音符一脉相承。

第5号声音效果优于贝多芬四重奏的nomo版,老肖交响化的立体音乐思维多少会受到了单声道的限制,而鲍罗丁此版显得更为宽敞,不仅层次较之丰富,弓弦在听感上也显得更为突出,其实两者演奏上相差无几,比如第一主题大提中提琴强劲的“抖动”都显得力道十足,但鲍罗丁的录音就尤能显出大提中提琴突出的优势,题旨(解释性)也就更为清晰些,单声道的室内乐,先天的会影响声音层次的分布,而这点对以单件乐器对应一个声部的四重奏非常重要,狭窄的音场有时会淡化灵魂,再听听两版第一乐章庞杂纠缠的展开部,特别是尾声这一段和整个第三乐章,就会明白声音分离度超高的立体声录音对音乐解释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室内乐。

当然,更好的录音制作带给听者的满足感不仅在第5号,这4张CD相比较DOREMI 5CD贝多芬版有优势,听觉在直感上,鲍罗丁版更为“舒展”,分句的“时值感”更显得充分一些,在演绎上两版完全是两种风格,它所带给人的听感与思考是很不同的,而这正是多版本听赏的意义所在——不同艺术风格所表现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与不同的演出效果,使得我们能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上理解审视音乐艺术。

第8号演奏略嫌生涩,缺乏圆熟气息的前两乐章其“导读”效果我感觉不如贝多芬版来的熨贴准确,杜宾斯基的小提琴反倒有点突兀强直,他的弓弦较之德米特里·齐加诺夫显出柔软性不够,在内涵气息的“传递”上,齐加诺夫显然更为吻合老肖创作精神,贝多芬的整体性也胜过一筹,但鲍罗丁的第9号富于表情,特别是杜宾斯基在第二乐章大段落的“内心独白”,足以能让挑剔的听家满意,无论低音区还是高音区,都有触及灵魂之笔,后三乐章好极了,动力感是建立在精密与声部微妙层次之基础上,整体效果甚佳,四件乐器的“揪弦”颇有惊撼效果,演奏几近妙境。

f小调第11号演奏无疑一流,但我同样赞赏贝多芬熨贴的表演,他们在贴近老肖作品神髓上显得更有优势,演奏精神更为深入些,新加入的第二小提琴手尼古拉·扎巴夫尼科夫在此版的表演证明他完全胜任,在他主奏的声部上我未听出有生涩感,包括第六乐章在中音区拉出的沉痛乐句和与第一小提琴沉吟对话,唯第四乐章他主奏的小三度(5-3)似乎略显得偏快,我个人以为两音符之间速度应该拉慢一些,再逐步加快,会更艺术,效果更好。鲍罗丁则胜在声部的层次上,他们总能表现出声部的艺术美感。

第12号冷峻的孤独感被鲍罗丁准确捕捉到了,所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作品对十二音序列的运用别有深意,老肖深知其“境界”根本无须普及,自我倘佯足矣,因而你听第一乐章杜宾斯基和他的伙伴们是怎样在孤僻中自我慰籍、自我吟咏,演奏极少人间烟火气息,不仅不需要廉价的掌声,我甚至能从中听到“排它性”,这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版第12号,再听听“会当凌绝顶”般的第二乐章,吊诡般的奇绝、幽谷般的沉浸,听者很难得其味,偶得之一二则乃境界之大味。

其它无须再言,识家自会去亲近老肖这套四重奏,它实在太出色,其境遇也似乎有点“高冷”,不喜欢者我码再多字也无用,况且近来难得半日闲,又逢元旦,码几颗字,算是露个面问候诸君。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Shostakovich_String Quartets 1-13_Borodin Quartet_Chandos_鲍罗丁四重奏团  4CD
链接: https://***.com/s/1t09DDcwx9bzNbNcxLLGD2Q?pwd=efx7 提取码: efx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5
发表于 2025-1-1 1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 15:37
chandos版鲍罗丁的老肖弦乐四重奏第1-13号分别录于1967-1971年,由前苏Melodiya录制出版,此版属再版 ...

楼主新年好!
感谢新年里的精神大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6
发表于 2025-1-1 15: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12-21 19:11
维也纳卡拉扬1987年版 新年音乐会

今天复习了这张专辑,等着看晚上穆迪的第四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发表于 2025-1-1 16: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祝老师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8
发表于 2025-1-1 17: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 15:37
chandos版鲍罗丁的老肖弦乐四重奏第1-13号分别录于1967-1971年,由前苏Melodiya录制出版,此版属再版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9
发表于 2025-1-1 21: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07: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本杰明·布里顿和他的音乐

音乐发展是连续的过程,要想严格框架断代并不易,现代音乐大致分法是始自1914一战前后,开端的三个关键人物是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各有各的杀手锏:一是由12音序列开始的无调性,二是斯特拉文斯基暴力的节奏革命,三是巴托克粗犷和声与不协合音,其后的发展五花八门,有令人不知所措的先锋派,但也有依然尊循调性创作的传统派,如老肖和布里顿。

布里顿身处现代(1913-1976),他的音乐则与先锋派的新奇混乱毫无渊源,像老肖一样坚守调性创作,相对于战后音乐的自由无序,从他的音乐中能感受到英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前辈普塞尔的回声,那么,英国传统音乐特点在哪呢——充沛的节奏、优雅的曲式、娴熟有序的技巧运用,这三点基本就可以概括,若听过沃恩·威廉斯的音乐作品,至少会对他的优雅与优美的律感留下印象,自杰出的沃恩·威廉斯后,布里顿是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成就甚至不逊于威廉斯,一生作品颇丰,虽不大系统,但有几部作品算得上经典,同时精于指挥。

文字少咯嗦,介绍他几部作品,附带说一句:布里顿和巴托克同处一个时代,但作品差别极大,似乎来自两个世界,布里顿也有调性模糊处,但他一定是雅的、协调的,断弄不出巴托克那样的“粗野和声”,不同的民族决定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文化传统。

这张唱片收录了三首布里顿最有名且通俗的管弦乐曲,其中《青少年管弦乐指南》1963年录于伦敦金斯韦,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它属于管弦乐队启蒙类作品,通过实际演奏告诉你管弦乐器中各自的声部分布、音色与特性,一目了然,根本无须说啥,听完你会明白:一个对管弦乐门清的人,怎么可能不是个优秀指挥家,作品主题来自英国17世纪作曲家普塞尔,前后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主题陈述和13段变奏,以变奏来细化展示各声部(乐器)特性,第二部分是一段小赋格,赋格主题是布里顿自己的,由短笛开始,乐队逐次介入,最后与普塞尔主题汇合形成高潮,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规整清晰,定位准确,且生气十足。
《简单交响曲》和《布里奇主题变奏曲》分别录于1967和1968年,由英国室内乐团演奏,前者带有巴罗克曲风,四乐章,simple sympho这个单词有原始的、简易的、初级的含义,直译成简单交响曲并不贴切,透过音乐,如一瞥克里斯蒂·巴赫(老巴赫儿子,后去英国发展被称为伦敦巴赫)的遗风,如醉人的“萨拉班德”乐章,流畅质朴中一怀甘苦交织的愁绪——那个时代很盛行的曲风。
而《布里奇主题变奏曲》是布里顿主要作品之一,属学生为老师画像,在一个变化不定但温馨的主题上,布里顿令人叹服地写了10段姿态各异的变奏,整部作品只用弦乐,却不减音乐色彩,显示出超强的模仿与表现力,演奏不用说,布里顿诠释布里顿,绝对差不了。

同时附上多拉蒂&皇家爱乐团1966年DECCA版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该片主打曲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老牌影人肖恩 康纳利的旁白介绍乐器特性给唱片增加了吸引力,但对不懂英语的听众并无大帮助,反倒有画蛇之嫌,多拉蒂的演奏按部就班,尤显出把握力,乐队的说明性颇佳,但演奏则单调机械,欣赏性上并无优势,在机敏与灵动上出彩的只有最后的小赋格乐章,康纳利的声音与我的预期也有差距。


这张《大题琴组曲no.1、2》我个人极爱,印象中,自巴赫之后少有独奏的大提琴组曲,巴赫大无如神,从此无人再敢造次,布里顿胆大,也只写了三首,此作专为罗斯特罗波维奇打造,两人是惺惺相惜的密友,演奏起来心领神会,艺术一旦相通其实并不费啥力气,正所谓心有灵犀,特别是第2号(听听恰空力撼千钧的弓法),老罗有多么自如、随性、甚至是自由,然却力透纸背。这两首技巧艰难,内涵浑厚,宏观的气度、艰难的技巧与内蕴的激荡令人叹服,老罗唱片不少,以ECM那张坎切利的《心弦》和这张我个人甚爱,任何演奏,一旦将音符完全化作艺术级别的个性语言,就会更上层楼。
当然,也应该补充一句:与神般的巴赫大无比较,这两首属小字辈的“异类”,现代风格明显,也就难以做到始终有调性,我这里丝毫无贬低之意,反倒对其充满敬意,说它“异类”是指布里顿较多的运用了现代手法,力图将现代音乐与传统融合,英国人的写作章法与思维稹密的德国人不同,比如他的赋格,调性与声部都显得不够清晰,与巴赫不可同日而语,也无疑增加了欣赏难度,和弦并不规则且调性模糊,而调性模糊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调在和弦上没有“最终解决”,也就谈不上回到主和弦上来,这就如同下班后没回家,难免让家人疑惑——人上哪去了?这就不合多数人的欣赏习惯。
当音乐并非“纯音乐”时,往往需要了解创作灵感来自于何,否则多有听家会觉得不知所云,说实话,听好这套组曲需下一番功夫,泛泛的听,则无所谓。
由此可见创作无伴奏提琴曲该有多难,想弄到巴赫大无小无那样的水准几无可能性,大提琴与小提琴一样,都需要与其它乐器互动才易感觉其结构魅力,才能将和声丰富起来,而我之所以认定巴赫大无小无为神作,魅力之一则恰恰在于他在一件乐器上玩转多声部,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且如水到渠成,毫不费力,曾见有cm人对巴赫大无不以为然,皆属未解其妙,cm人一个起码的品质是:对不了解或尚不理解的,或深研或绕开,皆可,但宜保持一份尊重,倘连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更甚而张狂无忌,胡言乱语,则枉听古典,听古典是愈听愈怀有敬畏之心的,更为感知自己的渺小,相反者、舍我天下其谁者,则尚多需历练。
这张唱片另有《大提琴奏鸣曲》,钢琴布里顿,可供参考。



布里顿分别有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各一首,创作于1938和1939年的青年时代,我们知道布里顿后来主要在歌剧和声乐套曲上发展,这两首惟一的协奏曲尤其值得听听,创作充溢着灵动灵感。
钢琴协奏曲以辉煌的炫技、富于起落的节奏和斑驳陆离的色彩展现出十足的现代风格,标题托卡塔的第一乐章无疑属键盘技术性的,键盘超人李赫特碰上这样的曲子正好大显身手,作品的技术特性也与李赫特辉煌的技艺一拍即合,演奏一派的惬意轻松,自然游刃有余,一段炫技与抒情之后,音乐在一个大三度上开启反复的流涟竞奏颇为迷人,尾声波光潋滟的弱奏妙不可言,而第二乐章同样基于大三度上音乐优雅的”伸展”变化显示出布里顿高超的写作手法,环绕在其周围的则是炫丽多姿的配器。
小提琴协奏曲则以耐人寻味的想像空间、敏感柔韧的情趣与阴郁的氛围给我更深刻的印象,这两部作品一阴一阳,相互映照。我个人更欣赏后者,它在一个侧面表现了年轻布里顿对**的担忧,但又绝非局限于此,第一乐章不安的“固定音型”令我印象深刻,小提琴柔弱却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侧目,作品不仅始终有调性,而且内在联系紧密,难以想象这样丰润厚实的作品出自一个20多岁的青年之手,作品创作的艺术水准不逊于一些名小协,特别是帕萨卡利亚这一章,印像中,马克·鲁波斯基和布里顿&英室内乐团版演奏的无可挑剔,马克·鲁波斯基并非国际知名,他长期在苏俄从事小提琴教学,后转去阿姆斯特丹与汉堡继续教授小提琴,录音极少,这版可一窥管豹,他敏锐的感觉、富于想象力的表达、出色的技巧赋与演奏以挽歌式的悲鸣,曲目和演奏都是好的,又是布里顿诠释布里顿,非常有味道,可惜这张碟未在手边,无法上传(London M中价,录音师:威尔金森,1971年首版,1989年再版)。

老牌的伊达·韩德尔&贝尔格伦德EMI1977版是不错的替代品,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助奏,她的技术处理不如鲁波斯基细腻,比如力与柔之间在柔上稍显得粗一些,但在明亮的音色与精神气质上有个性特点,她的第二乐章几乎无可挑剔,再加上贝尔格伦德乐队色调准确的有力支撑,帕萨卡里亚乐章演奏可谓精彩。

薇德·弗朗2016版则是个竭尽柔媚的柔韧性演奏,揉弦恰到好处,并不腻,她在平衡的把握上具备功力,因而演奏精神与作品吻合,第一乐章速度略慢,但主题并不显得松散,我当然希望再紧凑一些,但对喜欢弓法精湛、细节细腻的听家,应该不会过于挑剔,同时又能在机警与敏捷上不输分,她对作品现代风格与阴郁气质准确的捕捉尤其给我留下印迹,詹姆斯·加菲甘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味道十足。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布里顿
链接: https://.com/s/1hSpAlEeiX-5Hi5RjBiwQWw?pwd=ghmp 提取码: ghm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07: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闲了下来,刚一篇布里顿又被审核,严苛无道理的审核与删文是我不愿再更新的原因,小编无疑正确,是我不大适合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2
发表于 2025-1-19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9 07:09
闲了下来,刚一篇布里顿又被审核,严苛无道理的审核与删文是我不愿再更新的原因,小编无疑正确,是我不大适 ...

谢谢精彩的讲解,审核也是网站自保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3
发表于 2025-1-19 11: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说起Britten,此片不可不看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The Hidden Heart.avi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WOWucgTnAyTseWA1a7TeA?pwd=f82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
发表于 2025-1-19 13: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9 07:09
闲了下来,刚一篇布里顿又被审核,严苛无道理的审核与删文是我不愿再更新的原因,小编无疑正确,是我不大适 ...

感谢先生!

可以看出音乐是先生的至爱,闲下来就会来一篇乐评,是我等小白之大幸。再次感谢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5
发表于 2025-1-19 14: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6
发表于 2025-1-19 15: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9 07:01
本杰明·布里顿和他的音乐

音乐发展是连续的过程,要想严格框架断代并不易,现代音乐大致分法是始 ...

从一张老仓库盘里找到了这张,还是ahhfwww 的手笔,大概是从伊美姬上下来的。老规矩,ape转成了flac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6OvhbZUIbBVz6jeuIgRBw?pwd=1m5p

趁机复习了一遍,谢谢提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7
发表于 2025-1-19 2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8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11: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托克《小宇宙》创作于1926-1937,共包括153首小曲,分为6卷出版,本意是为他的二儿子彼得练习钢琴而作,可以看出创作横跨十几年,技术上难度逐步增加,从一开始几个音的练习直到后面已接近音乐会演奏性质,老巴托克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诲子不倦,而这二儿子则不大争气,终了也没成为够份的钢琴演奏家,让老父亲徒有所望,但我们也得感谢彼得,正因为了他,世界钢琴曲库才留下了一部佳作。

巴托克性格内向,而这部作品名字起的够张扬,作品也配得上,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键盘技巧练习与钢琴语汇所能指向的各个方面,当然是“初级阶段”,但面面俱到,索尔蒂对此作很崇拜,认为“不亚于巴赫《平均律》”,虽不免溢美,但也道出作品之键盘小百科性质。

第1-3卷适合幼儿-10岁前后琴童弹习,自第3卷下半部开始有相当难度,有的段落已非孩子所能驾驭,后两卷曲目其实已脱离开教授范畴,既使前面针对低幼琴童,也是教学与音乐性兼备,如第一卷前六首,最简单的音阶练习,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调性感觉,我以为喜爱钢琴者都应听听,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爱乐者都有裨益,认真一边下来,基本会了解钢琴语言和与之相关术语概念是咋回事,倘有兴趣多听一二遍,说不定大有启迪,听下去非但不觉枯燥,反而引人入胜,愈到后卷愈精妙,愈横溢出盎然的情趣。

这套作品就巴托克创作风格来说相对规矩的多,以教学性为目的、最大限度尊循音乐逻辑与调性的基本功能,重在技术与键盘术语示例解读,基本不越雷池,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远离传统的现代味道,有些音乐与标题很难“对上号”,也有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见难度之大,可见听与懂间相距遥远,但一首首琢磨,则乐在其中。

文字解释从略,音乐比啥都直观,洋洋洒洒一堆话也不如认真听一遍,音乐还是少看多听为佳,真有兴趣研读,可研读处比比皆是,如第一卷大部分曲目,都是几个简单的音列进行,但都表现着不同主音的转化走向,教材虽针对童年,但成年人与资深音乐人怕也未必敢说皆懂,音评这事,胡拉乱扯容易,精确甚难,而细节解析需要的就是精确判断,音乐评论最难的就是弄到“精确”层面,“真刀真枪”的事靠饶舌或花架子都弄不来。

版本照旧不多,钢琴名流们似乎不屑于巴托克此类小玩意儿,正了八经出来录制的多是匈牙利籍钢琴家,市面上能见的版本亦不多,我听过的版本以Hungaroton(一家匈牙利唱片公司)的罗兰特·索祖奇&科奈尔·泽姆佩宁和Philips的左尔坦·科奇什版,给我印像较深,首选的索祖奇&泽姆佩宁版咋也找不到,只能把科奇什的演奏版传上来。

印像中,索祖奇录制第1-4卷,泽姆佩宁演奏5-6卷,俩位都是道地的匈牙利本土钢琴家,在欧州乐坛影响有限,泽姆佩宁(1922-)一生从事音乐教学与音乐会演奏,演奏范围稍广,巴赫、莫扎特与德彪西都拿手,曾多获奖项。L·索祖奇(1939-2012)难找到相关资料,只知道是匈牙利老资格钢琴家,有家族音乐背景,出道很早,琴童时期已有名声,他们这套唱片我本人甚爱,演奏精彩,深得巴托克神韵,老二位都展现了清晰出色的键盘功力和严谨端正的艺术品味,一招一式一丝不苟,是作品与演奏家合而一的好版本。

科奇什无须介绍,和席夫、兰基一样,都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高材生,70年代并称为“匈牙利钢琴三杰”,他以透明的音色、灵动的节奏和多变的技巧应用深得识家欣赏,他往往充满激情的、偏于浪慢化的演奏风格与席夫理性的、学院派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巴托克,这版《小宇宙》弹的无比清晰,又“正楷”一般的规范,一笔一划都历历在目,如在眼前,很好的表达出巴托克的写作愿望和音乐神韵,特别是第4卷后,科奇什的个性风格逐渐显现,弹风透明、节奏灵活、色调温润,很好的表演出他的天赋,后两卷颇为一饱耳福。

听《小宇宙》,目录必不可少,只有对照着听才能明白咋回事,也才更有趣味,因而详附中文目录。


第一卷:1-6.6首齐奏7.附点音符  8.排练一  9.切分音  10.双手交替  11.平行运动  12.反射映像13.位置变位  14.问与答  15.乡村小调  16.变位平行运动  17.反动一18-21.4首齐奏22.模仿与对位  23.模仿与转位  24.田园曲  25.模仿与转位  26.排练二  27.切分音二 28.8度卡农  29.反进行的模仿  30.低5度卡农  31.卡农式舞蹈  32.多利亚调式  33.缓慢的舞蹈34.弗里吉亚调式   35.众赞歌  36.自由卡农
第二卷:37.利地亚调式  38.断音和连音一  39.断音和连音卡农  40.南斯拉夫风格  41.伴奏旋律 42.分解三和弦伴奏  43.匈牙利风格  44.反动二  45.沉思  46.增——减  47.乡村集市48.混合利地亚调式  49.渐强——渐弱  50.小步舞曲  51.浪花  52.分隔齐奏  53.特拉西瓦尼亚风格54.半音  55.利地亚调式三连音  56.10度音旋律  57.重音  58.东方风格  59.大调和小调60.延音卡农  61.五声音阶  62.平行运动    63.簌簌音  64.线与点  65.对话  66.分割旋律
第三卷:67.三度对单音  68.匈牙利舞曲  69.和弦练习  70.双音旋律  71.三度音程  72.龙舞73.六度音程和三和弦  74.匈牙利月老歌  75.三连音符  76.三声部  77.小练习曲  78.五音音阶79.巴赫颂  80.舒曼颂  81.漫游  82.谐谑曲  83.有阻碍的旋律  84.欢乐  85.分解和弦  86.两首大调五声音阶  87.变奏曲  88.双手重奏  89.四声部一  90.俄罗斯风格  91.半音创意曲一92.半音创意曲二  93.四声部二  94.回首往事  95.狐狸之歌  96.震动
第四卷:97.夜曲  98.拇指向下  99.双手交叉  100.民歌风格  101.减五度  102. 泛音 103.大调和小调  104.在琴键上漫游  105.游戏-两个五音音阶  106.儿歌  107.雾中  108.摔跤109.来自巴里岛  110.声音叮当响  111.间奏曲  112.民间曲调伴奏  113.保加利亚曲调变奏一 114.主题和转位  115.保加利亚曲调变奏二  116.歌曲  117.布列舞曲  118.9/8拍三连音  119.3/4拍舞曲  120.三合弦  121.二声部练习

第五卷:122.一致和相反和弦  123.断音和连音二  124.断音  125.划船  126.节拍变化 127.新匈牙利民歌  128.踏步歌  129.交替奏出的三度  130.乡村娱乐  131.四度  132.大二度的旋律及和弦  133.切分音  134.复杂的练习  135.无穷动  136.全音音阶  137.齐奏  138.风笛  139.小丑
第六卷:140.自由变奏  141.主体和反射  142.关于一只苍蝇的日记  143.被分割的离琶音  144.小二度大七度  145.半音创意曲  146.顽固低音  147.进行曲  148-153.6首保加利亚舞曲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巴托克 小宇宙 全6卷  科奇什 2CD
链接: https://.com/s/1gN_-tpBtI1hOEPy5wR7GVQ?pwd=96xx 提取码: 96x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1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1-19 15:53
从一张老仓库盘里找到了这张,还是ahhfwww 的手笔,大概是从伊美姬上下来的。老规矩,ape转成了flac
链 ...

好版,解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发表于 2025-1-21 12: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0 09: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