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杰明·布里顿和他的音乐
音乐发展是连续的过程,要想严格框架断代并不易,现代音乐大致分法是始自1914一战前后,开端的三个关键人物是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各有各的杀手锏:一是由12音序列开始的无调性,二是斯特拉文斯基暴力的节奏革命,三是巴托克粗犷和声与不协合音,其后的发展五花八门,有令人不知所措的先锋派,但也有依然尊循调性创作的传统派,如老肖和布里顿。
布里顿身处现代(1913-1976),他的音乐则与先锋派的新奇混乱毫无渊源,像老肖一样坚守调性创作,相对于战后音乐的自由无序,从他的音乐中能感受到英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前辈普塞尔的回声,那么,英国传统音乐特点在哪呢——充沛的节奏、优雅的曲式、娴熟有序的技巧运用,这三点基本就可以概括,若听过沃恩·威廉斯的音乐作品,至少会对他的优雅与优美的律感留下印象,自杰出的沃恩·威廉斯后,布里顿是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成就甚至不逊于威廉斯,一生作品颇丰,虽不大系统,但有几部作品算得上经典,同时精于指挥。
文字少咯嗦,介绍他几部作品,附带说一句:布里顿和巴托克同处一个时代,但作品差别极大,似乎来自两个世界,布里顿也有调性模糊处,但他一定是雅的、协调的,断弄不出巴托克那样的“粗野和声”,不同的民族决定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文化传统。
这张唱片收录了三首布里顿最有名且通俗的管弦乐曲,其中《青少年管弦乐指南》1963年录于伦敦金斯韦,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它属于管弦乐队启蒙类作品,通过实际演奏告诉你管弦乐器中各自的声部分布、音色与特性,一目了然,根本无须说啥,听完你会明白:一个对管弦乐门清的人,怎么可能不是个优秀指挥家,作品主题来自英国17世纪作曲家普塞尔,前后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主题陈述和13段变奏,以变奏来细化展示各声部(乐器)特性,第二部分是一段小赋格,赋格主题是布里顿自己的,由短笛开始,乐队逐次介入,最后与普塞尔主题汇合形成高潮,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规整清晰,定位准确,且生气十足。
《简单交响曲》和《布里奇主题变奏曲》分别录于1967和1968年,由英国室内乐团演奏,前者带有巴罗克曲风,四乐章,simple sympho这个单词有原始的、简易的、初级的含义,直译成简单交响曲并不贴切,透过音乐,如一瞥克里斯蒂·巴赫(老巴赫儿子,后去英国发展被称为伦敦巴赫)的遗风,如醉人的“萨拉班德”乐章,流畅质朴中一怀甘苦交织的愁绪——那个时代很盛行的曲风。
而《布里奇主题变奏曲》是布里顿主要作品之一,属学生为老师画像,在一个变化不定但温馨的主题上,布里顿令人叹服地写了10段姿态各异的变奏,整部作品只用弦乐,却不减音乐色彩,显示出超强的模仿与表现力,演奏不用说,布里顿诠释布里顿,绝对差不了。
同时附上多拉蒂&皇家爱乐团1966年DECCA版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该片主打曲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老牌影人肖恩 康纳利的旁白介绍乐器特性给唱片增加了吸引力,但对不懂英语的听众并无大帮助,反倒有画蛇之嫌,多拉蒂的演奏按部就班,尤显出把握力,乐队的说明性颇佳,但演奏则单调机械,欣赏性上并无优势,在机敏与灵动上出彩的只有最后的小赋格乐章,康纳利的声音与我的预期也有差距。
这张《大题琴组曲no.1、2》我个人极爱,印象中,自巴赫之后少有独奏的大提琴组曲,巴赫大无如神,从此无人再敢造次,布里顿胆大,也只写了三首,此作专为罗斯特罗波维奇打造,两人是惺惺相惜的密友,演奏起来心领神会,艺术一旦相通其实并不费啥力气,正所谓心有灵犀,特别是第2号(听听恰空力撼千钧的弓法),老罗有多么自如、随性、甚至是自由,然却力透纸背。这两首技巧艰难,内涵浑厚,宏观的气度、艰难的技巧与内蕴的激荡令人叹服,老罗唱片不少,以ECM那张坎切利的《心弦》和这张我个人甚爱,任何演奏,一旦将音符完全化作艺术级别的个性语言,就会更上层楼。
当然,也应该补充一句:与神般的巴赫大无比较,这两首属小字辈的“异类”,现代风格明显,也就难以做到始终有调性,我这里丝毫无贬低之意,反倒对其充满敬意,说它“异类”是指布里顿较多的运用了现代手法,力图将现代音乐与传统融合,英国人的写作章法与思维稹密的德国人不同,比如他的赋格,调性与声部都显得不够清晰,与巴赫不可同日而语,也无疑增加了欣赏难度,和弦并不规则且调性模糊,而调性模糊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调在和弦上没有“最终解决”,也就谈不上回到主和弦上来,这就如同下班后没回家,难免让家人疑惑——人上哪去了?这就不合多数人的欣赏习惯。
当音乐并非“纯音乐”时,往往需要了解创作灵感来自于何,否则多有听家会觉得不知所云,说实话,听好这套组曲需下一番功夫,泛泛的听,则无所谓。
由此可见创作无伴奏提琴曲该有多难,想弄到巴赫大无小无那样的水准几无可能性,大提琴与小提琴一样,都需要与其它乐器互动才易感觉其结构魅力,才能将和声丰富起来,而我之所以认定巴赫大无小无为神作,魅力之一则恰恰在于他在一件乐器上玩转多声部,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且如水到渠成,毫不费力,曾见有cm人对巴赫大无不以为然,皆属未解其妙,cm人一个起码的品质是:对不了解或尚不理解的,或深研或绕开,皆可,但宜保持一份尊重,倘连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更甚而张狂无忌,胡言乱语,则枉听古典,听古典是愈听愈怀有敬畏之心的,更为感知自己的渺小,相反者、舍我天下其谁者,则尚多需历练。
这张唱片另有《大提琴奏鸣曲》,钢琴布里顿,可供参考。
布里顿分别有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各一首,创作于1938和1939年的青年时代,我们知道布里顿后来主要在歌剧和声乐套曲上发展,这两首惟一的协奏曲尤其值得听听,创作充溢着灵动灵感。
钢琴协奏曲以辉煌的炫技、富于起落的节奏和斑驳陆离的色彩展现出十足的现代风格,标题托卡塔的第一乐章无疑属键盘技术性的,键盘超人李赫特碰上这样的曲子正好大显身手,作品的技术特性也与李赫特辉煌的技艺一拍即合,演奏一派的惬意轻松,自然游刃有余,一段炫技与抒情之后,音乐在一个大三度上开启反复的流涟竞奏颇为迷人,尾声波光潋滟的弱奏妙不可言,而第二乐章同样基于大三度上音乐优雅的”伸展”变化显示出布里顿高超的写作手法,环绕在其周围的则是炫丽多姿的配器。
小提琴协奏曲则以耐人寻味的想像空间、敏感柔韧的情趣与阴郁的氛围给我更深刻的印象,这两部作品一阴一阳,相互映照。我个人更欣赏后者,它在一个侧面表现了年轻布里顿对**的担忧,但又绝非局限于此,第一乐章不安的“固定音型”令我印象深刻,小提琴柔弱却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侧目,作品不仅始终有调性,而且内在联系紧密,难以想象这样丰润厚实的作品出自一个20多岁的青年之手,作品创作的艺术水准不逊于一些名小协,特别是帕萨卡利亚这一章,印像中,马克·鲁波斯基和布里顿&英室内乐团版演奏的无可挑剔,马克·鲁波斯基并非国际知名,他长期在苏俄从事小提琴教学,后转去阿姆斯特丹与汉堡继续教授小提琴,录音极少,这版可一窥管豹,他敏锐的感觉、富于想象力的表达、出色的技巧赋与演奏以挽歌式的悲鸣,曲目和演奏都是好的,又是布里顿诠释布里顿,非常有味道,可惜这张碟未在手边,无法上传(London M中价,录音师:威尔金森,1971年首版,1989年再版)。
老牌的伊达·韩德尔&贝尔格伦德EMI1977版是不错的替代品,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助奏,她的技术处理不如鲁波斯基细腻,比如力与柔之间在柔上稍显得粗一些,但在明亮的音色与精神气质上有个性特点,她的第二乐章几乎无可挑剔,再加上贝尔格伦德乐队色调准确的有力支撑,帕萨卡里亚乐章演奏可谓精彩。
薇德·弗朗2016版则是个竭尽柔媚的柔韧性演奏,揉弦恰到好处,并不腻,她在平衡的把握上具备功力,因而演奏精神与作品吻合,第一乐章速度略慢,但主题并不显得松散,我当然希望再紧凑一些,但对喜欢弓法精湛、细节细腻的听家,应该不会过于挑剔,同时又能在机警与敏捷上不输分,她对作品现代风格与阴郁气质准确的捕捉尤其给我留下印迹,詹姆斯·加菲甘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味道十足。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布里顿
链接: https://.com/s/1hSpAlEeiX-5Hi5RjBiwQWw?pwd=ghmp 提取码: ghm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