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241
发表于 2025-1-21 13: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1-21 11:41
巴托克《小宇宙》创作于1926-1937,共包括153首小曲,分为6卷出版,本意是为他的二儿子彼得练习钢琴 ...

Ranki plays Bartok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Bartok - Allegro Barbaro, Sonatina,...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ifqTMgf4DROiax3i5u_dQ?pwd=kmk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2
发表于 2025-1-21 16: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5-1-21 16:54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1-21 11:41
巴托克《小宇宙》创作于1926-1937,共包括153首小曲,分为6卷出版,本意是为他的二儿子彼得练习钢琴 ...

突然想起曾经收过一套Hungaroton的Bartok全集,不知Mikrokosmoc是不是楼主说的首选?果然!可惜封面信息缺乏,曲目也是往CD里灌,每张CD不独立成篇,大概是省成本吧。好在contents里确定了演奏者信息,我把它highlight了,凑合着听吧: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22-25 Piano Works Part 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kB23qCT3I6vGTECNNYMsA?pwd=7c21

又:过了一遍,我还是觉得Kocsis的顺耳,听惯了


Ranki在Teldec的一套,遍寻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发表于 2025-1-21 17: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楼主长期分享大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4
发表于 2025-1-21 17: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1-21 13:55
Ranki plays Bartok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Bartok - Allegro Barbaro, Sonatina,...

感谢wpx426大佬一直分享好资源。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2 1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1-21 16:50
突然想起曾经收过一套Hungaroton的Bartok全集,不知Mikrokosmoc是不是楼主说的首选?果然!可惜封面信息 ...

层主片库历害,冷门碟也难不倒,n多年前,《小宇宙》我首听的就是这版,老二位稳键、明晰、一丝不苟的演奏给我很深印像。
一张科奇什&席夫的巴赫,听感尚可,层主听听。



封面题词:巴赫 钢琴协奏曲2首 双钢琴协奏曲2首
唱片:HUNGAROTON(匈牙利) 12926
演奏:钢琴 左尔坦·科奇什\安德拉斯·席夫
乐队:李斯特弗伦茨音乐学院管弦乐团\艾伯特·西蒙
录音:ADD  1975年首版  1987年再版

简评:这张匈牙利标签唱片,由科奇什(1952-2016)和席夫演奏巴赫4首键盘协奏曲,两位青年才俊都毕业于匈牙利李斯特弗伦茨音乐学院钢琴系,乐团亦来自李斯特音乐学院,唱片出自匈牙利Hungaroton公司,市面很难找到。

这俩人几乎同时走向欧洲舞台,席夫发展的更好些,他后来由于在巴赫上的成就而广为人知,但这张唱片的主角则是科奇什,他弹奏了BWV1052\1053,在双钢协BWV1061中担纲第一钢琴,在BWV1060中弹第二钢琴,但我们知道,BWV1060中的第二钢琴是主题的首席阐述者,戏份更重些,第一钢琴更多则为之提供和声,由此可见制片人的良苦用心,毕竟在70年代,科奇什的声望要盖过席夫,他天性具有莫名的神秘感与明星气质。

在收藏为数不少巴赫唱片中,这是我较欣赏的一版键盘协奏曲,这并非缘于技巧,而是缘于风格,钢琴节律盎然、风格低调俊秀,科奇什似乎就在乐队之上轻轻滑动,很能入耳,BWV1052第一乐章颇显妙不可言,2.46分的展开部分令人赏心悦目。

巴赫时代的所谓键盘协奏曲皆为羽管键琴而作,而羽管键琴触键力度的强弱变化微乎其微,此类乐器演奏的“忠实感”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硬件本身的限制,现代钢琴版的巴赫协奏曲采用适度浪漫主义演绎并不会产生违和感,何况此类明显意大利风格模式的作品,即使大键琴模式的代表人物古尔德版也不可能完全走“清汤寡水”的路数,他演奏慢乐章的沉浸感反倒更为特色鲜明,尽管速度毫不含糊,但他强调了键盘的强弱弹性,演奏时而溢出神秘的气息与诗意。

与诠释巴赫键盘协奏曲名家如李帕蒂、古尔德或佩拉希亚比较,科奇什尚有差距,他的慢乐章味道略淡些,原因在于分句的伸缩与弹性一般,快速段落的颗粒感也不突出,但他的自信与游刃有余的键盘(听听BWV1053第一乐章)亦能奠定风范,再加上优秀的技术与通透的琴风,亦能让我久听不厌,而两首双钢协更显出两位青年才俊对飙指键的不凡才华,煞惹人侧目。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Bach - Concertos for piano and two pianos (Kocsis, Schiff)
链接: https://***.com/s/1YWRe4r1CYMOTbG3cHJZOkg?pwd=u57k 提取码: u57k


19134-img1395156802789905.jpg (57.29 KB, 下载次数: 0)

19134-img13951568027899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6
发表于 2025-1-22 12: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7
发表于 2025-1-22 12: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有深度
喜欢听Britten的大提琴无伴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8
发表于 2025-1-22 16: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1-22 11:36
层主片库历害,冷门碟也难不倒,n多年前,《小宇宙》我首听的就是这版,老二位稳键、明晰、一丝不苟的演 ...

谢谢楼主!我一向对这个厂牌有好感,也收了一些他们的碟,除了你提到的三杰的,还有老一辈的Annie Fischer的等。这张碟也有了就是以前没听过
这里回一张我常听的Beroff的Bartok,以前淘的日版碟,自抓。个人觉得法式味道也还不错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贝洛夫钢琴 EMI TOCE-352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DOq4wEkO2HiV5LqOG80gQ?pwd=dq84


又:Bartok在这个坛子里似乎欢迎度不高,保存下载的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12: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斯卡  丹农 多拉蒂 王羽佳

20世纪初,斯特拉文斯基以激进的节奏变革和革命性的和声手段向世人展现出了面目一新的音乐,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创作还保留着乃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影响(我们能在《火鸟》中看到这种影响),那么,几乎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彼得鲁斯卡》则完全是斯氏自己的风格,和声变的更有深度,音乐结构更加趋向纵深,复杂多变的节奏与固定的平行和弦同时进行,主题旋律不再具有连贯性,代之而起的则是音乐构思的反复演变、与在一个音乐框架内出现大量多样化的音乐素材,再就是鲜明的音乐形象与华丽多姿的配器,我们在其最有影响力的三部独幕笆蕾舞剧《火鸟》(1910)《彼得鲁斯卡》(1911)和《春之祭》(1913)中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脱离传统的写法,《火鸟》渐趋成熟,《彼得鲁斯卡》基本个性化,《春之祭》将其发挥至极端,当然,这种革命性的演变与音乐的写实性和舞剧特性息息相关,所以我曾说过:20世纪现代音乐,欧美多关注于音乐形式的创新,而俄与东欧则在写实上找到了音乐变革的方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需求与“发于心”创作欲念使得过去传统的、规则的创作手法已明显与之不相适应,大踏步的改变自然在所难免,音乐发展的潮流与斯特拉文斯基内心对创作变革的需要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一拍即合,因而,《火鸟》《彼得鲁斯卡》《春之祭》应运而生。

《彼得鲁斯卡》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独幕笆蕾舞剧,它将木偶拟人化,描述老魔术师在市集表演木偶,使三个木偶彼得鲁斯卡、芭蕾女演员与摩尔人都有了生命,彼得喜欢芭蕾女演员,而她却爱上了摩尔人,彼得鲁斯卡设法破坏了它们的幽会,愤怒的摩尔人追上来一刀将彼得杀死,彼得鲁斯卡是那个时期常见的木偶角色,体相滑稽,鸡胸、驼背,嗓音尖刻,幽默可笑又有点悲剧色彩,我们能从音乐中感觉到对其形像的描绘。

这张唱片由CHESKY公司出版,分别收录《彼得鲁斯卡》和《春之祭》,录于1962年12月,榜上无名,多少和指挥在欧美名声不响有点关系,奥斯卡·丹农是塞族指挥兼作曲家,在前南却声名显赫,常年在贝尔格莱德和萨拉热窝任职,海外经历不多,这张唱片应该是他60年代出访英国爱丁堡时录制,我推它的主要原因是演奏直率而不加修饰,织体颗粒粗砺但很有特点,与作品的基调倒是匹配,在色彩上也两相吻合,这版演奏以动态见长,很好地表现了熠熠闪光的色彩与动态上的冲劲,丹农似乎把这部作品的动态无形中人为的放大了,一些段落几乎是粗野般的喧嚣,但它的“扩张感”并不令我反感,几个关键的章节演奏也较为传神,比如“俄罗斯之舞”,在强劲的动态面前仍能保持不错的层次,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不足则是总的看还是燥了一些,个别声部在衔接上显得生涩,如第一与第五乐章。


丹农版: https://***.com/s/1sB698Qs9BSBDHn-yfr34WA?pwd=w275 提取码: w275


01、集市喧闹的场景,注意长笛向上的四度音,可以把它看作全剧的一条主线。
02、各声部不断加入,渲染市集的热闹景象,而动中有静,一女孩在八音盒伴奏下起舞,然后又回到开始主题,大鼓响起。
03、老魔术师出场,木偶戏开演,在他笛子伴奏下,木偶似乎有了生命。
04、三个木偶跳起了“俄罗斯之舞”,粗犷僵直而却又色彩多变的音乐、反复行进的节奏型与和声、连续的平行不协和和弦、刻画出木偶滑稽的线条与僵硬的动作,鼓乐声宣告演出结束。
05、彼得鲁斯卡房间,木偶彼得被扔进来,在牢房般的阴森中,表现彼得的性格和逃生不得的愤怒,女演员进来,彼得示好遭拒绝。
06、黑人摩尔人的房间,音乐表现出神秘和阴森,借以表达摩尔人可憎的特性,音乐有东方色彩。
07、芭蕾女演员闯进来,独舞。
08、摩尔人与女演员双人舞,我们能听到代表两人不同个性与舞姿的“复合节奏”,彼得鲁斯卡闯进来引起骚动,被一脚踢开,
09、音乐又回到黄昏的集市上,各种卖艺表演,
10、奶妈之舞
11、农夫训熊之舞
12、吉普赛之舞
13、马夫舞与几种舞蹈交替,其中粗犷的踩步节奏很有特点,在后来的《春之祭》中运用到极致。
14、假面舞会,假面小丑表演,彼得鲁斯卡出现,被摩尔人追上刺死,
15、彼得鲁斯卡幽灵出现,老魔术师吓的逃走,音乐在寂静中结束。



多拉蒂与明尼阿波利斯管弦乐团水星版仍以动态与色彩见长,对作品的把握与管弦乐处理干净利落,力度上大体能尊循作品自身的起伏,较少人为的强弱,这与小泽征尔CBS版撒开了搞明显不同(年轻的小泽每一乐句都蘸满了激情),因此动态的量不减,但整体上更平均一些,多拉蒂在速度上从不含糊,而且强调理性的支配,因而声部总能呈显清砺精干的状态,第三乐章的复合节奏你能更加清楚的感觉到,层次上的优势自不待言,但也似乎过于关注于层次与声部位置感,画面效果并不突出,反倒不如丹农版传神,这张唱片的声音效果亦喜亦忧,喜者足够清晰,35mm电影胶片在清晰度上的确出色,不足则是声音的空间感一般,音场不够宽阔,声音的高音区域略为尖噪,如小号声声刺耳,水星大概在50年代末开始使用35mm电影胶片,细节的拾取在模拟录音上首屈一指,但我总是感觉宽度并不理想。

多拉蒂版: https://***.com/s/1b2-BIg1cogxjY86HXiGIFw?pwd=i7cu 提取码: i7cu



王小姐不用介绍,当红的钢琴明星,尤以出色的技术受人瞩目,神童出道的星们大多如此,她的琴风干脆,往往迅雷不及掩耳,在国内钢琴群星中,与陈萨这样理性冷静的演奏风格形成对照,这版《彼得鲁斯卡》首版于2010年,尚可一听

唱片这几首最好的还是彼得鲁斯卡,当然与波利尼的钢筋铁骨有很大距离,但演奏的方向感正确,弹的很上手,艰难的技巧在处理上无零乱处,既使吹毛求疵也不得不认可王小姐的指键功力确有一套,最后乐章几个场景的转换与变化也算得上精道,吹毛一下:低声部重音在质感上还待提升。

两首斯卡拉蒂都有味道,保持着作品矜持本色,色彩稍显着色不够,但能收得住就不会差到那去,演奏斯卡拉蒂就怕收不住,陷入炫的迷团。

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略嫌青涩,演奏这样繁复多变的大型曲目,王小姐显得驾驭力不够——思维与指键之间难免有“短路”,快速度中音符的清晰与力度难与两全,段落间衔接稍显突兀,但技术处理从第6变奏开始渐入佳境。

拉威尔的圆舞曲精彩,中后段尤其显著,当曲目意念集中时,技术上的强处就显出来了,强化总是比变化更易驾驭。


王羽佳版: https://***.com/s/1QqKQQrDBRw8LygDfO272UQ?pwd=x4qi 提取码: x4q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0
发表于 2025-1-23 13: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桂林
谢谢老师分享和讲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1
发表于 2025-1-23 14: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2
发表于 2025-1-24 08: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三明
感谢对音乐的分享,特别是对音乐的介绍,难得难得,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3
发表于 2025-1-24 15: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
感谢大佬们分享音乐以及每张的讲解  果然是古典深似海  慢慢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4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16: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1-24 18:44 编辑




封面题词:布里顿 - 战争安魂曲
唱片:DECCA  414 383-2  H正价版
内容:本杰明 布里顿指挥演出自己创作的《战争安魂曲》
CD1:1-2:永恒安息。3-11:最后审判日。12-13:奉献曲。14-15:圣哉经。
CD2:1:羔羊经。2-4:安息经。5-15:现场排练录音。

演出:女高音:加莉娜 维什涅夫斯卡娅\ 男高音:彼得 皮尔斯\ 迪特里赫 菲舍-迪斯考
巴赫合唱团\ 伦敦交响乐团合唱团\ 欣根加特中学合唱团
管风琴:西蒙 普雷斯顿
梅洛斯重奏团\伦敦交响乐团
指挥:本杰明 布里顿(1913-1976)
录音:ADD2张,节目时间 81.21分,排练录音:49分钟。录于伦敦金斯韦,制片人:J·库尔肖,录音师:K·威尔金森,1963年首版,1985年再版。

评介:这是布里顿重要作品之一,于1962年为二战中被毁掉而重建的考文垂大教堂而创作,与其它安魂弥撒不同的是,布里顿在拉丁安魂弥撒的固定经文曲外,加入了9段欧文怦击战争的诗文,(威尔弗雷得·欧文于1918年11月死于战乱,他的诗表达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体验),使作品显得更为厚重。

总得看,西人对宗教的依赖程度甚于东人,由于根基与信仰不同,对宗教的理解感受亦不同,这部惊心动魄的安魂大弥撒,布里顿倾注了大量心血,成果辉煌,它的宗教意念透过音乐直入心扉,虽风格味道与严守调性的巴罗克和古典浪漫时期的安魂弥撒明显不同,但作品仍富于惊撼之美与和声之美。

我能明显感觉出作品的不朽和此版演出之艰辛,虽演出阵容庞大,但布里顿的总体把控和艺术家们对细部细节的捕捉、包括它们之间的默契让我折服,我个人以为此版演绎难以超越,一则独唱部分本身就是为这三位独唱家量身定制,演唱自然格外投入,之所以选择这三位歌唱家布里顿也尤有深意;二则是布里顿演绎中妥贴的对自我创作意图的洞察与直接了当是别人所不及的。我尤赞赏维什涅夫斯卡娅,一副漂亮的好嗓子加完美无瑕的唱功,菲舍尔-迪斯考和皮尔斯同样的精彩演唱,乐队及合唱部分在布里顿调度下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高水平,再加上布里顿诠释布里顿和出色的录音,堪称经典。

菲舍尔-迪斯考理性的歌喉和维什涅夫斯卡娅充沛的情感演唱在《最后审判日》中绽放出光彩,女高音总是很亮眼,她在此剧中得天独厚,她也的确配得上完美,刘易斯在与维什涅夫斯卡娅的重唱并不落下风,算得上旗鼓相当,包括他与菲舍尔-迪斯考在《奉献经》中虔诚的表情演唱和与欣根加特中学合唱团美妙的轻柔重唱,都令人心怡,合唱部分我同样满意,伦敦交响合唱团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高分贝量的高声大嗓,它们的平静段落其实更加入耳。


链接: https://***.com/s/1kXb08H_13KiaQIFPmHuRFQ?pwd=3v5p 提取码: 3v5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发表于 2025-1-24 17: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玉溪
应该是“1985年再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6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18: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oneoneo 发表于 2025-1-24 17:07
应该是“1985年再版”吧

是,已更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发表于 2025-1-25 06: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感谢,不断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楼主| 发表于 2025-1-25 14: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布鲁克纳 第5交响曲 切利比达凯 慕尼黑爱乐团
      
每想听布鲁克纳(1824—1896),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第5交响,它有一股磁力吸引着我,19世纪几位大作曲家中,从人格魅力角度讲,我敬重的一个勃拉姆斯,一个是布鲁克纳。布鲁克纳外表羞怯,处世有些缩手缩脚,待人极诚垦甚至是过分谦恭,他的性格似乎总处于矛盾中,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以至于他的作品被不断修改,繁多的修改稿中,既有他本人,也有身前身后的几位大师级指挥,似乎谁都能把布鲁克纳的作品拿来修改一番,然就是这样一位慈眉善目的好人,一位创作了众多动人篇章的大作曲家,却被当时保守的维也纳音乐人士视为危险的激进分子,以爱德华·汉斯利克为首的维也纳主流媒体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汉斯力克是当时誉满欧州的大师级音乐评论家,地位至尊,一言九鼎,音乐造诣很深,多有真知灼见,却也不时偏狭邪恶,他的反对使当时的布鲁克纳举步维艰,这部伟大的第5交响曲就诞生于这个时期——1876年。

这时期的布鲁克纳深深陷入个人沮丧之中,音乐上几乎失去信心,经济上困难重重,作品完成后,既使按指挥家的要求几经修改也没有人愿意演奏,有的专家认为“汉斯力克的有力反对与布鲁克纳在推进自己事务方面的无能”使得布鲁克纳在写作与修定这部作品时显得特别凄凉,1875年,他在写给他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辛苦一世,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债上加债,自作自受,我为我搬到维也纳的愚蠢行为进行忏悔,我一年花掉一千弗洛林斯,而今一年没有收入,我负担不起第4交响曲的抄稿费用”,何等凄惨!连一份可怜的抄稿费都付不起,生前凄惨死后辉煌的艺术家不在少数,此作于1894年才第一次首演,首演时总谱已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尽管这些修改常常是好意,更为凄惨的是:布鲁克纳本人直到死也没有听过他的这部交响作品演奏。我们要永远感谢罗伯特·哈斯,他在二战前根据布鲁克纳手稿,出版了完整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稿》,这一稿本源于布鲁克纳真实的、未经他人篡改的手稿,在相当的程度反映了布鲁克纳的真意,二战后,进一步的修定由利奥波德 诺瓦克完成,他出版了第二个《全集稿本》,经他校定的第5交响曲稿本于1951年面世。

然令人钦佩之处在于,就是这样一位表面看来柔弱谦恭的人,却写出了一部部无比雄浑、高阔、充满男性阳刚气质的伟大作品,它的丰满丰富与宽阔的交响视野很难有人达到,每每听此我常想: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表面气宇轩昂、挺胸腆肚或仰面不可一世者未必真是,那些腰缠万贯、俯视群贤、以己之丰讥人之简、以己之得讥人之缺者也未必真是,至于小肚鸡肠、做作卖弄、动不动就鸡零狗碎地奚落他人一番者更非真男人,真男人在于“骨气”,谦卑、内敛、退让、不争,但内心坚定,具有至死不改、至难不变的活脱脱一付傲骨,勇于谦让于人也勇于解剖于己,就像勃拉姆斯,就像勃交的第1第4交响曲,就像布鲁克纳,就像这部第5交响曲,一部活的布鲁克纳,内里容纳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思想与性格,焉能不精彩?无法不精彩!

版本上,我首推切利比达凯率慕尼黑爱乐团录于1993年2月的这张现场版,这版演奏使用的是哈斯稿本,它给我深刻印像处在于:切利比达凯将布鲁克纳最大限度的细致化、哲理化、情感且同时宗教化了,布鲁克纳的灵魂如附体于切利比达克,演奏也就带出了至为温馨的色彩、虔诚的宗教意念和高耸入云般的雄浑,他把这部巨人般的作品演奏的像个真正的“巨人”,浓郁、厚重、密不透风的氛围力量,和靠无数个细部堆积起来的庞大结构编织成宏大的幅度与崇高的品格,如海潮般一浪浪推向高潮!从中发掘出来的力量胀满了整个空间!其实,这版演奏“布鲁克纳休止”运用最明显,至少在我接触的几版布5中,切利是最为铺陈缓慢的,但给人感觉却微乎其微,这不能不让我惊叹切利比达凯过人的控制力,结构布局过人的条理性,步伐缓慢但神形兼备、又整又立,整个演奏都显示出“帝王”般的大气,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由引子、两个主题与主题片段构成,(也有说由三个主题构成)开始缓慢的引子显然起音于降B大调上,在低音区缓慢逐一呈示几个重要的主题动机,尤以铜管吹奏降G大调三和弦引人侧目,而第四乐章赋格主题就脱胎于引子的第二主题动机,3.10分由大提琴与中提琴演奏出主部主题,第二主题是对比性的,很好分辨,它在4.49分始于一组弦乐拨奏中,小提琴演奏出具有思念、思考味道的旋律,在经由包括木管声部呈示后,思念味道越发浓郁,逐渐注入力度,合奏增加宽度使之具有了鲜明的交响性,展开部分始于11.15分,乐队回到开始的慢引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不断吸引出其它的主题片断,并与之交织成巨大的合奏声响,再现部始于17.16分,它由第二主题组开始,再现第二主题组的各种素材,并以回到第一主题(第20.49分)强大高潮、以降B的主音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结构相对简单,仍是奏鸣曲式,两个主题旋律对比鲜明,一条由双簧管演奏,随后在3.34分、主导性第二主题在温暖的C大调上以浓郁的形状呈示,它由温馨渐发展至庄严,变形、扩展,并引至崇高,再回到双簧管主题,这一乐章情感深厚、涵盖丰盈,铜管带有几分威严,主题充满虔诚、平和与沉思气息,而又往往表现出带有苦行僧般的艰辛与苦中作乐味道,最后却是宗教圣殿般的巍峨壮观。演奏无可挑剔,弦乐浓密如织、铜管宏大亮丽、节奏稳健如山,堪为上品。

第三乐章谐谑曲,是交响音乐的天堂,也是布鲁克纳交响思维高度组织化、高度集中化的精华乐章,典型的复合三段体组合结构,听来很过瘾,真正的C段出现在6.21分,这是一组完全新型的音乐情景,尽管它短暂,但足以“分段”。

末乐章实际是第一乐章引子的继续,结构上,可以把它看作整个第一乐章真正的展开部,这一乐章的主题首现于0.45分,由木管一次次零星的呈示,并由大提琴在1.57分完整呈示,形成赋格后汇成宏大的巨流,这个赋格不断被乐队的插部中断,使演奏形成抒情般的诉说,但迎来的则是赋格更有力壮观的展开,演奏充分的男性化、充斥着男子汉的坚硬与阳刚,7.48分首现一军号般的英雄主题,整个铜管吹奏出如圣咏般的声响,它由圆号确认后被木管重复、经由弦乐模仿、扩大、展开,演变成一新的赋格主题,这个主题兼具了英雄气质、宗教般的圣咏调色、宽广恢宏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精神,它具有压倒性的力量,

切利比达凯的演奏令我叹服,呈显出如帝王之尊般稳健如磐的、绵延起伏的霸气,激动人心的力量辉煌而持久,别忘记这是现场演出,处理这样长大的篇幅,大师基本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整篇演奏并无倦怠之处,尾声令听者如置于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之中,漫天盖地、席卷而来,真是精彩。

01.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1. Adagio - Allegro
02.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2. Adagio
03.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3. Scherzo
04.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4. Finale


链接: https://***.com/s/1AItr0c3o45xMYnv-ijurCA?pwd=rweb 提取码: rwe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9
发表于 2025-1-25 19: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预祝老师春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0
发表于 2025-1-25 23: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0 09: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