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281
发表于 2025-2-11 16: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1 10:00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 -  约胡姆4版

听听20世纪三位指挥巨擎的几版布5,先推荐几版约胡姆。

著名的1964年修道院版,TOWER SACD包里的编号是 PROC-2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2
发表于 2025-2-11 17: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wpx426 发表于 2025-2-11 16:38
著名的1964年修道院版,TOWER SACD包里的编号是 PROC-2117

同求。期待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3
发表于 2025-2-12 12: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6 10:37
克伦佩勒1967年与爱乐乐团版应能列在马九的听单上,模式仍然是克老一贯的,丰厚朴实,清晰透澈,在马 ...

此分享失效了,能重新分享吗?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08: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n1008 发表于 2025-2-12 12:31
此分享失效了,能重新分享吗?谢谢!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马勒 第2.4.7.9和大地之歌 - 克伦佩勒 - 6cd
链接: https://***.com/s/1_-H9V93JTDO3fdmJQPF4tg?pwd=xnpp 提取码: xnpp

R-8982823-1709558507-3623.jpg (33.64 KB, 下载次数: 0)

R-8982823-1709558507-36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08: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3 08:18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马勒 第2.4.7.9和大地之歌 - 克伦佩勒 - 6cd
链接: https://***.com/s/1_-H9V9 ...

封面不同,一个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6
发表于 2025-2-13 12: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3 08:18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马勒 第2.4.7.9和大地之歌 - 克伦佩勒 - 6cd
链接: https://***.com/s/1_-H9V9 ...

谢谢!能看到这个长贴令我感觉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16: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2-14 20:14 编辑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 - 卡拉扬3版

卡拉扬在ORFEO的1954 mono版缺乏竞争力,声音效果欠佳是主要原因,我一直以为对晚浪时期作曲家作品,单声道录音终归差点,单调的录音会让部分听家失去兴趣,但对识家来讲,这张布5则绝不会,这个时期的卡拉扬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多次合作,彼此熟稔,自有默契,此版1954.10.2现场录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是范本式的、基础性的——包括良好的整体性、强烈的动态对比和弧形的绵延悠长的旋律线型。
开声就引人入胜,弦乐缓慢的引子、幽暗的拨弦披露出神秘主义倾向,而随后定音鼓与铜管组在G调上的大三和弦以威严与庄严互敬的声音喷薄而出,这样来为演出“定调子”是鼓舞人心的,宽缓平坦,但引出的第一主题从容不迫,包括弦乐拨奏之下一脉相承的第二主题,尽管速度宽缓,但能听出在长句型中凝具的力量与内力之下音乐坚韧的质地,这样独到的演奏既表露了性格、又构筑了不凡结构,突凸的定音鼓更让演奏激憾人心,我一直以为:快而立不难,慢而又整又立才难,况且又与布鲁克纳精神不谋而合,啥精神?——表像柔软不掩内里一副傲骨,谦卑忍让却同时雄大刚强,虔诚尊贵亦具男性之阳刚气魄。
第二乐章采用了适中的速度,用时18.52分,双簧管声音被“压抑”的很恰当,它本身就夹带着压抑的情绪,仰视般投入到宽广如怀的C大调主题,让作品的题旨更为清晰明了,这样的第二乐章根本无须再说,卡拉扬突出了作品的沉思性与包容性,并以恰当的情感渗入和稳健的节奏流泻勾勒出绵延不绝环环相接的效果,你能感觉到整乐章音响宽敞有形的“弧线”——弧中有平、平中见弧,音乐的想像力与具像感是足够真切的。
第三乐章稍显强化了对比,我是不大愿意看到谐噱曲对比太过强烈的演奏,当然,对比是需要的,也是作品自身要求,但不宜过,把对比段落“拉平”一些,更吻合作品题旨,好在除了A段的速度,卡拉扬并未太过。
同样,第四乐章强劲深沉的呼息对我有吸引力,庞大的推演过程是顺畅的,尽管他并不排斥“布鲁克纳休止”,我甚止以为他的“休止符”运用更甚过约胡姆,这一乐章两位德奥老大师相比较,他更缓慢、更凝滞,尽管大赋格上方的弦乐和弦略有突出来的迹像,但合奏图谱基本保持完整,节奏不疾不燥,推进有条不紊,它的不足在于演奏难掩一些“人为斧凿痕迹”,达不到完全自如的“浑然”程度,单声道录音在面对庞杂合奏时也难免有些浑浊,但它的尾声雄阔高远,颇显令人敬畏的巨人般呼息。

链接: https://***.com/s/1Iq3IM4PrpfQc2NbW8Y-EsQ?pwd=qvww 提取码: qvww


1976的DG布5仍能称得上最佳版本之一,对于这部带有古风调式的、严肃的超长篇章,卡拉扬在解构的严谨性、线条的一致性、和声与旋律的融合性都是出色的,第一乐章重要的引子动机演奏极具说服力,充满了威严的巨大能量,能让听家肃然起敬,演奏自始至终具有专注精神,句型固然漂亮,但我更看重它的句断意不断——布鲁克纳特有的“绵延不绝”,谁能在这冗长的篇章中找出“懈怠”?听听第9.25分在展开部里长笛与铜管二重奏过后如何引发出主题陈述这段,演奏既有良好的控制,又如水银泻地,密不透风,优异传达出布鲁克纳胸怀锦绣同时又宽广如海的精神气质,他的铜管并不追求响度,他追求的是嘶鸣的平坦和宽度,并从中引发出作品精神,此刻卡拉扬的铜管口是向下的,这与作品之题旨更为契合,也更吻合布鲁克纳精神。
相比较1954版,第二乐章被擀长了,用时21.35分,解读与措词更为细化,相应的把速度拉慢,但他并非是“刻意”的慢,而是宗教精神与情感虔诚地“拉长”的需要,丝毫未影响精神的凝聚与陈述的铺陈,再听听他在C大调主题上是如何调控发展这一段(4.46分开始),足够凝聚浓密的吧,而这样的演奏基本贯穿于整个乐章,使演奏的空间感既有密度又有质感,它的音乐仍然被从容合理的分配于每一空间,既未散掉,亦无挂漏,而尾声颇显心驰神往。
末乐章的思路设计秉承1954版,我赞赏它的赋格段落,它能为初接触布5者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感,同时保持着作品本身的重量和神秘色彩,这些都能为探索作品提功契机,演奏在逻辑的推演上是成立的,比如第二赋格段处理的足够理性,每个声部都有条不紊、恰如其份,使大赋格的过程无比清晰,也使乐队攀登上的高潮令人信服,也正为如此,巨人般的尾声给我留下了不俗印像,这个重量的“砝码”多少为能量有所不足的前半段落填补了“空缺”,但我仍置疑乐章开端的呈示部分,木管过于朗润圆巧了,管弦乐的重量感与宽广性与布鲁克纳精神有所不符。

链接: https://***.com/s/1N2GnIgP5RsRDdhDcGbdZxQ?pwd=uput 提取码: uput


很难厘清卡拉扬留下了多少现场音乐会的布交,FKM在2012出版的与柏林爱乐1980的现场版布5很不错,录音平衡稍显的靠前,但声音清晰,背景干净,表噪声尚能接受。
演奏雄姿英发,气概非凡,颇具英雄主义精神,这样拔地而起的第一乐章很不同于他前两版,卡拉扬的个性开使大量渗透于演奏中,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导了诠释,做为一位忠实的布鲁克纳主义者,一位结构精致的指挥大师,这样的变化值得听家欣慰,至少我个人乐于看到此类变化,“千篇一律”并非等同于艺术的执着。
另一点变化是演奏相对更具有主动性,措辞更为生动,节律更为鲜活,管弦乐的灵感逐渐散溢开来,演奏不再仅仅靠外在力量来推,不再仅仅的循规蹈矩。
听听第二乐章双簧管,不再隐匿于声部之中,它明显的被突出来,C大调主题更加具有浪漫气质,演奏突出了情感性,但减降了宗教性,我以为这是把铜管开口抬高一寸的代价——它意味着诠释的客观主义基础发生了微妙变化。
在这样指导思想之下的谐噱曲演奏的饶有情趣,措辞不再被A与B段的对比所束缚,而重在于展示A与B两部曲的音乐特点,因而演奏是雄健的、同时是松驰的、灵动的,节奏是小方步的、稳健的,音乐就这样彼此倚重助推、两部交互展演的走向终章。
末乐章开声声部的层次较为一般,赋格必须讲究层次,尽管它绝不缺乏重量,好在渐入佳境,第二赋格段落的层次感明显提升,力度控制的不错,表现出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的音乐特征,卡拉样擅长大场面的长处在这里有所体现,尾声可谓胸有成竹,动态性和弦的层次极佳,又能力憾千钧,在这三版中给我印像最佳。
链接: https://***.com/s/1leAKF1j9lIDBsPpxG2nYxA?pwd=u1xt 提取码: u1x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8
发表于 2025-2-14 16: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9
发表于 2025-2-14 1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4 16:21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 - 卡拉扬3版

卡拉扬在ORFEO的1954 mono版缺乏竞争力,声音效果欠佳是主要原因 ...

麻烦楼主看看1980版目录里是不是少了第三乐章?谢谢!这版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2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2-14 18:39
麻烦楼主看看1980版目录里是不是少了第三乐章?谢谢!这版少见


再传第三乐章仍传不上去,只能压缩包上传了。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FKM】Anton Bruckner -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 Karajan- BPO (live 1980).rar
链接: https://***.com/s/1leAKF1j9lIDBsPpxG2nYxA?pwd=u1xt 提取码: u1xt




cover.jpg (20.63 KB, 下载次数: 0)

cov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1
发表于 2025-2-14 20: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5-2-14 22:22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4 20:08
再传第三乐章仍传不上去,只能压缩包上传了。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FKM】Anton Bruckner - Sympho ...

可以了,谢谢!

听了一遍,如果不知道是卡拉扬,以为是俄国人指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2
发表于 2025-2-15 04: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4 20:08
再传第三乐章仍传不上去,只能压缩包上传了。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FKM】Anton Bruckner - Sympho ...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3
发表于 2025-2-15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 05:37
这版肖五整体有特色,普列文没有框框,专注力集中于音乐自身,他没有以历史的观点去审视,换句话说, ...

该处普列文……见536楼……省略号
斯老……见536楼……

有关536楼的链接没看明白其关联,是不是因为编辑而影响了此长贴前后文字的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n1008 发表于 2025-2-15 14:50
该处普列摹�536楼……省略号
斯老……见536楼……

前段时间此帖曾被删去7页,应有百余贴消失,删掉的啥我不清楚,你说的“关联”可能与此有关,帖失去,“楼”的序列数字会变,自然对不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5
发表于 2025-2-15 19: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5 19:05
前段时间此帖曾被删去7页,应有百余贴消失,删掉的啥我不清楚,你说的“关联”可能与此有关,帖失去,“ ...

初步明白了. 既然我不是此贴一开就经常跟踪上来看更新的, 也不该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6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08: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克伦佩勒 2版


克老的布5听过两版,一个EMI1967新爱乐乐团版,一个大T1968维也纳爱乐版,从影响力上说,与新爱乐乐团的EMI版更能代表克老的风格。我之所以推荐此版,就在于克老无比清透音色中慢、冷、硬的管弦乐特点与布鲁克纳宽广宏伟的建筑感和无处不在的宗教精神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再加上克老本就属结构型指挥家,遇上老布这样结构性的交响作品,应能蹭出火花,尽管克老算不上布鲁克纳专家。
我们知道,布5是古老的、沉重的,甚至带有凝滞的音乐特征,它的音乐总是时隐时现出巍峨壮观的大教堂图影,再加上它的浩然长篇式样,因而,对它的解析尤宜骨骼坚硬,结构清晰。
第一乐章完全吻合我的预期,他的演绎是力量与重量的典范,黑褐色的柔软中铜管吹奏出的声音如花岗岩般坚硬,管乐齐鸣的G大调和弦尤其灿烂辉煌,我之所以说他演奏出的气质带有巨人般的英雄主义特质,就在于他在把握宽缓稳健的节奏同时带有无与伦比的坚实感,引子尾声的分句虽过于慢,但这样的脚步是巨人的脚步,整个的速度偏慢,但与齐整有力的合奏惊人的协调一致,他发出的“呼唤”声压满台,这样完全带有克伦佩勒个性的21分钟,是震人心魄的21分钟,他散发出的气味不如约胡姆准确,但他的气魄配得上上佳。
第二乐章的双簧管略见慵懒,他把哀伤的情绪交给了弦乐,这样的情绪过渡到C大调主题我听不出有何不妥,C大调主题的演化部分仍然是庄敬崇高的,尽管作为Adagio ,他的声音不够柔软,峰值偏硬,但他庄严的气息仍能激荡人心。
克老的谐噱曲是充分被解构铺陈的,他把带有英雄气质的A段与兰德勒舞曲的B段以轻松的、详解的方式条条褛褛的散展开来,使其各臻其妙,而并不在意于“对比”,反而使其能细致通透,情趣盎然,铜管的集中与弦乐的松驰所产生的融合效果相当不错。
末乐章我对前半段落不满意,他“大四方步”的行进方式与偏散偏狭窄的管弦乐,很难让所有人都欣然接受,特别是第一赋格段,这显然与设计有关,演奏在6.56分走向第二赋格后有所改观,尽管从整篇角度看,演奏有些被“片段”化,乐章前后两段落之间内在的聚焦与衔接不紧密,脉落上也有些松,但第二赋格段宽敞坦荡的大气度仍令我折服,尾声的雄阔与威严清晰逼人,也正为如此,乐章开端多少给我留下了遗憾。


1968维也纳爱乐现场版演奏明显不同于新爱乐团的EMI版,很显然,维也纳爱乐对德奥作品共鸣的传统性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克老的个性,演奏步伐虽还保持着克老设计的步态,但分句与形态变的柔和圆润多了,推演过程相对走向了流畅性,和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致密感,这会咋样?——管弦乐合奏趋向于典雅优美,演奏的重量感则悄然退居于次席乃致次次席,乍一听不大像克老,听久了才能在某些章节听出他固有的节奏与内冷的音型,显然,改变维也纳爱乐团绝非易事,改变克老更非易事,两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我个人喜欢这样的“中和”,这样“中和”的效果是“改造”出一版别致但出色的布5,这样的布5无论对克老、对听家都是丰富,且具一定艺术说服力。
你很难想像克老的Adagio乐章仅用15.16分,这显然是音符与声部衔接大为缩短的结果,我几乎听不到“布鲁克纳休止”,速度上几乎近似 moderato了,流畅的旋律如丝绸般漫散丝滑,木管则吹奏出室内乐样的轻灵轻怡,你罕能听到这样锦色如茵的布鲁克纳,听家可是开了眼了。
最能映现维也纳爱乐团传统性共鸣音色的要属第三乐章,演奏实在是美丽,节奏与和弦去掉了所有的繁褥赘附,一身轻松,任由流泻,克老稳坐钓鱼台,眯着小眼由着他们“玩儿”。
末乐章管弦乐的灵动性与音色不减,但演奏庄严有序,克老和乐团打起了十分精神,第一赋格的步态是克老的,音色是维也纳的,两者的“中和”在我听来稍强于新爱乐版,重量感有所提升,木管组的优势有所展现,声部在整体感与一致性上看出了变化,当然我得说,它过于灿亮的音色和一些经过句连接句并不吻合于布鲁克纳作品精神,甚至有些“异样”,但克老有一版如此自如流畅且纯粹奥地利维也纳味道的布5对听家是幸事。
此版并不流行,尽管整体份量稍轻,但我欣赏。


链接: https://***.com/s/1UhXDPqo8s95QCklHz2avCg?pwd=7j4d 提取码: 7j4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7
发表于 2025-2-16 10: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8
发表于 2025-2-16 1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6 08:57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克伦佩勒 2版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4: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New york Times 2016年度最佳唱片选辑

先听几张评选的年度最佳唱片,再回到布5,前段朋友提及2016 New york Times评选的最佳唱片,希望听听我的看法,选几张简说几句。

四位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一如期待的在年度数百张唱片中评选出了21张“年度最佳”,这刊名报的古典音乐评论深具影响力,如首席评论家安东尼·托马西尼的影响力就不仅局限于该国,他们推荐的唱片,也许不如《企鹅》和《最佳名曲》权威,但它们的眼光深具专业水准则没啥可置疑。
专业人士与普通音乐爱好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普通爱好者往往注重音乐的表像,而专业人士则习惯于从细节切入去辨析与勾联结构与深度,因而他们得出的结论与普通人士往往有所不同,但却合乎逻辑。

戴维·艾伦推荐的5张唱片相对耳熟,培拉希亚的巴赫《法国组曲》不会有什么争议,培氏才技出众,是少数几位能把才技与个性完美揉合的钢琴家,盛年过后开始折腾巴赫,一折腾就是高水评,他的巴赫没有一张让人失望,这张《法国组曲》仍是典型的培拉希亚模式,一如继往具有良好的如歌性,也一如继往的复调感觉不明显,他的如歌性,戴维·艾伦一语道破——衔接,乐句之间、主题、答题与对题之间的衔接几无缝隙,再加上朗润醇厚的音色、起伏有致的韵律,把演奏的如歌性做的高级,当然,你也会明显感觉他的巴赫与古尔德判若两极,至于左右手的平衡,要分怎么看,的确是平衡的,但线与线之间的间距感并不明显,他的巴赫是主调性质的,这样的直接结果则是歌唱性有余而巴罗克复调情趣明显不够,如他的小步舞曲等,在姿态的挺拔与端雅上仍有很大伸展空间。

第二张的汉斯·阿布拉罕森(1952—)是丹麦现代作曲家,他的价值在于继承了现代风格音乐中简约主义的传统,这让他的音乐在某些方面显得“天真纯朴”,这部《让我告诉你》作于2013年,为“乐队与女高音而作”,它的织体如太空水般的纯净。选择女高音芭芭拉·汉尼拔(1971—)是这张唱片在多项评奖中大获成功的关键(同时获得2016年原创音乐奖与格莱美奖等),芭芭拉·汉尼拔是加拿大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演唱实在出色,就像多伦多的蔚蓝天空,毫无尘埃!当然,也肯定会有相当多听众接受不了这部作品,这不足为奇。这部清唱剧的歌唱难度在于气口频繁的转换与音域高低的大幅拓展(旋律自然也不稳定,这是听众难与接受的主因),汉尼拔在这两点上功力非凡,无可挑剔。

巴伦伯依姆的埃尔加第一交响令人满意,也不知咋回事,颇有多人对巴伦伯依姆存有偏见,我曾见有无知小芽子以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在我看来,中生一代中,他是难得的鬼才,他的钢琴或有过于“油滑”的弊端,但他的指挥则有着不俗的表现力,也的确一步步靠近富特文格勒,力图大开大合,尤擅跌荡起伏,这版演奏好在什么地方?——氛围!密集绵绵的氛围,剔去了所有浮燥而孤傲不群的氛围,出色表现出英国中产阶层特有的简朴与高贵气色!这正是埃尔加赋与此作的题旨之一,听听第一乐章展开部圆号对动机的再现,隐匿沉静,卓然不群!再听听令人心旌摇曳的第三乐章,你就不能不敬服巴伦伯依姆对音乐织体不俗的删繁与提炼功力,那份高贵的沉思与从容令人肃然起敬。

丹尼尔·哈丁指挥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演奏柏辽兹的《幻想交想响曲》很令我耳目一新,我甚至认为这是典型的“新戏老唱”——用古乐思维去演绎19世纪激进浪漫乐派作品!且艺术斐然,先不说别的,那份一览无余的架构就让人美不胜收,Harmonia mundi Harmonia mundi 属于以复古思维为支柱的唱片公司,它们追求音乐的原始风貌(如第二乐章固定乐思呈示时附加了背景和声,且新颖有趣),录音极出色,织体清晰的仿佛要浸出水来,每一条细微的“毛细血管”都历历在目,我一向喜欢以理性手法演绎类似《幻交》这样色彩斑阑的煽情作品,脉落与走向干净利落,情趣盎然,色彩也并不逊色,听听第三乐章何等的干净,所有的场景情趣都在这极干净的背景之下有条不紊的展演开来,时如秋蛩吟月,时如水银泻地,后两乐章尤其活灵活现,演奏与作品高度吻合,且精彩不断。


安东尼·托马西尼的推荐令我期待,我尤其推荐听听托马斯·阿代斯&珀尔·诺尔格尔等三位现代作曲家的弦乐四重奏,但这样充分现代风格的室内乐没人听,留待以后吧。

托马西尼推荐了勋伯格的《科尔·尼德莱》肖斯塔科维奇的《米开朗基罗诗组曲》,足见眼光不俗,这两首冷僻作品都出自穆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合唱团的现场演出版,“科尔·尼德莱”是Jew在赎罪日前夜礼拜仪式上所用祷文的开头部分,它起源于中世纪德系Jew的德国曲调,此作是勋伯格1938年为乐队和合唱团而作。“米开朗基罗诗组曲”是11首歌曲,由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于1974年,分为钢琴与男低音和乐队与男低音两种,此版为后者。
意系指挥都擅人声,穆蒂亦然,他的《科尔·尼德莱》调度很有气势,而阿尔贝托·米斯拉伊对经文的叙述颇具惊憾效果,实在出彩!《米开朗基罗诗组曲》的演出同样精彩,伊达尔·阿布德拉扎科夫不愧为正是当演之年的杰出男低音歌唱家。也得说明,这两部作品只所以冷僻不无道理,音乐的欣赏性都不高。

DG当家钢琴新星丹尼尔·特里福诺夫(1991—)演奏的李斯特三部《钢琴练习曲》可大饱耳福,他演奏的12首超技练习曲并没把重点放在炫技上,而是着力于作品的音乐性,仅此就可见小伙子眼光独到,他清丽不拘的演奏大胆且富于艺术,如第三首“风景”的弱奏段落令人着迷,触键极其干净,颇显的柳曳风轻,现在的钢琴新秀们都愿意在技巧与力度上展示自我,因而千人一面,个性越来越模糊,特里福诺夫则是个令人期待的存在!即使必须的炫技乐段,他也有着不俗的音乐感,第四首“玛捷帕”就展现了不窠臼于传统的丰富想像力,而接下来“鬼火”灵巧的走键则显出他无暇的钢琴技巧,他给我印像最深的是那种在演奏中大气畅达的疏离感——既忠实的书写着作品与自我,又能超然于作品与自我之上,不为其所束敷,而所有这些又都建立在精湛合理的技术应用基础之上,这是难得的演奏家气质!不知别人,我是特别想让他去弹《旅游岁月》的,果真,怕未必就输给贝尔曼、齐弗拉等老一辈。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包括《5首音乐会练习曲》)涵盖了钢琴技巧的方方面面,尽管演奏非常难,但它绝非仅仅是练习曲,若仅把它做为练习曲来听,无疑是浪费,而在我听过的版本中,特里福诺夫以音色清丽、技巧无暇、形象鲜明为卖点,他弹的很不像是“练习曲”!仅此一点就尤为令我折服,而《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清秀纯正的钢琴才华把演奏带入到很高的艺术美境之中,听听他的第3号“钟”!称绝!即使第6号“主题与变奏”那样复杂艰难颇考验技巧的变奏部分,也弹的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拉二钢琴协奏曲版本实在是多到滥,但亚历山大·塔霍(1968—)的演奏仍然值得听听,真挚而不煽情是我最满意的一点,我个人非常害怕钢琴家在拉二钢里大秀表情,任何一位体面的钢琴家在抒发感情时都必须是真挚而克制的,感情泛滥是音乐艺术之大忌!听听第二乐章,清秀,内敛,不动声色,淡然的像塞纳河平静的浪花,这才是大方家数,不愧出自法兰西“钢琴家之母”玛格丽特朗门下,这样的演奏也才能具有长久的艺术价值,维德尼科夫和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的演奏同样的清丽宜人。


链接: https://***.com/s/1adsIpvB1alsq0dMHeHEI3Q?pwd=965j 提取码: 965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0
发表于 2025-2-19 14: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0 09: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