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克伦佩勒 2版
克老的布5听过两版,一个EMI1967新爱乐乐团版,一个大T1968维也纳爱乐版,从影响力上说,与新爱乐乐团的EMI版更能代表克老的风格。我之所以推荐此版,就在于克老无比清透音色中慢、冷、硬的管弦乐特点与布鲁克纳宽广宏伟的建筑感和无处不在的宗教精神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再加上克老本就属结构型指挥家,遇上老布这样结构性的交响作品,应能蹭出火花,尽管克老算不上布鲁克纳专家。
我们知道,布5是古老的、沉重的,甚至带有凝滞的音乐特征,它的音乐总是时隐时现出巍峨壮观的大教堂图影,再加上它的浩然长篇式样,因而,对它的解析尤宜骨骼坚硬,结构清晰。
第一乐章完全吻合我的预期,他的演绎是力量与重量的典范,黑褐色的柔软中铜管吹奏出的声音如花岗岩般坚硬,管乐齐鸣的G大调和弦尤其灿烂辉煌,我之所以说他演奏出的气质带有巨人般的英雄主义特质,就在于他在把握宽缓稳健的节奏同时带有无与伦比的坚实感,引子尾声的分句虽过于慢,但这样的脚步是巨人的脚步,整个的速度偏慢,但与齐整有力的合奏惊人的协调一致,他发出的“呼唤”声压满台,这样完全带有克伦佩勒个性的21分钟,是震人心魄的21分钟,他散发出的气味不如约胡姆准确,但他的气魄配得上上佳。
第二乐章的双簧管略见慵懒,他把哀伤的情绪交给了弦乐,这样的情绪过渡到C大调主题我听不出有何不妥,C大调主题的演化部分仍然是庄敬崇高的,尽管作为Adagio ,他的声音不够柔软,峰值偏硬,但他庄严的气息仍能激荡人心。
克老的谐噱曲是充分被解构铺陈的,他把带有英雄气质的A段与兰德勒舞曲的B段以轻松的、详解的方式条条褛褛的散展开来,使其各臻其妙,而并不在意于“对比”,反而使其能细致通透,情趣盎然,铜管的集中与弦乐的松驰所产生的融合效果相当不错。
末乐章我对前半段落不满意,他“大四方步”的行进方式与偏散偏狭窄的管弦乐,很难让所有人都欣然接受,特别是第一赋格段,这显然与设计有关,演奏在6.56分走向第二赋格后有所改观,尽管从整篇角度看,演奏有些被“片段”化,乐章前后两段落之间内在的聚焦与衔接不紧密,脉落上也有些松,但第二赋格段宽敞坦荡的大气度仍令我折服,尾声的雄阔与威严清晰逼人,也正为如此,乐章开端多少给我留下了遗憾。
1968维也纳爱乐现场版演奏明显不同于新爱乐团的EMI版,很显然,维也纳爱乐对德奥作品共鸣的传统性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克老的个性,演奏步伐虽还保持着克老设计的步态,但分句与形态变的柔和圆润多了,推演过程相对走向了流畅性,和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致密感,这会咋样?——管弦乐合奏趋向于典雅优美,演奏的重量感则悄然退居于次席乃致次次席,乍一听不大像克老,听久了才能在某些章节听出他固有的节奏与内冷的音型,显然,改变维也纳爱乐团绝非易事,改变克老更非易事,两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我个人喜欢这样的“中和”,这样“中和”的效果是“改造”出一版别致但出色的布5,这样的布5无论对克老、对听家都是丰富,且具一定艺术说服力。
你很难想像克老的Adagio乐章仅用15.16分,这显然是音符与声部衔接大为缩短的结果,我几乎听不到“布鲁克纳休止”,速度上几乎近似 moderato了,流畅的旋律如丝绸般漫散丝滑,木管则吹奏出室内乐样的轻灵轻怡,你罕能听到这样锦色如茵的布鲁克纳,听家可是开了眼了。
最能映现维也纳爱乐团传统性共鸣音色的要属第三乐章,演奏实在是美丽,节奏与和弦去掉了所有的繁褥赘附,一身轻松,任由流泻,克老稳坐钓鱼台,眯着小眼由着他们“玩儿”。
末乐章管弦乐的灵动性与音色不减,但演奏庄严有序,克老和乐团打起了十分精神,第一赋格的步态是克老的,音色是维也纳的,两者的“中和”在我听来稍强于新爱乐版,重量感有所提升,木管组的优势有所展现,声部在整体感与一致性上看出了变化,当然我得说,它过于灿亮的音色和一些经过句连接句并不吻合于布鲁克纳作品精神,甚至有些“异样”,但克老有一版如此自如流畅且纯粹奥地利维也纳味道的布5对听家是幸事。
此版并不流行,尽管整体份量稍轻,但我欣赏。
链接: https://***.com/s/1UhXDPqo8s95QCklHz2avCg?pwd=7j4d 提取码: 7j4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