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 - 多版本鉴赏之三
切利比达克&幕尼黑的布交给我最深印象首先是诠释上的宗教属性,他是把布鲁克纳作品的宗教属性与切利自身的禅宗悟性最大程度的同质化、近而中和细化的第一人,他所达到的高度和宽度迄今尚无人能超越,再衬以慕尼黑爱乐团以宽广平坦、绵密细致的管弦乐声响,从而映照出布鲁克纳交响作品如海般的灏瀚无边和深邃特质,但对他所演奏的第3-9号作品及版本则需具体的品鉴。
1987EMI布3采用了诺瓦克的1888\89稿,像他其它的布交一样,布3在他棒下最大程度的“细化”了,这为我赞赏,速度之慢与节奏之宽缓都在意料中。
公平的讲,不是每位听家都能适应他的速度和近乎“均等化”的合奏声音,这就是为啥有听家认为他的布交“乏味”的原因,同时,他的演奏方式与他的个性和对老布作品独特的理解密切相关,独特在哪?——他把他所痴迷的禅宗精神与布鲁克纳作品的宗教性水乳般融合于一体,并力图以合度的演奏声音表现出来,但以我看来,这版布3演奏平平,并不似有人称誉的那么冠盖群伦,我尤其对第一乐章两个主题很平淡的陈述有所置疑,不管啥原因,这样缺乏主脉特点的主题呈示是单薄的,当然,演奏的个性明明就摆在那的——宽缓的节奏、尽量均等的小节处理、分句之间的无缝衔接,若在别人那几乎不可思议,但在切利棒下尚觉自然,他独创性的把演奏之力均衡于每一小节、并在恰当的节点爆发,合奏之力在细部的累积效应让我满意,听家应不难感觉如第8分钟这一段音乐的威力,更包括从第12.27分所生发的蓄势与爆发乐段,铜管足够抓人,尾声营造的高潮虽平坦却激动人心,但整个第一乐章听起来亮点不多,原因很简单,作品本身的内容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速度,布3不是布8。
慕尼黑爱乐美妙声音在第二乐章有所体现,它的美首先是密度之美,弦乐如织,木管如银,组织到一起赏心悦目,每一小节都有生命力,都在“唱”着自己的歌,但也仅此而已,由于亮点不多,主脉不突出,听透它有一定困难。
更明显的例证在第三乐章,几个版本比较,切利此版毫无优势,为啥?当音乐内容相对简单时,过于拖曳的速度只会让音乐变得“臃肿”,切利的演绎只有把速度降下来才有“优势”,他是玩“太极”的高手,但任何演奏,一旦放慢速度就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内容作为支撑,而在必须要把速度提起来的乐章和乐段,他的发挥并没啥特别的,因为“特长”受到了限制,同样,我们还可以参考他棒下的第四乐章,和其它几个一流版本比较,比如丁特纳、英巴尔的演奏,他未见得就占上风。
当然,这无碍于这版布3属一流版本之一。
布4的演奏我以为强于布3,原因不言自明,我曾说过,布交内容庞杂高深作品,切利都有神演,比如布5.8,他属典型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的全部本事都在将音乐内容“细化”的过程之中,他的演奏,越是“掰开了揉碎了”越是精彩——在内涵丰盈、气脉不绝的音乐中体现出音色的澄明与视野的深邃,因而第一乐章尽管并不热烈,动态幅度亦无惊人之笔,但他的扎实、稳定宽阔的建筑感和密布的流动性为我赞赏,这样所形成“交叉型”的交响性足够宽广恢宏,与第一乐章的题旨吻合。
再听听他的第二乐章,相对几个版本,你不能说他有优势,但有特色——慢而铺陈、慢而凝聚、此起彼伏、漫延细腻,并无乏味之笔,同卡版一样,他并未突出两把中提琴的“笔力”而强调了声部的整体,但他所编织的“音乐之网”能让大部听家沉浸其间,我相信没人会指责其“过慢”,因为他把音乐的“内容”一层层揭开给你看,听听他稳如山的的展开部,听听他如何在宽阔的音场中调度力度“砝码”来表达音乐内容,无须多言。
了解了切利风格,再听他的第三乐章就不会过于苛求,况且演奏足够精彩,我赞赏切利在第四乐章开声以速度带动起紧张情绪的累积效应、直接奔向第一个高潮的过程,同样,你再看看他对这篇结构超复杂乐章理性清晰的理捋,他追求的并非是高潮爆发的音响效果,而是如何展现在“英雄主题”带动下铺陈的音乐结构和稳定的调性(中心调)关联,因而,他以同样浓墨重彩的铺陈手法来陈述第二主题(第4.10分),初听略显笨拙,但在强调英雄主题引领作用的展开部,整体的结构就显出了均衡性,音乐的“铺陈”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显然是通盘考虑的结果,而他在铺陈中所演绎出阴郁的灵感和魔咒般的吊诡尾声足以令人惊悚震惊,值回了全部“票价”。
乔治·塞尔&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的布3于1964现场录于萨尔茨堡音乐节,这显然是一版“快刀”式的演奏,强悍而凶猛,听罢切利再听塞尔需经一段时间“热身”来适应,而一旦进入塞尔的频率,又能被他毫无赘附的凌利的管弦乐感染,他在音乐凌利快速运动中所激发的惊人能量和清澈的逻辑感觉是他独有的“王牌”,能爽翻每位听者,听听他的呈示部,惊人的快,如一把快刀,剔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浮质,只余下最基本的营养部分,再听听第一乐章他棒下的动态高潮,如劈雷闪电,令人促不及防,特别是铜管,如赤烈之火,喷射无情,傲然的音响快感无人可及,唱片并未标明使用了哪一稿本,但肯定是1888\89的第3稿。
演奏非常精彩、它的气势与重量感出类拔粹,但声音效果糟糕,遮去了塞尔现场演奏的部分光彩,特别是慢板部分,塞尔与德累斯顿联手的“质感”优势几乎荡然无存,实属遗憾,而糟糕的录音改变不了快速段落的节奏,因而听感稍好,比如第三四乐章,第四乐章在他棒下演奏的跌荡起伏、犀利骇人。
1966与他的亲兵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版同样不可错过,相对于凶猛且精湛的1964德累斯顿版,塞尔对速度有所调整(但仍比其它人的版本要快),这样的直接结果则是减降了演奏的凌沥气氛,增加了合奏的动态宽阔,做为一位指挥大师,这样的“中和”反映了他的思考与追求,但在诠释的个性与特色上1964版更加鲜明,此外,两家乐团的风格不同,德累斯顿不消说,欧洲演奏布鲁克纳最佳乐团之一,神形俱佳,克利夫兰在气质上稍逊一筹,比如第一乐章呈示主题的小号与圆号,还是德累斯顿的音压与音色更地道。
但将其放到布3版本的大平台上看,塞尔此版仍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它有一些“鲜活”的因素渗透于演奏之中,这让他的第一乐章显得尤为生动,声部的层次感鲜明,声音明亮且突凸可亲,织体的质感上佳,此外,他的新颖听感主要表现在小节的重轻律与众不同,别人“轻抹”的,他偏偏予以突出来,你能明显听出他突出了木管的作用,铜管组相对则是很“中规中矩”的发挥,这都让他的第一乐章与众不同,尤其在合奏的动态上很见魅力。
抒情的慢乐章在木管与弦乐的衔接与弦乐组自身的层次上显出塞尔高超指挥艺术,他的技术能力的确超群,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细腻的表演之一,我很难再找出超越他、或比他更细腻、更具质感的表演,演绎对深层的挖掘一般,精神上也不那么“布鲁克纳”,但调度的技术性无懈可击。
后两乐章只管听,很典型的塞尔指挥风格——精湛、精确、华丽、层次绝佳,管弦乐呈现出快速推进时有机的逻辑感和鲜灵灵的生气,如第三乐章B段的三重奏,煞是可爱,第四乐章则具有丰盈的灵感和管弦乐逼人的穿透力。
滕斯泰特布交录音很珍贵,一是少,似乎只有3.4.8,二则佳,他的气质决定了其正统与帅气的演绎风格,这版布3由Hanssler Profil 2005年出版,唱片封底未标具体录音时间,大致应录于70年代中期。
他的第一乐章放达同时又有着较为正统的气质,属典型的德奥风格——环环相扣,又具有滕斯泰特个人放则滕云走马、收则稳稳当当的指挥特色,有几位老一辈大师但又非布鲁克纳专家的布交演绎,的确与作品精神有距离,这是事实,无须违心的为尊者讳,但他们又都能在演绎中渗透个性,而且演奏精神距离老布并不遥远,同样价值不菲,不可错过,如此版第一乐章,宽舒与紧张并存、强烈的起伏、外露的笔锋、真挚的抒情性溢于言表,演绎之不足则在于呼吸感略显紧促,再加上旋律的短线条设计,布鲁克纳特有的气息吐纳其味道不够。
第二乐章仍然是特斯泰特独有的擅长“呼风唤雨”特色型演奏,弦乐的低音声部非常出色,不仅笔力深厚,量感与质感俱佳,支撑的作用亦很强,能任由上声部尽情发挥,其厚度颇为令我满足,他的“动态式起伏”与切利比达克那样的“静态型平坦”的设计恰成反照,我不大赞同一定要在其中分出类型的优劣,体味这些大师们不同理解、不同风格、不同艺术处理之下的不同演出效果才是真谛,病态的吹捧与病态的排斥,都非客观态度,再听听他的后两乐章,第三乐章的动静相宜与末乐章古典主义式的风度、以及浑然忘我般激动人心的动态都是杰出的。
滕斯泰特的布4我见过3个录音,分别是1、ALTUS1984东京现场版,2、 EMI1981.12-13.15.16柏林爱乐大厅版,3、大T1981.12.14同样柏林爱乐大厅现场版,后两版虽日期相近、乐团和录音地点相同,但不是一个录音。
第一乐章管弦乐即兴与帅气的风度给我好印象,他放达而不失高贵、敞亮而不失节制的演奏风格挺适合这个乐章,管弦乐华丽秀美,演奏的“画面感”不错,同时又能注入一定的思考性,因而绝不沉闷,挺拔与洒脱的音型也是我愿意看到的,演奏相当的“规整”,整体性甚佳,不足在于硬度不够,并不缺失细节,但还是少了强烈的戏剧性表达。
第二乐章我满意,他充分发挥出他管弦乐浑厚与清澈兼得的指挥特色,把这个抒情乐章处理的措辞清晰、笔力深刻、句型稳定、情愫悠远,听听中提琴这一段,真是稳!再听听它引领的高潮段,不愧为“滕斯泰特”!可谓是根深叶茂,尤其在速度、节奏与细部的掌握上显出大家本色,演奏逼人的稳健,直到尾声宏大健硕的情感高潮(14,40分),而第三谐谑乐章被滕斯泰特演奏的活力四溢。
他棒下的第四乐章同样不会令人失望,对这个复杂乐章,滕斯泰特未失掉任何东西,同时又能紧紧扼住第一主题的调性中心作用,因而,我希望识家能仔细感觉呈示部从开声至回到降D大调(2.38分)这个精彩的历程,尽管圆号吹奏的降D有点模糊,仍然是精彩的,而他对音乐的展开带有宏大的气度,走出了巨人的脚步,滕斯泰特一旦彻底仿开,他的管弦乐声响总是有惊人之笔,但他深知布鲁克纳非马勒,因而演奏始终保持着放达与节制兼有的原则,再加上紧凑的节奏,使得演奏疏密得当、起伏有致,同时带着震人的动态与惊悚的冲击波,不管此版是否榜上有名,我是将其排入一流之列的。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切利- 布3.4
链接: https://.com/s/1A3-bRIU9yxfHsfxBMM3_Rw?pwd=m2rg 提取码: m2rg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塞尔 - 布3 两版
链接: https://.com/s/1dTCeGSkZaTXn4cZlMjvl0Q?pwd=2dmq 提取码: 2dmq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布3.4 - 滕斯泰特
链接: https://.com/s/1mw9aEmnHsnuxSIpsYjgkPA?pwd=4hpn 提取码: 4hp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