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八 - 万德(一)
君特·万德(1912-2002)指挥生涯很晚才碰布交,而一碰就一发不可收,自1974首录布5便与布交结缘,分别与WDR、NDR、慕尼黑爱乐、柏林爱乐等多版录制布交,但录制了全集只有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WDR)1974-1981年的这一套,上传的这套布3-5即出自全集版(RCA Victor)。
在从70年代才开始的布鲁克纳之旅中,万德对布交的视角与众不同,他的一句话道破心机“我努力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而不是所谓宗教音乐作曲家”,也就是说,他诠释的布交,并不把宗教性做为诠释的基点,或并不刻意于揭示它的宗教属性,而努力将其回归于音乐性的、交响性的布鲁克纳,这是很让人侧目的一点,我欣赏他对布交完全尊循于“乐谱”的指挥理念。
在这套全集中,布5录于最早的1974年,且应是时62岁的君特·万德平生第一次录制布鲁克纳,我对这版演奏并无大的疑义,它的重量感与质地的硬度都令我满意,音符时值的延迟特性与气息也都接近布鲁克纳,演奏步伐很是扎实,给我以脚踏实地的稳重感,而音响之清澈与速度之“正确”、再衬以有节度的激情、更是让演奏陡然上了层次,听过这版布5我才明白他的那句名言的真正含义——不刻意于塑造布交的宗教属性,“不刻意”才是灵魂主笔,他着重在忠实地还原谱面信息上下功夫,让本就附着于原谱的所有“内容(包括宗教属性)”随着演奏自然而然的披露出来,不偏不倚的第一乐章就是明证,我所说的不偏不倚,首先是对速度与节奏的强弱处理,其次是情感表达,的确是由不刻意间油然而发,呼吸感上,既没有排斥“布鲁克纳休止”,又自如流畅。
既使属于“中性”演绎,我对第二乐章情感的厚度依旧认可,措辞虽并不精致,但曲风坦荡率直,陈述口齿清晰,有一定说服力,第三乐章缺少一些兰德勒舞曲的天然美感,节奏处理显得有些“沉”,发音还是过于的“直”了。
重头戏的末乐章演奏我个人感觉尚可,但不如第一乐章,整体上有些头重脚轻,如节奏还是有些“僵”,运转不总是那么顺畅,但在强大动态和弦推动或掩饰下,整个向前的推力基本是流畅的,合奏并不以技术性占优,虽远谈不上免强,但有的声部与分句接近演奏临界点,显得空间余地并不充足,他的长处在于对作品的“解释性”上,问题在于僵化的管弦乐捆住了手脚,导致效果并不出色,面对这样高度交响化的作品,若缺乏放达的浑然忘我的精气神,诠释就必然受到限制。
录于1976的布4在演奏上显得比布5更有经验,演奏不再追求“扎实”而转向飘逸,虽圆号对主题笨拙且音准欠佳的回应不应该,但随后的演奏显得熟稔有把握,合奏自发的推力与声部的弹性显示出排练的很充分,管弦乐把效果回报给了指挥一丝不苟的准备工作,尽管演出不是那么浓墨重彩,但这属于凤格所致,万德的布鲁克纳本身就是“瘦身”的,他的清淡风与纯净感无损于他在指挥生涯晚期才开始的布鲁克纳屡获佳绩,第一乐章无疑是“正确”的,除了“体量”稍欠,余皆没啥可挑剔。
淡雅风格的第二乐章其实很动人,万德对 Andante准确的理解占据了上风,演奏的一丝不苟与声部的有条不紊交互起作用,中提琴依旧最惹眼但不再是独角戏,轻吟沉咏的合奏与各个声部的有机衔接反倒更具魅力,一切都是如流水般的自然,你再听听谐谑曲,迅捷伶俐、强劲警觉,比布5的第三乐章强多了。
颇为精彩的第四乐章为演奏画上了完满句号,这样提振信心的演奏说明万德已经为录制布交全集做好了准备,它不仅简明扼要,而且毫无在布5里面“僵化”的弊端,该有的都有,演奏舒放自如又无一挂漏。
布3录于1981,万德选用了1889最终稿——也就是最简短的那一稿,演奏能介入一流之列吧,虽谈不上是完美,在一些细节上还有待提升,但我以为能立于杰出的约胡姆、卡拉扬版之侧,尤其在稳健的节奏、强大的管弦乐声响、清脆敞亮的音色上,显示出万德对布交的理解与成熟设计,合奏的平衡与一致性尤其令我满意,包括铜管在内、没有一个声部“冒”出来,典型的德奥思路,但又绝无扼杀铜管的威力,听听第一乐章几个高潮段落,铜管声音铺的很开,能量依旧逼人。
我欣赏万德在adagio 乐章节制有度的抒情性,既动人又不“过”,音响浓密但温馨合宜,演奏真诚不做作,第三乐章演奏的简洁有效,特别是对节奏的调度,迅捷而质感,A与B的对比性自然大方。
听说这张唱片曾获德唱片大奖,它打动我的其实很简单——恰到好处,万德对复杂音乐材料的整合能力、布局的自然与合理、管弦乐恰如其份的演奏都可圈可点,听听他对有难度的第四乐章架轻就熟的处理,颇显出他举重若轻的本事。
万德于1988-1995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汉堡)现场录制了布交3-9号,这版布3录于1992,距与科隆的录音过去了11年,仍使用1889稿。
相对于1981科隆版,此版录音在交响视野的宽度上有所提升,录音效果上有优势,但演奏本身无大异,《企鹅唱片》挑逗说此版演绎比科隆版强的多的说辞其实并不存在,当然有差别,但演绎上的差别细微,如果说哪版更具特点,我反倒认为1981科隆版的演奏精神意念更集中、音乐效果更鲜明。
第一乐章的老练沉稳是能感觉到的,布局合理、节奏沉稳、音场宽阔、动态的空间感充裕,会有听家喜欢这样老辣的成熟感,我不赞同的是“强的多”,因为这样的判断缺乏事实依据,你不能把录音效果的差异与演奏水准混为一谈,那是两个概念上的事,包括Adagio乐章同样如是,录音之间有差异,但演奏本身的差异或水准几乎可忽略不计,都是不错的抒情乐章,我不否认好录音给听感带来的快感,但这与演奏水准无关。
布4录于1990,仍是现场版,录音有些沉闷,音场偏狭窄,这都是不利因素,声音效果与科隆1976版明显不同,第一乐章演奏不那么“灵动”,但雄健有力,颇有气势,速度也偏快,这就要看你更倾心于哪种风格,我个人欣赏科隆版,我以为它在灵动飘逸中的展开听起来更舒展些,但公平的说,NDR版如虹的气势、理性的弱奏、由弱渐强的壮观同样惹眼,两版的铜管都很冷静,都吻合于万德不刻意追求“大兵团重武器”的演奏设计,再听听他的第二乐章,中提琴的理性静观颇令我心颐,我由衷地欣赏这样不动生色的抒情,它更易直入心扉,接下来的“阐述”雄辩而光彩,这样的自然过程所达到的高潮(13,22分)很有份量,其实万德并未刻意的求“动态”,他的第三乐章同样不乏灵动之笔,B段的三重奏真稳,使得对比很有效果。
第四乐章对第一主题演奏的说明性还是不错的,虽然黑暗的色彩不那么浓烈,英雄主题也不那么气宇轩昂,但从万德布鲁克纳的风格来看,也就是这样的“动态峰值”了,尽管听起来有些不过瘾,还算精彩的结局或能给些“补尝”。
布5同样是与NDR1989年的现场版,同样是走偏于清淡风雅的“舒伯特模式”,呈示部开声的轻微与铜管爆吹的对比效果不错,但铜管的降G大调三和弦(3 5 1)并未吹奏出每个音阶的清晰性,声音的棱角不够鲜明,这样声音棱角不够清晰的线性在后面的长线旋律中亦有出现,直到第二主题出现,他速度略慢的稳健阐述我并不排斥,我也愿意看到稳健的布鲁克纳,第二主题弦乐的密度和笔力都不错,管乐与弦乐聚积起来的精神气质虽并不强悍,还是偏“软”了一些,但合乎布5作品本身的要求,自然,第一乐章重量感不够充足是可以预料到的,需要提示的是:万德不是达不到,而是设计或风格本身如此,万德的布交理念决定了他不可能采用大轰大鸣的“瓦格纳模式”。
第二乐章双簧管快进了半拍,吹奏的主题给我感觉一般,两个主题的转换也有些“迟疑”,亦步亦趋的节奏还是有些“僵”,其二,更关键的是铜管的威力不够,而C大调对比主题温暖的抚慰性也稍差了点,演奏就难免有点“照本宣科”,你不能说它哪不好,但它似乎被表相化了,缺少“点睛”的灵魂一笔。
谐谑曲的节奏感我仍然不满意,处理并不精巧,速度没问题,但他的拍感(重轻律)仍然不够鲜明,也不够凌利,这让演奏失掉了部分情趣。
末乐章处理的几个主题“闪现”和第一赋格段落的呈示,比较前三乐章演奏的要“正确”,随后在节奏上也有一些生机涌动,这是好现象,尽管演奏出来的精神还是略有些“散”,但大赋格的“形体感”逐步成形,对位的“点位感”明晰,力度变化也恰当,这样味道就出来了,这样的演出才配得上君特·万德,当然,NDR本就属二线乐团,你不能要求它们分分钟都精湛,但他们的末乐章和最终结局符合预期。
链接: https://.com/s/1ZnPYrF_wuE-v7_ezhmg0dw?pwd=m55j 提取码: m55j
链接: https://.com/s/1tUNLI3RU0PrHVxQAcFiDAQ?pwd=v4ma 提取码: v4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