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9-13 07:46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2——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一
肯培的布8录于1971,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Tudor(瑞士)唱片公司1974出版。
我知道肯培源于他的一张雅纳切克《格利高里弥撒》CD,他坦荡和直接了当的音乐语言给我不俗印像,我在此贴似乎曾分享过他的布4.5。
这版布8值得听,其实肯培的气质与布鲁克纳精神有距离,血型并不匹配,但演奏毫不令我失望,速度掌握与和弦的密度可以正宗论之,管与弦的匹配也够恰当,力量分布与强度给予都很“在辙”,这样至少整体性差不了,当然,你也不能要求弦乐器“细腻丝滑”或铜管的平推响亮,这对苏黎士这家乐团未免过于“苛求”,但他们在肯培棒下忠实传递出作品精神,而这样的“忠实性”与我以往习惯的肯培风格大相径庭。
解析之细给我印像很深,处理足够细致,他也愿意把“活”干细,如第一乐章的尾声从递减到消声,就足能看出精细来,以肯培的个性还能这样小心翼翼,我是看到了他对布8发自内心的重视,可惜录音效果着实一般,清晰度既使在70年代也算较差一档,特别是弦乐的中低声部,混浊暗淡,明显拖后腿。
肯培对Adagio 乐章的精细在开声就显露无遗,处理实在是太精细了,绝对是个对待伟大作品该有的“样”,我只所以不顾录音而竭力推荐,唯在于此!这样下了心血的演奏实不应遗忘,不谈录音,就演奏自身说,Adagio属我个人最倾心向往的一类演奏,我尊重他吐心纳血的艺术付出,效果自然不俗,演绎很有深度,我能切实感受肯培赋予其朴实中的诚恳和庄严之下的柔情,纵然沈郁,但内心的涌动不时激起涟漪,引发出牵人心脾的阵阵冲动。
末乐章撼山摇岳般的开端能让多数听家满意,而三个主题之间的“休止符”应用符合作品要求,它所累积的高潮段落与带有庄重色彩的阐述披露出典型德奥的思辩气质,使得演奏在逻辑上更贴近作品精神——既狂傲不羁惊心动魄,又有德奥指挥家理性之下的稳健推进。
滕斯泰特两录布8,一个与BPO1981.11的 Testament版,一个与LPO 1982.9的EMI版。
cm人熟知滕斯泰特一般源自他的马勒,与肯培一样,老布非他擅长,录的不多也类同,这样的布交,我反有兴趣,音乐上屡有这样的先例,越是“玩”的溜熟的,越容易默守陈规、陷于窠臼,反到是“冷门”易出新意。
率LPO的1982.9棚录版基本属“短线条”操作,句型短促,瞬动多于坚实,这样非德奥模式的第一乐章让我多少感到意外,特别是有些分句瞬息的尾音处理让我不习惯,速度稍快些,好在慢快结合,而非一味的快,风格仍带着滕斯泰特一惯的直率坦荡,第一乐章并未掀起多么狂傲的风云,理性成份居多,但对作品题中之意的呈献则清晰明确;
谐噱曲略嫌随意,也不那么精雕细刻,够敏捷、乏厚重,录音效果一般,我是感觉不出棚录的优势,反倒类似电台的广播录音——宽度、音场、空气感、定位、聚焦感都谈不上,这样的DSD令我失望,它再一次证明,录音的先天不足是难以补救的,正如脂粉堆不出美人。
我对Adagio的演奏无疑义,尤在速度处理、分句节奏分布、时值延迟上令我满意,不可省略的沉思气息和相对应的“突起”都准确恰当,弦乐器与铜管组的对应足以撑得起空间,对比的效果是出色的,滕斯泰特在adagio里显示了卓越功力,他在沉思冥想上独到的气质、牢牢把握着起伏和Adagio令人心驰神往的长弧线,演奏接近布鲁克纳精神;
令我印像深刻的个性在末乐章有所显现,尽管未能形成我们业以熟知的滕斯泰特与伦敦爱乐团心灵感应般的“个性识别码”,我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并不高明的录音,既使并非齐奏乐段,分句仍有吸引力,仍是较“磁实”的,这就保证了除了开头与结尾强悍的动态高潮,弦乐在这个乐章的重大作用也得以殷实贯穿,高潮与阐述都浸润着理性光泽,尽管谈不上多么出众。
BPO的1981.11大T现场版与EMI版判若两人,这主要还不是说两家乐团的风格,而是滕斯泰特在这版里突出的强硬个性,如果说LPO版立足于理性与忠实,BPO此版则是开放张扬的, 演奏粗砺凶猛,整起动态来义无反顾,透着无忌的张狂与狠劲,第一乐章的“放达”明显支持我的判断,热情、开放与活力统治着演奏,听听它的尾声——听听滕斯泰特是如何以提速带动起鬼魅般的“气势流”走向阴郁暗淡的结尾;
滕斯泰特给谐噱曲A段注入几分阴邪,而不仅仅把它演奏成带有奥地利乡村风情的标准三段体,这样的改变其实并不违背“创意”,布鲁克纳的布8交响视野显然更为宽广,演奏中赋予其更多的冲突因子是合适的。
Adagio演奏的抖颤不安,可见用情之深,同时又赋予其如海般浸润漫延的宽广,这两者融合于一体所形成的“包裹性”铺天盖地,密不透风,非常精彩,这一刻BPO与滕斯泰特所形成心灵感应般的默契是非凡的,演奏平缓而绝不乏强度,专情而又不失思辩,不仅如此,合奏的技术性与专业素养也胜过他的亲兵LPO,听听他们从ppp到fff的强化过程,无可挑剔,令人叹服。
更大的惊喜在末乐章,滕斯泰特典型的突起与瞬间将息的代表作,他就是有这本事能把暴力美学与传统德国式的音乐思辩了无痕迹融于一体,演奏既富于思考又惊心动魄,无须多言,听吧。
在“生猛强力”模式布交上,俄派的斯韦特兰诺夫有代表性,斯氏对布8情有独钟,我看到的就有4个版,上传的两版分别是1981俄国家交响乐团现场和的海牙爱乐乐团。
手重、下笔又狠又重,是斯韦特兰诺夫布交最鲜明特色,配合这样笔调的是他迟滞强硬的节奏和浓默重彩的音色,他棒下的铜管冒着惊悚骇人的煞气,而打击乐敲的震天响,这样粗砺且煞气十足的铜管在俄有传统,但这样的布交肯定不“正宗”,它带着原生态甚至是蛮荒的“粗野”,给听家灌输的则完全是异化的另一类体验,这样“割肉噬血”的体验给我深刻印像,比如1981版大张旗鼓喧嚣着死亡气息的第一乐章。
这样的“生猛演奏”、你让他在第二乐章停下来几无可能,他的谐噱曲如小鬼们诡异的“刀锋之舞”,和声新颖、立意奇特、既使三声中部也透着吊诡的不知所云,你想听出老布家乡奥地利柔和抒情的乡村风情?那绝对是来错了地儿。
但你又不能不佩服斯氏在adagio 里几乎是“正统”的演绎,瞬间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尤如换了频道,合奏的“俄味残响”并未有大改观,但立意起了变化,生猛喧嚣掩旗息鼓了,斯韦特兰诺夫开始“循规蹈矩”起来,俨然一副按部就班的模样,可见,想完全偏离Adagio 的固有轨道并不容易,尽管它的音响性被突凸性“放大”,高潮乐段依旧布满斯拉夫式的“膨胀因子”。
末乐章如同换了一套录音设备,声音仿佛被“闷”在里面,激情打了几分折扣,其实偏于极端的音乐走向并未改变。
从演绎的角度讲,我更赞赏2000海牙驻地管弦乐团现场版布8,它与1981版迥异,效果上看,演奏少了音响性,但明显提升了演绎的准确与深刻,相对不那么具备突凸的剑拔弩张,斯氏开始专注于贴近作品精神,我能明显感觉弥漫于乐队上方的沉思与思辩气息,沉思不难思辩难,这是一个“质”的改变,第一乐章呈示部低音弦乐和铜管的主部主题和后面两个主题都是准确的,既庄严壮美,又气势磅薄,这当然得益于准确的速度与节奏处理,但它的根源则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指导思想变了,纲举而目张,连合奏都透着清澈、均衡、明晰。
谐噱曲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哪个声部都在自己“位置”上,没有一个“出圈”的,明显属弃分部而求整体布局,天知道斯韦特兰诺夫啥时候变的这么“老实”,这位斯拉夫体系不可多得的指挥悍将摇身一变换成一整套正统德奥基因了,我到很想听听他与哥德堡的布8,看看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痕迹。
后两乐章无须再说,简直海丁克平衡主义指挥理念与约胡姆正统感性音乐流泻的融合体,起承转合、纵横吞吐,无一不佳,情感分布密不透隙、连接与休止、凝思与激越、含蓄与动态、包括措辞与思辩,都处于灵感巅峰,晚年的斯氏神魂附体,他深刻又充满激情的演奏直令我拍案称绝。
斯氏布9现场于1999.3.6录于斯德哥尔摩,同样是其晚年“瑞典广播时期”的力作,与他的海牙版布8类同,同样坦露出博大精深之色。同样不再追寻赤热爆烈管弦乐效果而专注于揭示作品精神。
与那版布8不同之处我以为则在于音乐处理过于“平柔”,你也可以说它有些“深藏不露”,但起伏与激越情感的表达略有不足是事实,这绝非是斯氏达不到,而是晚年思维与境界转变的结果。
第一乐章足够绵延博大,足能唤起“沉醒”,但缺少对听者惊悚、震颤、抖动的“警示”含义,除尾声外,在整体效果上,两个主题之间对比、冲突与整合的演绎略嫌淡化,比如d小调第一主题群,高潮的峰值效果未被充沛的激发出来,虽“准备”的过程相当棒,但它的峰值动态(第2.40分)还是差一口气,这样呈示出来的“末世景像”我以为不够充分,而温暖的第二主题宽缓但集中性(聚焦)不够,这样,构成两个主题之间戏剧性冲突与矛盾的拉开就不会很强烈,因为它不仅是第一乐章的“骨干”,亦是全曲的“点眼”所在,我为啥说它过于“平柔”?缘由即在此,若再能提升或加重“一笔”,节奏更为紧凑一些,则锦上添花,整体效果更是无可挑剔,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过于苛求。
谐噱曲属斯氏节目单上的强项,速度与节奏、重量感与敏捷的效率均属一流。
斯氏的adagio 我满意于他敏感抓住了作品的调性与音阶的——圆弧型特征,这样演奏也就紧紧贴近作品的主题,让表情的虔诚、空间的神秘和宗教的包容性、包括矛盾、挣扎、痛苦、升华,都囊括于一个巨大的“圆”之中,这样整体的一个“巨圆体”肯定是缓慢移动的,它本身就不可能“发飚”,时有不定,但最终朝向“解决性”的调中心平缓运动——静止于E和弦及它的属音B结束,斯韦特兰诺夫的这版现场演奏,我视之为布9的经典性版本之一,略嫌不足,但气场与磁性完满,值的一听。
链接: https://***.com/s/1IPm4ml8kvW51pfhnFJhTMQ?pwd=iwyx 提取码: iwy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