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1681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1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3 22:44 编辑


很多例子说明,必须有上位升华观念才能更好的视野。视野谁都知道,但具体的很多地方还缺乏贯通。通达和审视,只有在一开始有了明确思想定位,才能做到上下结合的理解。所以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在理念上去探求终极角度的思维方式,就是要解决思想定位问题。

比如电脑修图,有了很多工具就可以做。但最后才会发现,根本还是最好不去修图,一开始拍摄环节做好了是最好的。所以很多知名的超级相机硬件支持,以及拍摄角度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就更重要。构图光线时间之下的光影效果。
再如何,先天的自然状态也是最直接的,比后天加工更重要。后天加工只可能是在一个前提之下修修补补,绝对不可能超越本源的来源。但很多情况下会产生妄想,认为可以在后天环节超越先天。
有时候做电脑修图多了会产生妄想,但如果从更高的高度反过来看,你就是再修图也不可能比原来一开始就搞好的好,因为一放大到像素,就能看到细节上的修补痕迹,修图最多只能是大面上能改善一点原有的明显瑕疵。如果脱离开一个图像照片,能全部人工做出任何图来吗,那只能是人工绘图。还要有很强的美工基础才能做出自己熟悉的绘画。不熟悉的也不不行。

比如欣赏数码唱片文件的时候,如果看不到前面环节的关键之处都会有模糊认识。就会认为后面的环节可以实现很多超级效果,甚至超越来源的现场。
如果没有具体分析简单定论的话,就容易产生颠倒妄想。有些名词一把就给例子罩上来,好像是谁一开始有这个明确的定位。其实根本不可能,只能是对人的下意识潜意识妄想现象,由清醒的评价第三方给出的定义。包括对自己以前的很多模糊认识同样适用。但凡一个人能够有了明确的问题定义,那他就能做到直接洞察和改进了。否则就是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用什么前提条件去做理论假象。但明确和觉悟很难,特别是现在一个狭窄的时空里的活动和思维条件下。网络社区林子很大人来人往,都是社会现象的案例。
如果站在全局去看高档音乐播放问题,任何机器再现都是被限制在唱片录音这个环节,不能仅仅是概念。自己播放的东西直接取决于播放的拷贝。这个拷贝都会比原始拷贝的音效而言,最大在理论上要差,在通常的现实里都是更差的。有时候从未做过全局定位,单纯在末端的某一个环节去动手,于是脑子里就会产生很多假设。哪怕在同类里实际动手作比较,都比不动手纯粹的假想要强。

再比如,一些人会认为人工播放可以超越来源,一些人会认为器材不可能超越来源的现场。但是,如果只有单线索评价标准,就是这些简单PK思维的通病。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具体实际情况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非有了原始的纯粹自然就能取代后面人工方式的不断高级进化。
现场的情况,有自然本源声音要素不假,但有很大程度上还有更大的多媒体,甚至人的身体感受的信息干扰。因为至少在音频和视觉信息角度,视觉信息占了百分之70多量比,可以直接干扰掉很多对声音要素30%的的关注。这就是耳机为什么能比音箱使人更加聚精会神。因为耳机本身能隔绝很多干扰,包括行动自由也是一种干扰。耳朵屏蔽环境声,直接全面关注音乐播放也是一种聚焦效应。至于现场的信息干扰因素,比房间音箱播放音乐的干扰更大。还不算观众的一些超越礼貌的噪音和动作。
所以,只要认真对环境要素条件加以仔细观察和理性分析,就能做出很多正确的认识。对任何生活环节的现象,给出合理的定位和位置观念。每种现象都有自己的存在条件和效果,不能作一维空间纯粹比大小。

交响音乐表演领域,只有出现了录音和最早的唱片的时候,艺术家们才能看到自己做过的指挥有什么问题,就好比注意到和发明了镜子效应以后,人类才更加明确的知道什么是美。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有了对既往行为的再现工具,指挥家才可能看到很多问题。
但这个问题在绘画界、文字作品界是不存在的。这些直接的平面视觉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即时再现环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即时的观察,看到问题加以改进。哪怕是学童学习也是一样。但这些在声音领域以前没发明录音之前都是不存在的,也没人对此做过信息再现效应的总结和对比。但是自从1910年前后发明了录音和录音载体的多样性,特别是贝林纳的原盘刻槽记录法诞生出来的唱片的时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托斯卡尼尼对当时交响乐团的情况发现了严重的不足,乐团成员在相互配合上一片混乱自由散漫,还自认为这是一种传统。老托提出要整齐划一,提高整体效果。遭到过很多乐团成员的抱怨和反对,以至于老托为了达到目的就想各种办法修理这些人。于是在传播界就有了暴君指挥家的名号。其实结合很多历史事实来看,尤其是之后的指挥家都是在老托的思想效果之下,逐渐认识到乐团在演奏上的配合无痕,消除演奏员个人独特音色才是最好的水平。所以的后人才可能通过观察到指挥界招聘乐团成员的面试要求角度,看到指挥家实际上是一个演奏家,乐团成员不能是独奏演员,而只能是乐团这个大乐器的一个零部件。这就是古代交响乐团里,人人都把自己定位在独奏艺术家的定位效果,被以后证明的错误之处。

如果横向类比就能知道。比如铅字和印刷体为什么不是书法艺术,本质上只是一种桥梁,人人都能验证。比如当你看一篇文字的时候,思想上和心理感受上都是内容的效果。而不会去注意文字外形本身。相濡以沫,不如自由的忘情于江湖。只有这些文字的字形太怪的时候才能感觉不舒服。直接跨越一切桥梁,直接品味内容带来的感受,这样对阅读才有最好的效果。反过来平面艺术家,只有打破字形的规整和绘画的自然现实所见所得的感觉,才能在艺术上不断前进。因为艺术只能是人的个体活动,把毫不相关集体活动凑合在一起那不叫主流艺术。
那么回到交响指挥角度,只有把乐团看作一个整体才有好的效果基础,这就是托斯卡尼尼奠定现代指挥风格的伟大贡献。指挥家是一个演奏员、整个乐团是一个乐器的时候才能出更好的效果。这个认识随着托斯卡尼尼的思想和实际效果,以及在唱片产业越来越发达,在指挥界有了普遍的认识高度。

放宽到任何团体活动都是同样道理。不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商业公司经营,都要有整体整合度上的高度追求。所以,最高的领导境界就是领导者水平的高度要有更高站位。一般水平的的领导人那就差远了。而高级领导人不但要有认识高度,还要有对下属的指导和教育训练水平。在企业界有一种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但在东方的文化里教育型组织是个传统,只是这种传统断绝了很久。很多国内企业都是把重点放在积极捞人上,同时又被别的企业挖走。但新兴产业的企业不是这样的,自然会有教育型企业的发展效果。
这在指挥界的效果上,一看视频就能看到。不行的指挥家,对乐团成员特别是独唱演员的驾驭失控,从选人的时候就不具备选择条件。凑合来了的歌唱家也都是各行其是,演出的效果缺乏配合度可言。反过来再去看一位指挥大师,不但在业界有青年时代就已经具备的效果条件和唱片公司的支持条件,在业界本身的影响力也是有口碑的,所以在选择演出成员角度就是来者高手如云,能进来被选上就是人生的提升机会。这种条件下,还要有大量排练中的全员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的演出和信息记录的视频唱片等,才有前所未有的效果。
但是有些人只是听了几张唱片,就跟着一些同样的人在网上抱怨,二战前那些大师全都消失了,现在基本没有那样高度的大师了。现在的指挥家都不行。但实际上的情况只能证明孤陋寡闻的情况,只能是自己还没观察理解到足够程度。错过了大师的时代。比如阿巴多晚年也曾来过中国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但这个时候很多人连遍历浏览录音对比都没做过,无法辨认哪位才是大师。必然要错过和大师面对面的现场交流机会。

理论源于实践,再反过来指导实践。

这里面的环节很多,不是单从表面上就能理解的。理论源于实践,是很多文化留痕的高人以前做过的,通过文字和记录流下来,经过后人整理传播形成理论。最常见的就是教育体系,个人自己在生活过程中也会总结一些东西,企业教育社会教育都有。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从前人留下来的记录以及现在的网络学习直接看到一些东西,就比自己用生命去摸强很多,高端认识也不是每个人的水平都能通过耗费时间去摸能达到专业高度的。社会有分工,知识也有分工之下的高人们传下来的经验。但这些参照其实仅仅是参照,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劳动去验证,才能形成一些领域里或者宏观普遍的认识。
其实以前发明语言以后,就等于文明有了发展的载体。只不过这种载体的传播角度有可能会出现误传问题,也难以在一个族群之外发生影响力。但仅仅对本族群就是很大的文明助力了。文字,只是对族群之外的交流有帮助。比如家里的用品用具就不用写谁谁的名字,但是到了公共场合,人一多就需要把自己的矿泉水瓶上贴上自己的标记。这就是文字使用的最初来源。
所以文字的产生只可能是出现了族群交流,尤其是商业活动标志一些东西的区别,才会产生和大量使用。并且在使用中逐渐会发现文字传承带来的更大的积累再发展的益处。比如欧洲交响乐的发展就是一个新的证明。只有发明了记载方式的线谱方式,各种音乐创作的经验才能被记录下来和留给后人借鉴,以及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为什么要研究和争论文明的产生和标准。尤其是文化传播角度的文字,是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的标志。

总之,推而广之是有了记载和传承,人类才能积累并汇总每一位前人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只需要关注新的发展和积累,然后再传给后人。这样,人类的整体水平就能突飞猛晋,呈现指数等级的发展。特别是对记录的传播方式的进一步认识,在科技时代就比记载方式更加有文明进步升级的速度和效果。特别是网络信息传播出现以后,人类的进步直接是前面物质传播时代的指数增长之上的指数增长。人类的进化程度跃迁,从语言发明,到文字发明,再到纸张发明,再到网络光速传播。

那么,研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思维是不是一种离开音乐欣赏的胡思乱想,欣赏音乐是不是只能在细节上去学习乐曲构成的专业成分才是深入理解?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才是愚昧阶段里才可能出来的胡思乱想。专注不必要的细节,不是上位思维的君子所为,只有发现全局的道理,才能确定哪些细节需要观察,哪些不必要。就好比做老师哪怕是幼师,也要有更高的五六个等级的知识水准才能下来指导小孩子基本的教育。如果仅仅是大班孩子去带小班娃,小孩自己追寻自己喜欢的那些东西,那明显就不叫高度。没有更高的上位资格是看不到自己是什么情况的。
比如老爸教育儿子的时候,儿子通常是难以理解的。除非是有水准的爸爸从小带出来的孩子都适应了道理教育,那么这个孩子那就相对懂事。所以有些老爸自己不行,孩子也不懂当爹的就容易走暴力路线,把自己带的蠢笨孩子教育的体无完肤。古代的私塾老师就是这样,因为有的小孩正路不理解歪的斜的全都在行。

因此,不去关注高度,人生就是一种失败。

这里面有马太效应。不管是正面因素还是负面因素,都是积累叠加相互影响的。这里面,首先有个人体内部默认的思想行为计数器和加减法计算器。为什么要慎独精神自己的思想行为,就是怕负面近墨者黑的东西接触练习多了,给自己带来潜意识影响。而且马太效应还有更厉害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种加强加权效应。好的东西积累多了就会引发指数等级的增长;反过来坏的东西接触多了玩多了,也会引发指数等级的增长。
一旦进入了潜意识的肌肉记忆,那就直接体现在下意识不自觉的行为上,那这样就很难改了。所以人为什么要修身慎独,不管在人多人少的地方,自己都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思想行为准则和修习的约束。因为马太效应这个达莫克里斯之剑永远是悬在你头上的。人和人之间,人的差距都体现在马太效应上。自己和自己以前的差距也有马太效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关注一时的短长和眼前利益获取,那么就必然会失去长远的价值。鲲鹏和蓬间小雀固然都有存在的自由选择,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只有和全部大自然贯通到一起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2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19: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Bruckner8 发表于 2022-8-3 13:45
赞同您的洞见。宋朝开国的时候就被前人败家子丢了燕云十六州养马的基地和华北平原防备游牧民族入侵的地理 ...

很多问题观察下来都会发现,大环境决定小环境。奇胜的为妙从属于正合的体量,一力胜十技。但人类是有文化记载的,如果当时能从文化记载角度提高认识水平,也能有很多拐点能够把握到,可以实现一些引力弹弓效应,把发展路线提升很多。文明和经验就是干这个事的。现在是传播和速度能加快和加宽文化认知的广度和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3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19: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得,发了俩帖子,全都进茶壶泡着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4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1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总之。人类的认知,最好就是全局认知,通达贯通一切。

否则,人生经历里必然是步步惊心、处处都是坑。躺下还是飞升,差距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5
发表于 2022-8-3 2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imguo 发表于 2022-8-3 19:05
总之。人类的认知,最好就是全局认知,通达贯通一切。

否则,人生经历里必然是步步惊心、处处都是坑 ...

楼主真厉害,懂的真多,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6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22: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临时对前一段的总结汇总。还有点打错字的地方订正了一下,等着审核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7
发表于 2022-8-5 1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智者不辩。这里就是一个听音经历的博客,而不是别的。随时来学习你的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8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1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9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13: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总体效果就是更明确的知道,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才可能对一个层面的问题有更高的理解程度。越是站到了高位,就越能全部看清前面层次的问题。再往更高位去定位,连原因都能看清。为什么指挥家必须站在高处,一方面是让演奏员用余光看清楚节拍和力度提示,主要的理由还是指挥家自己能把握全局。

就好比教幼儿园的老师最少要有中专的程度,超过幼儿园最小三个等级的小学初中程度都不行。
如果仅仅就事论事,仅仅作为玩家连同等等级的理解通透都达不到,甚至才是更低的理解力程度那能行吗。急于表现为自信心大只能说明说明浅薄,说明一个碗其实只是一个小碟或者碗底儿。那么多可以学的东西就在手边,搜搜挑挑拣拣就能看到。业精于勤,荒于嬉。

只有向上保持不断虚心探索心态才能有更大的理解力。因为只有保持更多的余地,才有更多的容量。
最高境界无一不是致虚的境界。到最高境界,反而连谦虚的假装只是有点什么的余地都没了。致虚才是至高。反之越是实的东西层次就越差。形而下为器,形而上为道。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戏里面的秀才小人,而是有责任担当的大人。)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to Live or to Die. 就在心念定位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0
发表于 2022-8-5 16: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jimguo 发表于 2022-8-3 18:56
很多例子说明,必须有上位升华观念才能更好的视野。视野谁都知道,但具体的很多地方还缺乏贯通。通达和审 ...

信息量极大,可以说是这个高楼帖核心主旨的浓缩总结。反复咀嚼自我印证体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1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2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19: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5 20:08 编辑

实践出真知。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之下立见分晓。

文化比较,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武器。是古希腊科学分类深挖特定细节注意力,焦点透视。和东方中华面向大自然宏观注意力,散点透视。两个角度之外的又一大法宝。

经过比较才能发现问题点,再从这个问题点角度去审视这个范围,人的思想和鉴别目光就会变得具有视觉、进一步看到差距。

比如,单纯从指挥和演奏录音的艺术细节角度,就能发现一片知其然的新大陆。再进一步从定时器节拍角度,和自然人体平均规律的节拍角度,去审视指挥家的水准。就会发现另一片知其所以然的新大陆。
但是有了因记谱法大概齐的节拍器方式,导致了一些指挥家盲目看乐谱,而不去研究人的平均心理。所以对老的数码唱片再去用这种眼光去听的话,一旦发现有节拍器指挥家的录音基本就不能听了。以后有必要用这个角度把指挥家的水准划分一下。虽与对于没有脱离节拍器的分成一个历史类型。如果在去听的话只能用音箱听色彩,就不能用耳机细听了。

比较之下发现的新的审视角度,也可以类比为频谱频段范围。比如对宇宙观测可以用各种频段进行观测和拍照描绘,效果就会有所不同。纯粹光学频段只是最常见的所见所得方式,还有红外频谱,紫外频谱,粒子射线频谱,无线电频谱等。不恰当的,也可以比喻为带上了有色眼镜,或者调到了一个特定频道进行观察。在特定的内容角度设定之下,再用这个内容角度去审视和比较观察对象,注意力就会集中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因此,这个角度之下的问题,就会变得清晰可见,不同样本之间的比较的特征,就会十分明显。专业性就是体现在信息聚焦和积累上。但比较就能脱出专业的深度,在广度角度进行要素差别的观察和鉴别。

为什么比较之下立见分晓。比如对与物质的尝味嗅觉鉴别方式,业界通常采用盲杯方式鉴别去品香水,品酒,品茶,品咖啡等的差别。这是因为人,除了有视觉暂留现象,味觉,听觉,嗅觉都有暂留现象。
在短时间内的尝味感受会最强烈,然后随时间慢慢变淡。所以在最短时间内,对不同鉴别对象的差别对比信息最强烈。

比如,最近吃西瓜和荔枝。先吃了一块麒麟瓜,觉得还算甜之外也比较细腻。又吃了一颗荔枝感觉更甜更香。随后再去吃一片西瓜,立即觉得如同嚼蜡像吃一块咸咸的海绵。发生了秒变。但是离开去干了一阵子别的事,再回来吃西瓜味觉又回来了。这就是味觉暂留现象。
所以,业界对于味觉的掩盖现象,做杯品的时候还通常会有用矿泉水漱口这个中间间隔保证。味觉掩盖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掉坑太深,焦点透视一叶障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3
发表于 2022-8-5 19: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五星好评!!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4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21: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还有个帖子,放到这里留个记号。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都是当时的想法和思路。网络时代网络时速,不求完美但求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5
发表于 2022-8-5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jimguo 发表于 2022-8-1 21:52
但是西方不会存在内观高度问题,严重缺乏至少直接的文字证据,至少有过文字记载也好点。摩西那种算吗。有了 ...

我这几天思考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精神内核是否也具备内观高度。佛教强调人本自具足之不生不灭的真心佛性,引导众生息妄证真,从迷顽妄想和生死流转里觉悟;而基督教强调人的罪性(罪的本质是一种偏离正轨、失败的“人与神的关系”,也就是佛家的迷顽妄想),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上帝的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外化出一个人格神从而在一个与东方文化迥异的语境下修炼内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佛教好比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而基督教外化出一个上帝并与其交流(而上帝本身其实何尝不是人本自具足之不生不灭的真心佛性的人格化拟人化Apeotheosis?)。用量子力学比作内观来打比方:东方式的内观好比薛定谔波动力学表象,重点关注量子态波函数(人之自性)的动力学演化;西方式的内观好比海森堡矩阵力学表象,虽然注意力放在哈密顿算符(上帝)随时间的动力学演化,其实本质上与波动力学等价,因为算符最终还是作用在波函数上的。我的思考仅供您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6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23: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6 00:26 编辑

假想只是那种巫师上神程度的东西。而且对那种无限超越尘世的东西,到底是理性面向大自然,还是感性的和幼儿思维的拟人化伟人沾边,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衡量分类标准。并不是内观坐忘入定这种,明确和有很多人实际体验外加大量记载的内观。看的相关信息多了可以逐步在大量比较之下,出现排除和优选的概念趋向聚焦效应。

不过这种事不属于谁个人理解,要看客观现实的标准。看个人如何大量对比了。理解也就理解了,不理解的话很可能还需要很久。比如中庸。有些东西很简单,但是需要基于会者不难的基础。可以先关注搜索看看各个时代的描述具体什么是入定。

当然这个事一般人全都达不到,有的人说自己悟了,其实应该是初步感受到入定的感觉。至于观看深度感受入定的描述,完全可以参考心经的描述。因为后人也有入定体验者,对心经的普遍肯定和没有否定意见,就是认定心经的入定有等效性。深度般若波罗蜜多,还不是大彻大悟的佛陀境界。说明入定也有程度不同,这个也有大量记记载和描述证明。

六祖慧能是自己有慧根,早就体验到心经的程度了。所以不识字也能在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的时候就主动认可。神秀是实事求是,在说自己入定体验到什么程度,就叙述到了什么程度,不能打诳语。对外界的各种可能,不是那些人需要讨论的。因为自己没有直接的体验,各种可能性就不会有唯一性。那就容易陷入为了一种先决假设,去罗织各种外在的证据,对外界非自我实证的编织,属于辩论模式。老子说的智者不辩,因为老子说的智,是自己有体验的范围。而辩者不智的智,指的是出于看到读到的别人文字描述的东西,有选择的拉过来用,通常也叫作智。正言若反,是说站在内观基础上的观念,必然和世俗红尘得到的和使用的观念相反。
这里有个现代公案,就是再往后的入定体验者写文章,批评大史学家陈寅恪以前写文章评价六祖慧能和神秀两大偈语,是出于陈寅恪单纯在非内观假设逻辑推演之下的偏颇意见。因为大脑推理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走向,这种就属于辩论模式,引用的文字证据的多样性很普遍,很难有唯一性。如果不是出于内观的唯一认识,就会像陈寅恪那样,不知道慧能和神秀是在说某个和自己的实际证悟的体验有程度不同,而是和这个无关的看到的或者想到的某种思想推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7
发表于 2022-8-5 23: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Bruckner8 于 2022-8-5 23:32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8-5 23:17
假想只是那种巫师上神程度的东西。而且对无限的东西,到底是理性面向大自然,还是感性的和幼儿思维的拟人化 ...

我理解您说的意思了。其实我没有过内观坐忘入定的体验(甚至不懂内观这个词的具体意思,仅仅是从南怀瑾这类读物见过),所以这些思考探讨类似自己从幼儿园小学去逼近揣测本科甚至博士的一点吃力尝试。对于内观这块,我真是外行,极度缺乏真实体验和有关积累,所以有想走捷径的心理快速搞明白,比如通过自己相对熟悉的基督教来类比逼近迅速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8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2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5 23:47 编辑


单纯看非自己得到验证的参考也行。但一般都是选择很多客观上已经被很多人认可的东西。比如教科书和科学范畴经过公开发表没有被证伪的。大多数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比如数理化的很多定律和定理,固然有一定条件范围。一般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加以理解,然后有些典型的物理化学,要通过实验让个人直接体验到可行性。然后就可足以采信了。但即便不是个人能直接验证的,也是大数量客观验证过的。那么不妨先假定能够认可。但是即便有些数学严密证明的科学假设,同样需要观测科学家用高能粒子对撞机,或者宇宙观测加以验证。最后才算严密性足够。实践检验可以用文字记录以及被人类承认,这个角度作为旁观者自己没机会亲身验证,也可以采信社会最高领域的公共信任。
但是比这个程度低的,刚刚发现的一些理解脉络,那就需要时间和参考样本数量足够大,以及宽度支持,谨慎求证了。特别是对比两种可能性的领域,比如西方宗教,和东方内观。作为直接理解还是需要去看那些领域里的典型的描述,或者直接去读原著。其实一般定论早就有很多人做过了。但需要长期跟踪逐渐发生筛选效应,才能逐渐浮出最佳概要。
所以,不盲目取信于任何人是基本大原则,但如果不妨非自己体验之下取信的话,也要看取信对象在时间长河里的可信度和数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9
发表于 2022-8-5 23: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imguo 发表于 2022-8-5 23:38
单纯看非自己得到验证的参考也行。但一般都是选择很多客观上已经被很多人认可的东西。比如教科书和科学范 ...

我大概知道该怎么做了,先了解什么是入定。之前我都是用幼儿园最多小学去揣测逼近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想通过类比走捷径理解一些相对陌生的领域(心域灵界)。看来还是要走大路正途慢慢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0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6 00:43 编辑
Bruckner8 发表于 2022-8-5 23:58
我大概知道该怎么做了,先了解什么是入定。之前我都是用幼儿园最多小学去揣测逼近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想 ...

对于人类有大量定论的东西,可以抓住关键概念词,先集中了解一下。现在很方便,有网络搜索。朝阳高科技产业基础对理解现代科学和古代终极哲学都有更雄厚的基础高度可以直接高度理解,很多都不需要再补课了。
以前的时代,一辈子都不敢想能接触到这么多参考信息。以前刚刚才有电脑制版的时代,但很多地方还是老式的三年出一本书的速度。

要想从高度接触,那就找一些有高度的信息先去看看。看多了就会有了解理解和认知的。个人假想是非网络时代陈寅恪只能自己去猜的情况,但绝对意义也不能怪他,那个时代想看到参考信息只有几本老书,想看到什么相关的高端信息也是不可能有的,能够关注这类问题就算不错。

所以,网络的专业信息大碰撞之下的大提升,也是一个效果很大速度很快的人类思想进步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20 18: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