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24-3-23 2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3 10:51
战后推销马勒的功臣,一个瓦尔特,一个门盖尔贝格,巴比罗利动马勒音乐稍晚,但却是诠释马勒超重量级 ...

最喜欢这种帖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欣赏渠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24-3-24 16: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3 10:51
战后推销马勒的功臣,一个瓦尔特,一个门盖尔贝格,巴比罗利动马勒音乐稍晚,但却是诠释马勒超重量级 ...

学习了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24-3-25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宣武
感谢楼主和高手们授课和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24-3-26 0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3 10:43
马勒第5交响曲多版本鉴赏

网上马勒文字多如牛毛,音评人对谈论马勒有浓厚兴趣,但有新意的极少,大都东 ...

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资源,啥时候写一下马2啊,期待您的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卡拉扬&柏林爱乐团版录于1973年,这是一版以技术性见长的演奏,它在整体完成度与管弦乐合奏的技术水准上有相当优势,前两乐章拉开的幅度与小号肆无忌惮冲撞力给我震撼,但他一但“收”,又能收得滴水不露,这种大开大合的控制本领的确非常了得,因而前两乐章都有着令人信服的对比效果,你不得不摄紧心头去感受锐利的节奏与灼热激烈的管弦乐所带来的冲撞,尽管多少有点表面化,但卡拉扬富于感染力的抒情性、凸凹如版画的音响包括演奏的光洁度都超一流,而他所把控的抒情性,比如第二乐章的第二主题,他突出的是声部合奏的感染力,而非突出大提琴,这是在处理音乐整体性上他不同的布局设计。

但若仅仅如此也就不是卡拉扬了,当音乐不再背负紧张激烈时,他照样能赋予作品以十足的乐感,第三乐章中段弦乐与和单簧管为首的木管表现出高超水准,几个声部来回穿梭,颇有金石玉声之妙,只是马力有时开的太足,尾声有点超速,他给演奏烙上明显的个人印迹,而马勒的身影则有些时显时隐。自然,他也同时赋予小柔板以浓烈不散的温馨情怀,演奏慢乐章,卡拉扬的“温控剂”总是能比别人调出更持久的感官恒温,就像他在末乐章的合奏带给人更愉快如雀跃般欢快一样。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Y1rCSk3BStlX1uOmn-6TQ?pwd=4lb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大卫·津曼(1936-)率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录于2007年4月的这版是近年来极出色且脱逸出传统模式的一版马五,RCA转年出版,原以为津曼硬派风格碰上马五这样讲究动态效果的作品,肯定会带给我们一版硬爽锐利的演奏,结果却与预期相反,津曼老先生摇身一变,变得如大学士般的优雅,听听宽缓的第一、二乐章,演奏的张弛有度,进退有序,动静两宜,我是边听边思衬:这是津曼?不搅个“天昏地暗”还能叫津曼?但你又不得不认可津曼在这里颇有见识的布局,他使演奏富有弹性,也获得更为充裕的伸展空间,音符“水份”充足,抒情与咀嚼回味的东西相应也就多起来,当然也得补上一句:当演奏需要激情与动态幅度时,津曼注入的能量并不比别人少。

第三乐章谐谑曲可归于最好的一类演奏,津曼对节奏与音色天然的敏感在这里派上用场,仍是布局宽缓,但不仅变化丰富,节奏也生动鲜活,万花桶般斑驳陆离的音乐朴面而来,真不愧是出自有“色彩与节奏大师”之称的法国老资格指挥彼埃尔·蒙都门下,的确名不虚传,圆号首席米沙·格鲁尔(mischa Greull)的表演十分抢眼,而小柔板在出奇的安匿静态中分外涌动着情绪的暗流,津曼真是“稳”啊,他并未额外的多做点什么,但作品的情趣与味道就这么出来了,世上事,很多都勿需额外使力,往往越用力,越笨拙,音乐也如此,当它没有外力额外的挤压,只在自我轨道上流动是最好的状态,你再听听津曼与苏黎士管弦乐团轻灵妙动的第五乐章,多么的有味道!以我看,无论是巴尔地摩交响乐团还是苏黎士管弦乐团、在大卫·津曼训练下都稳稳的上了一个档次,当然必须承认,弦乐声部若与柏林爱乐比较仍有差距。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IAxAOsDduK5Mh4tlRnOaA?pwd=ynj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弗拉迪米尔·费多谢耶夫(1932-)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广播交响乐团此版现场音乐会录于2000年,熟知苏俄音乐的cm自然对其有所了解,苏俄指挥有诠释斯拉夫之外音乐的传统,老一辈不说了,近年来扬松斯、吉捷耶夫等都有录制马勒的唱片问世,费多谢耶夫擅长折腾大部头,马勒的长篇大套也许别人看着眼晕,但费多谢耶夫正好一试身手,此版很值得玩味。

这家乐团的训练有素首先是把作品的复性线条演奏的非常清晰,现场仍有这样清晰的层次,了不起,这是一个突破,而费多谢耶夫“不着急”式的演奏,让你一听就认定这样的马五有新意,其次是味道纯正,现代化交响乐团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地域色彩越来越淡薄,直至演奏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没有差别,苏俄本土乐团演奏马勒能做到味道纯正不走样的,一家是彼得堡爱乐乐团,一家就是这个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广播交响乐团,我很奇怪它为什么改名为“柴科夫斯基”?明明能挣欧元的份,却一心要换回卢布。

演奏思路与设计我们能看明白——着力挖掘作品的音乐性,这吻合90年代后期对马勒诠释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首先在马五马六上体现出来,不再热衷于重兵器坦克军团式的冷煞混响,而集中以清晰敏锐的管弦乐分部、合奏出作品本身的音乐律性,我们不能不赞赏阿巴多对这种马勒诠释模式有意无意的倡导,但大卫·津曼与费多谢耶夫们走的更远,思路更清晰,“份量”自然是轻了,但我们在音乐性与层次感上得到了补偿,油焖大虾吃腻了,水煮大虾原生态味道就有了市场,听听他精彩的的第三、五乐章,几个声部耐住性子“玩”的有来道去,却是丰富了作品的音乐性能,既使是直觉,也能感觉丰盈的乐感与浸润的旋律频频拨动脑干中的音乐细胞,抒情段落也一样,于低吟缓咏中溢出感人的律动。

我遗憾的是——费多谢耶夫不算小的本事,却始终没走出来,好在俄也是肥肥的音乐沃土,不然就真可惜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g2DFZd4h3zCekdqR9_4uQ?pwd=gss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扬松斯指挥曲目广泛,但保留曲目有限,拿手的还是老柴、德沃夏克这些以旋律见长的作品,他的老肖交响曲全集虽很让我赞赏,但在结构与音色上有所不足,步入指挥生涯晚期,他睿智的把目光转向布鲁克纳、马勒这些考量结构功力的超重量级作品,成果斐然,他率巴伐利亚广播交响和皇家音乐会堂乐团录制了一系列马勒,并出了全集,这张马五是其中之一,同样是现场版,分别录于2007和2008年音乐会。

这版马五极佳,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有演奏马勒的传统,他们祖师爷威廉·门盖尔贝格(1871-1951)与马勒相交甚厚,这个传统后来被海丁克继承且大为发扬,因而这家乐团的马勒一般都八九不离十,不论指挥是谁,变化空间相对有限,包括夏伊。

杨松斯达不到海丁克的高度,他缺乏海丁克那样又整又立的结构性与平衡能力,因而他的马勒即要有所变化,又必须尊循这家乐团几十年在马勒这创立的固态风度与传统音响,皇家音乐会堂可不是苏黎士管弦乐团和莫斯科老柴乐团那样容易驾驭和改变的,这在第一乐章就明显感觉出来,管弦乐合奏的清丽、包括清澈的和弦与绝佳的音准,都属超一流水准,同时也能明显听出乐团在和弦上无可挑剔的“扩张性”厚度,我尤为赞赏低音声部的精湛表演,对节奏既有敏锐的反应,又没有一丝混浊,皇家音乐会堂的合奏只所以以清澈透明见长,低音声部功不可没。

杨松斯的成功首先在于对传统马勒不走样的把握力,他不得不在结构性与流畅明澈两者之间都有所妥协,为此,他对声部力度“有限定”的设计就显出很有必要,既使稍微损失一点音压,也要保持织体明澈。

第三乐章兰德勒重复段节奏上稍有点宽松,但很快就被铜管的引领乐句带入醉人的场景之中,上佳的层次、稳健而热烈的情绪、明快鲜活的节奏、包括打击乐脆爽的效果都颇为引人入胜,这一大段落足显出杨松斯对管弦乐老辣强大的调度与控制,第四乐章小柔板只管听,俄系指挥都擅长抒情,他们就是有“制造”一波波催情波浪的大本事。末乐章回旋曲棒极了,指挥与每个声部都达到灵感激发的顶峰,节奏之精准、层次之丰富、如欧几定律般的层层推演,都令人叹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6tqa7p3rScLpdUo03Jldg?pwd=h0s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4-3-23 11:16
楼主的wav版是EMI首次数字混音版,最早的CD是天使标西德产,当时手中已有SOLTI的马五没想再买巴比罗利 ...

谢谢讲解,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丽音 发表于 2024-3-26 09:49
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资源,啥时候写一下马2啊,期待您的解析!~

谢谢,马八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24-3-26 11: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09: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西诺波利与爱乐乐团1985年DG版被认识程度并不高,它首先是结构清晰,能听到你在别的版本里难以体察的、层层推演的逻辑感,如第五乐章的层次与精确性——这里包含着空间背景的一尘不染与结构经纬的历历在目,你如果有心,能数出来,线性与和声精确到了“数”这个层面,音乐的魅力与数字般的精确连到了一起、从而产生出逻辑的力量。

某些专家很喜欢以所谓“神经质”来概括西诺波利的指挥与管弦乐风格都属浅薄无聊的噱头,他们对真正的西诺波利所知甚少,又听的太少,又想涨粉吸眼球,只能人云亦云,弄两词儿搏取轰动效应。

西诺波利无论是对布鲁克纳还是马勒,都是精心设计、精心计算的结果,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严密,不仅对速度节奏,连温度都是设计好的,第一乐章很严谨,A部主题与副题在速度上的比性鲜明,而铜管的冷煞与弦乐的温馨恰成反照,与巴比罗利一样,西诺波利强化了铜管作用,但它棒下的铜管温度下调了10度,冒着寒气,管弦乐演奏,往往是热中见表情,冷中见构架,因而结构型的指挥家一般都不会把演绎温度设定过高。

第一.二乐章对表情的处理具有高度一致性,使之在表现这两乐章的冷酷灰暗色彩上更易形成整体,而这正吻合马勒在写作设计上用两部分、五乐章的本意,它在马勒10首完整交响体系上形成一个清晰的“桥段”,马勒用它终结过去,开启明天。

第三乐章演奏纤毫毕现,清晰的令人发指,又富于表情,又富于对比,织体又富于层次,也许是实在“太清晰”,更显得炽热火爆,虽在音乐上很能说明问题,但少了温暖的情调,快速部分呼吸感感觉偏急促,悠着点会更好。而小柔板咋听都像马勒“爱的宣言”,没有深深的爱,断写不出这样令人凝神摒息的美妙乐章,西诺波利细腻的一面在小柔板上与马勒的深情一拍即合,弦乐细密如织,演奏柔情又充满幻思,与第三乐章的精辟和如风般的推演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

当然,这版马五演奏也并非都至佳境,苛求的说,它的不足在于两极之间拉的太过开阔,比如第二乐章,听起来自然过瘾,但冷与暖、力与柔之间、有的乐句很难平稳的了无痕迹的过渡,虽白璧微暇,但有时在整体性上,有的乐段,我会觉得不那么圆润顺通。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qxZR2qHmLZ5VsdTgYyW6A?pwd=fgd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0: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另一个以清晰见长的版本是本杰明·赞德率爱乐乐团的演奏,TELARC公司2001年出版,结构清晰是他与西诺波利版的相似处,这就像谁都喜欢谈吐口齿清晰而非含混嘟哝。

和西诺波利一样,赞德最大限度清晰了马勒,尽管西诺波利更加的精辟,但赞德的马勒亦几无尘埃,又能把温情与激烈都做到佳处,同样的结构清晰,他的马五其实与西诺波利很不相同——相对于西诺波利的冷处理,赞德带有明显的暖色调,他的声音不像西诺波利那样“凄沥”,更倾于柔顺感官,也就更显得人性化一些,当动态来临时,西诺波利偏向于“抽紧”,让威力集中,赞德则尽可能放开各声部,增强音场的宽度与合奏的厚度,看得出,他很在意声部的交互响应,动态开阔,空间充裕,节奏与呼息感非常从容,聆听者就不必那么紧张,也更易于品味。

这两版都为我所喜爱,勿需再分孰优孰劣,同为“清晰派”,高度集中的西诺波利与开阔宽厚的赞德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不同风格会有不同效果,如第二乐章开始段落,西诺波利对主题勾勒的线性更清晰有力,这自然是将管弦乐“集中”的效果,我非常赞赏他第一、二乐章高度的一致性,而赞德的人性气息听来也能让人动容,他在脉络清晰的同时,着意于揭示作品的情感,第三乐章尽管仍不如西诺波利精辟,但赞德在线性上并不输分,这即是声部散开后的分离度起了作用,也得益于他对这个乐章优异的节奏控制,这样,演奏中大量的细节喷涌而出,让人大饱耳福,既使尾声的激烈乐段,赞德也与以从容处理,情感乐段也一样,西诺波利属“凝聚”型,环环相扣,赞德总是以时而淡写、时而深描的口吻自吟,似太上忘情,却归笔浓郁,略使情感涟漪多了起伏,因而小柔板效果不同,却都不乏打动人心。

末乐章尤其看出赞德熟稔的功力,不仅呼吸感从容,他清澈的和弦与对低音声部(包括铜管)良好的调配与控制,自始至终让演奏显示出抑扬顿挫而又明亮的光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EWtqtJqmcJvFkiH31Bkcw?pwd=305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24-3-27 10: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24-3-27 10: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7 10:02
另一个以清晰见长的版本是本杰明·赞德率爱乐乐团的演奏,TELARC公司2001年出版,结构清晰是他与西诺波 ...

跟着楼主先生的指引听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24-3-27 1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老师分享的音乐和聆听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24-3-27 15: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7 10:02
另一个以清晰见长的版本是本杰明·赞德率爱乐乐团的演奏,TELARC公司2001年出版,结构清晰是他与西诺波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24-3-28 1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期待 楼主对 伯恩斯坦 马勒 各个版本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1: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听马勒远比听其它作曲家作品耗时间,它太迷人,听进去难以自拔,陷进去难以脱身,它又太耗人,篇幅长大、复杂无比、沈郁浑凝、气象万千,展尽了音乐结构、脉落层次、音响世界与人生百态的复杂之境与相互纠缠之妙,不理清难以得其味,理清一分得一分味,理清三分得三分味,而理捋清则绝非易事,一靠尽量弄清它的标题意向与创作初衷,二则就是听、多听、多版本的听,初听或难入境,愈听愈觉其妙,意念的追随、音场的共鸣与音乐的美境一齐袭来,欲罢不能。

马交中,以马五六七颇费思量,但真正不矫情而又真情毕露的马勒是在这里的,马五马六都与悲剧相关,区别在于一个走向欢乐,一个指向灰暗,但这两部作品的主线都贯穿始终。

第五交响属少有的奇绝之作,它在一部作品中让你遍尝悲欢,又体味到主调与复调、传统与反传统纵横交错的手笔,一篇而横跨两个极端,而中间以一首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大谐谑曲间隔,谐谑曲两端,赫然的两个世界两个天地,而这个神迷莫测妙趣横生的谐谑曲听来简直令人爱不释手,正像我先前所说“这样毫无“谐谑”味道的谐谑曲、这样难以理捋的结构,这样摈弃传统而又令人信服的写法、这样高度敏感多维而又真实质朴的音乐,怕是只有马勒这样多重性格而又敏感的大脑才能将其整出来”,我将它作为理解马五的一把钥匙,它是这部作品在情趣上与乐思上的中和,既寓悲寓欢、寓生寓爱,又宜古宜今、终迈开了向新生命新天地的脚步,向着爱情、向着音乐欢乐的至境进发、近而浑然忘我般地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再听听末乐章的回旋曲,直乃一五彩缤纷的传统与浪漫现代纠缠交织的大派对,任何语言都难尽其妙。

马六在情趣上截然相反,也留下了后人难解的几个迷团,乃至于在诠释与理解上莫衷一是,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悲观宿命色彩的作品,它集中体现在第一四两乐章上。

第一乐章的肃杀与钢铁气息撼人心魄,而长达30多分钟的末乐章更是整部作品的重心,音乐稠密如罩,层层不透,灰暗绞恶的气息仿佛专为吞噬人的灵魂而来,“英雄”在其间一次次无畏迎向排山倒海般的恶运,却终遭受恶运的三记重击,并在最后一次重击下“像一棵巨木被砍倒”,捶击的出现每次都在音乐最高潮处,由打击乐致命般的一击,马勒要求要发出“斧劈刀砍”样的声音,因此由啥击打乐器能最贴近马勒的要求,自第一次首演就不断的与以试验,到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现在较多的是用“大榔槌”击打,这是一特制的木制击打装置,地面上放一长方型的宽厚木制地垫,地垫上面再搁置一又宽又厚的特制木板,长柄大榔槌击打面大约有30公分左右见方,击打时高高举起,狠狠砸向木板,发出巨力而又沉闷的声响,它与大鼓、定音鼓的声音有区别,槌击次数马勒一开始设计了五次,完稿与首演都是三次,尾声之前的第三次槌击后来被马勒删去,这部作品的警讯与宿命之迷确是叫人难解。
此曲首演后一年、即1907年,命运果然接连给了他三次重击,即: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总监一职、四岁半的大女儿夭折、几天后马勒被查出心脏瓣模病灶(1911年就是这病要了命),马勒对于命运是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的,这是他将第三次槌击删去的原因,槌击删去了,但宿命却删不掉,人一生中有时是往往脱不掉一语中谶的,演奏上由于马勒稿本自己的游移不定,槌击几次的都有,但大多的版本尊循马勒最后的定稿,即两次,也有秉承原稿即三次的,当然也有追求极端的浪漫效果,槌击四次(即在前两次中间增加一次),但已脱离开马勒的本意了。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涵盖丰盈、蕴意辽阔而又爱恨交织,充溢着命运的无常与宿命的预言警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人紧紧的契合在一起,既有着个人悲剧的惨烈,又有着大悲剧的美感。

马七的不同在于它没有一个贯穿的情感主线,有的专家以“夜曲”标题和它率先写成判定“夜曲”是这部作品的中心,我以为过于牵强,两章夜曲更多是体现了马勒从马六的悲剧中脱身,欲寻觅一块新天地的渴望,中间的三个乐章显然构成作品的重心而非中心,两首夜曲都富于浪漫色彩,中间夹杂着鬼谲阴森悚然怪诞的谐谑曲,的确引人入胜,但第一乐章实际上相当关健,它沉郁凝重,气势非凡、指向多维,它既是通往交响纵深的入口,也开拓出了整个交响作品的音响空间,同时为第五乐章的现代试验风格埋下了伏笔,以至于对这一乐章演奏的成败关乎到整个作品诠释的优劣,第五乐章往往被专家诟病,认为这个乐章松散漫庸而又谍谍不休,其实不然,在看似漫无目的的音乐中,却加杂着马勒颇具深意的音乐走向与时而显露的现代触角,在马交中,这一乐章是开始有意识尝试音乐性与音响性结合妙用的可能性,庞杂繁复的乐思、异军突起的音型、斑驳陆离、脱离成规的音响走向都是这种尝试的点睛之笔,音乐的意念隐去了,音响的元素展开了,马勒不知疲倦的、一次次重复这一过程,忽而远去、转瞬又步步逼近,这样无情感意念的重置重复,显然不是浪漫主义乐思所能解释的,把它说成不成步态、狂歌乱舞在音乐形态上或能说通,但在音乐思维上未扼要脉,在马勒这三部中期作品中,我始终不认为马七的艺术价值低于前两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版本上,芬兰指挥雷夫·塞格斯坦姆与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分别录于1991-95年的CHANDOS版可以先听,绝非此版最好,而是它相对易听易懂,这就像初接触古文,总是先看过白话文再研究古文相对容易些。

雷夫·塞格斯坦(1944-)是音乐全才,集作曲、钢琴、小提琴、中提琴、指挥于一身,从年轻一直到老抱负不减,但影响力不够,音乐生涯局限于北欧一带,颇显怀才不遇,英雄难免喟叹,难得的是,他一生未沉伦,他能把胸中的种种不平、喟叹大量显现在这套马勒、特别是第5-7号中,从而能让听者产生共鸣。

我是很愿意听听这位大才难展音乐家棒下的马勒,我以为在精神气质上他更容易接近马勒的内心——那种身居世俗又能脱俗脱逸的高标格调、那种尽品世遭又灵魂升腾、视万物于尘埃的清雅、那种不免垂头又能瞬间拔地而起的气概,俩人在某个点上应有相通之处,问题在于他能否在情绪与音乐之间把握平衡,这种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收得住”,由其是铜管部分,不加控制的“火力全开”,他肯定不具备像滕斯泰特、索尔蒂那样的控制力。此外,我一向对同时做为作曲家的指挥家特别关注,他们的指挥往往会在某一“点”上有出彩的发挥,因而,这位体型硕大一脸白花大胡子棒下的马勒,就值得听听。

升c小调第5号第一乐章,塞格斯坦清晰的结构如蓝天下棵棵笔直的白杨,又能让你明明白白感觉到内心升腾的积蕴肆无忌惮的渲泄,听听他在降A(6 )上狠狠的“锤击”!塞格斯坦一定明白马勒附着于这十一声“锤击”之上咄咄逼人的气概,他把音乐在A音上强大的震击和弦后、掉转头向下两个八度在降A上所表现的坚毅、奋不顾身、不退却的人生态度以令人信服的强动态表演出来,再听听随后弦乐群哀挽的对比性葬礼主题,对音符时值拉长音的节奏很有想法,“几笔”下来,就勾勒出第一乐章演奏的基本框架,什么框架?——清晰有力的结构与温暖抚慰的抒情性(小号撕裂般的咆哮与弦乐对比性的抒情),塞格斯坦对这两个“节点”敏锐的把握力有一定水准,并以此为基点规范出演奏的基本框架,虽第二乐章打击乐器有所失控,但由于背景干净,并不显有误。

第三乐章在大大方方表现音乐基本格局外,也能看出塞格斯坦在处理这样极复杂作品时手法还不够纯熟,我主要指开始阶段,节奏交替转换并不能总是做出圆熟润滑的应力处理,衔接与音乐都显得生硬了些,主题揭示没什么不妥,但演奏的蕴含不够,无论任何作品,“弦外之音”都至关重要,塞格斯坦在表现这个乐章瞬息万变与捉摸不定的情绪上还是差点火候,音乐慢与快的调度缺乏熨贴的入丝入扣的逻辑感。我曾说过,对指挥来讲,相对难的不是放达,而是放达时的控制与对各声部衔接的平衡把握,水平是表现在这个地方的——即尺度与分寸感的拿捏。

后两乐章都一流,第四乐章开声平缓的流动感与抒情表明慢乐章特别为塞格斯坦所擅长,他几乎所有的慢板都以浓郁的表情取胜,末乐章对节奏与声部掌控甚佳,演奏出上佳的复调层次,而推进张弛有度,气运自如,这显然是吃透的结果,这样,作品的味道就层层激发出来,每个声部之间洒脱若等闲的对话和尾声辉煌的效果都给我留下印象,你能在铜管之间、弦乐之间、铜管与弦乐之间二重三重赋格对位所洋溢的欢快情趣中、一瞥塞格斯坦精湛的梳理。


第6号a小调第一乐章的强大,首先来自塞格斯坦清晰清透管弦乐声响中所蕴含的结构张力,而不是大轰大鸣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差别明显,塞格斯坦这样处理的长处在于演奏既不会“走形”,坚硬冷煞的钢铁气息又能让初接触马勒的听者能听的更清楚,我曾经担心二线乐团在演奏这个强大乐章时过于依赖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听过后方觉察弦乐与木管组的表演并未让演奏明显丢失平衡,尽管打击乐的动静还是偏大了些,但也须说明:如果你对作品内容、打击乐器在这里的效用、与塞格斯坦这样“清晰版”演奏模式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是很难取舍也很难避免的问题,在这里过于求全似有失公允,何况塞格斯坦扼准了作品的节奏,又能表现出准确的速度,但在表演第二主题的稀薄与幻思上,他的凝聚感稍显不足。

中间两个乐章塞格斯坦对节奏的调度很个性,虽标新立异却并不显得很突兀,第二乐章几个声部对主题的模仿、分解、包括其间以不同节奏的显身都还落落大方,当然,放在一高的层面看,有乐段速度处理过慢,易造成听感的“断点”,所谓自由速度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容易散掉,不是谁都有霍伦斯坦那样超强的结构功力。

第四乐章是这部曾被马勒标名为《悲剧》的中心乐章,面对这样层层交织、绵密不透、尤如掀天拆地般的庞杂(不仅是庞大)乐章,塞格斯坦与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所交出的“答卷”我到是认可,整个的效果、深度、感染力当然与托马斯·桑德霖、卡拉扬、伯恩斯坦版比较有明显差距,开声小提琴向上的飞旋乐段虽够稳当,还是显得有点实力不够,但它的序奏与呈示部分足够清晰,力度与幅度也不错,不仅具有教科书那样的“引述”作用,也具有相当的欣赏性,大榔槌也恢复了马勒一开始设计的三次,还是能清楚表达“英雄”一次次向命运挑战又一次次被击倒,最终被厄运席卷吞噬的悲剧。


我赞赏塞格斯坦对e小调第7号的掌控力,这还不像他指挥的前两首,细究起来,前两首略有失控处,但在这里他有意识的把控着作品运行与音响走向,第一乐章甚至可以精彩来概括,面对这样千奇百态、变幻纷繁、沈郁孤绝的作品,他把序奏主题与主部的第一二主题演奏的多么清晰明确,织体“崩”的非常紧,而又表现着强韧的撕扯不断的弹性与韧劲,而小号的嘶鸣传递出骇人气息,塞格斯坦以近乎狰狞的音响,清晰无误演奏出马勒孤绝、驰骋、浑凝又带有几分恐惧的音乐想像。

听交响作品,尤其是听布鲁克纳、马勒,动辄就是大牌指挥和一线大乐团,而对几个二线的演奏不屑一顾,并不总是妥当的,塞格斯坦在这里就有超出一般习惯认知与想像的的表演,不认真领悟实属可惜,展开部中间段落(10.10分宗教圣咏氛围这一段),同样以清晰的笔触勾画出憧憬、飞扬、旖旎的回望与高潮,我唯一有点遗憾就是高潮段落整的太过“响动”,包括最后乐章的一丝燥感,客观的说,二线的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整体看还是缺乏一流乐团声部之间的均衡性能,这是实力所在。

中间三个乐章的演奏提供出丰富的管弦乐细节,精准的节奏与凝炼的线条给我不错听感,类似第三乐章A部这样漂亮的句型总能让人愉悦,音乐语言清晰入耳,又毫无赘言,也并不散乱,要知道,马7中间三乐章弄不好很容易“散掉”,包括大提琴与低音贝斯都录得异常清晰,Chandos并非是以录音见长的唱片公司,但对塞格斯坦这套时间跨度较长的《马勒全集》,张张录得不错,音场宽度符合预期,细节录得十分丰满,可见工程师们下了很大力气。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booNY27wSAiNnM2OWbkog?pwd=62y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30 09: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