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本上,芬兰指挥雷夫·塞格斯坦姆与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分别录于1991-95年的CHANDOS版可以先听,绝非此版最好,而是它相对易听易懂,这就像初接触古文,总是先看过白话文再研究古文相对容易些。
雷夫·塞格斯坦(1944-)是音乐全才,集作曲、钢琴、小提琴、中提琴、指挥于一身,从年轻一直到老抱负不减,但影响力不够,音乐生涯局限于北欧一带,颇显怀才不遇,英雄难免喟叹,难得的是,他一生未沉伦,他能把胸中的种种不平、喟叹大量显现在这套马勒、特别是第5-7号中,从而能让听者产生共鸣。
我是很愿意听听这位大才难展音乐家棒下的马勒,我以为在精神气质上他更容易接近马勒的内心——那种身居世俗又能脱俗脱逸的高标格调、那种尽品世遭又灵魂升腾、视万物于尘埃的清雅、那种不免垂头又能瞬间拔地而起的气概,俩人在某个点上应有相通之处,问题在于他能否在情绪与音乐之间把握平衡,这种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收得住”,由其是铜管部分,不加控制的“火力全开”,他肯定不具备像滕斯泰特、索尔蒂那样的控制力。此外,我一向对同时做为作曲家的指挥家特别关注,他们的指挥往往会在某一“点”上有出彩的发挥,因而,这位体型硕大一脸白花大胡子棒下的马勒,就值得听听。
升c小调第5号第一乐章,塞格斯坦清晰的结构如蓝天下棵棵笔直的白杨,又能让你明明白白感觉到内心升腾的积蕴肆无忌惮的渲泄,听听他在降A(6 )上狠狠的“锤击”!塞格斯坦一定明白马勒附着于这十一声“锤击”之上咄咄逼人的气概,他把音乐在A音上强大的震击和弦后、掉转头向下两个八度在降A上所表现的坚毅、奋不顾身、不退却的人生态度以令人信服的强动态表演出来,再听听随后弦乐群哀挽的对比性葬礼主题,对音符时值拉长音的节奏很有想法,“几笔”下来,就勾勒出第一乐章演奏的基本框架,什么框架?——清晰有力的结构与温暖抚慰的抒情性(小号撕裂般的咆哮与弦乐对比性的抒情),塞格斯坦对这两个“节点”敏锐的把握力有一定水准,并以此为基点规范出演奏的基本框架,虽第二乐章打击乐器有所失控,但由于背景干净,并不显有误。
第三乐章在大大方方表现音乐基本格局外,也能看出塞格斯坦在处理这样极复杂作品时手法还不够纯熟,我主要指开始阶段,节奏交替转换并不能总是做出圆熟润滑的应力处理,衔接与音乐都显得生硬了些,主题揭示没什么不妥,但演奏的蕴含不够,无论任何作品,“弦外之音”都至关重要,塞格斯坦在表现这个乐章瞬息万变与捉摸不定的情绪上还是差点火候,音乐慢与快的调度缺乏熨贴的入丝入扣的逻辑感。我曾说过,对指挥来讲,相对难的不是放达,而是放达时的控制与对各声部衔接的平衡把握,水平是表现在这个地方的——即尺度与分寸感的拿捏。
后两乐章都一流,第四乐章开声平缓的流动感与抒情表明慢乐章特别为塞格斯坦所擅长,他几乎所有的慢板都以浓郁的表情取胜,末乐章对节奏与声部掌控甚佳,演奏出上佳的复调层次,而推进张弛有度,气运自如,这显然是吃透的结果,这样,作品的味道就层层激发出来,每个声部之间洒脱若等闲的对话和尾声辉煌的效果都给我留下印象,你能在铜管之间、弦乐之间、铜管与弦乐之间二重三重赋格对位所洋溢的欢快情趣中、一瞥塞格斯坦精湛的梳理。
第6号a小调第一乐章的强大,首先来自塞格斯坦清晰清透管弦乐声响中所蕴含的结构张力,而不是大轰大鸣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差别明显,塞格斯坦这样处理的长处在于演奏既不会“走形”,坚硬冷煞的钢铁气息又能让初接触马勒的听者能听的更清楚,我曾经担心二线乐团在演奏这个强大乐章时过于依赖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听过后方觉察弦乐与木管组的表演并未让演奏明显丢失平衡,尽管打击乐的动静还是偏大了些,但也须说明:如果你对作品内容、打击乐器在这里的效用、与塞格斯坦这样“清晰版”演奏模式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是很难取舍也很难避免的问题,在这里过于求全似有失公允,何况塞格斯坦扼准了作品的节奏,又能表现出准确的速度,但在表演第二主题的稀薄与幻思上,他的凝聚感稍显不足。
中间两个乐章塞格斯坦对节奏的调度很个性,虽标新立异却并不显得很突兀,第二乐章几个声部对主题的模仿、分解、包括其间以不同节奏的显身都还落落大方,当然,放在一高的层面看,有乐段速度处理过慢,易造成听感的“断点”,所谓自由速度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容易散掉,不是谁都有霍伦斯坦那样超强的结构功力。
第四乐章是这部曾被马勒标名为《悲剧》的中心乐章,面对这样层层交织、绵密不透、尤如掀天拆地般的庞杂(不仅是庞大)乐章,塞格斯坦与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所交出的“答卷”我到是认可,整个的效果、深度、感染力当然与托马斯·桑德霖、卡拉扬、伯恩斯坦版比较有明显差距,开声小提琴向上的飞旋乐段虽够稳当,还是显得有点实力不够,但它的序奏与呈示部分足够清晰,力度与幅度也不错,不仅具有教科书那样的“引述”作用,也具有相当的欣赏性,大榔槌也恢复了马勒一开始设计的三次,还是能清楚表达“英雄”一次次向命运挑战又一次次被击倒,最终被厄运席卷吞噬的悲剧。
我赞赏塞格斯坦对e小调第7号的掌控力,这还不像他指挥的前两首,细究起来,前两首略有失控处,但在这里他有意识的把控着作品运行与音响走向,第一乐章甚至可以精彩来概括,面对这样千奇百态、变幻纷繁、沈郁孤绝的作品,他把序奏主题与主部的第一二主题演奏的多么清晰明确,织体“崩”的非常紧,而又表现着强韧的撕扯不断的弹性与韧劲,而小号的嘶鸣传递出骇人气息,塞格斯坦以近乎狰狞的音响,清晰无误演奏出马勒孤绝、驰骋、浑凝又带有几分恐惧的音乐想像。
听交响作品,尤其是听布鲁克纳、马勒,动辄就是大牌指挥和一线大乐团,而对几个二线的演奏不屑一顾,并不总是妥当的,塞格斯坦在这里就有超出一般习惯认知与想像的的表演,不认真领悟实属可惜,展开部中间段落(10.10分宗教圣咏氛围这一段),同样以清晰的笔触勾画出憧憬、飞扬、旖旎的回望与高潮,我唯一有点遗憾就是高潮段落整的太过“响动”,包括最后乐章的一丝燥感,客观的说,二线的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整体看还是缺乏一流乐团声部之间的均衡性能,这是实力所在。
中间三个乐章的演奏提供出丰富的管弦乐细节,精准的节奏与凝炼的线条给我不错听感,类似第三乐章A部这样漂亮的句型总能让人愉悦,音乐语言清晰入耳,又毫无赘言,也并不散乱,要知道,马7中间三乐章弄不好很容易“散掉”,包括大提琴与低音贝斯都录得异常清晰,Chandos并非是以录音见长的唱片公司,但对塞格斯坦这套时间跨度较长的《马勒全集》,张张录得不错,音场宽度符合预期,细节录得十分丰满,可见工程师们下了很大力气。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booNY27wSAiNnM2OWbkog?pwd=62y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