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9-2 12:14 编辑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用生命活力和健康度去衡量任何领域都可以,比如录音领域。很明显可以听出EMI传统录音方式在单声道时代已经达到了细节的高度,实际效果可以直接听出,就是把麦克风设置点距离表演发生点远一些。不会因为声音进入麦克风的过载而引起的颗粒化和对细节的音频辉光淹没效应。这样,即便是CD的16bit带宽等级也能有更大的细节感,强过高码录音很多倍。
很显然对比平面摄影领域的艺术作品翻拍方式,最近有很多高清晰的展览现场的书画作品照片,对比以前的印刷翻拍效果,现场高清照片体现了更自然的天然存在感,有书画纸张细节上的自然起伏和绢纸的纤维感,有自然光之下的自然的色彩对比度。如果对印刷行业实际印刷环节的细节有所了解的话,很显然现在的现场直拍方式,对比既往的印刷品时代的翻拍效果更加生动和显得更有细节。由此可以得出,以前那种翻拍的效果标准只是为了上印刷机更容易实现印刷的效果,而其它的真实性原则因手段短板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这种旧时代受到条件限制的记录思想反映在各个领域,录音领域在这里就是个考察对象。EMI的传统最高等级的录音效果也延续到了立体声时代。但EMI的录音师有多个,从效果看不一定都秉承最高等级的风格,这方面也无法去约束。最高等级的细节感现场感的录音效果,并不是追求无脑直接的现场某个坐席的效果,而是在表现更丰富的细节用以展现音乐的自然生动性。尽可能的回避和避免环境混响是入门理解力的基础,也都能从很多录音里听出来。一旦漏出有只能在麦克风设置的点位有一定距离,并且电平有一定宽度才可能实现。这里也有类似书画作品翻拍效果理念的对比,完全是对号入座两大体系的区别。
但任何活动都有商业效果的面向,至少是回收成本的考虑。因此,对受众重放载体介质质量的考虑。就是形成两大记录效果体系的出发点。中低端设备没有细节重放的条件,高等级的记录放到这些低端设备上就会模糊。比如广播电台和收音机的关系就是音频方面的一个例子。印刷领域也一样,以前都是纸面媒介,高端印刷的成本很高也受到历史习惯的影响,以后情况下的高端印刷甚至拍照方式环节也沿用了低端意识的历史惯性。
那么,录音领域也是这样。高端设备被通常认为是一种玩不起的奢侈品,低端习惯也不一定就完全是出于高等级理解力的有意定位在受众媒介的承载力上,更多情况是受人本身的智慧程度限制。按说中国录音唱片都源自正宗的上海EMI中国总部的风格,直到现在国内中唱系的录音方式也是那种现场麦克风有一定距离的录音效果。但是在一些大龄新人录音师手里,就很容易变成柔弱或加了现场环境混响的掉价效果。这些人本身的生活环境就不具备高度文化氛围熏陶只是偶然因素撞大运当了录音室,所以综合审美水平仍然是从自己熟悉的低层次开始发展,而且在缺乏对比竞争压力的大锅饭环境,一些靠撞大运进去混的人永远没可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核心价值不存在的话再贴标签包装也没用反而显得很不诚实。
所以,目前绝大多数的唱片公司,且不说录音环节单说唱片投放环节,很多都是走的声音凝聚的流行音乐加大冲击力缩小细节的录音风格路线,为了市场中低端重放覆盖设备和初哥群体大面积妥协。很多古典录音品牌的高码录音的细节上多是多了,但尤其是高频更能听出都呈现凝聚的杀细节的粗放化效果。大部分都是Hi-Res 高资源的走向,其中也有杀细节杀的最厉害的极简单色封面版,一般的就是大面积的24bit古典数码唱片。不能叫录音,而本质上都是从录音后期搞下来的拷贝唱片。
以后应该出一种强调细节的Classial-Res 古典资源唱片,单纯对应入门高端器材。一般器材的玩家用了没效果不管,最好别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