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6 16:10 编辑
对古典音乐演绎的评价和审美量化标准问题
现在对一些古典音乐演出方面艺术水准的判断标准和方式都比较熟了,挑选出底线之下和之上的艺术家很容易做到。这样就能退出入门以后发现了一片大海洋的那种兴奋和大锅轰的中二阶段。无人提示的话自己摸索几十年最后冲刺五六年都很正常。也可能看到经验以后一辈子都不能理解,或者看到以后经过很多年才能知道有用,然后再自己进入直接体验阶段。
比如对库特马苏,听他的历年版本,感觉他在后期进入了超越了节拍器呆板底线阶段,开始进入了掌握了节奏速度变化作为表现力服务的效果,算是一位过了基本漏洞底线高度的指挥家。特别是对比了早期70年代表现力比较板的的贝五,和十多年后有色彩变化的柴六第三乐章。这样库特马苏,从一开始就比加德纳那种不让人喘气的风格,直接上了今后发展的高度。
但有些小提琴家也有这类问题,但小提琴的难度大好容易出一位演奏家不容易。如果选择听音色的话,那就只能对技法底线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捏鼻子去听不要去注意技法漏洞了。这也是能结合到,一旦某些情况下被突出半点“色彩要素”和不能说清楚的所谓个性要素,那就是潜意识里正在回避核心价值的基本要素,表示存在全面基准线不及格问题。一些商品也是这样操作的,故意把人的视线转移到核心价值之外大玩左道,把不当的焦点无限放起到大一叶障目的效果直接把人扔进坑里不让人了解核心价值。
对指挥家的技法底线问题,节拍器呆板引发的灵动性问题,和有急有缓有板有眼有喘气的自然度问题,健康度方面的力度和正常心脏速度等问题,都是指挥家分类的基本底线条件。如果进一步,能把节拍作为速度变化要素,用到表现乐曲生动性上,那就是艺术等级的起步。如果再进一步,能如此把正常大众的生理平均心脏速度基准把握好,不要搞怪故意放慢加快太多,那就能在细节上更加有钻研。否则没这个基本的基础平台,转过去玩个人速度的音色路线,那就会偏离自然大道的基本丰富性立场,也就必然在走南辕北辙路线了。速度太慢的演绎,是强迫进入某位指挥的个人逻辑空间,远离大自然的规律。速度太快也是类似问题。当然可以百花齐放勇于探索,但要承担失误的后果。
这样看,比如在1950年代的赛尔的速度就比较自然,在当时被业界批为另类,比如卡拉斯就说现在连塞尔都变成指挥家了。但放在现代会被认为是超越时代,以后有时间再仔细听赛尔有什么妙处。同期在市场上的最知名的大指挥家纳佩茨布什的速度就太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