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192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1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5 19:32 编辑
Bruckner8 发表于 2022-10-5 19:18
葱丝和胖葱的老乡。我很喜欢,尤其是勃小协力度秒杀杨天娲Naxox版,巴赫恰空独奏也能体现其技术水平一流 ...

古典艺术的美妙,全都是在很大力度范围里体现的,钢琴琴键的力度几乎无限。和绘画类似,越是超一流的绘画越接近版画线条凝聚的力度,不论国画还是油画都是如此。芭蕾舞看似飘渺美妙,实际上力度之大难以想象。看芭蕾舞现场如果在前排就傻了,软木声咔咔响。

芭蕾舞,大力出奇迹也分是否在艺术轨道里。希拉里属于技术流美感较差,根本不能和音乐水准相提并论,力度有而且比烂的好点勉强算上了。而那些软趴流们更差,本就是业余跨界摸进村儿来玩的,无法达到标准高度。纳索斯老的唱片都是华沙交响,那叫一个业余软趴。因此不能说软趴一族比那些漏洞百出的更差的强就是好的。流行歌都一样,那些缺乏苦练的票友视觉明星进来混的软趴虚无一派,只能靠后台编辑认为加大音量来找补。但不能用脚后跟说力大的就全等于高手,没长大脑的家伙力度越大越等于熊瞎子野猪在玉米地里大肆祸害一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2: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Bruckner8 发表于 2022-10-5 19:18
葱丝和胖葱的老乡(波罗的海三小国相当牛逼,人口质量极高,秘诀在于日耳曼和斯拉夫文明的交汇区,类似于 ...

Baiba Skride比德国本土那些很好的女小提琴家的气场强大多了,可以认为是当世一流小提琴家。一些明星类的专业性都不行比如穆特,其它不入流的等外品都不能进来比。德国本土强的有几个新生代女将只会演奏德奥音乐,有个演奏巴赫巴洛克的,还有个演奏海顿莫扎特为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3
发表于 2022-10-5 23: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
本帖最后由 Bruckner8 于 2022-10-5 23:08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10-5 22:57
Baiba Skride比德国本土那些很好的女小提琴家的气场强大多了,可以认为是当世一流小提琴家。一些明星类的 ...

德国艺术界在战败几十年来长期被英美商业化洗脑,要么走跨界路线比如穆特,要么选择低调深耕(以牺牲气场为代价),导致本土真正有本事的只剩寥寥几个学院派(比如宁峰的老师Weithaas),而学院派天生就偏向曲高和寡的半隐士路线、不是走群众路线的气场强大者。这是美国压制德国的根本思路导致的。所以战败国天生心气不足,好比小儿麻痹症不能站立拉琴的帕尔曼,战败国的土壤只能批量生产穆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3: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现在的教育本身还是手工师傅授徒的古代程度,一点科学工具都没有。以后是不是可以研究以下VR教学的大方向。另外,专家知识系统也是关键的问题。现在一切社会开发主流全都是围绕着卖卖卖去走,跟一大群饿殍似的除了为了吃就是为了吃。还有的砖家鼠目寸光出来嚷嚷,中国教育普及的太大了。中国不是识字班毕业以后就不叫文盲了。识字并不算文化好吧。人类至少要普及大学教育才可以认为脱离了幼儿园阶段,至少要普及博士教育才能进入正常阶段。否则难民一大群,社会来整天为了迎合这些猿人而挑起争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0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二十-大,即将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5: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6 16:10 编辑


对古典音乐演绎的评价和审美量化标准问题

现在对一些古典音乐演出方面艺术水准的判断标准和方式都比较熟了,挑选出底线之下和之上的艺术家很容易做到。这样就能退出入门以后发现了一片大海洋的那种兴奋和大锅轰的中二阶段。无人提示的话自己摸索几十年最后冲刺五六年都很正常。也可能看到经验以后一辈子都不能理解,或者看到以后经过很多年才能知道有用,然后再自己进入直接体验阶段。

比如对库特马苏,听他的历年版本,感觉他在后期进入了超越了节拍器呆板底线阶段,开始进入了掌握了节奏速度变化作为表现力服务的效果,算是一位过了基本漏洞底线高度的指挥家。特别是对比了早期70年代表现力比较板的的贝五,和十多年后有色彩变化的柴六第三乐章。这样库特马苏,从一开始就比加德纳那种不让人喘气的风格,直接上了今后发展的高度。

但有些小提琴家也有这类问题,但小提琴的难度大好容易出一位演奏家不容易。如果选择听音色的话,那就只能对技法底线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捏鼻子去听不要去注意技法漏洞了。这也是能结合到,一旦某些情况下被突出半点“色彩要素”和不能说清楚的所谓个性要素,那就是潜意识里正在回避核心价值的基本要素,表示存在全面基准线不及格问题。一些商品也是这样操作的,故意把人的视线转移到核心价值之外大玩左道,把不当的焦点无限放起到大一叶障目的效果直接把人扔进坑里不让人了解核心价值。

对指挥家的技法底线问题,节拍器呆板引发的灵动性问题,和有急有缓有板有眼有喘气的自然度问题,健康度方面的力度和正常心脏速度等问题,都是指挥家分类的基本底线条件。如果进一步,能把节拍作为速度变化要素,用到表现乐曲生动性上,那就是艺术等级的起步。如果再进一步,能如此把正常大众的生理平均心脏速度基准把握好,不要搞怪故意放慢加快太多,那就能在细节上更加有钻研。否则没这个基本的基础平台,转过去玩个人速度的音色路线,那就会偏离自然大道的基本丰富性立场,也就必然在走南辕北辙路线了。速度太慢的演绎,是强迫进入某位指挥的个人逻辑空间,远离大自然的规律。速度太快也是类似问题。当然可以百花齐放勇于探索,但要承担失误的后果。

这样看,比如在1950年代的赛尔的速度就比较自然,在当时被业界批为另类,比如卡拉斯就说现在连塞尔都变成指挥家了。但放在现代会被认为是超越时代,以后有时间再仔细听赛尔有什么妙处。同期在市场上的最知名的大指挥家纳佩茨布什的速度就太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7
发表于 2022-10-6 15: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jimguo 发表于 2022-10-6 15:39
现在对一些古典音乐演出方面艺术水准的判断标准和方式都比较熟了,挑选出底线之下和之上的艺术家很容易做到 ...

【如果再进一步,能如此把正常大众的生理品滚心脏速度基准把握好,不要搞怪故意放慢加快太多,那就能在细节上更加有钻研。】您说的这点太好了,我深有同感:今年暑期比较了许多版本的马二之后发现,阿巴多80分钟的演绎恰到好处:力度、色彩、细节、流动性全都兼顾到了,动静结合的完美版本:比如克伦佩勒的1962年的录音室名版死在了第四乐章Urlicht只有4分钟太赶了,不给人喘气的压迫感;阿巴多5分钟正好;伯恩斯坦和滕施泰特6甚至7分多种又太慢了,逼得人总是屏住呼吸心脏要停的窒息感(第五乐章合唱部分更明显),相比之下93分钟的优秀版本并非显得拖沓,而恰恰就是您点评的【正常大众的生理品滚心脏速度基准】没有把握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6: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6 16:12 编辑
Bruckner8 发表于 2022-10-6 15:50
【如果再进一步,能如此把正常大众的生理品滚心脏速度基准把握好,不要搞怪故意放慢加快太多,那就能在细 ...

以前不懂,认为百花齐放都可以探索。但最近结合“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个数千年都被推崇的真理,就知晓了问题的关键点。这是出了我执问题,指挥家的个人的理解角度已经和社会和大自然正常的运行节奏脱节了。
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还能有一定高度,这才是任何领域的正确方向和轨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数千年前被发现和推崇的真理,从来都是后人被证明有效的。

生理平均规律是艺术的一个尺度,因为艺术都是人在活动,通过反映人的规律形成痕迹,再传达给人去感受。因此,在艺术领域的自然,就是人类整体的平均正常动态规律。

在这里面有量化标准和要素角度,不存在不可知论的任何生存空间。凡是提出不可知和个性化不可比较的说法,指标上都是在走反智的左道旁门,一般人肯定自己都不知道是被潜意识操纵下正在回避问题的核心价值要素。这也是一种对典型问题的量化判断标准。因为宇宙世界是要素构成的,那就全都有要素把握的可能。

指挥家本身就是最容易进入典型掉坑的文青,不小心就很容易进入孤芳自赏的轨道。特别是唱片业不发达的1950年代那批指挥家,有很多人都在探索各种和正常自然情况不一样的表现路线。但有奋斗就会有牺牲。
阿巴多的知识基础和厚度在指挥家里无人可比,对演奏人员歌唱家的指导也具有研究员以上的高度,乐团大家都心服口服,能在阿巴多组织的曲目排练里得到很大的提高那就是一种职业和事业上的发展机会。因为越是高端的乐团就越对指挥家的敏感度有更强的响应和对应,就好比一个对演奏家面对最敏感的乐器是同样效果。这样的话,乐团就不可能主动来为指挥家的不足给与弥补,问题是那么多人谁来指挥大家共同理解如何弥补呢。没这个逻辑可能。只能去都听指挥家在排练中对演奏细节上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细节的调整。

因此,指挥家的总体水平,那就是看个人基础 的宽度和厚度了。如果本身是个音乐界的商业匠人应付差事只是个讲师的水平,那效果就会一团糟。对很多前来参演的歌唱家也不能指导达到整合和谐的效果,那就基本上属于联欢会水平了。效果就是给大家听个乐子就算完成任务,有很多国内音乐厅的听众一回家就发牢骚,感觉简直乱弹琴被践踏了票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9
发表于 2022-10-6 17: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本帖最后由 Bruckner8 于 2022-10-6 17:26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10-6 16:09
以前不懂,认为百花齐放都可以探索。但最近结合“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个数千年都被推崇的真理,就知晓 ...

阿巴多的【大道至简,道法自然】风格理念,尤其适用于马勒交响曲这类有更大的空间感(之大之放松空前绝后)的作品有最大的用武之地(这也是卢塞恩时代主打马勒的原因)。而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3B纯德奥紧凑感(希尔伯特态空间比马勒小)的作品,就显得有些失去了如臂使指的用武之地,体现在阿巴多的3B交响乐演绎只能算是优质(一流演绎,良心唱片,绝对能值回票价),但是不足以和旺德等德奥指挥专家大师争夺顶尖版本。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类似于广义相对论里物质和时空相互影响的【度规】问题:马勒好比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导致的弯曲时空(爱因斯坦场方程),3B偏向于狭义相对论固定度规(光速不变,洛伦兹变换)时空,而所谓【固定节拍器】则类似牛顿力学里的绝对时空(伽利略变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7: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6 17:45 编辑

紧凑感本身就是一种大众走向,摇滚乐更紧凑,如何选择评价标准也是个问题。
阿巴多是深挖艺术性,去掉火气才能体现细节。因为文化本身的特质就是文雅。其它五大三粗角度的因素不可能同时被搞进来。古典音乐作品肯定不可能全都放在同一个平面进行拉平,本身就存在差异性。

在艺术上对大道至简看如何理解了,肯定不是上来就非常简陋也敢大言不惭叫大道至简。艺术的层次高度,是经历了全面把握之后,去掉火气注重细节的一种不注意就看不到的淡然的感觉。很多角度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些信息即便接受到了也感觉不到。这在专业里是很正常和自然的,对熟悉专业的人而言,专业的复杂性一眼就能看透,但对外行来说拼命看了也不明白。比如各种非本专业和等级的课本和考试卷,字全都认识,但内容就是不懂,这很正常。因为本身就不是这个专业的程度,再看也不懂。复杂如果是形而下为器的角度,那还是越是大众的走向就越热闹。但形而上为道,一定是虚无缥缈的那种对形而下外观的消除方式的的简约。但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反而是艺术信息量最大化的。

这些个人对自然客观理解上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下出自己的结论,把自己设定为不存在的面对自然的定位更合适。通过在一个领域里进阶的理解和发现,找出一些理解的脉络方向才是基本观察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7: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6 18:17 编辑

普鲁士人本身就是后起群体,当年的北方日耳曼普鲁士首领腓特烈,在海顿莫扎特时代,被第一日不落帝国的奥地利王后特蕾莎称为无耻的强盗和小偷。紧紧张张的工匠等级和日本人类似。布鲁克纳除了具有日耳曼人的紧凑习性,还有教徒唯唯诺诺的习惯。一旦遭到与时代落伍半个世纪的勃拉姆斯脑残铁粉们的群起舆论攻击和谩骂他这位瓦格纳系的作曲家,就因此感到十分困惑。有时候面对一些人的指责也会退让,赶紧废弃原来曲目的安排,甚至废掉一些乐章重写。所以,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就是他自己生活经历和心境的写照。布鲁克纳不知道东方有句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以为道。傻笑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谓布鲁克纳交响曲在结构上的云状音群结构,这就是一种布鲁克纳的生活经历。一开始有了美好的愿望,然后越来越美。但总是突然遭遇到外来的打击,然后变得失望。美好愿望逐渐长翅膀飞走消失了。
他在给国王写了祝贺的交响曲第八以后,国王问他要什么奖励,他却说能不能请国王让那些报纸上的人不要再骂他了。潜意识都是存在的,很多时候都是潜藏着直接着操纵人的行为。布鲁克纳的潜意识就是生活遭遇和他对遭遇的一些应对方式,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直接提现到交响曲里了。

越是不知道我执和审视我执的人,越容易受到潜意识操纵的影响。这叫执迷不悟和执着,也就是掉坑以后并不知道本蛙就在井里活着呢。这也能说是一种心理情结,但西方心理学还是比较浅薄和初级。不如东方内观层次更具有深刻认识高度。三藏法师从印度取回来的经书主要就是为识论,是揭开人的认识规律和层次规律和原理的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2
发表于 2022-10-6 22: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本帖最后由 Bruckner8 于 2022-10-6 23:45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10-6 17:29
紧凑感本身就是一种大众走向,摇滚乐更紧凑,如何选择评价标准也是个问题。
阿巴多是深挖艺术性,去掉火气 ...

【艺术的层次高度,是经历了全面把握之后,去掉火气注重细节的一种不注意就看不到的淡然的感觉。】我大概明白了您的意思:阿巴多罗马贝交想要诠释一种自然主义风格的贝多芬——从这套DVD每一场演出之前配乐用的《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动机,阿巴多的用心已经昭然若揭:其实罗马现场前一年阿巴多刚出了录音室版贝交全集,那套有点着了客观冷峻“本真主义”的魔,本来试图纠正富特以来几十年贝交演绎“弹性速度、慢而深刻、纪念碑走向”的滥觞窠臼我执,结果用力过猛有些矫枉过正,反而有陷入另一极端我执(客观主义过重,缺乏温度)不自然的危险,好在阿巴多大师很快意识到并在后一年的罗马现场及时纠偏。许多人站在富特卡拉扬伯恩斯坦演绎风格的我执角度,批评阿巴多罗马贝交缺乏力度和激情、软趴趴、过于平淡,其实不是阿巴多的缺陷,而是听者没有注意并感同深受【去掉火气注重细节的一种不注意就看不到的淡然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23: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大人和小孩的思维行为也是有差别的。观察有助于进步,识别也依靠基础。升学和工作等级提升难度都很大。但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时间,会拉开人自己选择的等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各种人的行为做出过总结。茫茫人海智慧稀有,一般社会上都是学生人数多于老师人数,好学生的人数也偏向于少数。全都加起来社会上也是这个情况。所以智慧稀有。另外,人的总数再多也多不过生物的总数,单纯的昆虫的数量就极其庞大。而人类进化也是通过艰苦努力适应环境并且积累下来带有一点点的进化,如果一开始就躺了失去对社会进化的平均值那就算基本完戏,很多思想和行为都会沉沦很直接的就是个智商低于实际年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4
发表于 2022-10-7 0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
本帖最后由 Bruckner8 于 2022-10-7 09:36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10-6 17:58
普鲁士人本身就是后起群体,当年的北方日耳曼普鲁士首领腓特烈,在海顿莫扎特时代,被第一日不落帝国的奥地 ...

贝多芬出生于波恩(2000多年历史名城,前西德首都,文化底蕴深厚),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汉萨同盟自由市,先进文化地域),他俩成年之后都去了奥地利(后来的奥匈)帝国首都(前哈布斯堡王朝心脏)维也纳发展,和北方野蛮普鲁士几乎没有关系,音乐作品也没有受到丝毫普鲁士粗鲁军阀丛林法则的负面影响。普鲁士几乎没有诞生过超一流甚至有名的作曲家,德奥音乐的灵魂始终在奥匈帝国(尤其维也纳),还有南德巴伐利亚和莱茵河畔——这两处全部不是普鲁士的发家地,俾斯麦打赢了普法战争之后才以松散邦联制的形式并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贵族出身的俾斯麦是普鲁士帝国唯一的明白人:普奥战争之后他力排众议反对逼迫奥地利割地(此战之后诞生了奥匈帝国),普法战争胜利后拗不过那群吃相难看的短视普鲁士高层、违背大局观本心让法国受辱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后来第二帝国四面受敌埋下了地缘政治的核弹(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让法德两国达成了"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共识,所以现在欧盟的主心骨就是法德联盟)。俾斯麦死后德国的家底迅速被那群普鲁士辫子垃圾赌徒输了个精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5
发表于 2022-10-7 10: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jimguo 发表于 2022-3-6 16:05
最近硬盘容量土豪了补了好多sacd,大牌录音公司的主要包子基本下到。夜里听了一下,电的状态安静了以后,二 ...

是的,最近不着么用空调和电风扇了,白天的干扰好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0: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7 10:43 编辑
Bruckner8 发表于 2022-10-7 09:03
贝多芬出生于波恩(2000多年历史名城,前西德首都,文化底蕴深厚),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汉萨同盟自由市 ...

奥地利本土没产生太猛的作曲家,说明民风还是有一定偏重的。沾着一点就有影响。欧洲一共没多大多一点地方,人员交流起来很容易,地理隔断效应比中国南北方甚至境外的差距小的多。尽管如此,但例如金国也出过元好问这样的大词人。国王对民风的直接影响也限于非艺术群体,艺术家只是一种浓淡方面的侧重。贝多芬的时代不服务于宫廷,就比海顿莫扎特更加贴近往后之外的群体。超猛扬威风格体现在交响曲方面,但贝多芬的四重奏是另外一种浓浓和声味的最正宗的四重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0: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michael_zq_wu 发表于 2022-10-7 10:15
是的,最近不着么用空调和电风扇了,白天的干扰好很多。

交流电直接串扰,和间接电磁串扰可能都有。后半夜声音变好效应确实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8
发表于 2022-10-7 10: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
jimguo 发表于 2022-10-7 10:27
奥地利本土没产生太猛的作曲家,说明民风还是有一定偏重的。沾着一点就有影响。欧洲一共没多大多一点地方 ...

是的,奥地利维也纳类似清华北大,虽然清北最牛逼的人才几乎都不是北京生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主要是风格倾向问题,不一定就有很直接的联系。像卡大就是奥地利人,但风格比较偏普鲁士。而作曲家范畴里瓦格纳的猛,体现在面向未来的一种创新精进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0
发表于 2022-10-7 1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jimguo 发表于 2022-10-7 11:04
主要是风格倾向问题,不一定就有很直接的联系。像卡大就是奥地利人,但风格比较偏普鲁士。而作曲家范畴里瓦 ...

我近期最大的认知升级,就是洞察到多样风格之间并非平权、毫无可比性,而是在更高视角更深层造物逻辑上,有着高低之分(突破口就是伯恩斯坦93分钟和阿巴多80分钟卢塞恩马二,两种完全不同风格艺术层次的可比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6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