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19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也可以设定标准来比较,哪怕偏重一边。或者看有什么明显的缺陷。不可比,属于不可知论,意义不大。

也有把各项因素综合起来比较艺术层次的,这个最靠谱。和咖啡都类似,罗布斯塔大豆总是粗旷的。阿拉比卡小豆比较细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2
发表于 2022-10-7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jimguo 发表于 2022-10-7 10:29
交流电直接串扰,和间接电磁串扰可能都有。后半夜声音变好效应确实存在。

是的,晚上十点后,电磁干扰明显小很多,加上外界的噪音降低。 听音效果会好很多。 尤其作为后级使用时,电流本底噪音会小很多。

我有电源滤波器,但是一般功放是不建议加前级滤波的,会影响音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michael_zq_wu 发表于 2022-10-7 11:40
是的,晚上十点后,电磁干扰明显小很多,加上外界的噪音降低。 听音效果会好很多。 尤其作为后级使用时, ...

墙插,也许是为了消除空间电磁串扰,墙体具有一定电场屏蔽效应。单独拉插线板。可以隔绝一些电器插头之间的电磁串扰进入音响系统。不同电器共用同一个插线板的干扰最明显。
最好就是单独拉电源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7 12:13 编辑

有些老版本的小众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可以听听看。

https://pan.baidu.com

/s/1miPu77y#list/path=%2F
/s/1kUFCSlh#list/path=%2F

www.xiaobaipan.com
/file-2591328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2: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0-7 12:24 编辑

塞隆尼斯·蒙克(斯费尔)Thelonious Monk, 1917–1982。美国爵士乐作曲家、钢琴家。博普爵士乐创始人之一,极大促进了冷爵士乐的发展。主要作品有《Live at the Jazz Workshop: Complete》
蒙克的作品具有和声进行不同寻常、采用不和谐音、节奏和即兴演奏复杂的特点。他的《午夜圆舞曲》、《忧郁的修道士》、《恢复正常》以及《露比,我亲爱的》等多部作品,已成为爵士乐经典之作。
蒙克生于北卡罗来纳州落基山,在纽约长大。六岁就会弹奏钢琴。20世纪40年代早期,蒙克、迪吉·格莱斯彼、查理·帕克等黑人音乐家纷纷举办爵士乐即兴演奏音乐会,从而促进了博普爵士乐的发展。很多评论家、音乐家觉得蒙克的音乐难以理解,致使蒙克很难找到工作。直到50年代晚期,蒙克的才华方被认可。

附:高码流行
/s/1dDI2WKh#list/path=%2F

喜者自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6
发表于 2022-10-7 13: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
本帖最后由 Bruckner8 于 2022-10-7 13:15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10-7 11:35
也可以设定标准来比较,哪怕偏重一边。或者看有什么明显的缺陷。不可比,属于不可知论,意义不大。

也有 ...

咖啡的杯品和果位,与古典音乐几乎可以严格精确对应:速溶全是垃圾,尤其是木头味重、喝了睡不着觉的罗布斯塔低级品种(雀巢金牌速溶用了阿拉卡比和罗布斯塔1:1的配比,算是速溶垃圾里面口感稍微好一些的),类似于简易包装零食级别的微波炉食品;速溶之上是垃圾星巴克、瑞幸等廉价品种,类似咖啡里的路边摊和大排档;手冲精品咖啡也有高低之分,我更偏爱轻度烘焙、大自然果味丰富、有发酵度(根据发酵度由低到高:大致遵循从花香到酒香、从清甜到熟透水果味的走向)和细腻酸度的阿巴多风格咖啡,不喜欢重度烘培、苦味重、无自然细腻丰富酸度的卡拉扬和伯恩斯坦风格咖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3: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是滴。速溶相当于卷烟,给白领上班奴们当兴奋剂用的,相当于流行歌。把手磨咖啡最后的咖啡因咖啡渣都熬进去。正常咖啡豆泡三遍就ok,咖啡因和涩辣不良口感都还在咖啡渣里直接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有个叫爵士咖啡的爵士乐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2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布鲁诺瓦尔特1947年指挥录音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女高音贝拉,女低音费丽尔,等主唱。
从中可以听出瓦尔特在指挥上速度变化的自由度之大。尤其是第四乐章,大有吉普赛俄罗斯那种胡旋舞演奏法的劲头。
当然,这个二战后初期的时期,还带有很多古代交响乐团的过度自由色彩。演奏员的个性化比较宽泛,还没到托斯卡尼尼整合性演奏指挥思想大遍及的时代,不大讲究效果的整合性。
但是,到了立体声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很多节拍器指挥家,又把乐队演奏的整合性问题搞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应该是市场过度发达,突然出现的立体声音响器材大爆棚,给了社会极大的冲击,现在去听1950年代后半当年的RCA水星古典录音都会觉得保真度超强。很多人都成为发烧器材迷,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音乐厅的大发展,很多指挥家都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也造成一些想在指挥台上跃跃欲试的音乐人当了指挥,于是乎很多以前没机会的人突然有了机会但是基础跟不上,就必然造成基本指挥效果上漏洞百出现象的存在。

Beethoven - Symphony 9 (Baillie, Ferrier, Nash, Parsons, LPO &Ch, Walter 1947)
73c079188e43728ac6d04d012a6b13f6eba02e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0
发表于 2022-10-7 22: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崇文
jimguo 发表于 2022-10-7 11:59
有些老版本的小众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可以听听看。

https://pan.baidu.com

不少名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2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对一些小众录音感兴趣,说明一个人很有头脑。

物品其实都是可以触碰的东西,包括信息文件也算物品。但是靠什么来选择和使用物品,那就是形而上为道的智商角度了。
高等级的关心和理解的是文化高度。对一些很简单的物质问题不会有什么理解障碍和迷茫一辈子出不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9 00: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超越大众喜好,是起码的入门特征。随大流大锅轰甚至比大众都不敢做的还要差,那就等于没长自己的头脑。这样n多人都是同样一个模子活着,都抄袭重复着前面的那些思维和话语混社会,等于前后这一串生物谁都没在活,也就是播放着死循环的单细胞节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3
发表于 2022-10-9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jimguo 发表于 2022-10-7 11:59
有些老版本的小众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可以听听看。

https://pan.baidu.com

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老版本小众录音里面,最牛逼的是Aeolian(风神)四重奏组的演绎,几乎是独一档的水准(不敢发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9 12: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新发现的东西必然有感觉兴奋时期。好酒需要沉淀,什么时候忘了再拿出来才算合适的认知时间点。

所以基础教育为什么是基础,和前面的情况一致。当时做的大量全面认知,等沉淀下去以后总会有基础效应的。可以对任何事物的理解有潜意识的基础,随时可以拿出来作为基础建设上层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5
发表于 2022-10-9 13: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jimguo 发表于 2022-10-9 12:59
新发现的东西必然有感觉兴奋时期。好酒需要沉淀,什么时候忘了再拿出来才算合适的认知时间点。

所以基础 ...

我的那个主帖里今天更新的几个都是去年和今年春天之前的发现,已经沉淀了一年半载有余,重新又从移动硬盘里找出来重听的体验(下载聆听,对比之后从电脑里删除,半年之后又从硬盘里请回来的,经过好几轮杯品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1: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死的,内在的人的世界是活的。现在的教育体系教的都是为了吃饭的外在的习惯,有一种学好就能用好的情况。但内在的人的习惯,需要花费大量正确方式下的时间养成,符合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建立规律。同时还要和既有的潜意识作斗争,经年累月才能沉淀下来一些智慧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21: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乡村经典……



美国乡村音乐巨星
吉姆·里夫斯 - Jim Reeves  1923-1964




Jim Reeves的歌声,就好像在晚间灯光下缓慢旋转播放的黑胶唱片里流淌着的旋律。可谓慢速平克劳斯比。

吉姆·里夫斯 Jim Reeves,缓慢磁性的男中音在柔和的弦乐伴奏中弥散,至今,还在世界各地回响。他是美国排行榜上的风云人物,对美国乡村音乐国际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声音充满磁性与温情,被称为“世界最美的男声”。他那与众不同的温柔和醉人的乡村风格令他成为一位超级明星,同时又赢得了“吉姆绅士”的外号。

Jim Reeves是在1955年到1969年的时代,一直出现在乡村和流行排行榜上的当红明星。他本来擅长演唱硬派乡村歌曲,1953年的一曲“Mexican Joe”曾位列榜首。但后来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迷醉哼唱风格的歌喉。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里夫斯唱出众多有份量的热门曲及乡村经典:比如《Four Walls》(1957且登榜首8周),《Anna Marie》(1958),《Blue Boy》(1958第二位),《Billy Bayou》(1959年榜首5周),《He’ll Have to Go》(1960年榜首14周),《Adios Amigo》(1962年第2位)《Welcome to My World》(1964年第2位),《I Guess I’m Crazy》(1964年榜首7周)。

一首《难以忘怀》,是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罗马假日》的主题曲。
听到这种声音会有一种钢琴的质感,如同黑白胶片总是会有一种情怀。
充满磁性与温情,柔和浪漫,让人一听就喜欢的歌声,经典怀旧。
今夜,独自一人聆听缱绻在往日的时光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欣赏古典音乐,一开始肯定都是猎奇阶段。然后追求奥运精神,什么都是更的好。

但道理上,就事论事反而不容易对一件事和一个领域有深刻的认识。

如果跳出古典音乐的圈子。也用同样类似光谱分析化学元素构成的要素剖析和对比法,去认识流行音乐之外的其它类型的音乐,就能反过来对一个领域有更加清楚的认知。

…………后面还有继续讨论的即时手打内容。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1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1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6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