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86|回复: 30

深夜听Glenn Gould的莫扎特时一点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最近热得不行,公寓空调不给力,晚上睡不好,听一张碟安安心。说一点形而上的东西。

碟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GG的。

sony新一版的录音,但是和老一版的是一样的。

一般认为莫扎特奏鸣曲弹得好的版本不少,Kempff,Brendel,还有内田光子。很少有人提及GG的版本,因为他的莫扎特有点“奇怪”。莫扎特的奏鸣曲一般都是热情洋溢,充满色彩的,想要弹得另类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莫扎特是写纯粹音乐的,很少本身赋予的意象就很好,奏鸣曲就更是纯粹。(相比之下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帮人动不动就描写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场景)不能用外部感情和共鸣来驱动音符,这样的曲子更能考验演奏者的功底。

不得不说,无论是Kempff还是Brendel,这一点做的要比内田光子要好。内田的莫扎特加入了太多自己的感情,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是那么纯粹了。很多人认为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最好的版本,我觉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首先,太快了,就像她所有奏鸣曲一样,都很快。莫扎特时期的钢琴声音和现在有点不一样,有兴趣可以去听一听,那个声音,如果像内田光子一样弹得飞快,其实是不好听的,会有些噪,让人不安。

再说GG,这一套奏鸣曲大部分曲子我都听了好几遍,但是今晚听得K311尤其认真,K311也是我所有莫扎特奏鸣曲里最喜欢的之一,第一乐章是大爱啊!我发现GG的音色是上述几个人里最好的。他就像一个娴熟的工匠在精雕细琢每一个音符,夸张一点说,每一个音符上都有金色的光泽。之前拉三的那个帖子里说过,我喜欢那种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感觉。这里GG就是这样,嘴上哼着小调,把每一个音符打磨。借用一下白居易的诗句,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细腻到了极致。

很多人诟病GG的莫扎特太慢,太不“莫扎特”了。确实,他对节奏加入了自己的控制,此外他还大量省略了重复部分。而且,他的莫扎特确实有点慢。这些我觉得可以是评论家挑剔的对象,但是都不能算是一种不好,一种对音乐的破坏。GG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了雕琢音符上,但是丝毫没有让感情影响整个曲子。通俗一点说就是把爱灌输在弹奏本身,怎样触键,怎样用踏板,但是曲子是完好无损的。

有人会说尼玛K331第三乐章的土耳其弹得如此之慢,让人一听都怀疑是不是土耳其了。确实这是整个莫扎特里最另类的一部分了,但是慢归慢,节奏没变。GG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死理性派,他的巴赫平均律弹得那叫一个冷冰冰,那叫一个不带人间烟火。他把这种感觉也放在了土耳其上,个人觉得这也是对原著每一个音符的嫉妒尊重。大四的时候我的一个基友撸土耳其的时候那叫一个爽快,高潮迭起,左手很是大力,踏板也舍不得送,他沉浸在各种声音的海洋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他把原著忘了,跟撸肖练一个样子。说个不恰当的类比,这就跟当着父亲的面乱搞他的女儿一样,如果莫扎特在世,你让他怎么想。肯定气死了。

感情这个东西吧,没有不行,音乐没有情调,但是感情泛滥了又是另一个极端,淹没了作者的本意。就像一个女人,素颜可能没有风情,但是妆化的太浓了,就认不出来是谁了。当然每个演奏家对于作者的意图都有自己的揣测,可能人和人之间会有不同,但是基本的共识还是有的。我个人喜欢女孩子素一点,这同样影响到我听曲子。对于肖邦贝多芬感情充沛的作品,澎湃没什么过分的,但是如果把巴赫搞得浓妆艳抹,那一定就是亵渎神灵。

码了这么多字,希望各位大牛前辈明白小弟的意思。我的一点拙见。也希望大家多多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发表于 2014-8-28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怎么说呢,莫扎特时代的那些钢琴,是必须弹得非常非常快的,否则音就连续不起来。
另外,小莫的钢琴曲大多为了教学生而写,而那些学生又大多贵族的女儿,所以你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9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同意1楼,莫扎特那个年代的作品本来就快,如果要是尊重原谱的话应该弹快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引用第1楼lafael于2014-08-28 23:26发表的 :
怎么说呢,莫扎特时代的那些钢琴,是必须弹得非常非常快的,否则音就连续不起来。
另外,小莫的钢琴曲大多为了教学生而写,而那些学生又大多贵族的女儿,所以你懂的
维基确认了一下,巴赫时代主要是羽管键琴,后来出了击弦键琴。这两者同为宫廷所喜爱。后来发声部改成了小锤,这也是发生在莫扎特时期。那时候踏板已经应用。不过混响时间短,确实不利于太慢的演奏,但是貌似也不是说一定要弹得飞快啊。
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维基百科引文:

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

十八世纪后期,钢琴的制造越来越多。希尔伯曼的学生斯泰因(Johann Andreas Stein,1728-1792)在德国奥格斯堡开始了钢琴的制作。斯泰因钢琴有一个后向的击槌,比起现代钢琴,对触键力度非常敏感。莫扎特于1777年访问奥格斯堡,并且试奏了斯泰因的钢琴(当时斯泰因钢琴取消了克利斯托弗利钢琴的擒纵机构(escapement)),后来在写给父亲的信里,莫扎特称赞斯泰因钢琴的音质均衡,制造工艺精湛,但是也指出缺少擒纵机构。斯泰因之后进行了改进,发明了Prellmechanik击弦机,加入了擒纵机构,完善了延音踏板。斯泰因的女儿Nannette Streicher和女婿Johann Andreas Streicher在维也纳继续钢琴制造的生意,他们是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拥有一台Streicher钢琴。同一时期在维也纳还有其他钢琴制造师,包括Anton Walter,他制造的钢琴的音量比Streicher钢琴大一些。Walter是莫扎特的朋友,莫扎特在1781时购买了一台Walter钢琴。还有Conrad Graf(1782-1851),他制造了贝多芬最后使用的钢琴,同时开设了维也纳第一个批量制造钢琴的企业。这些在德语国家发展的钢琴称为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除了三角式,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还有方形钢琴(square piano)。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使用木质框架,每个音有两根琴弦,击槌外有皮革包裹,琴键的白键和黑键的颜色和现代钢琴相反,声音比现代钢琴要弱,对比清晰,混响时间短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9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快让你基友去练Volodos改的土耳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古尔德跟那帮子古乐派比,真算不上什么理性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引用第4楼早期于2014-08-29 04:15发表的 :
快让你基友去练Volodos改的土耳其
我去,那可是王羽佳的早期标签啊,太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引用第5楼若望于2014-08-29 07:53发表的 :
古尔德跟那帮子古乐派比,真算不上什么理性派.
不懂那是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3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宝鸡市
你那个比喻真是很不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3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GG录的一些莫钢奏唱片有些是为了玩的,听听他萨尔茨堡的现场就晓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莫钢奏的全集我只有内田光子和古尔德的。古尔德的后买,听过之后就不太想去听内田光子的了,觉得太淡。内田是很好很标准的教科书,古尔德的一般学不来。我没有研究过音乐理论上的东西,只是简单地听,听听感觉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引用第10楼sg_karajan于2014-09-03 10:26发表的 :
莫钢奏的全集我只有内田光子和古尔德的。古尔德的后买,听过之后就不太想去听内田光子的了,觉得太淡。内田是很好很标准的教科书,古尔德的一般学不来。我没有研究过音乐理论上的东西,只是简单地听,听听感觉而已。
Gulda的莫奏也是极棒的。不比gould的差,值得一撸。[s: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贵州省贵阳市
许多朋友有点过度解读了。

古尔德搁在现在,应该说是个能用脑CT照出点问题来的神经病。而在那个年代,古尔德是个美国文化的象征,是跟随着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德士古加油站和好莱坞电影一起,作为新世界的象征传遍全世界的。

作为现象,古尔德的出现有着时代的烙印,用他那封闭、焦虑、紧张的方式,给巴赫的作品做了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未必正确的,确是唯一。我们不要忘记,古尔德性格孤僻,终身未婚,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很难说当时的世俗观念会给他什么样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很难不会被表现在他的作品上。

最早在大陆炒热古尔德,还是1993年香港和台湾的几本音乐杂志,而在大陆相对宅中的音响发烧圈里,对古尔德的态度,被当作了一种“新烧”、“老烧”的分水岭,就像当年热炒LS 3/5A音箱一样,一个人或一个物被当作了浅薄的群体标签。这些幼稚的文字,在15年前的《家庭影院技术》和《高保真音响》杂志上比比皆是。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古尔德的独特演奏方式已经绝迹了,甚至没有任何音乐家试图去尝试类似的演绎法,恐怕只有性格同样孤僻怪异的波格莱利奇,在后期的几张肖邦才能看到一些类似的踪迹。在专业领域的无人问津,已经能说明很多事情了。

演绎莫扎特,波利尼和佩拉雅同样很不错,除非你想偶尔尝试一下辣椒口味的橘子软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引用第12楼hyperma于2014-09-04 10:01发表的 :
许多朋友有点过度解读了。

古尔德搁在现在,应该说是个能用脑CT照出点问题来的神经病。而在那个年代,古尔德是个美国文化的象征,是跟随着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德士古加油站和好莱坞电影一起,作为新世界的象征传遍全世界的。

作为现象,古尔德的出现有着时代的烙印,用他那封闭、焦虑、紧张的方式,给巴赫的作品做了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未必正确的,确是唯一。我们不要忘记,古尔德性格孤僻,终身未婚,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很难说当时的世俗观念会给他什么样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很难不会被表现在他的作品上。
.......
他就是个,用现在的标准,技术宅嘛,而且充满怪癖。不喜欢social,不喜欢演奏会,十分喜欢录音,而且都是晚上开始录,一直到凌晨。天才和癫狂之间也就一线之差,而且他的天才在我看来不在音乐性上。上天造人也算公平,给人某一种天赋,一般会剥夺另一部分正常的品性。其实他也没那么奇葩了,人家还长期在电台工作呢。自闭症是有点,但是算不上什么神经病吧。如果这也算,那虐猫狂人薛定谔一定是个死变态,哈哈。不是所有演奏者都想Rubenstein那样琴弹得好,social玩得好。阿根廷女王不爱social,霍爷爷脾气巨大,现在还有个叫郎朗的喜欢用二十一三体综合症那样白痴的表情表现感情[s:2]。
他也不是死后才出名的吧,1982年的时候他的唱片已经卖了125万张了,这个数字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专注录音几十年。而且,人家是加拿大人,加拿大的亚文化跟美国主流还不太一样,加拿大就是个装逼的小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引用第12楼hyperma于2014-09-04 10:01发表的 :
许多朋友有点过度解读了。

古尔德搁在现在,应该说是个能用脑CT照出点问题来的神经病。而在那个年代,古尔德是个美国文化的象征,是跟随着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德士古加油站和好莱坞电影一起,作为新世界的象征传遍全世界的。

作为现象,古尔德的出现有着时代的烙印,用他那封闭、焦虑、紧张的方式,给巴赫的作品做了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未必正确的,确是唯一。我们不要忘记,古尔德性格孤僻,终身未婚,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很难说当时的世俗观念会给他什么样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很难不会被表现在他的作品上。
.......
“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

这个话真的,说得有点不讲道理了=。=

这么看吧,据维基百科,古尔德从55年到82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给他出了62张专辑,许多唱片还多次再版,唱片公司不是慈善机构,都是来赚钱的,我真的很难想象,一个生前都不出名的人会有唱片公司愿意给他出那么多唱片,甚至我觉得,唱片公司愿意出片,看的第一点是名气,第二点才是所谓的“好”与“不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同意,其实他宣布不再参与现场演出,专注录音的时候,已经是非常知名的演奏家,起码当时CBS的哥德堡肯定是影响甚大的录音。而且他宣布之后,确实有遭到当时主流乐界的不认同和不理解= =不过,他的技巧以及对巴赫的诠释,起码都是受到认可的。绝对不算是死后出名的无名钢琴家= =而且他的广播录音亦颇有影响力。

至于个人问题...其实...那个年代的美国音乐家...尤其是作为主流的爵士音乐家...有(生活、精神、等等)问题的其实很多...

PS:即使有踏板,其实大键琴(如果特指击弦也可以)...无论怎么说...都是偏快的(音色始终是那种特点)= =至于是不是飞快...其实...你好难划分区间...但快是很明显的特征= =

PSS:这个版本的莫扎特,我以前亦一度很喜欢,因为,听起来真的很舒服、很好听,感觉上颇为有趣味、令人愉快。不过后来始终觉得...有点慢...

PSSS:小道消息...其实...佩拉西亚一边指挥一边演奏(ASMF)的时候...我听过2次...都无专注演奏好= =乐团感觉亦不算亮眼...23333

PSSSS:其实...我觉得...当年的CBS真是十分好人的唱片公司...例如Stan Getz...60s,在Verve(当时属于MGM)的时候简直风生水起、Creed Taylor制作的数张唱片基本全部成为爵士乐史上的经典...70s转到CBS,录了仅仅数张...而且一张差过一张...最后2张可以说差到(兼无名)贴地...我是CBS一定忍不了23333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从我那些科班朋友讲述看,古尔德一直是大家的热门话题。喜欢认可与否不一定,但一直热门。怎么能说“在专业领域的无人问津,已经能说明很多事情了”?另外,听了那么多版本,再去听古尔德,仍然喜欢——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引用第14楼homesick于2014-09-04 23:34发表的 :

“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

这个话真的,说得有点不讲道理了=。=

.......

我的猜测是影响力应该是有范围的,加拿大甚至整个北美,确实在这方面的人才乏善可陈。
头些年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入了一个关于古尔德的老群,从ebay买了几张老古董的唱片,其中就有他跟伯恩斯坦录的那套贝多芬,还有一张花花绿绿的勋伯格,原盘已经不行了,听不出啥来了,勋伯格那张是。这两张碟后来都录在索尼的那套全集里了。群里的人也在翻墙找古尔德过去50-70年代末,音乐类杂志的报道,挺令人失望的,除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杂志提及过他,还有就是英国的BBC、Punch、在70年代末了,这可能跟我们搜索的范围有关,如果在滚石、新音乐速递这样的杂志过刊里寻找,也是类似当年的古尔达因为名字拼写相近,而被多次提及。
至于唱片销量的数据,不知道谁能帮我找一下,我也很想收集一下。印象中只有伯恩斯坦合作的贝多芬、哥德堡是大卖,而且多次制版,平均律好像卖得很惨,韦伯那张据说数量还行,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5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只要好听就行了,何必追求忠实呢?有个性的东西让人耳目一新。阿劳的宽厚版肖邦也是俺的最爱。王铎临二王的法帖临出了自己的味道,比忠实的临书有趣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5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引用第12楼hyperma于2014-09-04 10:01发表的 :
许多朋友有点过度解读了。

古尔德搁在现在,应该说是个能用脑CT照出点问题来的神经病。而在那个年代,古尔德是个美国文化的象征,是跟随着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德士古加油站和好莱坞电影一起,作为新世界的象征传遍全世界的。

作为现象,古尔德的出现有着时代的烙印,用他那封闭、焦虑、紧张的方式,给巴赫的作品做了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未必正确的,确是唯一。我们不要忘记,古尔德性格孤僻,终身未婚,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很难说当时的世俗观念会给他什么样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很难不会被表现在他的作品上。
.......


古尔德是加拿大人谢谢。

还有,您认为古尔德的后18年全是吃空气度过的?“他的所有唱片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出名的"?不懂别胡说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8 13: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