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何谓“懂”音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7 0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英国
转载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网站

常听见有人说:“我很喜欢音乐,但不懂音乐”。还听见有人说:“喜欢就行,别管懂不懂”。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喜欢”和“懂”是两码事。



“喜欢”,就是非常情愿。不用找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需上级领导的动员和号召,更用不着什么外在功利的驱动,为了某件事或某个东西,着了迷,丢了魂,茶饭不香,夜不能寐,哪怕囊中羞涩,也不惜血本自掏腰包。不用说,谈恋爱能到这份儿上。还有一件事,也能让人如此欲罢不能,就是足球。然而,似乎不会有人问,你懂不懂恋爱?或者,你懂不懂足球?我猜想,之所以无人提出这样的怪问题,其一,恋爱现象过于复杂,而且是非常私密性的领域,所以人们懒得去费神伤脑筋;其二,踢足球很难,可看足球赛却毋需培训。业余球迷谁不能侃两下足球?又有谁敢问,你懂不懂球?



可是,“懂不懂音乐”,却是个常被人提起的问题。谦虚的爱好者会连忙推说不懂或不太懂(虽然心里自认很懂),而自负的专业音乐家会认为这是个“小儿科”问题,不仅对之不予理睬,并且可能觉得这简直是对自己的不敬。可不是,足球场上有裁判明辨是非,但在音乐中又有谁来充当黑衣法官?何况,连有法可依的足球裁判都难得公正和有理,对音乐这种玄乎的艺术究竟谁有权来判断定夺呢?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种权威呢?



或许,“懂不懂”这难题应该换个方式问。什么叫“懂”?“懂音乐”是什么意思?“懂音乐”的是哪种人?什么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懂音乐”?如果运气好,兴许能问出个所以然来。



追问到底,便不得不承认,“懂”还是“不懂”并非丁是丁,卯是卯,黑白分明,泾渭有别。谁敢宣称,真正或者完全懂得音乐?又有谁,会对音乐彻底无动于衷?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处在这两端的某个地带上。你会点吉它,我爱听摇滚;这位喜欢古典音乐,那位成天哼哼电视剧插曲……原来,“懂”还是“不懂”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但这最后一句话却不能再加上“而已”二字。尽管懂不懂音乐的差别无法精确度量,但是差别存在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虽不必担心自己会被完全排斥在音乐之外,但却不能就此以为音乐的奥秘随时向每个人敞开着。世上没有人能够彻彻底底懂得音乐,但确实有些人懂得更多,或懂得更深。如果我们诚实,我们会承认,我们懂音乐总嫌懂得不够。因此,我们总是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深一步的层面靠近。这有点象数学中的无穷大概念,可以无限增长,但永远不可能达到极限。常言说得好,艺术无止境。其实,懂音乐,或概言之,理解艺术,也永无止境。



说到这里,我们弄明白了一点:懂不懂音乐,确实只能相对而言。对于初涉爱乐者,熟知贝五、贝九和柴六的普通乐迷也能算得方家里手;但对于资深行家,这顶多只算“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是在行家中,也有类型和水平的差别。当然,人们的音乐趣味和癖好千变万化,我们有时很难在其中做出比较和判断。但懂音乐既然可以是个无限进步的过程,我们就可能找到某些原则和准绳。



读者您如果仔细,会察觉上文中已点到了懂音乐的一个要则。其实,“懂不懂音乐”这问话中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你懂得、知道或更简单明了——听过多少音乐?虽然很难保证,听音乐听得越多就越懂音乐,但听音乐很少就很难真正懂音乐,这却是可以肯定的。正如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一定是一位尝遍各种美味佳肴的惯家,懂音乐的行家也准保是个古今名曲烂熟在胸的好手。既然烂熟在胸,可见听音乐光听过并不算数,更重要的是应记得。不仅记得乐曲的作者、名称、编号、创作年代……,而且更能记住音乐的“模样”——如主题、节奏轮廓、音响特质、心理感觉,等等。这后一方面的信息专属音乐内的事,能记得多少,能记住什么,人和人差别可就大了。有一些也算是搞音乐这行的,会唱或会奏,当然也识谱,可是脑子里音乐没储存多少,别说是冷僻作品,就连普通的“大路货”或稍稍超出自己狭窄专业的曲目也懵然无知。倒是有不少热心乐迷,自叹苦于短缺音乐专业知识,但他们的谈吐中所显露出的对作品及作品演绎的熟悉,简直会吓你一跳。到底谁更懂音乐?究竟何谓懂音乐?这问题看来确实值得一问。



音乐是门对手工技艺要求很高的艺术。不论哪个音乐行当,都有一大堆或一整套纯粹的技能训练来帮助学习音乐的人们来掌握所需的技能。典型的例子如供练习乐器演奏用的练习曲,有各种类型,不同的程度水平,想着法子让演奏者的手指有力起来,独立起来,灵活起来……所以学音乐讲究“童子功”,最好从小。这可苦了学音乐的孩子们。要命的是,只要从事音乐,谁也别想逃过技能这一关。除了小时候练手指头以外,长大了还必须完成识别和操纵音乐语汇的技能性训练:和声、对位练习,弄清移调乐器在总谱中的读法,不厌其烦地数小节为了对乐曲进行外科手术般的解剖……等熬过这一切,对音乐的自然兴趣在许多人身上反而减少或甚消失了。多么不幸!懂音乐了吗?可不是,懂了点。能奏几曲贝多芬甚至肖邦,知道什么叫属七和弦,奏鸣曲式分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等等,等等。可听音乐会兴奋、激动吗?感到音乐是某种世上最奇妙、最珍贵的东西吗?真正对音乐迷恋吗?难说。于是看来,学了这么长时间音乐,还是只能算个似懂非懂!因为,仅仅用手指机械地复制音乐,或用理智去僵死地识辨音乐,而没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会音乐,算不得懂音乐。说到底,音乐是门艺术。而艺术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特别需要心灵的体验与感悟。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结论:专业音乐人在是否懂音乐方面并不享有特权。有时,站在音乐门外的有识之士由于干脆不懂音乐的纯技术性机关,反而越过了这一障碍,用赤子之心、或用姊妹艺术的心得直接面对音乐的精神本质。音乐使他们颤栗,让他们狂喜,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音乐虽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但它又是最感官化的一门艺术。一旦音乐响起,它就绕开了我们的理智,拨动我们的神经,并直逼我们的内心。所以,文盲不可能成为文学爱好者,但不谙乐谱、不会弹唱的“音盲”却可以是个乐迷。



然而,如果象一般乐迷那样,只是绕开、而不是克服了音乐的技术障碍,音乐的诸多奥秘就会永远封闭。一个人可以听过很多音乐,知道很多作品,但如果不掌握音乐的技术语言,他就不可能走进音乐的内部,摸清音乐的肌理。懂音乐懂得很多并不能保证懂得很深。在这方面,专业音乐人可以自诩享有某种便利。当然,如果乐迷朋友不为音乐的技术磨难所吓倒,最后终于闯过了这道墙,那么就懂音乐而言,他(她)和专业音乐家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且不见得就会输给音乐家。因为假定其他条件相等,懂音乐能否懂得更多、懂得更深,全仗一个人对音乐的挚爱和痴迷程度。



于是,本文开头所谈到的懂音乐与喜欢音乐的区分,分析到最后便站不住脚了。所谓“懂”,在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喜欢”;而“喜欢“则是“懂”的前提。懂不懂音乐?其实,就看你喜欢音乐到什么程度。



上次说到乐迷在对音乐的挚爱程度上不见得输给专业音乐家,因而没有理由认为业余爱好者懂音乐一定逊于音乐人。但反过来说,从乐者如果真是痴迷音乐的音乐家,而不是仅仅把音乐当职业的音乐匠,他(她)由于各方面的环境优势和条件便利,在懂不懂音乐这件事上与乐迷相比注定会是赢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他的作曲老师格拉祖诺夫把一生全部都用在了对音乐的思考中。难怪他在上作品分析课时,讲到任何乐曲,从来都是在钢琴上立即弹出,用不着看谱子,因为那些音乐都在他的脑子里;也难怪他在喝得昏昏入睡时,还在喃喃问别人,喜不喜欢贝多芬的“Hammerklavier”奏鸣曲op. 106,并嘟囔着坦白自己受不了这个庞然怪兽。不消说,格拉祖诺夫受过严格而完美的音乐训练。但虽然这些小故事显露出他的超人记忆力和音乐技能,但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对音乐的专注。这里,我又想到了有关俄罗斯另一位大音乐家的逸闻。说是有记者问斯特拉文斯基夫人,大师有何业余癖好。斯氏夫人想了一会儿,认真做答道,没有,只有音乐。



之所以举这两位音乐家为例,是想说明,只有克服了音乐的技术障碍,同时保持对音乐高强度的投入,音乐的广袤天地和深邃宝藏才会逐一显现。显然,我们不可能达到象格拉祖诺夫那样在音乐中如鱼得水的程度,一个人也很难如斯特拉文斯基那般对音乐全神贯注,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知,懂音乐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便当事,它需要我们长时间心灵和大脑(或许还有手指)的共同努力和相互照应。我自己曾将此概括为,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所谓感受,当指用最诚挚的心灵去体悟音乐;而思索二字,则意味着用充实的大脑去辨别和了解音乐。想懂音乐吗?两者缺一不可。



至于如何用心灵去感受音乐,或者说白一点,如何才能喜欢上音乐,我们的理智无法把握,我们的语言也无从说清。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感性体验迎接着音乐,而音乐在每个人的感情世界中所激起的回响也音色各异。一句话,音乐对于每个人,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心弦和音。喜欢音乐可以出于绝然相反的理由,但音乐是个好东西,只要喜欢就行,别管什么原因。



心灵难以把握,但我们还是可以谈谈大脑。曾有人将我们对音乐的了解和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音乐本体的知识(knowledge of music),  另一类是关于音乐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music)。在我看来,所谓懂音乐,就是不断在你的头脑中增加对这两类知识的储备。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一,你得真正喜欢音乐,否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而现在“时间就是金钱”,还不如去做点别的;二,最好识点谱,会件什么乐器,以便能从“里面”看看音乐,到底是怎么会事儿。



所谓对音乐本体的知识,是指那类只能通过音乐本身、无法通过其他媒介掌握的资源储备。小至调性、音阶,大至风格规范、思维体制,这其中的百般花样实在也够让你忙一辈子的。人们常说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怎样表达?通过各式各样的音响组合。怎样组合?学问就在这儿。音乐并非如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是情之所至,自由抒发。就连象舒伯特这样音乐如同清泉般从他笔尖源源流出的作家,也是坚实富饶的传统和耳濡目染的训练才使他的天才成为可能。难就难在音乐的这些外行弄不懂的“门道儿”的确与人们周围的日常生活和外部世界较少或甚很少有明显的关联。音乐的语言有点象科学中的数学和哲学中的逻辑学,具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游戏规则,只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与我们的普通世界产生瓜葛。



说到这儿,普通乐迷朋友恐怕会有点气馁。但且慢。确实很少有人愿意并能够弄明白高深的数学演算或精妙的逻辑问题。然而音乐毕竟是音乐,如本文的上篇所述,作为一种最感官化的艺术,它能够绕开我们的理智,直刺我们的神经和心灵。这时,你的大脑并不一定能对音乐的种种进行和变化做出理智的分辨和鉴别,但你的全部身心却能够对音乐的这些进行和变化做出反应。因此,懂不懂音乐并不看你能在谱子上认出哪儿是第一主题或哪儿是属七和弦,而是看你能不能对实际的音乐产生敏锐、恰当、强烈而又细腻的心理感应。这也就是为什么业余乐迷不谙乐谱、不会乐器也能闯进音乐大门的原因。如果你真的有心并经常听音乐,音乐的许多语法惯例和词汇组合便会自动潜入你的脑海,久而久之,你会形成某种无法言传的反应机制,一旦音乐响起,你会很自觉地领会这音乐的内涵,你会觉得“听懂”了音乐。由此可见,有关音乐本体的知识掌握其实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语言的心领神会。贝多芬“命运”第一乐章走到四分之三当口时,你可能会觉得音乐经过艰险的跋涉似乎重回故土,但乐队的咆哮和随后双簧管的尖声哭泣却又让你感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高度戏剧化的转型。其实你已经听懂了这里的音乐,虽然你可能并不知道这儿是一个被称作“奏鸣曲式再现部”的部位。



但是,如果你确实知道这里是再现部的开始,而且听出贝多芬在此用独具匠心的手法对原有的音乐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改写和重新解释,你对“贝五”就懂得更深了一层。理性的认识或习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心领神会,而不是相反。懂音乐的程度之所以有深有浅,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在这里。有些极端论者非常相信“心灵”的力量,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音乐只对“心灵”说话,理智的参与会破坏音乐感受的鲜活生动。实际上,特别是对于某些大型、复杂的音乐作品,如果不知道音乐的惯例和表达规范,你就会掉入音响的汪洋大海中晕头转向。比如说,如果不熟悉奏鸣曲式对主题辩证发展的要求,你便无从了解交响曲的力量和雄浑来自何处;又比如说,如果你不知道协奏曲中独奏和乐队的关系,你就无法理解为何肖邦的钢琴协奏曲虽然中听,但却算不得协奏曲中的上品。绝对的心灵派否认音乐中的智力维度的存在。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不仅歪曲了音乐的根本性质,而且剥夺了人们进一步理解音乐的机会。



懂音乐,确实需要良好的直觉。但仅仅依仗直觉而没有理性的帮助,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停滞不前。上文已谈了很多,实际接触音乐乃至从事音乐(西人俗称making music)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能使我们从内部体验音乐,而这种经验是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替代的。但同时也不要忘了,应时常换个角度,从外部环境和背景氛围的大视角反观音乐。从这里所得到的,即是所谓的“关于音乐的知识”。这类知识不同于“音乐本体知识”,它更多涉及的是音乐之外、却与音乐戚戚相关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上下文。不要小看这些音乐之外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听”到远远超过音乐本身的丰富泛音。正如一位眼光敏锐的侦探能从细微的蛛丝马迹中探寻到复杂案情的神秘踪迹,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能从音乐中听到多少旁人难以察觉的历史回声和前人心灵的踪影?!



也许不太有人注意,我们的音乐外部知识储备实际上默默地扮演着我们的听觉导游,因而对懂不懂音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手举一个反证。你打开收音机,电台正在播放一首你不熟悉的乐曲。于是,你兴致勃勃地从半当中起听完了整个作品。你这时一定很急切地想知道,谁是作者?然而,播音小姐甜甜地告诉你:“本次节目就播送到这里。下次再见。”(不幸的是,这是我们电台的惯例)。你在扫兴和失望之余问问自己,懂不懂这作品?你不得不承认,不算懂。不知道作曲家,不知道创作时代,你就无法调整自己的听觉期待,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恰当的审美判断。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个案。但它很有力地说明,没有相关的音乐背景知识作依托,对音乐的理解会陷于瘫痪。有的时候,音乐之外的因素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例如,贝多芬的耳聋之于他的创作;布鲁克纳的朴素信仰之于他的交响曲;苏联文化界的风云起伏之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等等。此时,对音乐之外的知识了解便成了进入音乐的前提保证。



兴许有的读者会问,到哪里去寻得这些音乐的知识呢?想来想去,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最古老的办法——读书。很可惜,有关音乐的中文书籍确实少得可怜。而且,不瞒诸君,我们这儿音乐界的读书空气并不太浓。广大乐迷朋友目前也只能满足于读读唱片中所附的文字说明(大多还是英文。当然,有《音乐爱好者》,还有北京的《爱乐》,聊胜于无)。真是个遗憾!



原载《音乐爱好者》1996年第3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04: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我来SF,BTW,下面的兄弟们不允许回复:“太长了懒的看。。”等无意义的回复! 否则删无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2-7 05: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反正能和喜欢的音乐发生感情就好了,比如我喜欢bocelli,乐理什么的我不懂,但是我最黑暗的日子是在他的声音的陪伴之下挺过来的,所以我喜欢他的歌就行了,不能因为我不懂理论知识就说我不配喜欢他的歌吧。。。

懂不懂也不是完全从理论上解释的,毕竟歌唱出来时给人听得,让人能听懂歌里面的内涵的感情,这才是歌唱家的诉求吧。。。

那些技术性的东西我也不想去学,毕竟我有我的专业和我的爱好。不太喜欢看别人为了这个问题吵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0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我正在征求同意转载另一个知识性更强的文章,知道点总是有好处的,乐理其实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2-7 1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卢湾区
我觉得会欣赏音乐比懂音乐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2-7 18: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奉贤区
好文 但某些观点我不同意...特别关于童子功那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2-7 1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
何谓懂?  在我认为好的音乐是被很少人接受的 就像很多画家生时不被人认可 但死后过了很多年 他们的画被很多人接受  因为他们画中的思想已经超过了当时人民思想几十年甚至百年  音乐也同样如此  我一直认为音乐与哲学有着很深的联系  中国音乐 特别是摇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不是中国摇滚音乐人的技术跟不上 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很落后  现在这个社会
哲学好象被人民看的毫无意义  这也是我们国家整体落后的原因  没有思想  有什么还值得自豪的  
之所以说好的音乐被很少人接受  是因为好的音乐的作者思想超过了现有社会思想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 很少有人听能听懂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和内容  当然不是没有人  理解作者音乐的那一部分人 他们的思想和作者处于一个阶段或者一部分在一个阶段  所以作者的音乐使他们得到了共鸣  
纯属个人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2-7 1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德阳市
大炮一轰即中要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2-7 21: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莆田市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2-7 21: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懂音乐有个屁用,中文大家会写,英文知道是Music,剩下的呢?
没有人懂音乐,要么可以夸个口说自己懂摇滚,OK,没问题,但是懂音乐,呵呵,搞笑了,这种人还没出世

其实写这篇文章,目的其实给人感觉就两个字“炒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21: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我个人到是蛮赞同要多听才会更“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2-7 21: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恩,懂的前提就是多听,但感觉多听还有个前提,那就是适合自己
音乐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产生的实际感觉因人而异,不可能有人对任何音乐都有感觉,能够有心情或者信心去懂这类音乐,行家永远是对“行”来说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2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下面是引用DJ-CRYSTAL于2006-02-07 21:35发表的:
恩,懂的前提就是多听,但感觉多听还有个前提,那就是适合自己
音乐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产生的实际感觉因人而异,不可能有人对任何音乐都有感觉,能够有心情或者信心去懂这类音乐,行家永远是对“行”来说的,呵呵


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2-8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我觉得楼主就蛮“懂”音乐的,能同时欣赏得了michael jackson``pink floyd``linkin park,对了,还有地下丝绒(只是不知道i`m waiting for the man是谁唱的),实乃奇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2-8 1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无论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从单纯的喜欢到有所心得,有所体会,都会经历一个过程。或者单拿一首曲子或者一首歌来说,从起初的动听到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的积累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音乐的境界。
境界,很抽象的一个概念,以至于每个人对与它的理解都不同。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些音乐是需要一定境界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的。
这个所谓的境界也许可以称之为“懂”,但它是有针对性的,比如说,某人在某类音乐上的境界很高,就可以称得上“懂”。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某一类别的音乐往往是表现创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也许这也是某些人对商业化且毫无灵魂和内涵的流行音乐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说,与其说懂一种音乐,不如说更懂一种人生吧。。。

以上个人拙见。。
其实我最讨厌深究这类问题,但有时又不免有些感悟。。。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下面是引用metalgod于2006-02-08 09:48发表的:
我觉得楼主就蛮“懂”音乐的,能同时欣赏得了michael jackson``pink floyd``linkin park,对了,还有地下丝绒(只是不知道i`m waiting for the man是谁唱的),实乃奇人也!

首先,欣赏和懂是不同的概念,任何人只要听力没问题,都可以去听,去欣赏。

其次,欣赏在这里做为一个褒义词,我是用一种尊敬的态度去听被历史和大众所认可的音乐,这里没有参入任何我个人的感情色彩。

再次,就我个人而言,忘记了i`m waiting for the man正代表了我对那个丝绒乐队的内心的不赞同,但是那是主观的东西。

最后,如果说到目前为止,我最“欣赏”(这里的欣赏估计才是你理解的欣赏,有主观色彩的喜欢的)的音乐是什么音乐,我首选lenny kravitz的作品,原因诸多,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说实话,我现在听到的后人翻唱的i`m waiting for the man,都比原唱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0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又谈到Lenny,我多说2句,他在音乐中对FUNK元素的应用,是在音乐性方面主要吸引我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2-9 00: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音乐里边有很多感人的环节,不知道听了之后能动容,算不算一种“懂”?
音乐是个大范畴也是个小范畴,大范畴是没人懂的,小范畴就懂的人多了。
不知道人人所谓的音乐是大范畴还是小范畴?
其实认识苦短,何必计较太多懂与不懂,能感动自己,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那份满足足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22: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下面是引用sandy0318于2006-02-09 00:14发表的:
音乐里边有很多感人的环节,不知道听了之后能动容,算不算一种“懂”?

我认为这样就已经算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1 03: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