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ndygaof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厅听感与Linear系列耳放调音理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贵价耳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是风格之争,而不再是三频、解析、声场这些的讨论。在说Linear系列耳放的调音理念尤其是Linear5的调音理念之前,想先谈谈音乐厅里面的高水平演出听感。这些听感是基于国家大剧院,巴塞罗那音乐厅,旧金山音乐厅和波士顿音乐厅而来的,非常遗憾没有听过三得利,柏林,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塞维利亚歌剧院的现场。

在音乐厅里面听现场,现场的低频是略有一点散的,并且有混响的感受,声音会非常的有能量感,并不是那种很Q弹得一拳打过来的感觉,中高频如果从通透的角度,我个人认为在略散的具有一定混响的低频下,清楚的交代各个声部的声音细节,质感和位置关系。除了一些作曲或演奏者有意为之,一把名小提琴琴,一架斯坦威的声音是充满了鲜活质感的,中高频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但是不会刺激(距离很近的时候有点刺激)。现场的声音变化也就是速度响应是由演绎的音乐家决定的,也就是说速度变化可以很快。目前任何系统回放时的响应速度理论上不会超越现场。

回到调音的角度。如果是把低频调整的很结实,再把混响效果去掉,同时强力的增加结像的线条感,这个时候声音透明度会显得很高。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打薄声音,削弱一些重量感,这个时候声音就会透明的要命,听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解析非常高,声音透明。但是这种听感已经严重的背离了现场的听感。当然如果低频过于松散就变成了慢糊或者暖糊,这个也不符合现场听感。所以Linear5的声音从三频角度会是在具备重量感的基础上,低频略散,中高频通透,大信息量下保持足够稳定和细节提供能力,微小细节可以有效还原的声音。
再有一点就是声音的响应速度问题,速度拖沓的声音会导致声音透明度下降,需要保证声音的速度足够快。耳放是可以通过调整加快速度的,但是从系统角度,我个人倾向于在音源上控制速度,调教良好的转盘,界面和解码会表现出很好的瞬态,提供足够的响应速度。如果耳放调的过紧过快,可能在低端音源下更好听一点,但是当音源可以做到大信息量的高速交付时,这个时候耳放就容易显得太暴力了,不够宽松。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并不适合长时间聆听,只适合短时间PK。个人认为以欧美典型音乐会现场衡量,上半场一个小协,下半场一个大部头交响这种,耳机系统应该以能够听完不感觉疲劳为比较理想。所以Linear5 的调教可能对有些烧友而言稍显松了一点,一下子听不够出彩。但是大家普遍反应是可以长时间聆听,并且开很大音量只是瞬态和能量感加强但不会增加压迫感,这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符合现场听感。


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事实上讲Linear系列耳放的声音调教是以现场的声音为依据来调整的。所以Linear系列耳放的声音比较中性,有些烧友反应没有所谓的胆味。这里我要说的是官方为Linear5推荐的德律风根ecc82/802s加全真三胖组合,为Linear25推荐的德律风根ecc82/802s加JJ EL84组合都是为了这个现场回放调音目标服务的。如果希望声音有胆味,其实非常简单,把德律风根的ecc82更换为大盾的CV4003,您就可以得到一个高频偏暗,声音温暖,很突出人声的声音,也就是一台有胆味的机器了。如果更换成一个更加糊的前级管,例如200多元的大盾黄字ecc82,那么您就会得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暖糊的胆机。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gebegebe 发表于 2017-7-5 12:14
我建议耳机端口多增加几个输出阻抗,起码要有0.1欧这种

老大,有0.1欧的耳机么?输出变压器胆机是要阻抗匹配才好听,而不是低内阻的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gebegebe 发表于 2017-7-5 12:27
HD800等耳机在设计时就是以0输出阻抗设计的,看到的森海工程师的原话。阻抗匹配可以由玩家自行选择搭配。 ...

大哥,内阻和输出变压器阻抗匹配是两个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6 13:48 编辑
gebegebe 发表于 2017-7-6 09:25
我猜也是石机和胆机在构架上有差别。L5输出阻抗比较高,如果增加一个低阻抗输出口,玩家的选择会更丰富些 ...

不知道老兄这个猜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就晶体机而言讨论低内阻的根本原因是需要抵御耳机振膜的反电动势以提升控制力。而牛出胆机本身就是利用输出变压器的特性来控制耳机振膜的反电动势。对于牛出胆机,讨论低内阻的作用,就跟讨论一个男性如何预防妊娠反应一样,这是毫无意义的。牛出胆机应该讨论的是阻抗匹配能力和输出变压器特性。不同电子管与不同耳机的适配是否合理的问题。

对于动圈耳机,由于其阻抗曲线是随频率改变的,当阻抗超出了输出变压器的适配区间,声音就可能发生劣化。目前典型的乌托邦耳机就是这种情况,其阻抗横跨了Linear5 低阻和高阻两个适配区间,Linear5 目前架构无法与乌托邦实现阻抗匹配,所以Linear5 推动乌托邦效果存在一定问题。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找到在不改动Linear5 的前提下的解决方案,并且根据已经收到改进方案的内测用户反馈,问题已经得到有效处理。

对于平板耳机而言,由于平板耳机本身就是纯阻特性,一旦阻抗匹配,胆机就可以以耳机要求的功率驱动平板耳机,只要输出变压器控制能力良好,就可以使平板耳机发出优秀的声音。从功率计算上Linear5 2W功率驱动1266和HE6是无法在合理线性范围内达到110dB声压的,所以在还原的时候存在困难,但是HEK则完全在Linear5 射程之内,所以客户普遍反映HEK驱动优秀。

对于低阻耳机而言,说低阻耳机吃电流,这个观点不严谨。真正的原因有两点,对于石机的情况是一般要求内阻为负载阻抗的1/50甚至更低,对于30欧姆的耳机而言,要求石机内阻要小于0.6欧姆才可能驱动良好。如果内阻不够低,那么,还需要额外的功率来抵消低阻耳机的反电动势。这个时候就对电流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是如凤仙总所说,如果要求低内阻需要负反馈或多管并联。负反馈的设计如果比较差对声音的影响是致命的,而多管并联则需要精确的配对,否则会出现其他问题。事实上对于牛出胆机而言,如果阻抗匹配,输出变压器设计合理,一般只需要低阻耳机要求的很小功率即可良好驱动低阻耳机。这也是为何歌德和K812用户普遍反映Linear5 驱动良好的原因。

我无意评价胆机或石机那一个更佳适合耳机推动。我相信良好的设计和制造下,无论石机还是胆机都会有很优秀的声音。只不过男性需要解决的是前列腺问题,女性需要解决的是乳腺的问题罢了。要求胆机提供低内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希望我这次解释清楚您的意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andygaof 发表于 2017-7-6 13:45
不知道老兄这个猜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就晶体机而言讨论低内阻的根本原因是需要抵御耳机振膜的反电动势以 ...

说到这其实我还想进一步的表达一个观点,一个音响品牌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是一个音响品牌是否有一脉相承的声音则与其设计者或者调音参与者的对声音的理解有关。森海塞尔的均衡大气,AKG一脉相承的人声表现,歌德绝大多数产品的热情似火,Linn,马克莱文森,等等品牌的声音都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说Linear系列耳放的声音有什么一脉相承的声音,那么尊重现场,照顾中国民乐的入微细节表现力应该是其主要特点。姑且把它叫中国声,或者欧博声好了。

另外不得不说只有对声音的理解是不够的,这毕竟是一项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欧博作为目前少数有顶级输出变压器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公司,对欧博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一点是这一切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gebegebe 发表于 2017-7-6 14:12
我没说高输出阻抗就不能驱动耳机,我也没有讨论胆机与石机的好坏。我的建议是多输出阻抗耳机口让用户自己 ...

看起来我还是没有让您理解Linear5 高低阻设定的区别,如果您有HD800,插一下听听,您就会发现高阻档的声音是不会低频过量的。所以您对输出变压器的阻抗匹配还是没有理解,这个我只能请您自己去看一下相关的资料了。
要说的是听感宽松与速度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6 20:33 编辑
farrel 发表于 2017-7-6 15:54
高兄,恕我直言,这个调音理念20年前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2017年,已经不合适了。


F大,那我们就讨论一下乐器质感表达问题。就小提琴而言,您认为是009的质感真实还是HEK/1266的质感真实?如果以MIC距离一米衡量,那么009无疑是高级涂抹,一米的小提琴充满了颗粒感,而009没有。十米的小提琴仍然有充分的擦弦质感,009依然没有。当距离20米以上时009的声音也只是接近真实,因为它没有小提琴低音区应有的重量感。我对男人家的HEK情有独钟,但是一直在黑香格里拉。粉HEK只是因为它的小提琴,了解我的朋友们知道,我一直很喜欢1266。一直在为这支耳机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说粉,大概最喜欢平板耳机相对均衡吧。而我黑香格里拉就是因为它太干净。如果一个器材背离了乐器本身的质感,那么这可以被认为是真实么?作为一个欣赏中国民乐器声音的人,009,次奥和香格里拉的二胡表达是严重涂抹并且失去了演奏的音乐家的意境表达的。另外我描述的低频略散,需要明确这是一种混响,而不是缺乏细节。

如果您认可黑胶的声音,那么低频有充分混响而充满能量感,真实的声音表达就是黑胶的最大价值之一,近年HiEND黑胶回暖而且越来越被认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今年慕尼黑HiEND展黑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个人认为回归本真恰恰是潮流。仔细聆听CD和黑胶,差别就类似动圈和静电,只是黑胶并没有损失细节罢了。个人认为,作曲第一,演录第二,回放第三,而回放的器材唯有真实,才能够表达出高水平的演绎者带来的最美的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farrel 发表于 2017-7-6 16:26
有部分老烧,目前还在坚持静电的声音不真实,太清晰。
所以,坚持玩动圈。

我不介意器材的形态,与动圈还是静电无关。这个世界上有AKG粉,有森海塞尔粉,有Stax粉。但是其实真正生生不息的是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被更多人接受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9 08:26 编辑
farrel 发表于 2017-7-6 15:54
高兄,恕我直言,这个调音理念20年前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2017年,已经不合适了。

F大,其实我觉得就声音的主观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领域里面有几点是相互矛盾,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我还是坚持作曲第一,演录第二,回放第三的基本观点。那么矛盾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 重量感,混响与透明度问题:现场听音,反射音很多时候都大于直达音。如果您关注过室内声学设计方面的文献,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就人对音乐的听感而言,活度、混响和丰满度。音乐家所说的活度是对中高频范围内的混响的主观印象。大厅的活度将向音乐注入丰满感。或者说,混响增加了乐音的丰满度,有利于各乐器所发乐音之间的混合,拉长了印象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有助于形成声扩散,使听众觉得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好像沐浴在音乐的海洋中,而不是像听直达声那样感觉来自舞台。对交响乐,这些都是需要的,而清晰度则处于次要地位。音乐厅的中频混响时间如果短于1.5秒,便偏向“干”厅,而不是“活”厅。然而,过长的混响时间(大于2.2秒)、也是不好的。音乐那将丧失旋律的清晰度,混合了不谐和的和弦,造成过分的 响度。例如,被人们交口称誉的维也纳大音乐厅,同时也有人说它的音质太过丰满,以致难以显示一些弓上和嘴唇上的技巧,说相继的音符彼此互相吞没了,说它对浪漫时期音乐十分合适但对巴洛克的音乐不太合适。”



很遗憾,我至今没有听过维也纳金色大厅,对于混响时间长达1.8s的波士顿音乐厅,我个人在这个音乐厅听过十场左右,对这个厅现场听感感受也是相当的棒,声音丰满、温暖鲜活而不失通透。就我对于现场听感而言对于混响过少的音乐厅,例如芝加哥音乐厅,我是不太接受的。我倾向于声音在保持混响丰满度的前提下通透,而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透明度连混响都干掉了。您听过Linear5,它的声音是通透的,但是它的声音不是收的干干净净的那种通透,而是温润丰满下的通透。我完全同意Linear5驱动下的耳机不像009系统那样有绝对的透明度。不知道就这个您是否同意我的听感。这里需要说明我不太接受009那种失去了声音重量感和混响感的通透,所以这里我们是有分歧的,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孰是孰非,声音本身就是萝卜白菜的问题。

2. 声场的层次感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没有必要争论,大家都希望声音的层次感丰富。但是有一点差异的地方仍然与混响相关,就是结像的轮廓清晰度问题,这是一个度的把握,很难评价线条清晰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合适的。但是如果弦乐群的结像变成一个界限分明的整体,我个人是不赞同的。Linear5的结像是清楚的,但是不像009那样的清楚。尤其是不像次奥那么清楚。我个人觉得次奥的结像方式不是太合理。但是我也不敢说Linear5的结像清晰度是合理的。这仍然是一个萝卜白菜的问题。

3. 风格与音染问题:也就是您说的调音美学问题。这里我们的分歧点比较明显,我希望表达的是谢霖和米尔斯坦的两部小无录音堪称一时瑜亮,但是风格完全不同。在高端器材里有两个典型设备,一个是DAVE解码,一个是乌托邦耳机。这两个器材任何一个放在系统里,谢霖和米尔斯坦的差异都会明显变小。我并不反对对声音做一些美化,Linear5也不是完全没有处理,只是这个处理是让声音温润一点,而不是在风格上做更多的干预。如果明显的风格差异开始趋同,那么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名琴的声音就是名琴的声音,马友友也不应该变成斯塔克的声音,如果所有的提琴都是丝一般的顺滑,甚至演绎中有意为之的粗糙都顺滑了一些,我个人确实是不太接受。我前面帖子里面说静电耳机的二胡声音我不太接受,根本原因就来自于此,二胡是一个很特别的乐器,声音里面本身就带有比小提琴更加强烈的质感,而且由于演奏姿态的原因,坐着演奏的二胡采用的揉弦次数远远多于小提琴,所以某种角度二胡声音显得更加“粗糙”,这种所谓的粗糙也给二胡带来了独特的韵味。但是我个人认为静电系统的处理太过顺滑了,失去了一些韵味。所以我个人还是更加趋向与本真的还原。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Linear25,Linear5还是即将问世的LinearX(开发代号)其声音是一脉相承的,二十多年来欧博(Opera的音译)希望演绎好歌剧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gebegebe 发表于 2017-7-8 08:24
高总也开始搞听音观教育了

只是在跟F大手谈,交换一下意见。怎会教育?都喜欢现场的人观点都存在差异,我只是喜欢透明一点。说明白设计目标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jimguo 发表于 2017-7-7 13:10
使用某些名词不一定就是绝对等价字面现实。谁都知道所谓的还原现场只是一种器材的听感,是接近还原和美好接 ...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科学手段去分析一个声音的好坏。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国人v5 发表于 2017-7-10 10:33
追求极度高保真的回放没毛病,但这是个极难实现的目标.设想一下,在一个指定的音乐厅的皇帝位(已舞台宽 ...

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能说这么做太难了,我们就放弃吧。老兄说是不是呢?其实多说无益,可以抱回家试试。

就录音的角度,恐怕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就是几十年前大名鼎鼎的威尔金森,此人通过合理的话筒位置摆放,获得动态极大的声音,而且有几张名盘号称是一刀未动,时至今日,能够说在录音上完全超越这位老哥好像也没有谁,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12 08:14 编辑
125187881 发表于 2017-7-11 20:49
能否请教下此人有哪几张名盘
去下载听听看


引用一些公认的对威尔金森的描述


“单就录音的技艺与贡献而论,威尔金森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录音史上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作为一个音响发烧,威尔金森所录制的大批天碟录音是值得一生搜寻的目标;而身为一位音乐爱者,威尔金森更参与了无数大师的经典演绎,具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威尔金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加入Decca 公司,不久便和Decca 的一位资深制作人Roy G.Wallace 创始了独特的Decca Tree录音方式。

  那么,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有什么特色呢?

  一、所有的威尔金森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威尔金森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二、深度感十分惊人。在音乐厅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你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但是平面的。而威尔金森的录音,却兼得两者之长。

  三、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威尔金森的实体感(Body),可见得英雄所见略同。

  四、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只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五、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与EMI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不同的对比。

  六、有惊人的动比和最佳的平衡度。Decca 在威尔金森时期,的确是录音史上的传奇年代,后期的工程师们无不以威尔金森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英国Chandos 公司Brian and Ralph Couzen父子干脆把威尔金森的Decca Tree照本宣科,移植到数字录音上,竟也博得不少人的好评。而替Decca 树立蒙特利尔之音的录音师John Dunkerley更是威尔金森的入室弟子。不过他们的录音和威尔金森相比,可以发现在音色、平衡度、舞台规模和自然生动的程度上仍然是输了一些。”

曾经有人分析为何威尔金森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位。比较被广为接受的看法是这个。

“造成录音效果今不如昔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事后的多轨混音。威尔金森所有录音都是他在现场直接混成两轨的母带,之后没有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也因此确保了完整的动态与接近现场的平衡性。可是Decca 加入宝丽金集团后,公司却规定现场录音师只能做多轨的录音母带,然后交由总公司的工程师在剪辑室凭空想象的混成两轨,这当中的误差当然是很大。事后的工作人员怎幺能知道现场是什幺情况呢﹖这种大公司细密分工下的结果,往往扼杀了录音师的创作灵魂,录音和现场距离似乎也就越来越远了。

现场直刻唱片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威尔金森的作法是在录音的前一天就把所有的录音器材的安装、麦克风的位置、乐手在音乐厅的座位都准备好。在乐团预演的时候,他们就在控制室内调整录音的电平和平衡。在指挥准备好以后,他们先试录一段,一直到指挥对录音满意以后我们才正式录。


威尔金森的录音美学

与一般录音师不同的地方是,威尔金森 认为以音质来说,唱片比录音带好,他听过最好的唱片是78转的直刻唱片。他认为录音带上先天的失真也会记录在唱片上而影响最后音质。威尔金森也不喜欢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Decca 从1966年开始就使用DolbyA 杂音消除系统,虽然他也同意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的确可以去除一些杂音,但是整体的音质会差一点,高频也没有应有的清晰度。很多人不知道威尔金森的录音小组实际上也替Lyrita录音,Lyria 的Richard Itter 对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的看法和威尔金森一样。他甚至坚持他可以听出DolbyA 杂音消除系统对音质的影响。威尔金森的录音大都没有使用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一方面是他认为现在录音带的品质都都已经很不错,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忍受一点嘶声换来高品质的音质绝对值得。对数字唱片以自然的空间音效来换取绝对的低杂音这种作法也深不以为然。虽然Decca在威尔金森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引进数字录音,而威尔金森 也尝试过数字录音,但是他始终感觉最好的发行还是直刻唱片。


如果希望听到相对而言最原汁原味的威尔金森,最好是用LP。下载数字回放的会少非常多的现场混响感。对于LP和CD/数字之间的这个差异,以后可以单独开帖子说。一些名盘:可以参考这个哥们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3e2dcc0100yxc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国人v5 发表于 2017-7-17 11:34
高总,您好,7.15在许来茶室听许来介绍过您 ,因为当时忙于试听各种器材,一时没有反映过来,要不当时就和您多 ...

1是INT204,用它有几个原因,一是8XR的声音鲜活度一般,所以用204提升鲜活度,二是8XR不能放DSD,怕有烧友想听DSD回放,可以用204转。

2是MC-3是一个时钟。实际用下来8XR只是锁相环牛,时钟精度一般,所以用一个外接时钟后声音会立即安定下来。否则8XR就成了暴力解析的设备,什么都有,不好听。但是现场为了让大家回放的方便,使用的时钟重建模式,改善的不是最好,如果自己在家听,用MC-3内部时钟,8XR会更好听一些。

3是8XR,解码用

4.是Linear5 的电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国人v5 发表于 2017-7-17 21:30
淘宝价:INT204:11000,MC-3时钟:7000,8XR:50000.加一起近7万米的解码及周边,可 ...

笔记本电脑是MAC BOOK AIR一开始用的amarra symphony, iTunes 集成模式。后来为了方便烧友放自己带来的曲目换成了Audiravana 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21 16:26 编辑

@国人v5  @cadenza423 二位的意见发表完了,估计所有的观点也都已经总价陈词结束了。现在我这个贴主就二位的意见说说我的看法。

国人兄,我从来不反对客观评价一个声音,就算自己是这个产品的开发者也一样。您作为Z7磨改版的作者,对自己的产品略有偏爱,我可以理解,行文中略有偏颇我也可以接受。但是从您前前后后所有的文字来看,Linear5是一个推您的磨改版Z7声音好到天上,推任何其他耳机,连8XR,到耳放再耳机一起变成渣的系统。我直到现在也不能理解您的逻辑何在。今天我不想详细评价您的磨改版Z7的声音,我只能说把Z7改成这样,实属不易。但是仍然是有不足的,就您对HEK和Z7来比较推大提琴来比较,个人认为您磨改的Z7声音重量感是不足以支撑大提琴的基本框架的。刘汉盛曾经有过一个提法,就是一个系统如果推大提琴的声音好了,那么这个系统其它的声音也就不会差到那里去。我不完全赞同,但是他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就Linear5推动HEK的大提琴,如果您有足够的现场经验,我想您应该很难找到更合适的组合。请问国人兄,您认为Linear5推动的大提琴声音有问题原因何在,要知道您听的是马友友的《生命之歌》专辑,我建议您最好先听一下这张专辑下马友友琴声的特征在来评价,尤其是其中第一首《圣母颂》,第三首《妈妈教我的歌》,在对比一下斯塔克的大无,看看到底是马友友把大提琴演绎的华丽还是Linear5加HEK把他推华丽了。我想说如果您的耳机听起来,这张专辑还是一板一眼的大提琴,那么这个耳机的声音就太木了。



cadenza423兄,我不知道您的发言最后的意图何在,就您的观点我想陈述几个客观事实。

第一,我从来没有把HEK做为Linear5的声音标杆,而是把这个声音作为弦乐的标杆。我在几乎所有场合的表态都是一致的,古典音乐与近现代流行乐/ACG/电影原声很难用同一个耳机系统表现完美,ACG和摇滚乐很难用一个耳机系统表现完美,古典音乐中,钢琴和弦乐很难用同一个耳机系统表现完美。相对而言我对K812,HEK和HD800这三支耳机是非常偏爱的。K812的人声流行是我这个AKG人声粉最认可的流行乐耳机。HEK则是我在听小编制弦乐例如弦乐四重奏,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民乐二胡,古筝这些乐器时最喜爱的耳机,前两者是我最长听的音乐会类型,二胡是我儿子每周2小时陪课(老师是二胡大师曹德维先生的弟子,某民乐团副团长)小十年的聆听经验。对于此,我认为Linear5加HEK的弦乐表现力和现场还原能力,在我目前听过的系统中最佳。这里面包括香格里拉,009,次奥,845/sit2推动的1266。而在大编制交响乐和协奏曲中(小协我由于弦乐的原因,我更喜欢用HEK听),个人更偏爱HD800多一些。森海的均衡调音是这一类相比三频均衡,混响和声场层次感而言,不特别要求细节类型音乐的一大助力。

第二,在目前比较容易购买到的中高端胆耳放中,能否请您描述一下Linear5,RKV,WA5,VIVA2A3的声音差异?然后您再来告诉我Linear5的声音为什么是呵呵?

第三,您听HD800糊不糊?

第四,基于上周男人家天津展厅陈列了一台Linear5作为HEK的耳放的事实,您能否描述Linear5损失了HEK的硬素质,那么损失在了那里?

第五,我从去年春节开始研究大乌的推动开始,至今历时4个月。目前对大乌的基本判断是,高频染色,中低频能量感充沛。很多人问我究竟如何推动大乌,我的回复基本上是希望三频均衡用小推力石机,但是这些石机的能力有限。其中Linear25声音也比较平衡,鲜活,耐听,但是整体水准仍然不是一个2W元耳机应该适配的耳放。Linear5下大乌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声耳机,古典音乐有音染,中低频过于丰满,是否喜爱不一定。

以上观点还望二位仁兄予以正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发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深圳狼人 发表于 2017-7-22 01:22
楼主现在已经是js了,请收敛一点

国外厂家在论坛里跟烧友交流并相互促进是很经常的事,到了天朝在有些人眼里就变了,这些人眼里厂家和客户就一定成了对立的双方。赛耳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力争双赢,服务第一,合理定价,永不降价的经营策略。HiFi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论坛里说清楚自己的设备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眼里很重要,是服务的一部分。

如果您觉得赛耳的观点您不能接受,那么说明我们还是缘分未到。这里我不建议您智子疑邻,我们也不想妄自菲薄或狂妄自大。一个透明的赛耳一直是我们所争取的,开始时被误解和误读是非常可能的,但是也是我们认为必须去做的,即便是被百般责难也是百死而无悔。感谢您拨冗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7-2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国人v5 发表于 2017-7-22 00:59
好吧,既然您一定要我正面回复,哪我就来说说吧。首先,我想表达一下我的立场,您可能没有领会到我字里行 ...

我充分的理解到了您的善意,没有跟您吵架的想法,这里还是要感谢一下。但是一方面可能我们两个对声音的理解上会有一些偏差,另一方面您和423兄都在说Linear5 损失了HEK的素质,我对这个提法相当的费解,在我的听感里,Linear5驱动的HEK细节,质感,声场规模都要比很多耳放要好,层次感也要比大部分石机要好,唯一是对HEK的散没有刻意的收紧。所以说对HEK的素质损失我不懂二位在说什么。难道说低频收紧,但是细节和层次欠奉,声场规模没有驱动开,才叫素质高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24 22:05 编辑
国人v5 发表于 2017-7-24 15:23
看了您以前写的帖子,我有很多不认同你的观点,首先就我在音乐厅的听感而言,武汉琴台两个厅都没有 ...

老兄,我们两个听感差异确实很大,琴台厅我也没听过,没法发表意见,我们不争了吧,HiFi本来就没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7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