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25|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猫咪的睡睡念2—再谈调音》(一.解码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11 17: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猫咪的睡睡念2—再谈调音》
(一)2B青年的梦想

前言:
音响是个好东西,能让男人心无旁骛,摆脱很多三俗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孔子就曾经曰过,无论你的老婆/女朋友今天心情好不好,穿了什么,或者妈掉水里了,你直接回一句“我在调音响”就好了。今年对音响技术其实关注得不是很多,但是感兴趣的题目诸如神经现实,实在论,苯教史等等都多少和音乐逃不开关系。听音乐总离不开回放,无奈音响技术实在太多太深奥了,最前沿的东西实在不是一个外行随随便便能够触及到的,最多算是边感慨边看热闹。去年写了《猫咪的睡睡念》之后一直想写个续集,权衡之下,决定以“调音”为话题,“调”到哪,扯到哪,“调”别人总管不着了吧。话说天朝自古就没有接纳独立思考的土壤,如果你的领导说你这个年轻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千万别高兴,那是骂你呢。想来想去,猫咪觉得还得站在“学历史”的态度上看待“调音”的问题。第一,想开点。第二,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也就不当回事,内容就自然的被当回事了。设备不知换了多少代,但去年的R179同轴飞线被猫咪保留了下来,成了机械式的弹簧避震——当个Pose得了,这次他们真是纯粹的雕刻艺术了。
续集《猫咪的睡睡念2》主要聊聊一年来的经历与收获,顺便穿插一些对HIFI的思考。全文拆分为解码,线材,耳机,音源几个部分,四集连载。从器材和DIY入手深入的写一些技术方面的杂谈,没什么不着调的诗和远方。猫咪中文不太好,尤其是语法,所以说不清楚的你就凑合看,反正就内个意思。续集的续集《睡睡念3》会甩开音响,专心聊聊音乐背后的文化与宗教背景,这个我觉得比音响更有意思。先列个提纲,明年再写。猫咪写东西向来是略人所详,详人所略,以闲谈碎步的方式记录这一年的HIFI体验,在《睡睡念2》里你会看到一系列不一样的HIFI认知。


目录

《猫咪的睡睡念2—再谈调音》

1.        解码篇-2B青年的梦想
2.        线材篇-沉痛神经与芥末蛇
3.        耳机篇-天龙磨机记
4.        音源篇-转盘上的秘密

《猫咪的睡睡念3—再谈音乐感知》

1.        萝卜味与葡萄音
2.        丁元英的后世
3.        猫咪与鬼面佛
4.        《苦仙湖》


1.        2B青年的梦想

故事的缘起来自一场关公战秦琼的闹剧,说起来很有意思。猫咪有两个朋友,总是吵架。一个用的是PC+Prism 8XR/Antelope Amari+TB4M Mastering+Crown MA5000i/IT 5000HD+JBL 4367,简称黑无常。一个用的是CEC TL1+Wadia 2000+Allnic L-7000+Accuphase A200+B&W 802D2,简称白无常。
这两个无常天天打,没完没了的吵,非要争出一个胜负。你说两个大男人,要是随性地争执点啥也就算了。人家不,烧到这份上一般都摆脱了低级趣味了吧。人家列了一个长长的曲目表,每天按部就班的“约战”一两首。录了音晚上就一起发给猫咪——你还得点评得有理有据,曰出来今天到底谁赢了。到底这两个无常也不是吃素的,说不到点上还真不好糊弄,整得猫咪哭笑不得。我经常说,“你们别打了,打来打去也打不明白的。你们的录音没得比,我对你们的鼻子倒是挺感兴趣的,一个山根塌陷,有才难上品。一个尖削折骨,有品却刻薄。要不咱仨转战麻衣柳庄得了,PK一下观相识人的技术,我跟着你们一快打。”


然而无济于事。

黑无常道:“你就喜欢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东,成天发出些稀奇古怪的声儿。宝华802的音色不是你这个样子,我用DSP++和摆位在我的系统上一样可以模拟出来”。
白无常道:“我看你就像个DSP”……

黑无常道:“你们用的这些脚钉都是不对的,我告诉过你用专业硬质海绵。除了后级都可以用,后级要想低音好一定要用大理石。我的皇冠MA5000双边功率1250W, 信噪比达到120db, 失真低于0.05%,而且是全局负载测的。你那些家用后级,甲类功率小到可怜,失真还只是1kHz的数据。我的皇冠开了音响听不到风扇声, 你是根本没有见识过大功率的好处……”
白无常道:“我看你就像个风扇”……

没完没了了……


一千个人听HIFI有一千个理由,每个听众都很难去揣测别人背后的发烧情节。话说音乐是一条神链,是连接人性与神性的一条枷锁。这一年最让猫咪受益的一本书是西藏《度亡经》,之前诸如种种对人生遭遇巨大的困惑和“想不通”,不想都能从这本远古的密教遗作中找到答案。俗世的苦就像是一个个卖关子的迷题,每种参悟都需要一个契机。实践证明,老想着坐在菩提树下是没有用的,虫子太多。对猫咪来说,能很好的激发这种“觉历”的外力就是音乐——尤其是HIFI的音乐,更像是一种变相的催化剂。有人经常跟猫咪讲,等你是个罗汉了,那么诸如人间的种种道德,黑白,对错,畏惧,权衡,得失,舍取就都可以甩在脑后了。猫咪却对朋友说,是他娘的罗汉,我是个罗汉果。恐怕你就是个罗汉了,也未必能经常如己所愿。今年最喜欢的有两部电影,一部是范伟拿影帝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一部是廖凡主演的《师傅》,在天朝能活好了就已经很不容易。这两部电影要是都能看懂了,再提能不能当罗汉的事——如果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哪里都好,那么提出问题的人就成了问题。果不其然,境随心生了。一次一个HIFI群里大家闲聊各自玩儿HIFI的意义,HIFI为什么倒退之类的话题。猫咪想起前几天看《度亡经》里的心得,随便写了几句话:“HIFI的大成体验就是忘掉过去”,“低手用HIFI追忆过往,高手用HIFI占卜未来”。随便的几句闲言,不料群主某动物哥(某著名音响人)看不顺眼了,“大哥你的思想境界太高了,我明确的告诉你,我的群里不欢迎你。”看来当罗汉着实不是件容易事,可是在天朝哪个细分领域不是般境地呢。最后还是白无常送猫咪的一句口头禅,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明知一勺烂,随性三不管”。猫咪终于决定写点东西。


有人说音响,品质之上,是为品相。素质有高低,品相各不同。一套20万的箱子,可能5万卖得是品质,剩下的“价格”卖得就是品相了。溢价更高素质反而下降的有,素质顶级性价比反而不“低”的也有,HIFI顶层的个性化溢价空间有时不能完全按照经济规律推断,更多的源于艺术走向对于心意的牵引。
正好前几天去听了宝华800D3的新品发布会,写点感受。流程都是老样子了,大概的讲了下制作理念和工艺,然后咿咿呀呀的放了几首录音不咋地的曲子。箱子绝对是好箱子,但是这么多年很多试音室包括Stereo Sound都把宝华作为一个“标准箱”,这一点猫咪坚持觉得有待商榷。宝华是英式调音的典范,所谓的“英国声”却又很多种。有追求现代自然感的KEF,也有追求器乐金属感Monitor,还有追求古典美感的Tannoy。有人说德式的调音像是一个钢架子,又素又硬,规整而缺乏活力。猫咪觉得宝华的调音就像这钢架子的内壁加了牛筋胶的垫棉,在规整的框架中又增加了顽劣的一面。的确,宝华的调音确实显得非常老道。到新款的800D3,两端的延展仍然被刻意做的“非常拘谨”。高低两端被严重的向中间压缩,高音很暗,谈不上任何惊艳。低频无论从量感,宽松度还是下潜都没什么可称道的地方。但是中频做的是真的好,有特色。有质感上的高级,有立体的结相,最重要的是,在中频的声底带了一种弹力。这种弹力并非冲击性的弹力或者Q感,而像是声音的表面与坚硬的底层中间埋了一层牛皮糖。它阻尼感很强,刚接触时很软,会陷下去,之后越来越硬,过半后会弹回来。这种玲珑又略显油腻的风格显然是费劲了心思,经历了多代的改进。既增强了通适性,杂食,摆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器材线材都不会出怪声,又将英式文化中有点“装”的现代感表现了出来。这种调音是否算得上“中正”有待推敲,但从HIFI角度上说,能否体现一个牌子在品相上鲜明的价值感,宝华做的真确实很不错。



KEF Moun是让猫咪印象最深刻的一套箱子。激进鬼魅的外形设计似乎直接在告诉人们,我就是和古典乐毫不着边的。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现在人都有个“无意识性共识”——HIFI就一定要和古典音乐挂钩,不分国界。有个小细节,之前宝华发布会上主持人先是放了一段交响乐和帕瓦罗蒂的歌剧,然后很自我陶醉的跟观众说:“给点掌声吧!”......无奈掌声寥寥无几。之后是一段现代打击乐《Sllipin Away》,还没放完结果掌声雷动,厉害了。不排除大基数的门外汉更容易被冲击力强的重低音震撼到,但那次在场的九成都是老头儿,非要硬说自己被“异国文化的古代语言”所彻底的感召了,恐怕掌声自己也不答应。的确,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人们更容易接受直接的能听得懂的东西。这似乎说明一些问题,并非对古典乐有什么偏见,猫咪自小也是学古典的。而是在HIFI的群体中,排除掉那一大批拿古典乐装13的,剩下的真正喜爱音乐的人群,展现的应该是个多彩的取向世界。“无古典不HIFI”这句谬论应该在KEF Moun这里做个终结,猫咪喜欢这套箱子。第一次见到还是在香港,KEF自称这是世界上重放打击乐最好的音箱,我完全认同。最深刻的感触是低音非常的有特色,它并非纯粹靠速度和弹性刺激你,而是展现一种巨大的,长条形的,有液态流动感的立体结相。这种特点正好和箱子外星质感的造型相符合,展现了一种未来气息的诡异空间感。不过越“偏科”的箱子优缺点越鲜明,猫咪发现拿Moun重放什么风格的音乐都是这个样子,就像拿JBL放什么都是一股爵士味一样。尤其是用Moun重放弦乐——播大提琴也听着像在打鼓,简直是灾难。不过对这么拔尖的东西为什么要苛求杂食呢,在猫咪的心中,KEF Moun是一套梦幻音响。


摄取正统的音响知识不容易,连杂志都很贵。美国有Head-fi, 岛国有Stereo Sound。可惜出于某种原因,在国内一直找不到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杂志或平台,能对各种HIFI概念,基础以及产品的“价值”给出相对客观些的评价。就像基础教育一样,缺少了好的教材或者学习途径,想要在HIFI路上达到“认知水平的高速成长”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有一次白无常跟猫咪感叹,“去年我真的没想到,你能和我们这些蹦跶了几十年的老头子玩到一起”,猫咪说我就是一个接触了HIFI一年半的烧友,可能也就是…曾经接受的教育让我能少走点弯路。其实猫咪一开始也吃了很大的亏,翻回来看,要想“速成”,确实应该把那些误人子弟的知乎,公众号,微信群,网站广告,毒文统统都抛开。这年头,为了带货,科学流,文学流,激将流,三俗流,可谓妖魔鬼怪各显神通,尤其是这些年兴起的“科学指标流”实在害人不浅。怎样能尽量少被忽悠,建立一个正确健康的认知体系呢,猫咪分享一些能让新手快速受益的途径。





1.        https://youtube.com/c/PSAudiochannel
https://www.psaudio.com/ask-paul/
PS Audio的老板Paul McGowan在油兔兔(Yotube)上开设的答疑解惑频道,专门科普HIFI基础知识以及各种问答。许多被业余“烧友”妖魔化的技术问题都可以从权威厂家的角度找到正确说法。
1.        http://www.roger-russell.com/wire/wire.htm
Mcintosh(麦景图)创始人Roger Russel开设的非盈利性科普网站,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有关线材的一切科学概念及经验。老爷子现在已经不在世了,但网站抬头大写的马克吐温的名言却是意味深长。
“It's easier to fool people than to convince them that they have been fooled.”
“愚弄人们比让他们相信他们被愚弄更容易。”
2.        www.lampizator.eu/Fikus/WELCOME_TO_LAMPIZATOR.html
著名的DIY网站Lampizator, 非常好的基础机电知识获取渠道。从工程师的角度评论各种HIFI设备及DIY基础,以及物理层面上一些打造HIFI特性的小手段。
3.        https://audio-heritage.jp/
日本HIFI史的门户网站,讲述各种HIFI技术在岛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品牌历代名机的技术简介。现在网络都有云翻译了,千万别说不会**什么的。
4.        https://online.stereosound.co.jp/_users/16915775
日本音评泰斗柳沢功力(やなぎさわ いさお)的Stereo Sound上的评述,视频及所著书籍。柳沢功力作为Stereo Sound的首席音评人,1968年开始为杂质撰稿,在高端器材的评价及其重现音乐的鉴赏技巧方面堪称权威。
5.        http://www.pmillett.com/
极具专业价值的网站,美国Hi-end级电子管放大器的“透明”教科书。美国Hi-end品牌TTVJ的设计师David Mahler的个人网站。直接愣头的公开了自己对各种经典电子管的DIY经验(这个级别已经不能称为DIY了)以及价值千金的设计图纸,很多著名的线路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设计数据。


2
发表于 2021-12-11 17: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先佔個位子

很好的一個話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7: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渐入正题——HIFI是一种再创作。
借用李小沛的一句名言:“录音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当中有音乐美学的审美观存在着”。的确,你所重放的音源,尚且都充斥着来自第三方强烈的“自我理解色彩”,更不要说重放系统了。按照猫咪的理解,重放世界有着自己的需求金字塔,亦如心理学中马斯洛的人性需求金字塔一样,每一种需求会随着被满足向更高的层级递进式的增长。我们简单的将重放系统的需求属性分为三级,分别是存在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最底层的存在性需求很好理解,就是先要保证你能听到音乐。别觉得这个话题很可笑,CD/SACD玩家就很好理解。随着你的眼界和涉猎的音乐范围越来越广,你会发现没有音乐可听。人性很贪婪,你听过了好的,就不愿意再听次品质的。顶端的LP玩家未必就随时能笑得出来,因为品质需求越高,音源就越少。你不能在家只摆个开盘机吧,你的客厅到底是听音乐的还是古董店呢?你说重放太麻烦了,要听就听现场,总不能天天请个小妹儿来唱《扬州十八摸》吧。于是模拟没有的,CD来补,CD没有的,数播来补,数播没有的,油兔兔(yotube)来补,油兔兔都删了的,本地硬盘来补。所以你看到老烧上百万的器材里面有台OPPO 203, 千万别有啥想法,人家是真正的务实主义。


第二层功能性需求的核心问题是重放系统是用来干什么的,这里涉及到Pro-fi和HIFI的分水岭。按照猫咪的理解,Pro-fi的定义是站在专业需求的标准下,追求录音素质的最高还原性和声音的可控性。而HIFI是在一定素质标准下,追求回放艺术的“再演绎性”。这两者从需求端就有着本质的区别。论还原素质Pro-fi肯定要在家庭器材之上,但你不是音频工作者,你也未必喜欢得上“高素质”器材带来的那种“真实”的音色。试想一下,如果你的音响器材都被做成的2U的“片机”,只露出一个红红绿绿的“正脸”,正脸上面一大推插电线的洞,然后装上了风扇,固定死了电源线,大大小小的调节旋钮,摆都不知道怎么摆,只能靠着移动机柜才能把它们像提拉米苏一样堆上去…….是不是感觉那里不对劲?对,是少了那份享受音乐的从容。但是专业器材能不能用做家用?当然可以。对Pro-fi理智的舍取堪称是四两拨千斤的学问,是你悟透了 “HIFI必烧钱” 这句歪理之后最具性价比的选择。猫咪就见过很多老烧,凭借自己对音乐和音响工程知识深刻的理解,巧借Pro-fi器材上演“花小钱办大事”的神迹。

第三层个性需求是HIFI的舞台,是凭借个性化理解对“重放”注入演绎性的过程。再造者(音响工程师)通过各种人造的失真打造主观上“讨喜”的音色,既所谓的“音乐性”。这种失真可以是“空气感”,“透明感”,“空灵感”,“水润感”,“飘逸感”,“压抑感”,“粘稠感”,“金属感”,“力量感”,“神秘感”,“沧桑感”等等……无论怎样,一个优秀的HIFI产品一定是延着某一种“意向”,将各种“走样的”物理特性合理的“汇聚”在一起的结果。典型的例子像当年的Philip TDA 1541,在出生的年代各项指标也不是最顶级的,但是当低通滤波上被人为的加了3分贝噪音后,竟成了“人类历史最强人声芯片”。你要非用失真的标准看待人声芯片,未免太过较真。换句话说,模拟器乐也就罢了,哪个插电的器材能发出真正的“人声”呢?

种种为你所认知的“毒”,不过是主观世界中趋近某些“理想态”的演绎尝试。那些出自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存在,背后往往隐匿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个拿着叉子的小魔鬼,你觉得很有喜感,老外却能被吓得魂飞魄散。所以HIFI价值终归是“人”的艺术,是所有对于音乐极端细分的个性化理解的集合,是原本就超越了机械化体量标准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站在这种认知上回看黑白无常的“天王山之战”,显得颇有讽刺意味。音响玩儿到这份上,两个无常对于回放价值的底层意识还是混乱的。很容易看得出来,黑无常是个Pro-fi的高手,科学的价值体系和量化的听音观左右了他对回放价值的判定。在它的世界里,还原度最高的既是好的,最直白的就是真善美的。上大学时有个女博士跟猫咪吵架,她说人要得了癌症就一定得放疗,放死了也是正确的。猫咪开始还觉得她嫁不出去是因为读了博士,直到一个比她更女博士的女博士跟猫咪解释道,“科学”是她的信仰,猫咪也就不再跟她争论了。白无常一比更不省油,它有着对于艺术鉴赏极高的品相标准,是非线性放大的高手。老辣的白无常在CD世界中为了追求“模拟味”和“音乐性”算是淘尽苦辣,难怪看待没有品位的功能性东西可谓秋风扫落叶般刻薄。
802D3的音色能不能用DSP模拟出来猫咪真的不知道,懒得研究,猫咪倒是很珍视这两个朋友。虽然黑白无常看上去不够局气,但他们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音响爱好者,能够通过正统的知识和实践,用自己的手段解决问题。

这年头,歪的怪的邪的可谓是无奇不有。猫咪就见识过一位违和感十足的“摆位群主”,人家整了个微信群,拿着个一千块的书架箱,还有一堆二手国产器材,成天自演自唱。群主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摆位摆的好,什么档次的音响都能“摆”出来。猫咪打开视频一听,哎呀,好像低音是挺弹的哦。再仔细一看,总觉得哪有点不对劲。哦,下面还藏着一低音炮呢,听的都是口水歌……有一天众人要求放个正规录音的碟片,结果猫咪听了几秒钟就听不下去了。黑无常说这不还是DIY老头乐的气质么,高频都出不来,中频糊成一坨,敢情这是跳大神招人捧,不走正道呢。

猫咪还有个朋友,刚整了套音响却一直不是很高兴。问他为什么,说跟想象中的效果不太吻合,自己也说不清楚,要不你来我这喝茶。进家一看,好嘛是古罗马式的装潢,墙角还有巴洛克式的大柱子呢,客厅都快被大理石糊成浴室了。原来朋友整了个全套四件的Esoteric Grandioso 四件套+Tannnoy Stirling, 还都直接插墙上了。音响对面是个中式的胡床(炕头),中间还摆了个能伸出水管滋水的茶几。我跟朋友就往炕头上一坐,听了个什么呢,听了个《春江花月夜》。“你听出了个什么气质?有没有点高贵的气质?”朋友小声的问我,我说我听出了农民的气质,“要不我给你改改吧,改好了能改成城乡结合部出来的暴发户的气质。”


要说HIFI这种难以量化的东西确实有它的尴尬,会做的不一定会说,会说的未必有真东西。就拿低音来说,做的很Q很弹从专业的角度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国产品牌里面也没少有拿Q弹的概念忽悠人的(自行脑补某耳塞品牌)。可是难道博大的HIFI就是Q弹这点东西么?还有一次看到某知名音响人在群里聊低音,直言好的音响就是要“穿越灵魂”。我说那不叫穿越灵魂,那叫被震的心肌缺血……天朝的软属性还是贫瘠的,很多国产品牌其实很不错,但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没人愿意沉下心来深挖一下那些“帝国主义”老牌的软实力,或者说某些特定的国情,不会给它们那样生存的机会。



猫咪喜欢听民谣,听音如识人。和交友一样,很多烧友相识串门前,都会彼此分享一下试音的曲目。不多不少,就十首左右,目的是找到涉猎流派类似或者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别聊到最后发现说的根本不是一种东西。听黄梅戏的碰上听初音未来的,凑一起聊音响那太尴尬了。

猫咪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试音曲目 (以下均为首版):
(按照曲目-歌手-专辑排列)

1.        《Touch Wood》-Antonio Forcione- 《Touch Wood》
2.        《一生所爱》-尤景仰-《无他》
3.        《Uduboo》-DENON-《TakeDake with Naptune》
4.        《冬妮娅》-南京市民李先生-《我爱南京》
5.        《Wolkenmeer》- Beo Brockhausen-《Closer to the Music Vol.3》
6.        《羚羊过山岗》-何训田-《阿姐鼓》
7.        《L'Eau  La Bouche》- Serge Gainsbourg -《L'Eau  La Bouche》
8.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刘昊霖-《鱼干铺里》
9.        《Vincent.》- David A. Roth-《Pearl Diver》
10.        《米店》-衣湿-《神怪典籍》
11.        《Baby Elephant Walk》-Henry Mancini-《Baby Elephant Walk》
12.        《春的临终》-程璧-《歌遇上诗》


每个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听音观。
作为一个民谣乐迷,猫咪迷恋一种特殊的听感,被猫咪称为 “迷雾中的金属音”。可能很多人没搞明白什么意思,我把它解释一下。缘起是因为年初听了一首南京市民李先生的《铅笔》(收录在专辑《你好,郑州》中)。其实李先生的作品在《我爱南京》之前都不是专业录音棚做的,素质不高,就没硬和HIFI扯上关系。和平年代都是在网易云上播,沦陷之后只能在油兔兔上播。直到一次偶然,拿到了一张岛国压制的BB经典作品重制CD, 用朋友的一套音响重放了这首《铅笔》,结果猫咪被震撼到了,顿时哭得潸然雨下,泣不成声。音乐是一条连接精神与俗世的神链,也许是李先生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成长,结合这些年的经历,让猫咪头脑中一下子充斥了太多回忆,竟难以自控。后来猫咪思索,是什么引起了情绪的起伏,是旋律么?不是,《铅笔》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哦,是《铅笔》中的定音鼓。对,是定音鼓!

这50Hz的定音鼓录制得太好听了,太另类了。它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的像脉搏一样就在那里。一下接着一下,你感觉得到它沉稳有力的节奏,却捕捉不到它真身的细节。这鼓声就像演绎着神秘色彩的药引子,一股力量在回忆的世界里推着你。回想这些年略显沧桑的种种,瞬间一幅幅面孔像过幻灯片一样出现在猫咪的眼前,他们的表情神色随着节奏像盖章一样慢慢暗淡成一片烙印,紧接着就是下一双眼睛,再暗淡下去,又是一张熟悉的脸……远处的风铃声,沙袋声,三角铁声,各种高音错落有致得交织在一起,穿插在隐约的低音中形成一种奇怪的听感,像一股气浪中包裹着许多金属箭羽。它们有脾气,会迷惑你,也刺痛你,有节奏地在盘剥你的情绪。细远绵长的高音延展,像音乐教室里敲打的钢片琴,把你在迷离与清醒之间反复的拉扯。快被催眠了吗,再扎你一下吧。说句倒找的话,艺术永远的唱了什么,无非生老死,爱别离。《铅笔》短短几十秒的前奏,就好像拉着猫咪走了很长一段路。在这自觉的行走中,所有人间情绪,路边风景,风华雨落,都逼着你重新再看一次。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人性中恐惧的,脆弱的,不舍的,甜的苦的辣的窒息的,全都给你一股脑的翻出来,让你体验一遍精神被抽干的狰狞感,太残酷了。鼓声一停猫咪好像被风暴洗刷过一样,老了好几岁,决然不知童真是些什么。也不再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期许,只是目光呆滞,手底下四处乱摸烟盒。这是一次写实的感受,没有任何描写的夸张——这确实是猫咪最神奇最怅惘的一次听音体验。也许尤其是在人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中,很多即时的感受会被赋予难以找回的演绎色彩。


说起南京市民李先生,再多写几笔。国内鲜有好的民谣录音,通常概念中的发烧天碟都显得和生活有一段距离。猫咪一开始也去买很多试音碟,后来觉得总不能为听音响而听音响,音响总离不开背后的人文情怀,就算是口水歌你爱听,它也是一种情怀。说到情怀,就逃不过这位中国民谣界塔尖上的歌手。期初猫咪对他的看法并不算积极,觉得这个人很单纯,音乐性有,可是智慧不高,满脸写的都是屌丝气的“想不通”。直到把那些不太知名的作品都听了之后,才明白李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的确,他的声音太难听了,像屎一样的难听,有时还要扯着嗓子乱吼。但是他的音乐太美了,编曲好,音乐性也极高。怎么唱有时比唱什么更重要,人声与音乐搭配起来,像是一坨污秽被喷在锦绣画卷上的感觉,给人一种别样的分裂感。听李先生的作品,不知不觉间,一股巨大的情绪会推动着你,极度压抑,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节奏配合就显露的情绪。一时间感召力,煽动力,共情力都揉合到一处,发泄的同时包含着偏激的思考,让稍微有些二极管思维的青年人无从抵御。

有人说,听李先生的作品有三个境界。刚开始你接触到的是《和你在一起》《梵高先生》《下雨》《热河》《离婚》这种大宗型作品,会被它的浓重压迫感所吸引,沉浸在一种被催动的情绪中。人的精神属性中有一种痛苦成瘾性,适应了持续的苦痛感反而把它当成了维持正常代谢的食粮,很多狂热的粉丝都是长期陷落在这种成瘾性里。第二层境界是你超越了这种消极的“无意识状态”,转而寻找作品中向其他方向尝试延伸的人生思索。像《来了》《寻找》《忽然》《山阴路的夏天》《结婚》之类的作品,尤其是《忽然》,有着和《铅笔》一样的演绎特色。风格相对平和,带着主观的现实主义思考,以一种艺术性极高的方式演绎了边走边看边怅惘的随性洒脱,是个人创作里精品中的精品。到了第三个层次,原来李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借用自己的音乐性,给思想层次更“高级”的作品进行的“换装式”的再演绎。李先生艺术价值的巅峰,都凝练在了《我爱南京》这张专辑的Disc B。这个就是著名的“烧碟事件”中烧掉的那张专辑,当年高价首发却无人问津,几年后大众恍惚过来却是一张难求,直接被黄牛吵到了三四千。B面是一张李先生翻唱的专辑,从《冬妮娅》开始,到后面的《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美丽的梭罗河》《米店》《思念观世音》《在那遥远的地方》《再见》各个都是经典,艺术性极高。猫咪每次听这个专辑,都会从头听到尾,根本不舍得停下来。李先生用自己的音乐性,给老作品注入了新的感召力,这张翻唱碟里再也没有情爱和黄昏的怅惘了,有的只是追求“至美”的纯粹艺术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7: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随便举个例子:
(《思念观世音》歌词节选):

“娑婆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空间,器宇里有无尽的欲望”
“看得远些,再远一些,仿佛在生死间穿梭,绵延”
“留恋的少些,再少一些,却忍不住在转变的瞬间,怅然”

以这首猫咪最喜爱《思念观世音》为例,原作者姚东林虽然境界很高,词也写得好,但原作听起来抑扬顿挫,像是在念经文,感召力不强。李先生在“重塑”这部作品时,加入了自己的色彩。像是自知无法到达天堂的人,突然有机会在天堂一游,于是下意识的将人性中“至真至美”的东西统统都拿(献)出来,生怕过往的什么玷污了此时的圣洁感。从感觉上有些不自然,像是在背书。情感上却很真实,一切都是充满向往的流露,夹带了自成一格的感召力和音乐性,你会被李先生那种“无意识”的虔诚所触动。


扯远了,乐评什么的放到《睡睡念3》再说了,这章还是说器材。
猫咪决定“重放”这首《铅笔》。朋友的系统虽然听出了不少感觉,但还是针对性不强。猫咪决定打造一套专听民谣乐的系统,通过器材调音,线材调音和扬声器调音将这首《铅笔》的演绎性发挥到极致。箱子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先用桌面系统做一次尝试。HIFI器材有专长,越杂食的系统越难在某一方面做精,很多老烧都摆两三套“偏科”的系统是有原因的。民谣乐区别于纯粹的人声和交响,对音域两端的延展要求很高。退一步说,如果能在高密度下将鼓乐与弦乐融合好就已经很难了。在低音域追求速度感,直接感,低音的能量,密度和形状。高音要有基本的素质,延展力,有特点的泛音。整套系统最重要的特色是要高度的透明,有光泽感,声音不能是没有感情的“素”,而是有立体触感的生命活力。所谓的牺牲可能都在人声上,我们知道技术上好的人声需要在中频加入适当的“噪音”,听起来会更温暖,更有磁性。而以器乐表达为主的系统,会尽量要求曲线的平直,这样人声听起来会有凹陷的生冷感,但可以将中频的管弦乐素质发挥到极致。重放《铅笔》不需要什么人声的磁性,立体感,包裹感,温暖的糊……我需要将朦胧的定音鼓和高音器乐精致的“金石之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演绎一种恍如隔世的安宁感,重现 “迷雾中的金属音”。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猫咪将Esoteric D2做了重放《铅笔》的主解码。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与Wadia的鲜活不同,Esoteric D2提供的是一种空气感十足,非常透明又灵动的调音色彩。它没有像那个年代的索尼系一样,注重声音结项的“本国化”处理,打造精巧细致的“葡萄音”,而是追求另一种恬淡虚无的时代审美。就像抽惯了厚重调香纸醉金迷味道的黄鹤楼1916,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为了最大化突出解码模拟端的空气感与透明度,猫咪倾向选择中性无音染的放大设备。很多人在音箱系统中用解码高电平直接输出给D类功放也是一样的理念,他们不想让前级去劣化音质,也不喜欢带染色的HIFI后级。为了将放大端的音染做的尽量的少,并保证较高的速度和线性度,猫咪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电子管,选择了精音A1000做桌面的放大级。精音AK就是湖人Niimbus US4+的复刻版,虽然价格只是原版的九分之一,声音素质几乎无差,在国产的抄袭产品中实属难得。今年北京展会上新款的Lakerman Niimbus US5猫咪也听了一下,售价五万二,感觉价格确实有些过高了。和Esoteric D-2的模拟级一样,Niimbus就是比较传统的晶体管放大器,用49720做电流放大,可以提供不错的还原度,极好的速度感和大电流供应。总的来说,这是一件成功的复刻,当初想着国产器材中要是有做的好的肯定得支持是吧。小问题肯定不少,可能是因为原件质量还是不稳定,继电器的小毛病不断。有时噪音会持续数分钟,不得不放置一段时间再重启。
既然是国货,小问题都可以包容。猫咪也没想到后续问题这么多,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你买精音会得到屎一样的购物体验。如果你有这种恶趣味,不妨体验一下这种现在天朝都少有的市井做派。有不懂的在旺旺上多问几句被老板骂是常事了,最恶心的是有人刚买了上万的器材,在群里聊天也会被老板挤兑或被骂。照理说这种靠做抄袭的小作坊都很低调,不行,同行也骂,自己的客户也看不上。你还不能有脾气,有脾气就踢你。聊不聊跟精音有关的都会被骂,聊点形而上的东西人家还嫌你档次太高。最搞笑一回,有天群里又吵嘴了,老板某动物哥又出来摆大哥的谱。猫咪怒了,在群里把动物哥劈头盖脸一通骂,本来以为会马上被踢,不想粉丝群里好多支持的,众人也是积怨已久了。大家最后还是得给点面子吧,先抑后扬,该捧还要捧,也算有个和气收场,不想到晚上猫咪发现还是被偷偷踢出了群。拿给朋友们看,众人不禁哈哈发笑,“哎,这心胸,这格局呀……没辙,就这层次!” 我倒自言自语的说,“这种我倒不是很反感,顶多是小家子气,比那些明明是抄袭非说瞎话是自主研发的厂商强多了。” 一边白无常道,“牌子不大地盘意识是真强,搞山头弄的跟道儿上的一样。你以后还整这些小聪明会吃苦头的。”
白无常说的有道理,猫咪唯一一次买“复刻机”的经历并不成功,仔细想想什么也没赚到。一是长期来看复刻质量不可能达到原机,二是音响作为商品不是纯物质性的。有人说大牌厂机溢价高,老外就会骗国人钱。其实材料和制造能值几个钱,真“贵”了市场会敲打它,经得住时间的“大牌”没有溢价。反观这些“小牌子”的很多诡异行为,老板经常在粉丝群里晒和客户的“骂战”聊天记录,产品就潜在地被蒙上了一种气质,连欣赏音乐的雅致都没了,本末倒置,到头还是亏。
真希望国产多些好品牌,产品好人也好。无奈最后兴致全无,只能把手上的精音换成了力士P750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7: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说起Esoteric,值得提一下,猫咪算是二嫂半个粉丝了。这一年猫咪几乎体验过了从1987年初代产品P1+D1到现在的K1X,D1x所有产品。很多人对二嫂的解码都不买账,觉得二嫂就是转盘的代名词,从来没有出过名垂青史的解码。其实这么讲不尽然,总的来说二嫂分为三个阶段,从87-97年的初期自主时代,SACD和WADIA合作的震荡时期,然后是1 bit的现代产品时期。二嫂的调音取向从来不是什么中正标准的代名词,反而有着十分外露极端的个性色彩。在二嫂初代的解码设计中主打空气感,安定度,在本国市场就很受欢迎。那是一个刚刚从TEAC分出去,跨越了整个CD时代,需要确立明确品牌性格的时期。后来也许是那时被怀念搞得越来越没自信了,在经历了SACD短期的动荡期以及很不成功的双AES标准后,二嫂的1bit时代产品决定一扫岛国“只重研发,本国至上”的传统诟病,向着更国际化更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音频产品同质化越来越大的今天,虽然二嫂一直打造“太空烧料”的形象,而调音却越发中庸内敛了。你现在见到的二嫂,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二嫂,它们早已不是同一个嫂子了。尽管如此,从前那种乖张外露的基因多少还是会从某些产品细节显现出来。比如现在的后级Grandioso M1,在诸如安宁感和金属音色的表现力上非常卓越,但倘若期望它像同级产品Accuphase A200那样几乎可以音箱百搭,成为试音机构的那个“标准”,则显得太不实际。猫咪觉得随着最近二十年日本社会“文化自信力”的下降,现在的产品个性感都不那么强了,HIFI属性一直在下降。有人把现在的日系旗舰产品归为”Hiend-(减)“,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总结一下猫咪认为值得收藏的二嫂解码:Esoteric D-2, D-3,D70, X50W。



二嫂在多比特时代算是比较坚定的BB (Burr-Brown)支持者,除了D-3, 从初代产品D-1,D-2,到D-30,D-70, X1s, D-01都用的是BB芯片。有个朋友戏称,D/A芯片的采购就像服务业或者影视业,总得互相捧着,毕竟音频芯片这个市场太小了。BB成为多比特时代的老大有一定偶然因素,要不是当初抱了Ti的大腿,后来活下来的没准是Ultra Analog。BB就能代表多比特时代全部的辉煌么,肯定不是,AD(Analog Devices)一点不比BB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听过了有说服力数量的多比特产品后,猫咪确实对DSD和1bit解码不再感兴趣了。我的九成音源都是CD, 你先把CD音质放到极限再去做比较(详细看第四章转盘篇),指标那些数字的东西恐怕脱不开“障眼法”的嫌疑。纯粹的多比特乐迷喜爱的是PCM清澈自然的声音,不是FPGA的噪声,也不是Delta-Sigma的声音。至于单门一个DA能不能代表解码器的音质,我们还得继续往下看。

遥想猫咪年初刚接触解码的时候,也是受了网文的蛊惑,觉得D/A芯片就是解码的核心,一定要过24bit PCM 1794的瘾,当一回彻底的2B青年。于是决定深度学习一下BB系列的D/A芯片,感受一下传说中多比特芯片的威力。作为试水,猫咪在网上买了一块名叫某某小山做的DIY解码,花花绿绿用了一大堆发烧电容,看着就好厉害的样子。打电话请教问题,老人家人真的很不错,亲切又善谈,还给猫咪发来试听视频。书桌上用报纸包着解码板,放大镜,用导线接的小音箱,咿咿呀呀的放着老年人听的口水歌。老人家得想法很好,告诉猫咪你可以按自己的口味焊接,做并联输出,差分输出,或者单片输出。结果收到货接上一开声,把猫咪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我的亲娘额,这真的是把HUFI演绎到极致啊。糊到已经不是八宝粥那么简单了,是地震一样的低音以外已经很难听到什么别的音儿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老人家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毕竟只是个业余烧友,犯得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外行错误。PCM 1794是混合多比特芯片,两个23bit放在一起组成24bit,可以单片供给双声道,也可做Mono或Stereo模式。厂家正常的做法都是把电源滤波板单独分出来,老人家为了可以自由设置三种模式,居然把数字端和模拟端分成两个板,在芯片输出针脚处引出12个焊点,用铜丝做手工焊接。这还得了呢,芯片出来的模拟信号走的都是高速电路,对排线的pcb要求都很高,更别说手工用电线焊接了。怪不得猫咪为了这三种模式焊来焊去,怎么焊怎么糊,说句冒犯的话,野狐禅真是耽误人哪。



还有个问题,老人家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买的pcm 1794是假的。D/A芯片虽然很便宜,但从来不是单卖的。从官网上买1794都是两百美元的天价了,而且没有配对,没人那么干。正品是怎么出来的呢,厂家一次至少要进上万片,然后逐个配对,才能保证同机使用的芯片精度是一样的。二手市场的水很深,来历不明的货被芯片贩子各种手段翻新。这些路数一开始是在HifiDIY上就有人爆出来,老人家的板子一共才卖几百块,买的PCM 1794是10-15块的淘宝货,都是BB芯片,跟高端厂家一手带pk(最高精度)配对的相比,早就没有任何可比性了。
DIY产品真的有那么不堪么?也不是。不得不说,老人家的“双板串串乐”还是很有特色的。虽然是HUFI的巅峰,你还是会被双1794巨大的动态震撼到。虽然玩了几天就退货了,但是听过了流畅自然的多比特解码,让猫腻直接把CHORD那种“噪音成灾”的玩意扔一边去了。就像网上的一个梗,小年轻吃了半辈子肯德基,以为鸡味就是肯德基,终于吃上一次柴鸡,可谓认知上的一大进步。我记得那几天最喜欢用1794听的音乐就是重金属的《Music Museum》, 还有李先生的《离婚》,低音巨大的电流能量感,像海底的暗流涌动,硬是把猫咪清新寡淡的天龙耳机推成了歌德。不禁感慨,解码真是太重要了。




回头来看,猫咪今年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在HIFIDIY上泡了太久。不仅国内的板子试过,国外论坛上的线路也整了不少,但是DIY的底层问题都是一样的。解码这个概念,没有那么简单的。你要是专业近似,做个兴趣爱好也就算了,不然趁早断了这个念想。懂点专业知识的,TI网站上下载个芯片说明书,按公版设计画个图打个板,插几个5532就能出声了,这样的谁都会。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年纪大点的“烧友”跟你炫耀,“太怀念那个时代了,想当年我们玩的是1541双皇冠,什么8片1794, 16片PCM 64 P-K,32片……”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再理他。对于HIFI产品的认知层面上,觉得整点发烧电容就能出好声,多整几片D/A芯片就能上档次,这不叫解码,这叫工业垃圾。人家Hi-end厂商大把的工程师,大把的投入,看指标就能比出高下的不是HIFI,能几句话写清楚的技术不会是真正的竞争力。像高级点的“旁路处理”,“耦合调音”上的经验,都是顶级厂家用来吃饭的东西,绝对的机密,怎么能随便写给你呢。所以后解码就聊厂机吧,千万别提这个板那板了。

如果让猫咪重新挑解码,关注的点从上到下是这样排列的:
1.        模拟端及放大的电路设计
2.        过采样标准和数字滤波器
3.        基础元件和线路的电气素质
4.        噪音整形器
5.        数字收发端的匹配
6.        D/A和转化结构
7.        机体的抗震接地与屏蔽



看来看解码也不能光看D/A指标了,也不是一句电路设计这么简单的。如果你仍然觉得各种参数爆棚,能兼容DSD1024,打开机盖各种贴片元件焊在黑板子上的一定是个好解码的话,Audio Note的第五元素(The Five Element)倒是个很好的反面例子。AN声音是公认的好了,第五元素出了也快十年了,到现在可能还是卖得最贵的解码。想象不到一个只能听16bit/44k Hz的解码参数上是多么尴尬吧,一片AD1865, 只能听CD, 除了D/A以外的所有数字功能全部被关闭,没有oversampling超取样,没有jitter reduction时基误差降低线路,没有noise shaping,没有re-clocking, 没有PLL, 没有USB,没有AES/EBU, 没有PCM 192k Hz, 没有DSD……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要看这个200万港币的解码是怎么制作的,包括AN的基础元件设计,模拟放大线路的选择,模拟滤波器的制作等等又要写上好几万字。这就引发了关于解码的很多思考,当今时代的“数字竞赛”到底是服务于听众的还是用来愚弄听众的?音质的终极方向难道就是向更原始更昂贵的模拟时代倒退?就像好好的多比特时代怎么会被更加基础的1bit 技术所取代,到底是因为压缩成本还是跟了“数字时代”的风?猫咪这一年的经验是少纸上谈兵,尽量多的去听各个时代的旗舰产品吧,尤其是CD时代那黄金十年的产品,相信开阔了眼界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个成熟的想法,反正猫咪是有的。

日本的许多企业在后CD时代虽然走下坡路了,但是美国的HI-END产品一直在进步。尤其是一些老牌的日系品牌,在发展理念上背弃了纯粹的研发型导向后,品牌定位变得有些含糊不清。如果说二嫂因为sacd的转盘结构Neo和Atlas丢掉了一些粉丝和认可度,那么Spectral可以说完全的继承了那些购买力所认可的价值观。尤其是在猫咪用了Spectral SDR-4000以后,感觉终于有产品迎合了自己多年来“工程主义”的HIFI价值观,成了彻底的粉丝。
很多人对Spectral的印象都是在CD上把Esoteric的VRDS移植过来了,殊不知二嫂从来不给比自己差的品牌做代工。在机械转盘之外的方面,Spectral的专利可谓层出不穷。比如最有名的HDCD音源标准,DMC-30前级上首发的SHHA模拟放大模块,Super Fader超级推子电位器,浮动电力系统,RS323数据接口等等。和AN, ARC的理念本质上是相同的,猫咪喜欢这种从基础音频元件下手,开发底层结构解决HIFI问题的精神,这是真正的“工程主义”的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7: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有人说,“SACD的失败是索尼飞利浦利欲熏心的结果,企图通过提出录音的“数字竞赛”这种廉价的手段在重放技术上穿新鞋走老路,把原有的市场重新再收割一次。没想到这个标准的制定导致了录音与重放设备的洗牌,没有得到认可度,直接作死了HIFI市场”。这么大的命题还是不直接回答比较好,猫咪也确实不知道,只知道SACD确实还没怎么发展起来就死了。从实际体验上看,现今变戏法的数字游戏确实没啥意思。打个比喻,如果以相同转换(还原)标准来体量,高码率的音源就像漫天横飞的柳絮,能变成柳树的不多。低码率高标准的CD就像哺乳动物的胎生,至少成活率是很高的。Spectral貌似也有类似的倾向,一个顶尖的品牌,现在为止还在做CD格式的重放机,重新定义CD标准,似乎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猫咪在它的技术手册上找到了如下的文字:
“由于一系列工程限制和性能妥协,新的高位数字音频技术的大众市场起初就排除了它们在最好的 16 位 CD 播放应用系统。简单的说,24/96 数字音频技术不能很好地再现传统的 16 位光盘录音。事实上,在今天的 DVD-A 和 SACD 播放器中复制 CD 录音可以说是一种倒退,其声音比以前仅在 CD 播放器和处理器中实现的效果差。”


在接触Spectral之前猫咪就受到过一些思想的启发,认为精简结构的一体化“音源”设计才是高端解码系统的发展方向。所谓“一体化”设计是指将转盘,解码,时钟,前级,甚至是后级通过最精简的线路合并为一个整体的思路,这样整体性的思想可以解决诸如一连串电平放大问题或数字信号接收的阻抗匹配问题等(详见后面转盘的秘密一章)。如果按照超前一些的构想,理想的Hi-end系统可以简单的分为两部分,音源部分与扬声器部分。音源部分整合了从音源载体到高电平输出之间全部的设备,并以统一的传输结构和放大手段设计。扬声器部分则是一套有源的音响系统。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自上而下的看待设计问题,将诸如接口对音质的劣话,放大手段不一致,调音理念不同的问题从萌芽的地方解决。无独有偶,这样的东西确实存在,Wadia在2000年发布的一款终极解码Power 790可能很少有人听说。在这台解码里,一些理想的“一体化”手段得以应用,比如 Clock Link Jitter Reduction(也就是WADIA一体设计的信号收发线路),Swift Current零反馈I/V转换电路,分立式MOS-FET 输出级等等,还有用无源元件组成的高功率放大级可以从解码中直接输出高电平信号以彻底代替外接的前级和后级。你只需要一张CD,将喇叭接在解码上就可以得到还原度最高的重放品质,这是否是HIFI在某一个技术阶段的终极架构呢。


Wadia Power 790只是数量稀少的概念机,猫咪也未曾上过手,但Spectral SDR-4000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说将这一理念想付诸了现实,而且在某些基础结构上甚至比怀念更加精进。比如音源与解码的一体设计,就是将传输线路,时钟,阻抗匹配,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整个了起来。你也别像二嫂和DCS一样整一大堆外挂的时钟和数据线了,整来整去也逃不出底层构架上的缺陷,这没法到达Hi-end级别的抖动精度。还有就是将DMC-30 SL前级上的三代SHHA模块照搬了过来,直接用在解码中进行高电平放大。传统的 I/V 放大线路中普遍采用低偏置、低电压 IC 做放大,因为IC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还便宜。但是IC并不是Hi-end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线性度差、速度慢和分辨率也不高。FET也不是啥新鲜东西,可贵的是Spectral把这一套电压放大模块从底层重新设计了一遍,包括了拓扑结构的J-FET,聚苯乙烯和 Teflon 薄膜电容。全新的设计带来的效果是提供了更高的带宽,信号响应速度,更高的压摆和电流输出。实际的体验当然不像技术说明书上说的那么天花乱坠,但无论从声音的还原度还是透明度,都是猫咪用过的其他机器难以比拟的。把这套系统用在桌面级重放上确实屈才了,后来还是被迫用到了箱子系统里去。像SHHA类似的东东Spectral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总的来说,在HIFI产品中,“价位越高,体验的边际效用就越小”这句话猫咪是不同意的。有时技术的越级和价位真的没啥大关系。现在中高端的新解码也不便宜了,如果没有一个对解码系统清晰成体系的认知,甚至不假思索的迷信江湖传言,恐怕会把时间浪费在浩如烟海的工业垃圾里,这是件很不值当的事情。Spectral现有的构架就是Hi-end的最前沿么,也远远不是,只能说是性价比很好的选择。用三十年前的老旗舰机就无法组成高素质的重放系统么,当然也不是,反而在艺术性上可以别具一格。终其究竟,还要落在“人”本身上。

胡乱写写,解码这一章就到这儿,下一章写电源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12-11 18: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好文帮顶,期待大佬更新 分享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12-11 18: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省开封市
没看完,但是就冲这么多字都得进来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补一下5楼没发上去的
(接上文3楼)


随便举个例子:
(《思念观世音》歌词节选):

“娑婆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空间,器宇里有无尽的欲望”
“看得远些,再远一些,仿佛在生死间穿梭,绵延”
“留恋的少些,再少一些,却忍不住在转变的瞬间,怅然”

以这首猫咪最喜爱《思念观世音》为例,原作者姚东林虽然境界很高,词也写得好,但原作听起来抑扬顿挫,像是在念经文,感召力不强。李先生在“重塑”这部作品时,加入了自己的色彩。像是自知无法到达天堂的人,突然有机会在天堂一游,于是下意识的将人性中“至真至美”的东西统统都拿(献)出来,生怕过往的什么玷污了此时的圣洁感。从感觉上有些不自然,像是在背书。情感上却很真实,一切都是充满向往的流露,夹带了自成一格的感召力和音乐性,你会被李先生那种“无意识”的虔诚所触动。


扯远了,乐评什么的放到《睡睡念3》再说了,这章还是说器材。
猫咪决定“重放”这首《铅笔》。朋友的系统虽然听出了不少感觉,但还是针对性不强。猫咪决定打造一套专听民谣乐的系统,通过器材调音,线材调音和扬声器调音将这首《铅笔》的演绎性发挥到极致。箱子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先用桌面系统做一次尝试。HIFI器材有专长,越杂食的系统越难在某一方面做精,很多老烧都摆两三套“偏科”的系统是有原因的。民谣乐区别于纯粹的人声和交响,对音域两端的延展要求很高。退一步说,如果能在高密度下将鼓乐与弦乐融合好就已经很难了。在低音域追求速度感,直接感,低音的能量,密度和形状。高音要有基本的素质,延展力,有特点的泛音。整套系统最重要的特色是要高度的透明,有光泽感,声音不能是没有感情的“素”,而是有立体触感的生命活力。所谓的牺牲可能都在人声上,我们知道技术上好的人声需要在中频加入适当的“噪音”,听起来会更温暖,更有磁性。而以器乐表达为主的系统,会尽量要求曲线的平直,这样人声听起来会有凹陷的生冷感,但可以将中频的管弦乐素质发挥到极致。重放《铅笔》不需要什么人声的磁性,立体感,包裹感,温暖的糊……我需要将朦胧的定音鼓和高音器乐精致的“金石之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演绎一种恍如隔世的安宁感,重现 “迷雾中的金属音”。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猫咪将Esoteric D2做了重放《铅笔》的主解码。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与Wadia的鲜活不同,Esoteric D2提供的是一种空气感十足,非常透明又灵动的调音色彩。它没有像那个年代的索尼系一样,注重声音结项的“本国化”处理,打造精巧细致的“葡萄音”,而是追求另一种恬淡虚无的时代审美。就像抽惯了厚重调香纸醉金迷味道的黄鹤楼1916,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你是怕李志啊你还是怕精音啊
发了就删 删减了还要删 有劲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有人说,听李先生的作品有三个境界。刚开始你接触到的是《和你在一起》《梵高先生》《下雨》《热河》《离婚》这种大宗型作品,会被它的浓重压迫感所吸引,沉浸在一种被催动的情绪中。人的精神属性中有一种痛苦成瘾性,适应了持续的苦痛感反而把它当成了维持正常代谢的食粮,很多狂热的粉丝都是长期陷落在这种成瘾性里。第二层境界是你超越了这种消极的“无意识状态”,转而寻找作品中向其他方向尝试延伸的人生思索。像《来了》《寻找》《忽然》《山阴路的夏天》《结婚》之类的作品,尤其是《忽然》,有着和《铅笔》一样的演绎特色。风格相对平和,带着主观的现实主义思考,以一种艺术性极高的方式演绎了边走边看边怅惘的随性洒脱,是个人创作里精品中的精品。到了第三个层次,原来李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借用自己的音乐性,给思想层次更“高级”的作品进行的“换装式”的再演绎。李先生艺术价值的巅峰,都凝练在了《我爱南京》这张专辑的Disc B。这个就是著名的“烧碟事件”中烧掉的那张专辑,当年高价首发却无人问津,几年后大众恍惚过来却是一张难求,直接被黄牛吵到了三四千。B面是一张李先生翻唱的专辑,从《冬妮娅》开始,到后面的《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美丽的梭罗河》《米店》《思念观世音》《在那遥远的地方》《再见》各个都是经典,艺术性极高。猫咪每次听这个专辑,都会从头听到尾,根本不舍得停下来。李先生用自己的音乐性,给老作品注入了新的感召力,这张翻唱碟里再也没有情爱和黄昏的怅惘了,有的只是追求“至美”的纯粹艺术表达。


随便举个例子:
(《思念观世音》歌词节选):

“娑婆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空间,器宇里有无尽的欲望”
“看得远些,再远一些,仿佛在生死间穿梭,绵延”
“留恋的少些,再少一些,却忍不住在转变的瞬间,怅然”

以这首猫咪最喜爱《思念观世音》为例,原作者姚东林虽然境界很高,词也写得好,但原作听起来抑扬顿挫,像是在念经文,感召力不强。李先生在“重塑”这部作品时,加入了自己的色彩。像是自知无法到达天堂的人,突然有机会在天堂一游,于是下意识的将人性中“至真至美”的东西统统都拿(献)出来,生怕过往的什么玷污了此时的圣洁感。从感觉上有些不自然,像是在背书。情感上却很真实,一切都是充满向往的流露,夹带了自成一格的感召力和音乐性,你会被李先生那种“无意识”的虔诚所触动。


扯远了,乐评什么的放到《睡睡念3》再说了,这章还是说器材。
猫咪决定“重放”这首《铅笔》。朋友的系统虽然听出了不少感觉,但还是针对性不强。猫咪决定打造一套专听民谣乐的系统,通过器材调音,线材调音和扬声器调音将这首《铅笔》的演绎性发挥到极致。箱子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先用桌面系统做一次尝试。HIFI器材有专长,越杂食的系统越难在某一方面做精,很多老烧都摆两三套“偏科”的系统是有原因的。民谣乐区别于纯粹的人声和交响,对音域两端的延展要求很高。退一步说,如果能在高密度下将鼓乐与弦乐融合好就已经很难了。在低音域追求速度感,直接感,低音的能量,密度和形状。高音要有基本的素质,延展力,有特点的泛音。整套系统最重要的特色是要高度的透明,有光泽感,声音不能是没有感情的“素”,而是有立体触感的生命活力。所谓的牺牲可能都在人声上,我们知道技术上好的人声需要在中频加入适当的“噪音”,听起来会更温暖,更有磁性。而以器乐表达为主的系统,会尽量要求曲线的平直,这样人声听起来会有凹陷的生冷感,但可以将中频的管弦乐素质发挥到极致。重放《铅笔》不需要什么人声的磁性,立体感,包裹感,温暖的糊……我需要将朦胧的定音鼓和高音器乐精致的“金石之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演绎一种恍如隔世的安宁感,重现 “迷雾中的金属音”。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猫咪将Esoteric D2做了重放《铅笔》的主解码。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哦 原来是怕李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早解禁了大哥  这是艺术评论  你看清楚了再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与Wadia的鲜活不同,Esoteric D2提供的是一种空气感十足,非常透明又灵动的调音色彩。它没有像那个年代的索尼系一样,注重声音结项的“本国化”处理,打造精巧细致的“葡萄音”,而是追求另一种恬淡虚无的时代审美。就像抽惯了厚重调香纸醉金迷味道的黄鹤楼1916,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为了最大化突出解码模拟端的空气感与透明度,猫咪倾向选择中性无音染的放大设备。很多人在音箱系统中用解码高电平直接输出给D类功放也是一样的理念,他们不想让前级去劣化音质,也不喜欢带染色的HIFI后级。为了将放大端的音染做的尽量的少,并保证较高的速度和线性度,猫咪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电子管,选择了精音A1000做桌面的放大级。精音AK就是湖人Niimbus US4+的复刻版,虽然价格只是原版的九分之一,声音素质几乎无差,在国产的抄袭产品中实属难得。今年北京展会上新款的Lakerman Niimbus US5猫咪也听了一下,售价五万二,感觉价格确实有些过高了。和Esoteric D-2的模拟级一样,Niimbus就是比较传统的晶体管放大器,用49720做电流放大,可以提供不错的还原度,极好的速度感和大电流供应。总的来说,这是一件成功的复刻,当初想着国产器材中要是有做的好的肯定得支持是吧。小问题肯定不少,可能是因为原件质量还是不稳定,继电器的小毛病不断。有时噪音会持续数分钟,不得不放置一段时间再重启。
既然是国货,小问题都可以包容。猫咪也没想到后续问题这么多,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你买精音会得到屎一样的购物体验。如果你有这种恶趣味,不妨体验一下这种现在天朝都少有的市井做派。有不懂的在旺旺上多问几句被老板骂是常事了,最恶心的是有人刚买了上万的器材,在群里聊天也会被老板挤兑或被骂。照理说这种靠做抄袭的小作坊都很低调,不行,同行也骂,自己的客户也看不上。你还不能有脾气,有脾气就踢你。聊不聊跟精音有关的都会被骂,聊点形而上的东西人家还嫌你档次太高。最搞笑一回,有天群里又吵嘴了,老板某动物哥又出来摆大哥的谱。猫咪怒了,在群里把动物哥劈头盖脸一通骂,本来以为会马上被踢,不想粉丝群里好多支持的,众人也是积怨已久了。大家最后还是得给点面子吧,先抑后扬,该捧还要捧,也算有个和气收场,不想到晚上猫咪发现还是被偷偷踢出了群。拿给朋友们看,众人不禁哈哈发笑,“哎,这心胸,这格局呀……没辙,就这层次!” 我倒自言自语的说,“这种我倒不是很反感,顶多是小家子气,比那些明明是抄袭非说瞎话是自主研发的厂商强多了。” 一边白无常道,“牌子不大地盘意识是真强,搞山头弄的跟道儿上的一样。你以后还整这些小聪明会吃苦头的。”
白无常说的有道理,猫咪唯一一次买“复刻机”的经历并不成功,仔细想想什么也没赚到。一是长期来看复刻质量不可能达到原机,二是音响作为商品不是纯物质性的。有人说大牌厂机溢价高,老外就会骗国人钱。其实材料和制造能值几个钱,真“贵”了市场会敲打它,经得住时间的“大牌”没有溢价。反观这些“小牌子”的很多诡异行为,老板经常在粉丝群里晒和客户的“骂战”聊天记录,产品就潜在地被蒙上了一种气质,连欣赏音乐的雅致都没了,本末倒置,到头还是亏。
真希望国产多些好品牌,产品好人也好。无奈最后兴致全无,只能把手上的精音换成了力士P750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真的是没意思  本来中间很有连贯性的一段   被这个机器人没完没了的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12-11 20: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厦门市
老哥觉得南瓜家的设备怎么样?尤其是现在最新的hd X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2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岁朝清供 发表于 2021-12-11 20:05
老哥觉得南瓜家的设备怎么样?尤其是现在最新的hd X系列

hd X我真的没用过 不敢随便评论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20: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注明一下 地板那一楼之前被机器人删掉 后又被恢复了  感谢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12-11 20: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厦门市
本帖最后由 岁朝清供 于 2021-12-11 20:53 编辑
乐町 发表于 2021-12-11 20:07
hd X我真的没用过 不敢随便评论哦


好的, 希望老哥以后有机会能谈谈,因为看到你对解码的挑选, 想到以模拟为老本行的南瓜, 据说在这款旗舰解码上, 数模转换部分外包(也是包给大佬), 在模拟部分是南瓜自己倾尽全力的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4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