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69|回复: 25

Zephone(北京泽丰科技)“小强”耳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参测器材:
   还是按照习惯,在两种类型的3个平台上都进行听感测试,以观察耳放产品在不同平台上的适应性:

平台类型一:传统台式CD机音源
[1] 音源:CEC TL51XR     CDplayer(FENK提供)
[2] 音源:米格 LogicStage  CDplayer(流氓才子提供)

平台类型二:考虑到如今pc-hifi成为一种发烧届的新兴力量,因此就着手头资源选择了一个有一定水准的声卡平台
[3] 音源:Presonus Firebox 火线传输的外置音频接口,"是美国presonus公司专为其灵活的基于1/3U的MAX RACK机架的高保真录音系统设计的专业级火线音频接口(声卡)"。

*--试听耳放:Zephone(北京泽丰科技)复刻版“小强”耳放,以下简称“FK耳放”

*--试听耳机:Mpro, K240/75, K240DF,KK(部分曲目)

参考平台:[1]米格LOGIC+ YUHAN原版“小强”耳放(流氓才子提供)
       [2]cec TL51XR+ 清逸伦 T2A型耳放(ht7982提供的t2a,电压放大管从美制PHILIPS-JAN 5814A换为 美制GE-JAN 12AU7,fenk提供的保持原状)

试听用线材:模拟信号线-VDH D102MKIII,电源线-Monster powerline400以上是全部参加试听的器材,看到型号感觉陌生的可具体参见图片。

试听用曲目及涉及唱片:
古典部分:
<1>斯特拉文斯基“焰火/火鸟/夜莺之歌” 水星(mercury)出品; [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SACD版,唱片号:470643-2];

<2>克莱斯勒/勒克莱尔/格洛克/罗卡特利的“小提琴小品” 水星(mercury)出品;[小提琴独奏—谢林/钢琴伴奏—查尔斯.雷纳, 唱片号:434351-2]

<3>格拉祖诺夫/圣桑/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选自“米尔斯坦的小提琴艺术DISC1”EMI出品;[小提琴独奏—内森.米尔斯坦/乐队—斯汀伯格指挥匹茨堡交响乐团,唱片号:zdmf7 64830 2]

<4>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贝多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选自“Richter plays beethoven&brahms 2CD” RCA Victor出品[钢琴独奏-里赫特/乐队-莱茵斯朵夫指挥芝加哥交响,唱片号:74321-28303-2]


爵士部分:
<1>爵士人声Nat King Cole(纳.金.科尔) -“Greatest Love Songs”,EMI出品,[JVC重制的XRCD2版,唱片号:5 34463 2]

<2>爵士女声Ella Fitzgerald,Diana Krall等演唱“Lady JAZZ”,EMI出品,[唱片号:5 81205 2]

<3>"Ella and Louis"Ella Fitzgerald & Louis Armstrong演唱,伴奏pianist: Oscar Peterson /  guitarist: Herb Ellis /  bassist:Ray Brown  /  drummer: Buddy Rich [Verve出品,唱片号:8253732]

其他唱片:
<1>电影《 末代皇帝 / Last Emperor, The(香港,英国,法国,意大利 1987)》原声大碟,virgin百代出品,(中国)苏聪、(日本)坂本龙一、(英国)戴维.伯恩,集体创作;[AAD录音,唱片号:7 86029 2]

<2>世界音乐(原声唱法):梅纽因爵士的国际基金会组织“和平之声”演唱会现场录音,Noa(也门),Yang Du Tso(中国,藏族)等演唱;法国AUVIDIS出品;[唱片号: 9 00646 1]

<3>美国音乐:GROFE(格罗菲)“大峡谷组曲/密西西比组曲”& HERBERT“第2大提琴协奏曲”水星(mercury)出品;[翰松(HANSON)指挥 伊斯特曼(EASTMAN_ROCHESTER)管弦乐团,唱片号:434355-2]

<4>very best of"UNPLUGGED 3",环球/华纳出品;[斯汀/克莱普敦/布赖恩.亚当斯……演唱,MTV,CD+DVD ,唱片号:982397-1]

<5>法语流行:SYLVIE VARTAN (瑟维亚.瓦SYLVIE VARTAN丹,60年代YEYE风格的杰出代表,一直坚持到目前,是法语音乐界少有的常青树)61-83精选集2cd的DISC1, RCA VICTOR出品[ADD/DDD录音,唱片号:82876-61399-2]

以上均为CD原盘试听。
试听声卡时选择了部分APE和nrg镜像文件,内容如下:
<6>Teresa NHK Live(XRCD2原抓)邓丽君1985东京NHK现场演唱会,2CD

<7>Amanda.McBroom and Lincoln.Mayorga"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 喇叭花(谢菲尔德LABS,cd初版原抓)出品,ADD录音

<8>“卡拉斯在巴黎”卡拉斯演唱 比才/圣桑/马斯奈 等人的歌剧选段,ADD录音,EMI FRANCE出品。[nrg镜像,乐队伴奏:皮尔雷指挥法国国家广播管弦乐团(原RDF乐团,后改为RTF乐团,现简称为ORTF乐团)]

<9>雨果 "发烧碟六” [(nrg镜像)正大雨果,唱片号HRP7172-2]

<10>DECCA passport to music第二轨 Edith. Piaf 演唱"La Vie en Rose"玫瑰色的生活
--------------------------------------------------------------------

   好了,进入正题,关于这个产品的技术细节不想多描述,基于BB OPA637这样的顶级音频运放作为核心部件,有着全套美系电容和电阻的耳放的技术特征也不是我所关心的,自然有人不厌其烦的去写去评。我更关心的是它在播放上文提到的这些重要录音时的具体表现,能不能达到它未来的粉丝们所期待的水准。

I.   第一阶段主要以配器复杂,编制较大的管弦乐曲目为主,重点的测试曲目是《火鸟》,采用水星Living presence系列-多拉蒂版,这也是企鹅3星带花的唱片。重点段落是 VI“火鸟的哀求之舞”(包含引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承接上一段在竖琴滑音提示若隐若现——木管与弦乐组的变奏中开始,第二部分,竖琴短促的提示,右侧大提琴集体的跳弓和拨弦作为背景,长笛在低频段和单簧管交替出现(注意不同木管乐器间的音色和质感区别,以及不同摆放位置的交待,涉及结像和声场的表现)最后右侧的一只单簧管再次提示变奏后的主题。接近结尾,右侧的竖琴提示,长笛表现火鸟的舞蹈,其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长号等管乐从左到右反复的交替进入……,这一段中,几乎所有的音色特征较明显的管弦乐器都有十分短暂独自演奏的机会。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十分注重于营造独特的乐器音响效果,拥有复杂的配器和相对庞大的编制,加上水星顶尖级的模拟录音质量,无疑是很好的能同时测试器材的音色表现力,声像定位能力(包括结像和形体比例),大动态稳定性和声场表现能力的试音碟。

---参考平台[1]在驱动Mpro时表现该曲时细节信息丰富,各种乐器的音色表现刻画的清晰准确,结像结实,形体间比例较谐调——因此有很好的乐器分立度,大动态时能量的压缩不明显,但似乎感觉到舞台空间的纵深方向有一定压缩,低音号,长号,小号等后排乐器感觉有明显的前压,宽度的表现尚好,估计与Mpro耳机的特性有关,米格CD亦存在声场扁平化的问题。
   该平台在驱动K240DF时,低音号特征表现不明显,圆号低音部分质感比较一般,大鼓的形体偏小,但定音鼓即使在弱音快速敲击时也无明显遗漏,但质感稍差。乐器在中高频段时形体会变得纤细,听感上似乎分离度更好,对乐器演奏中声音的细微变化刻画得十分传神,比如管乐的频繁颤音、模拟鸟鸣,竖琴的滑音,大提琴的跳弓结合拨弦等都不逊于驱动mpro时且局部表现更佳。空间表现方面,纵深与宽度都非常的理想,好于驱动mpro时。其他方面表现与驱动Mpro时基本相当。
   该平台推动K240/75时,多数管乐的低音段质感有一定改善,但仍不如Mpro, 中高频段乐器形体无明显变化,比较稳定,结像亦保持240DF的清晰结实,但高频段泛音似乎稍微缺乏,不过依靠其在中高频频优秀的细节刻画能力,对于“火鸟“中乐器各种复杂的音响效果变化仍有上佳的表现,舞台空间的纵深感甚至较240DF更好,但宽度不及240DF,只和mpro相当,管弦乐齐奏时能量感的压缩较240DF轻微,但仍较Mpro有差距,总体来说该耳机表现该段落的听感舒适性好,但HI-FI性较MPRO仍有一定差距。
   总的来看,该平台让三个耳机在&#39;火鸟&#39;这个曲目中都有比较理想表现,突出了各自的本来特点,也没有破坏音乐作品的整体性
,可以夸张一点说,听完一遍,再看看曲目的配器说明——都差不多,没什么没到位的了。就这个曲目来讲,yuhan的原版“小强”在参考平台[1]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无论是参考曲目和录音的相关资料说明还是参考印象中其他比它稍贵的器材的表现。不过考虑到米格logic的音色特点,尽管在组合中,yuhan原版“小强”中性而稳定的音色并没有感觉不妥,但实际使用,搭配某些日系音源应该会有音色稍微偏冷的表现。

---参考平台[2],主要说一下不同之处,没有更换GE的12AU7之前,驱动Mpro和K240/75时低频段都稍显臃肿,声音密度稍显不足(长号,长笛和双簧管灯管乐较明显),但更换后有明显改善,多数情况下,t2a的速度要慢一些,但换用GE的12au7后,驱动k240/75和k240df,整个中频段的瞬态反映仍可用优良来形容, 只是与“平台[1]”相比,小提琴齐奏时的颤音变化不够突出,竖琴在低音段滑音时的拨弦质感被大提琴的一些动作遮挡,管乐小组齐奏时能量感有可闻的压缩,泛音也稍显不够丰富——当然因此,毛刺也几乎消失,声音的边缘会更光滑,比较讨好耳朵。进入全剧高潮后,大动态的管弦乐齐奏段落t2A显得不够稳定,本来在第VI中,通过良好的结像和形体比例所营造的空间感被破坏了,特别是在“魔王Kastchei的到来”和“Kastchei与Ivan的对话”两幕中,依靠管弦乐组突然的齐奏,管乐怪异的音色,以及定音鼓,大鼓,引起的强奏来营造的紧张气氛在T2a上变了点味道,有时定音鼓声都不够快速和坚定,强烈的冲突被明显的淡化了,这些段落的特点也就无从表现了。“参考平台[2]”的这种表现与“参考平台[1]”比较来看应该说是不理想的。(在没换ge的管之前尤为严重,换后又改善)。当然这只是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实际听来(特别是换过GE管子之后),这种差距其实并不会那么容易体现出来。另外,在更换GE的管子之后,T2A多数时候在‘火鸟’这部作品的整体上所表现出的自然与从容是值得肯定的——应该好于印象中6000MKII和AM650pro上驱动K240/75和240DF时在该曲目中的表现. 至少在火鸟这部配器复杂、风格活泼的现代主义曲目中,t2a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死气沉沉,相反驱动K240/240DF是非常细致和活泼的,在音乐性上丝毫不逊于参考平台[1],在音响性上吃一点亏,但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不过驱动Mpro不尽如人意,为了保证响度在人耳可接受的范围,alps的蓝壳电位器不得不放在9点以下,声音缺乏透明度,音色也有点点怪异,高频还会偶尔的过亮,中低频段的问题前文已有交待。显然以较高的输出电平为骄傲的电子管耳放,面对低阻的Mpro,有点陷入高炮打蚊子的窘境。

  --最后再来看主角“FK”小强耳放的表现,在两个参考平台之后再来比较FK,主要是避免在试听过程中,瞬间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在音源平台<1>上,驱动MPRO时,FAQ似乎并不急于展示自己是一台拥有很强解析力和现场揭示力的耳放,在音源<1>平台上,FK版小强更多的是体现它中庸的声音走向,有一点T2A式的含蓄,但不时要显示一下自己充沛的全频能量感,虽然铜管乐器齐奏时仍然不如原型小强那样辉煌,却也不影响track 19“魔王与怪物的凶恶之舞”主题中片段性反复的打击乐和管弦乐器强奏所展现出来的“群魔乱舞”的气氛。
   在全剧的最后几轨,反复出现的“定音鼓”单奏和滚奏都得到了及时和准确的表现,大鼓加强到低音弦乐齐奏以增强气势的部分也被毫不犹豫地清楚交待出来,良好的乐器质感表现能力,使这类段落大多不会让人感觉到任何的浑浊不清楚。不时出现的木琴灵动的滚奏,以及“黎明(Daybreak)”一段中小号活泼而短促的提示“时间动机”的段落,是少数能感觉到FK版与原版小强声音取向的微小差异的地方——前者在保证音色可靠和响应快速的前提下注重声音的圆润光滑,后者则更在意声音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在驱动爱丽丝M pro时,这种差异比较明显。

[--------]

  @大编织的管弦乐作品除了水星的“火鸟”,还选择了水星的另一张名盘:GROFE(格罗菲)“大峡谷组曲/密西西比组曲”& HERBERT“第2大提琴协奏曲”,艺术家是翰松(HANSON)指挥 伊斯特曼(EASTMAN_ROCHESTER)管弦乐团。之所以没有把它放在古典音乐一栏,因为其中有大量美国西部音乐的旋律,和印第安民族音乐的一些曲调特点,加上格罗菲的爵士乐背景,一些国内文章把它归为美国的民族音乐,其实现在看来它还算是比较正统的古典曲目,且格罗菲也为“蓝色狂想曲”的配器改编工作立下大功,应该说是一位优秀的古典管弦乐配器专家。这里用他的作品考评器材,主要是因为其丰富的配器种类,和乐器音色表现——比如钹,钢片琴,响板,沙棰等的突出使用。在“大峡谷”组曲中,第五乐章用钹的片段性单奏,来描述闪电,用鼓棰敲击钹的滚奏来配合弦乐高音部分和其他打击乐器来表现疾风骤雨。钢片琴奏鸣来表现深山中的八音盒旋律,响板描述驴的啼声,沙棰在“马蒂格拉”的节日一段中用于突出西部曲调中特殊的节奏形,都是这些乐器很有代表性的用法,融入到着编制庞大的管弦乐作品中,正好有利于考察器材对特殊打击乐器的音色和质感的描绘能力。作为用“火鸟“测试大编织大动态以及不和谐音色与旋律的管弦乐作品时表现的一种补充,参考平台<1>在水星的“大峡谷“中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鲜明的乐器色彩的对比,准确而细致到位的乐器音色描述,精确的结像,合适而不夸张的舞台现场的厅堂感,这些是我们在很多其他高级的耳放中很难听到的器乐表现,特别是打击乐弱音的段落依然是准确而比较清晰的——但并不是某种刻意夸张,十分符合对于该作品的配器描述。小强在播放这两张水星唱片时的表现确实是一流的,速度和质感的理想结合,难能可贵的监听风格——以至Fk版小强配合出场时,我都感觉到这些形式丰富的打击乐段落整体上有一点点软绵绵不够坚定的声音,当然只是一点点,而且配合同样是正统监听风格的 音源平台<3>时(Presonus Firebox声卡),这种柔软反而使声音更为耐听——即使是在表现疾风暴雨的段落,钹和鼓都不会显得那么咄咄逼人,也许很多人喜欢这种风格。当参考平台<1>和<2>的音源耳放交换后,再进行试听,CEC51无论配合 FK版的小强还是约翰原版小强,播放水星的“大峡谷组曲”和“火鸟/焰火/夜莺之歌”都体现出非常相近得声音取向,虽然音色稍显得偏冷,但声音的饱满程度不差,对各种乐器演奏时的细节和质感的描述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过t2a即使在换管后配合 音源平台<1>时,表现这类大编织器乐作品的大动态段落,都显得脚软,乐曲中打击乐和铜管乐所营造的气氛受到了销弱,鼓点总感觉慢半拍——也许好听,但有失准确的描述,当然这两个配合本身也是过于黄昏色的组合了,出现这样的效果属于正常表现。这里t2a只搭配了K240和K240df 因为我发现它确实不大适合推动m pro来表现管弦乐作品——音色会变得过于夸张而显得不正常,虽然t2a本身决不是表现夸张的耳放。


   @古典音乐唱片最后进行的试听是两件重要的独奏乐器:钢琴和小提琴,我依然选择了一张水星的唱片(见古典部分的唱片<2>)谢林演奏克莱斯勒的小品集. 这是一张难得的小提琴试音碟,首先克莱斯勒的小品也许音乐深度一般,但优秀的旋律性和小提琴演奏技法的丰富是很多其他作品所不及的,其次谢林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无疑在音准,乐感,音色控制,技巧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比索菲.穆特, 阿卡多等后生要更有说服力,且有幸又是"水星"这样的传奇厂商灌制的唱片,录音也是很有保障的,这样以来就非常有利于观察器材对这种乐器的表现了,同样,选择米尔斯坦57年在EMI录制的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出于这个目的:米尔斯坦和作曲家这部作品的关系想必不用我多说——音乐史上已经是佳话之一了,而这个57年完成的录音是EMI最早的立体声录音之一,可以说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是精益求精了,虽然没有更早的MONO录音:米尔斯坦“小品集”和55年版“小无六”那样在小提琴音色的写实方面登峰造极,但由于是立体声录音,所以更利于考察与乐队合奏的独奏小提琴的形体比例与结像,米尔斯坦的技术和实力恐怕也不需多介绍了,关于50-60年代EMI给他灌制的部分优秀唱片的录音水平,早年香港的发烧届有过一些评论文章,也比较客观,大家可以参考。
   EMI早期为米尔斯坦录制的唱片,强调音色和演奏技法的尽量准确的描述,所以很多高频瞬态响应不够完美,延伸不够自然平滑的系统在播放这些唱片时会感觉明亮刺耳,米氏在高把位的那些独特技法就会完全淹没在音箱或耳机中小提琴凌厉的嘶叫中--根本无从捕捉,我所听过的一次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北京某知名烧友的听音室,用55年版“小无六”第三首组曲的前奏曲试听他基于ATC SCM20书架箱的系统,尽管有ROVEX的CD机,和AUDIO RESEARCH的贵价前级助阵,但尖锐刺耳的琴声还是让在场几位几乎掩耳而逃,研究怀疑是其使用的某国产知名后级的问题,几日后机主换kRELL的某中等价格的后级,再受邀前去试听该曲目,问题基本消除了。由此可见选用米尔斯坦在EMI这一时期的录音进行小提琴部分的试音还是有相当益处的。话题有点扯远,言归正传:
   大约是2004年早期,原版小强还处在试验阶段时,曾见过YUHAN先生,期间也曾以米尔斯坦的“小品集”测试该耳放,YUHAN先生也深感该录音小提琴高把位能量感和穿透力极强,若要完整展示又不失细节是要求耳放,耳机甚至音源在中高频段拥有很全面素质的。因此事隔2年后原版小强再试米尔斯坦之音,我还是报以很高期望的——实际试听,果不出所料,其在配合音源平台<2>和<3>驱动k240/240df时,唱片所包含之丰富信息展现无余,米氏在高把位的各种技巧伴随着富有穿透力又不失细腻的琴声入耳,好似清冽之美酒入口,香而不烈,恰到好处。华彩乐段拉出的一些双音也没有明显放粗的迹象,揉指无论宽窄都有到位的表现,在演奏者快速运弓中,时而左手拨弦,时而加入一段稍大幅度的揉弦——以及随之而来的音乐感情的变化——在“小强”的帮助下,一切都逃不过听者的耳朵。FK版小强在音源平台<1>上配合M PRO,在第二乐章的第二个主题中处理协奏声部与独奏小提琴间的一来一往的对话,协奏中各种乐器的丝毫动静不但能被及时准确地捕捉,而且位置的交代也比较清楚,传说MPRO声场纵深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来,同时独奏小提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形体,不会强抢乐队的戏份——即使在低音部松弛的慢速运弓时也是如此,但其穿透力和能量感却没有丝毫损失。这两台耳放在各自适合的音源平台上和以往听过的一些中高价系统表现该录音相比,也应属十分上乘的表现了。不过YUHAN原版的小强在音源平台<1>上(即构成参考平台<1>)小提琴高把位大音量演奏时的声音线条会放粗,琴声会稍显粗糙和明亮,虽然实际演奏中有时琴声确实如此(见中国小提琴网:美国小提琴教育家Carroll.Glenn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不过录音中,像米氏这样的顶尖级小提琴音色控制大师恐怕不会有这样的纰漏。而FK版的小强在配合音源平台<3>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但相对还是轻微一些了。就这一阶段试听来看,在音源平台的选择上,小强看来还是有点挑,按照yuhan先生所说,小强更喜欢高频染色少且比较细腻的音源, 相对来说Fk版小强就不那么挑食了。
   水星为亨利克.谢林录制的克莱斯勒小品,主要用于感受小强的耳放的乐感,正如这些作品_比如“前奏曲与快板”,“爱的喜悦”等等本来就是考察小提琴演奏者的乐感一样,良好的表现这张录音,耳放和音源最好是忠实、透明的地表现唱片中演奏者控制的音色和表情的变化,而不要带入太多的染色,另外唱片中小提琴与钢琴间的形体比例,以及半关盖伴奏状态的钢琴的音色和速度特点也是值得关注的评价点。实际试听中,FK版和原版小强的表现都属良好,处于同一水平上,音源平台<1>+FK版小强驱动M pro的表现不错,小提琴富有歌唱性,而伴奏钢琴也没有显得过度昏暗。而原版小强+音源平台<3>, 则能比较忠实的表现谢林那种从细腻柔和到大刀阔斧的多重的音色和感情变化,并能体会到因为他的那些独特的技法产生的左手手指和弓子的动作——小提琴的细节表现十分合理、准确、到位(他独特的全弓断弓、连弓时的左手指法技巧,和能比别人更轻松从容的拉出双音甚至三音和弦的技巧)。
   最后说一下参考平台<2>的小提琴表现: 配合m pro不能拥有理想的小提琴音色和质感:中频段时太粗,而高频又过于纤细,变化突兀而不自然,显然T2A也不是为m pro准备的耳放。T2A配合K240时小提琴的音色和质感表现非常不错,协奏曲的器乐层次比较分明,与前两个耳放比细节没有明显缺失,但配合K240DF时,格拉祖诺夫小协,第二乐章(唱片中的第三轨)开头背景中的定音鼓滚奏还是虎头蛇尾,越到后面越不清楚. 低音管干脆接近消失了。不过播放谢林演奏克莱斯勒的小品集时,情况就不同了,除了声音透明度逊于yuhan原版小强+音源平台<3>外,其他方面并无不妥——不过这一切仅限于所有平台都驱动K240或K240DF,T2a无论如何搭配M pro都不出好声——240才是T2a的最爱。 ——而在音源平台<1>+Fk版小强耳放上,M pro播放这些经典的小提琴录音则显得游刃有余了。

   钢琴,选择里赫特的这张录音不是因为某榜单把它排为20世纪演奏家之首——其实我想不通他的琴声——与同辈其他3B键盘音乐的诠释者相比,他没有吉列尔斯的稳重,肯普夫的坚毅,米开兰杰里的华丽,弗雷德里希.古尔达的珠圆玉润,甚至没有格伦.古尔德的怪诞诙谐。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弹得很快且很响,而且不容易出错,这点对于测试系统全频的瞬态可是好事,同时他录音里的琴声不那么好听,但录音本身的制作却并不粗糙——我认为一个音乐表现力强的系统不但能让好听的唱片更好听,也能让有时难听但制作精良的唱片为人们所接受——不能靠染色,对里赫特在RCA录制的钢琴声加入暖色调,只会让他的琴听起来像受了潮,反之则会使本来单薄的琴声更冰冷。只能是尽可能忠实还原演奏者和录音师想在唱片中表达的东西。

   令人高兴的是,在同样的音源上,两版小强在这段录音中的表现非常一致,完全跟得上里赫特的速度,热情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里,里赫特式的钢琴的轰鸣也得到了完整地体现,FK版小强驱动M pro能展现出钢琴庞大的形体,而原版小强在配合K240时,则能对协奏乐队与钢琴间的形体比例进行客观的描述,音色方面,没有明显改变原录音中整体灰暗的调子,比较忠实的描述了里赫特式的中性音色,质感方面,在极快节奏的段落也没有丢失钢琴的触键感觉,而动态很大时击槌击弦的质感也能保证,这样即使是演奏者以很大的力量弹奏和弦时(比如热情的第一乐章) ,钢琴声音的整体质感依然不会走形。唯一的区别: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英雄性的第一乐章第一个主题中,在音源<1>上Fk版小强驱动K240时圆号的召唤似乎离钢琴近了一些,而原版小强驱动m PRO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当然换过来就都没问题了,二者最精彩的表现都出现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中,钢琴分别与乐队中的长笛等中高音木管乐器,高音弦乐(小提琴),和大提琴间的多次对话,两版小强突出的乐器分离度,乐器质感描绘能力——特别是管乐的空气质感,再次得到了清晰的令人振奋的展现,极大的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测试两版小强之前,很少在里赫特演奏的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找到激动和愉悦。
   换管后的T2a在驱动240df/240时,能保证比较清晰的触键,击弦,钢琴的中音区高音区的声音质感表现良好,低音区特别大力的弹奏和弦时,琴声有点飘似乎还不够扎实,大钢琴的形体没有充分展现,不过在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这种形体不大的钢琴倒正好以另一种形式使听众在乐队与钢琴独奏者交相辉映的段落中听到更多乐队中其他的乐器细节——对于某些听者来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莱茵斯朵夫棒下的芝加哥交响有着雍容的弦乐和辉煌却不过分刺激的铜管……

   @无论是独奏还是乐队协奏,亦或是复杂的包含丰富配器和乐器演奏方式的大编织管弦乐作品——至少在这些试听的唱片中,fK版小强都已经证明了它在古典器乐作品方面和原版小强几乎一样的出色,当然也不要忘记换管的t2A,它时刻都在提示我,两版小强耳放们所谓的清晰、准确、凌厉、强横,是否已经超出了耐听的范畴……事实也证明,他们没有远离t2a式的胆耳放所标志的耐听性!更何况这是一台仔细推敲,调整到理想状态的T2A.
   
   除了那些古典曲目以外,上面的单子里开列的其它音乐类型的唱片,是我最喜欢的唱片中的一部分,也是漫长的试听过程中的消遣工具,但他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来以为一台运放为核心的耳放也许会让我的耳朵和脑子始终紧张,不过几张盘听完,特别在听完华纳出品的very best of"UNPLUGGED 3"和AUVIDIS出品"和平之声"两张唱片之后,我发现开始的担忧完全没必要,人声部分唯一不尽人意的是那首有法国第二国歌之称的“玫瑰色的生活”——后面几小节Piaf唱到高潮时,两版小强的声音都出现了那种类似石机的生硬刻板,不讨人喜欢。当然多数时候原版小强和fk版小强都是传达唱片信息和描绘现场气氛的高手,只要唱片录制的现场本身没问题,耳放的回放就会同样出色,所以邓丽君在NHk的现场决不是徒有虚名的、SYLVIE VARTAN也不是靠猫王的伴奏乐队出名的—RCA的人声录音并不差。细节信息量充足,音色准确,就不怕音乐表情传达不好——邓丽君不仅是甜嗓子,NATKNG COLE也不是只会抒情的酒吧爵士歌手,卡拉斯低音段的模糊不会影响她演唱歌剧中的抒情段落, 而STING的伴奏乐队的夸张的音响效果也不会影响他旋律的表达,MORISSETTE会表现得更全面-她也有很好的嗓音爆发力; 阿尔及利亚的Aichi唱的本民族歌曲也不是嚎叫(一次在新街口某高级音响店用“和平之声”试音,店员竟说那是嚎叫)——那是因为你还听不到喉音的细小变化和独特的换气所带来的丰富感情--只要有足够的细节并准确及时地被器材表现出来,那么很多误解就不会存在,无论是对唱片还是音乐本身亦或是对艺术家本人——毕竟大多数人听不到他最感兴趣的伟大艺术家的现场——比如多数东方的朱莉.安德鲁斯或芭芭拉.史翠珊的FANS们就很难有听到过她们鼎盛时期的现场。

   所有的唱片都听完了,我们发现两套平台在这里表现突出:参考平台<1>并不是原版小强最合适的平台——音源<3>也就是firebox声卡,才是本次测试中最适合它的音源,而FK版小强则最喜欢米格的LogicStage cd机, 这种搭配下,无论k240/240DF还是mpro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mpro会让你感觉到,它真的高水平的全能耳机——而不仅仅是人声和钢琴的播放工具。而k240也不是老态龙钟的耳机,k240df更不是只能唱“抒情女高音”的歌唱家,只要用好了它们同时都是揭示音乐现场细节信息的高手。

   
后记:一些其他说明:
   我手里测试的这台小强实在是一台看起来简单而粗糙的试研样机,外壳据说是试制时剩下的,电位器中置还带来一些干扰,耦合电容也是用了两颗普通的红WIMA, 电源插座上连保险丝都没有,电路板也没有完全固定在机壳上,竟然还用了绝缘胶布来简单固定,总之内部够糟糕,但出来的声音确实如此——很不错,经得起原版小强的AB对比。不过据最近发给我的一些图片看,生产型使用的机壳内外都很工整,电路板也是双面镀金,电容对于一台IC为核心的耳放来说,也是补到出血,耦合用到了昂贵的美制M-CAP的MKP电容,退藕使用了四支巨大的美制思碧,TTC,UCC,飞利浦等的优质电容也随处可见,放大部分的日系电容被可怜得排挤到只剩四粒松下的CBB。电位器不是寻常的蓝壳ALPS,而是一种带屏蔽的金封货色,据说这个是YUHAN先生特别嘱咐和建议的——不过生产型的声音至今没有条件在我的系统上听到,所以就不好多说了,用料好了也许会更好? 这个只有让拥有生产型的人来说了。
   FK版的小强被YUHAN先生认为是向大众的听音取向的一种妥协——FK版小强在“末代皇帝”的电影原声里表现坂本龙一创作的那些配器不太地道的中国民乐风格的段落却十分精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FK版的音源适应性似乎好一些,在参测的机台音源上的表现出了音色上的差异,基本比较一致和稳定。但YUHAN原版在连接多数CD机时驱动低阻耳机(如MPRO) 电位器只能开一点, 而此时电位器会有一点偏音,另外声音质感的传达也会显得有点生硬(比如接米格LOGIC,但这显然不是米格的特点,连接其他耳放时没有这种问题,包括FK版小强),但连接FIREBOX这种专业声卡时就感觉声音很完善了——也许只能解释为最早的YUHAN小强就是为他自己的1212M声卡和hd580耳机打造的。
   耳机适应性方面,YUHAN原版的小强似乎偏高阻,驱动K240和240DF十分出彩,因为其原来就是为HD580设计的,所以没试森海耳机。而FK版倒是更适合M PRO,大量的传统古典曲目唱片的播放——无论是测试中的曲目还是和几位朋友随意聆听时的曲目都有上佳的表现,有人甚至声称听到了GULDA演奏的莫扎特25号钢琴协奏曲在耳机上的最理想重放。泽丰解释说,"生产型由于是按用户要求定制的,所以会向适应高阻或低阻进行调整"
   至于t2a再补充一点,原配的电压放大管——飞利浦5814a也许寿命很长,指标也不错,但声音真的不大好,至少这台是这样,有点模糊,又有点粗糙,还有一些怪异的音染色。美国产的GE-JAN的12au7帮助t2a成为了器乐作品中检验器材回放音色和形体比例的准绳,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其实对于懂得正确欣赏音乐的人来说,t2A是个难能可贵的好耳放。而T2A的一些优秀的声音特点,比如合情合理乐器音色表现(合情合理指必须考虑录音厂牌本身的音色特点和录音场所的音响效果),有利于鉴赏和识别的乐器形体比例的再现,以及完善的人声表现——比较忠实的表现各种声乐表演形式--除了比较极端的原声的唱法(比如“和平之声”),这些优点都被泽丰科技的FK版“小强”所吸收——应该说过去他们与清华吴刚的合作确实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比其他某些DIY品牌完全无视国内耳放大厂现成经验,闭门造车的行为要高明得多。当然这也得益于YUHAN原版小强在非商业化的状态下磨砺数年,几经改进所获得的坚实可靠的声音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经验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新的商品化的小强的制造者。
发表于 2006-10-5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好长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
FIREBOX不能算专业级吧...顶多半专业级...为何不找E-MU,ECHO,RME,创新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声卡来测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真的好长,搂住辛苦,回来再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泉州市
这么长的文章这年头不流行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疆巴音郭楞
看完了,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好长,先顶慢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GCC这贴贴你哪找呢?记得当时他还拍了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建议分章回写,每日一贴,来个十日谈比较合适,看得经常错行,再长点沙发就赶上换页了!!!!

小强几个版本推深海都挺合适的,声音对口,用了不少发烧元件,包括一对金色的电容,忘了啥牌子的,比大强的内容物要强多了。细节LZ都说了,不在敷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西城区
[s:24]老朱的东西总是欢迎烧友们多去试听的,建议北京的烧友多去听听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冗长的文章,不知所云的词眼。。。。

知道LZ本来打算发一篇毒文,但是很可惜,你的文字没有做到毒倒任何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要是我的话就写一个“爽”,一字胜过千言万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写文章和听音乐一样,太直白都是不妥,要有音染,形容词要多,要有想象空间才好
不过小强这名字实在不好,感觉太玩笑话,不严肃,不hifi
其实声音不错,却给名字害了---------个人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很专业,但是的确太冗长了,抓不住人。。。。。

GCC该打,居然把这么好的产品写“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石景山区
firebox也没有那么了不起吧??呵呵,不就是接口丰富功能比较多而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建议该文字投稿音响杂志。

这么学术的文字,实在不适合发在论坛。

大部分人包括我面对着屏幕,是看不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疆乌鲁木齐市
累累累.下次分段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下面是引用bbj2于2006-10-05 09:46发表的:
FIREBOX不能算专业级吧...顶多半专业级...为何不找E-MU,ECHO,RME,创新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声卡来测试...?

建议你听听再说,用的人少不代表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下面是引用DynaxGCC于2006-10-05 21:55发表的:


建议你听听再说,用的人少不代表不好
[s: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耳放及DIY卖场怎么发出评测的帖子。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
宏文, 发错区了, 没有横向对比, 还是一头雾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3-29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