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格伦·古尔德访谈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3 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市
格伦·古尔德
G. Gould
1932年9月25日,格伦·古尔德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在多
伦多皇家音乐院师从阿尔贝托·格雷罗,十二岁毕业,是有史以
来最年轻的毕业生。1955年1月2日在华盛顿特区第一次访
美演出,人们欣喜若狂。随即在世界各地演出。三十二岁退出
舞台,再也没有回去。但继续灌录大量唱片,从巴赫到勋伯格。
他的突然死亡震惊音乐界。评论家蒂姆·佩奇把古尔德所写的
文章合编成《格伦·古尔德文集》(’rhe Glenn Gould Reader),1984
年由Knopf公司出版。本书中的访记是古尔德的绝笔。我
给他寄去了一系列问题,他正在逐一回答。1982年10月4日
在多伦多去世。

杜巴尔(以下简称杜):好像许多钢琴家练起琴来都是欲罢不能,不仅
不敢放下不练,还怕走近钢琴。你声称自己没有非“练”不可的感
觉。你把练琴和演奏这两个概念分开,是吗?
古尔德(以下简称古):坦白说,我想不通,为什么谈到练琴就必然伴以
“欲罢不能”或者“强制”之说,换言之,大多数人把强制看成人与乐
器的恰当关系。我肯定多次谈过这件事,现在再谈,难免重复。可
是,在我看来,同钢琴的这种关系——同任何乐器都一样,不过,我
只能根据第一手经验谈谈钢琴——是一种触觉的奴性,每天非要
有8。10小时的运动锻炼不可,甚至后台都需要备一架,好让他审
核一下自己同钢琴的关系是否牢靠,才敢放心大胆地上台。我无
法说明这种关系和我本人的经验,或者说信仰,相去之远。
我讲个故事给你听。我小时候,对于当时市上流行的大多数
版本,像比晓夫的巴赫,或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都有指法,还有其他
莫名其妙的东西,深感不解。我常看那些指法,偶尔甚至试一下,
发现它们难得和我一直在用的或者要用的指法相符。我总感到惊
奇,居然有人出钱让他们坐下来给一首赋格或奏鸣曲加上一些不
必要的,甚至错误的(大部分刁钻促狭的)意见。
今天我还是这样,不能接受。我认为指法是看一首乐曲时自
然出现在脑海里的东西。如果要改,也是因为重点转移而改变了
处理这首乐曲的方式。
我给许多人——多半在现在这样的交谈中——讲过我对此感
到的惊奇,可是总觉得对方的反应是半信半疑,虽然不明说,有点
“干嘛不换个牛皮吹吹”的神情。
这么多年下来,尽管我坚持不在乐谱上加指法,尽管再努力也
回忆不起来有过这种情况,我被弄糊涂了,开始怀疑自己,这件事
会不会根本没有这么理想化(或者小事一桩,不值得记住,照你们
的看法)。大约六个月前,我碰巧走到存放童年和少年时用过的谱
子和其他旧物的地方,发现了一份最早学贝多芬《第四号协奏曲》
时用的谱子,那是我和乐团一起演奏的第一首协奏曲。
其实,这不是我学的第一首协奏曲。我学的第一首是莫扎特
的《加冕》。贝多芬《第四》是我第一次学来和乐团合作的乐曲,那
时我十三岁。
谱子破破烂烂,全是摺角,再穷的人也不会要它。不知掉了多
少页,用思高牌(Scotch)胶带黏上。边上和前后封页上写满莫名其
妙的六位数密码。起先,我看不懂。后来才记起来,当年多伦多的
电话号码还没有扩展到七位数,这些原来是班级和学校同学家的
电话。
反正我一页一页从头看到底,提心吊胆。其实,真的看到一二
处指法,或者几句被老师启发后提醒自己的话,像学生的谱子,有
时甚至专业演奏家的谱子上常见的“稍稍紧凑些,优雅地慢下来,
突然焦躁不安,天堂般地宁谧……”之类的废话,我也绝对不会
吃惊。
可是没有。除了碎页、思高牌胶带和电话号码,没有一个字、
一个指法、一个标记可以说明这份谱子曾经有人用过。要知道,这
是在我早年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份谱子,比此前此后弹过的同样篇
幅的乐曲花过更多时间练的一份谱子;如果能把跟着施纳贝尔同
弗雷德里克·斯托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弹也叫做
“练”的话。 。
我讲这个故事,只是因为它或许能让你们知道我对练琴的看
法一向不太正统。我每天实际花在琴上的时间在当时还不算异
端。我从不给自己规定时间范围之类的东西(除了上学、做回家作
业),但估计一天大约练琴3~4小时,这并不夸张。坦白说,我不
知道自己当时如何受得了,可是我生平只有那一段时间有一个比
较规则而刻苦的练琴日程。这也不奇怪,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累积
曲目、学新东西的阶段。
不谈从前的事了。现在以及整个专业生涯中,我练琴只是根
据需要,万一有需要,如果有需要,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练。而
且练也只是为了恢复巩固对乐曲的记忆,从来不是为了摸摸钢琴。
举个例子,从今天的谈话往回算,最近的一张唱片是勃拉姆斯oo.
10的四首叙事曲,三星期以前在纽约录的。录音前,我从来没有弹
过,甚至没有视奏过。而且只有第一首《爱德华叙事曲》(.Edward
Ballade)在音乐院时听同学们摸过,其余几首连听也没听过。(关
于我的曲目,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录音前两个月,作出决定后,接连6个星期,我不断研究这些
乐曲的谱子,对于如何处理逐渐心中有数。我发现最后一首特别
难,无从下手。它另有一种美,几乎像赞美诗。特别可爱的是勃拉
姆斯让想像力——其实是一种意识流——挣脱他的结构感和布局
感,这在勃拉姆斯是极其少有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难弹好。
我终于找到合适的速度,至于练的时间,我只花了最后两个星期在
琴上。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可能模糊了,可是这次花了多少时间,我
说得精确,因为近年来我开始记练琴的时间——什么事做过头都
没有意思。反正和平时录音前一样,平均每天一小时。有几天加
倍,因为第二天有别的事,必须参加编辑之类,不能练琴。那增加
的一个小时里,我就从头至尾多弹两遍(四首叙事曲长约半小时),
考虑一下要不要作些构思上的修改。
现在说说构思的修改,不用说,都是在驾车时或琴房里用脑子
反复思考后确定的。你说怪不怪,录音前6个星期里时间花得最
少的是练琴。录完音到现在已经3个星期了,我还没有碰过钢琴。
目前我正在编辑、混音,做的是钢琴以外,虽然不是音乐以外的事。
我计划大约两个月后再录些勃拉姆斯的狂想曲。录音前的准备过
程还会是那样。希望准备阶段的最后两个星期里,每天花一小时
在琴上。
杜:你可知道这听上去多么难以相信?
古:我知道,我知道这和常人的做法相反,但这是事实。
杜:停掉那么些日子,6星期,8星期,随便多久,回到键盘上时,不觉得
手指不听话,要花上几天来恢复手指的协调吗?
古:相反。当我回到琴上时,可能弹得比任何时候更好,这话是指动
作。因为支配动作的是形象。脑子里的形象因为没有搬上过键
盘,这时候最鲜明最清晰。没有因追求和键盘的理想关系而稍损
构思的纯洁性。
你要听的话,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录唱片时,我有意在开录前
48小时断绝与钢琴的接触。到录音室后也不碰钢琴,一直要等录
音师准备就绪,有人宣布“开录”。当然有例外的情况:如果钢琴
刚经过小修大修,我必须弄清楚换了些什么,弹时进行适当的调
整,对我的协调系数作些改动。不然的话,我尽量远离钢琴。结
果,“开录”常常是弹得最好的时刻,因为脑子里的形象此刻最鲜
明,受钢琴调音欠佳或其他现实的干扰最少。
杜:这可是有一个前提:对于在琴上演奏时所需要的一切配合都胸有
成竹,万无一失。
古:那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想好需要用到的各种配合,把它们定格,
储存备用,招之即来。这样做的结论是:弹琴不是靠手指,是靠脑
子。如果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没有理由需要苦练。脑子里没有
一个清晰的形象,世上所有的那些优美的车尔尼和哈农练习曲也
帮不了你。
2
发表于 2008-4-23 19: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这个翻译也太烂了……还不如直接英文了……
哈哈
不过还是谢谢l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4-24 18: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死GG,居然真的一边弹平均律一边哼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4-24 1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引用第2楼偶来咨询啦于2008-04-24 18:04发表的 :
死GG,居然真的一边弹平均律一边哼哼!!!
请问他弹什么不哼哼[s: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4-24 22: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普陀区
习惯了他的哼哼声了, 也算特色之一了。 有种他就在你身边弹奏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2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