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赋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

 关闭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5-2-28 1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柳州市
值得收藏 研究 学习
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5-4-4 1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LAN
感激涕零......
找抽纸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5-4-8 1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弦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把以弓毛擦奏琴弦引起声音共鸣的乐器统称为弓弦乐器,也就是常说的弦乐器。
   说起弦乐器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希腊神话中最喜欢摆弄乐器的神是阿波罗,他最擅长的里拉琴大致像个小竖琴的样子,是以手或者拨片拨奏琴弦的。专家们认定,里拉琴是现代许多种乐器的祖先,如吉他、弦乐器等等都是。实际上,我们至今未能查明弦乐器的确切由来。专家对此的看法也不一致。17世纪想象力丰富的古提琴演奏家约翰·卢梭,认为早在地球上最初有人出现的那个遥远时代,就已经有弦乐器产生。他说亚当在伊甸园中的林荫道上漫步,愉悦地演奏着手中的古提琴。美好倒是美好,只是未免过于异想天开了。我们根据常识推断,人类首先学会利用自己的嘴巴吹口哨,进而才会想到把一片树叶含在口中发声,才会想到吹笛子,吹排萧,才会学用手指拨弄里拉琴,手拨痛了,才想到代之以拨片。这之后,才可能出现利用弓毛擦奏琴弦的乐器。这么说来,在古代世界,在不同的区域,各自独立发展起来了民间广为流行的弓弦乐器,这些古老的提琴一般有六根弦,坐着演奏,琴搁在演奏者的左腿上。叫法尽管不一样,原理则是相通的。
   我们且来看看各地对弦乐器不同的称谓。民间传说把古印度的拉弦乐器“拉瓦那斯特隆”说成是距今五千年前的锡兰国王拉瓦那发明的,以后,慢慢传到西方去的;阿拉伯人声称他们的弓弦乐器“列巴布”是由摩尔人带到西班牙去,再流传到欧洲各国去的;斯拉夫人认为,自从远古以来,小提琴在他们中间就是一件真正的民间乐器,许多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的移民把小提琴带到意大利去,在那里,它获得了“手式里拉”的外号。可以看出,弓弦乐器是在许多民族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们的名称式样各各不同,容或相互间有借鉴与交流。但是,弦乐器发展成今天我们熟悉的这个样子,只是从16世纪下半叶方才开始的。
   那时在意大利一个叫克雷莫纳的市镇上,出现了许多手艺世代相传。以制造提琴谋生的家族。其中有个家族叫阿玛蒂,在提琴制造工艺上进行了许多变革。尼古拉(1596-1684)是阿玛蒂家族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弟子中最出色的是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斯特拉迪瓦里在1667年前后,开始自立门庭,在1700-1720年间制造了几把最佳提琴,有女高音般的音质。后来的提琴制造家大都采用他的制造方法,但是没有一个人在工艺和音质方面超过他所制造的乐器。其他著名的提琴制造家族还有瓜达尼尼和瓜乃利等。瓜乃利家族中最杰出的成员叫朱塞佩(1687~1745),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德尔·吉苏。他的名声仅次于斯特拉迪瓦里。帕格尼尼、伊萨伊、海菲茨和斯特思使用的琴都是瓜乃利·德尔·吉苏制作的。德尔·吉苏琴更加便于演奏,它的音质丰满、洪亮,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热情。但它的声音不如斯特拉迪瓦里琴那样有修养。斯特拉迪瓦里琴的声音更加有灵性、纯净、细致,有更多的音色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是16世纪所使用的粗笨的琴弓也逐渐地得到改善。到了18世纪末著名的法国制琴名师弗朗索瓦·土尔特手中,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琴弓的样子。
   在早期宗教音乐的伴奏形式中,弦乐器所占的地位非常不稳定,经常是可有可无、任意变动的。直到克雷莫纳人蒙泰威尔第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情况。蒙泰威尔第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建立了当时所理解的管弦乐队,并且明确了各类乐器形形色色的组合与效用。他在自己的歌剧作品中,把乐器划分为弦乐器和管乐器两组,把旋律划分为伴奏的和主导的两类。今天,尽管蒙泰威尔第管弦乐队里的乐器大多已遭淘汰,他为管弦乐队建立固定组合的作法,却保留了下来。大约在1640年前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开始加入管弦乐队,这两种乐器排挤掉陈旧的古提琴,为自己争取到更加牢固的地位,第一次确立了至今仍广泛采用的“五重”弦乐器组合形式,即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弦乐器是旋律乐器,均以纯五度或四度定弦,采用五度相生律。演奏半音时,音程紧密,如奏升C时,把按升C的手指紧靠D,以便求很大调的感觉;奏降D时,把按降D的手指紧靠C,以便求得小调的感觉。升C与降D并不相等,而对于采用十二平均律调音的乐器(比如钢琴)来说,这两个音是同一个黑键。在弦乐演奏中,半音还有大半音与小半音之分,即人为半音与自然半音。凡音名不同而有半音关系者为小半音,如E-F(咪一发),两个按弦的手指要靠紧,要有摩擦的感觉;反之,凡音名相同,因升降号而发生半音关系者是大半音,如G一升G(索一升索),两个按弦的手指距离稍微松一点,不需要有摩擦的感觉。这就是说,升发比降索高一点,其间的距离约为全音的九分之一。调性感觉说起来很枯燥,但是使用信当,在听觉上能够给我们带来贴切的感受。作曲家在写作转调时,心中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从小调转向大调,可能代表情绪从阴郁转向明朗。这就需要演奏者有足够的调性感觉,要让听众一下子就感受到情绪上的变化。
   小提琴小提琴的外形有点像一条猪腿,在指板上装着四根琴弦,琴弦一端旋紧在螺旋形琴头上,另一端跨过琴马搭在弦枕上,在腹扳两侧分别接刻着相向对称的斜体拉丁字母“f”形的洞孔,即“f孔”,弓在琴弦上摩擦运行发出声音,通过中空的琴箱从这对“正孔”内传出。从小提琴的英语外号fiddle中可以看出,小提琴是起源于民间的,一开始不大受重视,玩小提琴的人被称做fiddler,也就是二流子、不务正业的人,甚至是个欺诈者。英语中的成语fiddle-faddel的意思是无聊的事情,可见玩小提琴是百无聊赖时做的事情。
   小提琴的四根琴弦按五度调音,从低往高依次是g、d、a、e。最外边的一根琴弦调定为g音,声响紧张、激昂而富表情,有时兼具严峻、神秘诸种情感。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从这个美妙的音响开始的。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整个都是在这根弦上表达崇高的豪情,不过为了追求特殊的紧张度,将这根弦调高了半音。
   中间的两根弦(d和a),音响温雅一些,通常用来表达温柔、诗意、深情的旋律。罗马尼亚小提琴家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叙事曲》中,就有一大段d弦上的旋律,如同在凄凉地哭诉自己悲惨的身世。埃尔加献给新婚妻子的《爱的致意》又用这两根琴弦来倾诉柔情蜜意。最里边的e弦,清亮、华丽、激越,具有耀眼的光辉。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的主题,就是从e弦上喷涌而出。
   小提琴每根弦上的音响,都带有独特的色彩。这样就使小提琴的音响调色板丰富了起来。不过,小提琴是因弓毛的摩擦运行而发音的,因此,没有琴弓的帮助,这一切还是不可能的。琴弓与琴弦的接触点不同,再加上运弓压力和速度的变化,弓毛与琴弦角度的变化,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带来千变万化的音色。
   小提琴家把运弓的方法叫做弓法。运用不同的弓法,可以取得多种多样的音质和音色。因此,没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不对弓法进行深入钻研的。下面我们把常用的弓法介绍一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弓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弦乐器。
   分弓,是一次运弓方向(称作上弓和下引的运动只拉响一个音的弓法。它是一切弓法技术的基础。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始处,独奏小提琴进入时就是连续运用分弓,来达到紧张不安的效果。分弓达到极快的速度,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跳弓。门德尔松在《仲夏夜之梦》中烘托小仙女轻盈熙攘的气氛,弦乐用的就是这种弓法。用分弓拉奏完一个音后稍稍停顿一下,产生顿挫有力的印象,这种弓法叫做顿弓。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的进行曲乐章,就用顿弓来渲染昂扬奋进的情绪。与分弓相对,用一弓连续拉奏两个以上的不同音高的音符的弓法就是连弓。连弓体现的是平静、圆润和持续的音流,它把音符之间的棱角磨得像鹅卵石一样光滑。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就用连弓表现河水涓涓不息的流淌。
   把连弓与分弓结合起来,可以派生出许多种高难度的弓法,如连顿弓,就是在一弓之内奏出一大串音符,听起来这些音符又是跳动的感觉。维尼亚夫斯基的连顿弓十分辉煌,他仅用上臂,手腕僵直到刚直的程度,海菲茨在演奏《跳跃的霍拉舞曲》时,仅用上半弓就能够拉出长长的一大串音符,活像罗马尼亚民间杂耍艺人的表演,引得后来的小提琴家竞相模仿。
   小提琴的弓法细分还有许多,但是作为听众,一般能分辨出以上这几种也就足够了。因为小提琴表情达意的手段虽多,常用的却也有限,而且万变不离其宗。
   小提琴除了本身固有的抒情美质之外,还向其他乐器借鉴了许多技法,如左手拨弦即是一例。在乐队中,通常是用放下琴弓的右手拨弦。到了独奏家手中,则改为左手既要按弦,同时还要拨弦的繁难的技法。在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中,模仿吉他的左手拨弦颇出风头,听起来甚至有四根弦切切如急雨之感。小提琴还有所谓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前者是以左手手指虚按琴弦拉奏发音,后者是以左手食指实按琴弦,小指虚按琴弦,拉奏发音,其声如牧笛;连续使用,同样能达到如墓地中幽灵游荡的效果。马勒《第一交响曲》开始处,使用弦乐器高音上的自然泛音,刻划晨光痛微,阳光穿透高密的树叶丛洒在童话般的迷蒙维也纳森林中的景象。此外,把琴弓靠近琴马或把琴弓靠近指板,都会取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绰号狩猎的《第九首随想曲》,帕格尼尼注明要用琴弓靠近指板来演奏,寻求长笛的音色,再用琴弓靠近琴马演奏,模拟圆号的回声。
   在交响乐队中,弦乐器所占数量最多,而小提琴在其中即占有一半之席。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加起来,就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总数一样多。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主要来自于它在音域上的优势。
   中提琴就像是放大了一号的小提琴,也是按五度调音。它的四根弦比相应的小提琴琴弦低一个纯五度,其中有三根琴弦为两种乐器所共有,发音也完全一致。但是,中提琴的音响听起来和小提琴完全不同,中提琴比较沉着,带点鼻音,像是一位很严肃的学者在谈论严肃的话题。在乐队中,中提琴常常扮演内声部的主角,它总是支持着纵情高歌的兄弟姐妹,自己像个甘做默默奉献的人。中提琴在历史上一直不大受重视,即使像贝多芬这样善于开发乐器独特个性的大师,也满足于把中提琴保持在从属声部的水平上。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中提琴的热情。总有这样的说法,学不成小提琴的人迫不得已才转而改行搞中提琴。仿佛中提琴是件蹩脚的乐器,只配给庸碌无能的提琴家使用。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乐的基本的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这个创举也许激发了相辽兹的创作欲。28年后,也就是在1843年,柏辽兹写下了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是柏辽兹题献给帕格尼尼的带中提琴助奏的交响曲。但是帕格尼尼嫌独奏中提琴声部过于沉寂,始终未予问津。这部作品后来是由帕格尼尼的学生西沃里予以首演的。其实,《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柏辽兹惨淡经营之作,中提琴在里面扮演标题上的主人公,落落寡合,却有一肚皮说不完的心思。换了小提琴作主角,未免过于耀眼;大提琴呢,又过于伤感;中提琴则深沉感人正合适。这部作品在19世纪的中提琴文献中可说是独步一时。不过话说回来,中提琴在历史上地位较低,还真和自身有几分关系。我们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名师斯特拉迪瓦里的手中定型的。中提琴却没有这样的福气。中提琴的尺寸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大致的认同。不是你嫌我做的大了,就是我嫌你做的小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制琴名师维柳姆,曾经制造了一批音响丰满有力的中提琴,可惜由于尺寸偏大未得到好评,被束之高阁了。19世纪末,特蒂斯(1876-1975)奋起从事中提琴演奏事业,终生不辍。他设计制造了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算是给中提琴定下了一个相对合适的身材。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出大提琴是何时何地产生的。音乐史上形成的相当牢固的定见,认为大提琴源自古老的“脚式提琴”。这种“脚式提琴”装有六根琴弦。这些琴弦的调弦法各式各样,其中有一种近似于大提琴的调法。这种六弦古琴曾经长期和大提琴竞争排斥,但到如今只是在欣赏舒伯特所作《吉他形大提琴奏鸣曲》时,我们才想起它的辉煌的往昔。最早创造大提琴的名师,还没有十分确定地设计出这种乐器的正确尺寸,但是,他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大提琴的正确途径。到了斯特拉迪瓦里手里,他把大提琴的尺寸稍加缩小,找出了相互间正确的比例关系,确立了直到今天一直被采用的大提琴式样。
   大提琴的音响比中提琴低一个八度,四根弦发出c、g、d、a四个空弦音。大提琴的音域非常宽广,它的每一根琴弦都有其独特的音响色彩。它的低音区相当于深沉的男低音,音响极为饱满,有时简直有种粗硬的感觉。大提琴中间两根弦的音区,适于表达婉转悦耳、温暖和煦的音乐。最靠外边的琴弦,位于大提琴的高音区。这是大提琴最有特色的音区,表现狂热昏乱的情感、痛苦、懊悔、忧郁的沉思、昂扬奋发等等都绰绰有余。大提琴的最高音区相当于小提琴的一部分音域,只是它的声音更响亮、紧张和亢奋。在这些高音区演奏的泛音,具有纯净、清晰和迷人的特点。这从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里可以听到。大提琴在技术方面是十分完善的,但要想取得像小提琴那样辉煌的效果,得花费更大的力气。
   大提琴的琴弦比小提琴的琴弦长得多和粗得多,演奏者需要更大的力气才能把琴弦拉响。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提琴的琴弓比小提琴的琴弓稍短一些。不过如今,大提琴的琴弓与小提琴的琴弓已经完全一样。弓毛都是由马尾做成的,过去有部电影讽刺知识分子学非所用、脱离实际,片中老教授开口讲道:马尾巴的功能……,引起观众哄堂大笑。在此,做弦乐器的弓毛是其功能之一。不是脱离实际,实为讽刺入的人知识太少,才编出这样拙劣的笑话。
   高尔基讲到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在街头徘徊,听到了一种特别的、他从未听到过的音乐。从窗口有一种陌生的声音随着一股蒸气流向街头,好像一个健壮又善良的人在闭着嘴巴哼曲子。歌词虽然听不清,曲调倒似乎很熟悉。他坐在台阶上,猜想这是有人在演奏一种非常大和令人难过的小提琴,因为听它演奏心里非常难受。有时候它奏得那么有力,好像整幢房子在颤抖,窗玻璃簌簌的响。房檐滴下了冰渣,他掉下了眼泪……差不多每逢星期六他就到这屋子跟前去,但是只有一次,在春天,他才重又听到这大提琴的声音,——这一次,它几乎不间断地一直奏到深夜……
   低音提琴的体积几乎是大提琴的两倍。这种体大笨重、携带不便的缺点,阻碍了它成为舞台上的明星。本世纪初,俄国音乐出版商别利亚耶夫对斯特拉文斯基说:这笨伯只是在马戏团中才能偶尔见到。实际情况当然远非如此。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中,曾让世人领略了一回巨人的欢舞。更早些,莫扎特为男中音和乐队写下的著名的音乐会咏叹调《为了这只美丽的手》,就是用低音提琴助奏的。乔万尼·傅泰西尼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写的《音乐会大二重奏》灵活多变,富于弦乐情趣。尽管有这些值得示人的家当,低音提琴在弦乐家庭中仍然站在小数点以后。
   现代低音提琴装有四根琴弦,顺着与小提琴各弦相反的方向各按四度调音;在演奏技术方面,低音提琴已经日臻完善,凡是其他弦乐器做得到的,它也能够毫不含糊地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5-5-6 16: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包头市
买了音乐圣经才看到这个。。。早知道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5-5-11 12: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版主们能不能把中间的水帖删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5-5-14 2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株洲市
很好的贴...
心情平静的时候研究..
现在胸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5-5-15 04: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滨海新区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5-6-5 14: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神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5-8-17 16: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5-9-3 2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强!够我研究好一阵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5-9-9 14: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绍兴市
谢谢楼主的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5-10-7 1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怎一个强字了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6-1-17 12: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奉贤区
钢琴是平均率 提琴就是5度相声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6-2-13 11: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绍兴市
待我细细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6-2-18 00: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好文章,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6-2-24 18: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俄罗斯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6-3-16 15: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6-3-27 2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强顶  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以后要好好听古典音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6-5-22 2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
下面是引用北冥天于2004-07-16 13:37发表的:
拜读~~~~~~~~~~~~~~学到东西心情爽~~~~~~~~~
[s:2] xie xie lou z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6-6-18 21: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9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