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一段摘自罗曼罗兰所写的文字(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15 2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

   不过如何写也得注意,特别是对最伟大的艺术家来说,如何写与写什么做到了全面的协调。人要是看不出作品所用形式的创新,大概也不会看出内容的创新之处。对于一般形式主义的批评,我最反对的,并不是它只理会形式,而是它过分执著于形式,如蛆虫一样,除了咬着的一小块腐肉之外,一无所见。层次较高的审美评论,是环绕整个作品以至创作精神的评论。关于推动作品诞生的各种情操,我可以容许----虽则不无遗憾----略去它们的感性因素和直觉分析,因为到了精神领域,形式已经不是单纯的外在结构,它已变成超越个人的有机特,它与创造万物规律及其深邃的和谐合而为一了。在当代的贝多芬评论家之中,我可以举出两个例子:汉力希.深喀和奥古斯特.哈尔姆。他们两人都故意把关于贝多芬的研究,局限在纯粹简单的形式方面;然而对他们来说,这也是通向精神的一把钥匙。哈尔姆并不像深喀那样无保留地崇拜贝多芬----说也奇怪,他甚至不隐瞒某种嫌恶的感觉,其中掺合着知识良心不得不承认伟大成就的诚实敬意,但他从未怀疑过贝多芬初期作品清楚显示的优越性。这个受感情影响远少于受理性支配,自人从未真正爱过贝多芬,而且一生都本能地不想公平对待贝多芬的人,却认为贝多芬充分表现出“惊人的自律、周详、克制和审慎”。“不是狂飙运动。不吹嘘,不装腔作势!。。。。。。永不着限于表面效果。”这正是青年贝多芬创作精神的特点。若说有什么效果(真能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啊),那必定是来自作品最深的内层,“那是因为他创造的是庞大无比的音乐有机体。甚至他最早期的奏鸣曲,也经过缜密计划,而且他借以掌握的力量,是莫扎特难得表现过,海顿也只偶尔在最佳作品里显现过的东西。”

   因此,对贝多芬年轻时的作品,有两种互不相同却又能互为补充的意见。他同时代的音乐家,大都震惊于它们显示的灵魂,震尺于感情的强度与魅力。今日只着眼于形式的较高层次批评,在贝多芬身上最先注意到的是创造的天才。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本身都不够完整;因为实际上贝多芬内心有着两条平行的河流,有两股本生力量,一如套在他创造的战车上的两匹嘶马,他非要经过多年努力训练,才能学会怎样用稳定的手为驾驭它们,使它们步伐一致。这是双重的急迫需要:脱缰的自我的需要,和建造纪念碑的不屈不挠意志的需要。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9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