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2-12-22 22:30

复烧2年小结-动圈篇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2-12-22 22:32 编辑

【听而不思则罔】
    小洋人终于退烧了,怕自己记忆力衰退,赶紧码一波字记录一下这两年的烧路。这次复烧也有两年有余,突然有一瞬间玩通的感觉,这个倒不取决与金钱或者精力,更多是依靠思辨和体悟。在思考中听,听完再思考,则不倦不罔。君不见很多人器材进进出出,却连一只耳机都没有完整听过,又或者长年累月苦听,线材机器排列组合,来来回回,却百听不得入其门。听而不思则罔,与大家共勉。
【复烧两年留下的耳机】
【HD600铜环】    无需多言,留下了一只铜环HD600,手边还有一只早期瓦楞纸,之后再听黑盒,罗产,新新版便如同江水斯人已逝,HD600版版不同无需金耳朵也能发觉,铜环600的存在只是一个证据,证明后期版本的低频孱弱,中频粗糙,高频沙糯这些万人皆知的缺点,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对于没听过早期版本600的人,觉得600是影音耳机也好,金色大厅也罢,都非常合理,因为确实听到的是泥塑而非金身,还是M版的老话,每一版HD600都是森海对那个时代的注脚。经济学上来说,用料和设计,注定会为了量产而妥协,更早期的600展示出了更忠于原设计的全面声音,诚意上没打一分折扣,而后期版本一点点如刮骨取肉般的阉割,让人扼腕,不是初代真的有多好,考虑目前高昂的价格,没啥太多追捧的意义。至此HD600的含义如同007一样,成为了一个影史上绵延不息的代号而已。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HIFI耳机,是更好的解析,更正确的三频,还是更悦耳的调音,HD600教会我理解了HIFI耳机是一张门票。
    某天夜晚,如果你带上了某只耳机,用一张碟轰鸣了一个小时,三天之后,你在工作学习之余,还会回味那个去听了一场音乐会的夜晚吗?有的人根本不记得了,少数有心的人记住了那晚的声场解析三频,挑剔的人记住了那晚用电质量,电源线,耳机线哪里还需要调整,唯独就是没人记得那晚铜管反光映射大厅的水晶吊灯,大师颤抖的指挥棒,流淌着百年的音乐史诗,自己坐在前排,手里攥着一张发皱的门票。
   HD600的价值,就是你的每一张正版碟,他都能确保带你到现场,让你无需去想和听音乐无关的事情,只要有了一只HD600,你就有了一张终身门票,他不会浪费你每一分钟的听音时间,每一个版本都是如此。
【HD650】
    关于HD650/HD600之争,在我这里以早期HD600胜利完结。
    都说更好的系统HD650优势尽显?某种程度确实是。这两兄弟,我直推过,插过自己一路调教的小几万入门系统,插过长辈十几万的喇叭系统的胆前级,也插过AV展会接近三十万的顶级功放耳机口。必须承认每个阶段,二者都有令人赞叹的提升和美感,但我始终无法真正喜欢HD650的声学理念,那是一种教育感和冷静感。与生俱来的老道权威让我无法爱上这个亦师亦友的伙伴,更多的是尊敬和随之而来的历史终结的虚无感。正是因为HD650调音美学中的某种完美,让我每每听久了,都有一种近似终结的绝望,HD650都发出这样的声音了,那我玩耳机还有什么意思呢?
【T1 一代】    T1系列很像HD6xx系列,代代不同,但是代代在当下那个时代都很“正确”,是拜亚顺应历史调音变迁的展现。密度真实,动态自然,声场规整,线条健美,结项刚好,一切都是一个“正常的好耳机”该有的样子,不是怪物超旗舰那种追赶箱子的巨大空间感,不是怀旧暖突大结项的模拟味,不是高解析没厚度的现代声,也不是日系结项微小的高级显微镜声。
   2022年了,在密度(厚度),动态,声场,结项,音色这五个维度里,能做到T1一代均衡度的动圈可以说几乎没有,若不是真的经历过,我也不敢相信自己能下这个离奇的结论,这世界上竟有这么多狂人,所以做个特别规矩的普通人居然成了一件稀有的事情。拜亚是这样一种对声音的理解,守正出奇,方能不疾而徐,2024就快到了,转眼就是百年,多么美好平凡的百年啊。
能在股市赚钱的人太多了,牛市人人皆股神,能在股市里持续赚70年钱的人太少了,股市里学会不做什么,比学会做什么难得多,毕竟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说回T1系列,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我非常拒绝拥趸用最标准的人声,最正确的声场,最自然的动态等等去描述T1系列,若是细细考究,可以说这些评价个个都和T1不沾边,但是你想在动圈大耳里找一个综合比T1系列更加“靠谱正确”的选择,目前好像也并没有,哪怕号称大号Beats的T1 三代,也是声场结项动态密度非常正的大耳,阴间的只有调音而已。
【关于新老耳机的思辨】
   我留下了比较多的老耳机,但不希望大家被误导,认为老耳机好,有模拟味等等。留下老耳机的原因更多是反抗消费主义的陷阱,经典的老耳机,其实除了声音不错之外,耐用度Durable也是一个重要设计考量。说白了,很多到现在二三十年屹立不倒的老耳机,在设计初期就不是快销品的思路,而是尽可能挖掘产品质量和材料寿命。
我相信很多人家里有一台30年前的蝙蝠电风扇,熊猫彩电,春兰空调等等,这些上古的产品用着上古的技术,可是就是用不坏。其实当下的声学技术,复刻出一个磁通量更大的升级版铜环HD600,DT880,可以说太容易了,但是复刻出来的产品,音质又好,三频又经典,大家都退烧了,谁来买下一代pro max plus ultra 呢?不是厂家做不出,要吃饭的嘛。
如今的耳机圈子更加像高端手机潮玩手办圈。当下的耳机设计思路,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Hi-End去努力的,使用寿命必须严格把控短,单元技术必须严格挤牙膏,调音必须给你留点”上升“空间。这个在其他电子产品上无可厚非,但是在追逐极限的烧油群体里,我觉得已经失去了发烧的意义。
这是我留下老耳机的主要原因,除了调音够经典之外,我知道曾经有那么一群设计师,不考虑下一代产品销量如何,不考虑单元技术是否超前,必须用上最好的材料和最大的耐心,打磨出一款他们觉得没有遗憾的作品,虽然现在看硬素质远远不够了,但是我经常能听出里面艺术般的诚意和反复调整的思虑。调音完成度这个东西,听久了自然有感,并不是开脑放。
【耳放的选择】
   我是一个石机党,不用胆机是因为太耗费精力,光是配对就足够折磨,低端胆机一般坑较多,所以也不推荐,高级胆机具备的清澈温暖的模拟味确实是石机不具备的,但可以通过胆前级去调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说回石机耳放,目前除了P750U,RKV等少数之外,主流耳放都绕过一圈,惊雷大气刚强,SPL清澈刚猛,Violectric细腻乏味,GSX寡淡快速,高登GAX暖厚稳重,旷世CMA明快硬亮,HDVD820框架严谨,拜亚A1油润有志,大部分使用下来,都各有优劣。
耳放的选择是个相当复杂的大工程,如果只是追求发烧的乐趣,耳放可以是最不重要的一环,也可以是最重要的一环。不重要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推力合适,品牌搭配不偏激,经典耳机所承载的调音本意都可以轻松地表达出来,基本不会出现把HD650推成DT880的情况。又说他重要是因为不同耳放对于每一款特定耳机(不是某个品牌,而是所有独立型号的耳机)的相性匹配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若要找到最优解,请一一排列组合去吧。根据我的经验,过分的追求排列组合,只会让你陷入无穷的迷茫之中。
思来想去,对于耳放的搭配,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省心的选择就是官配,虽然官配耳放性价比都较低,但是不可否认至少能将耳机带到一个不偏颇的境地。若是有时间和心力且锁定了主力耳机的情况下,最好把主流耳放全部尝试一遍。
   经典耳机与经典耳放的搭配,还是相当值得参考的,比如ED11搭配湖人V200,就古典的音色与动态,是一个相当中正爽亮的参考。HA430+HD800s,大气宽松饱满的程度,也是高阶搭配的标杆,比如CMA15+大乌,也是味道中和耐听度高的好搭配。
【耳放与HIFI迷思】
   耳放对于声音的重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话题,耳放与耳放之间的体质差异往往比不同品牌的耳机与耳机之间还要大得多,可能这也是造成同一个耳机听感千变万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大部分耳放都需要分立运放“重构”声音,所以“重构”的好坏上下限,可以到一个比较离谱的地步。
   用一个例子解释这个问题,比如某音仿制的旗舰耳放,乍一听比正版家的小弟V200要好不少,透明度更高,推力更大,解析清晰,素质细腻。但是听久了之后,我发现一个非常恼人的问题,这个仿旗舰耳放的中高频结项完全是压缩而重叠的,如果说V200的高频声场是一把圆形的大伞,这只仿旗舰的耳放就像是一个尖而细的巫师高帽子。结项压缩,混乱重叠,听久了如鲠在喉,索性赶紧换到V200,虽然一耳朵糊了,但是头顶声场彻底宽松舒服了。
    再一个例子,比如高登的GAX EVO又或者惊雷的HA430,都算是大气中正偏金字塔的声音,健康饱满没话说,但你总觉得声音是在一个上下限封闭的“场”里发出的,低频没凿穿地板,高频没冲破云霄,倒不算憋屈,但是非常“不Hiend”。
    而在一个冷门的妈都不认识的耳放上面,我找到了这种Hiend的感觉,这个耳放叫做Corda Rock,是一个东德的作坊做的,销量十分有限,在欧洲hifi圈子还算出名,而Rock系列是他最低端的铅笔盒耳放。这个耳放解析一般,密度很低,一听就是入门的机器。但是推力很大却不燥热,速度一般乐感弹性却很足。最搞怪的是,整个“发声场”无边无际,绝对不会成为耳机的掣肘,结项宽松自然,略微有些放大,异常舒服,高低频延展也没有任何限制,基本随着耳机而发挥,如果说有什么耳放像一根推力巨大的透明导线,我觉得Corda Rock绝对算一个。对比GAX EVO,V281,HA430,他们就像高清电视,清晰度拉满却有明显不真实的限制感,而Corda Rock虽然糊,声场结项却宽松到像真实世界。
   耳放与耳放之间的诡异差异,就是如此巨大且不可理喻,而且基本和价格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这些差异,科学HIFI的教徒并没有从数据指标上给出什么解释,甚至两个“科学指标”不相上下的耳放,听起来差异大到像佛跳墙里吃出个汉堡。
   不同的放大电路架构里塞上不同的运放,重构出来的声音差异,再搭配上千奇百怪的耳机,在声场,密度,定位,结项,乐感,燥感,拟真度,音色,环绕度,透明度上面,以目前的技术,根本不能用什么“数据”和“指标”去量化-----这是一个细思恐极的事情,HIFI到底是什么高保真?先腌渍再晾晒再水煮再油炸最后撒盐腌渍一遍的什么鬼东西?我们玩了这么久耳机,到底是被耳机玩了,还是被线材玩了,还是被那台不显眼黑黢黢的耳放玩了?
   如果说多音,频响,瀑布,互调,失真,动态这些像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真正描述声音的科学指标就像宇称不守恒一样遥远,科学HIFI并非错误之路,只恨诸君走的太慢!
【金耳朵是否可以训练?】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建议一些目前只是沉迷与器材排列组合中不得其解的烧油,不如多去做一些专业测试软件训练,这个过程漫长而不可感知,可能前99天还没什么大进步,第100天某些频段差异就清晰可闻了。
    记得2012年刚开始烧的时候,我只是对低频敏感,慢慢从分辨低频量感到质感到动态到微反差,那时候年轻,耳朵听力肯定更好,却几乎分辨不出耳机中高频区别,脑子里只有刺激与不刺激两个选项。中间退烧几年,入耳听多了,期间发炎两次,右耳受损严重。
    复烧至今,在高频上训练了一阵子,已经能较准确的分辨不同耳机中高频延展,微反差,动态等等。而如今的耳朵听力已经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年纪大绝对不是阻止你在发烧上不断学习的因素,我认为50岁之前,只要保护好耳朵听力,反复训练,听音能力一定在不同程度上有进步。
线材玄学也是和听音能力呈正相关的,很多线材无用党,大可不必智商税云云,训练好耳朵,哪怕借一些好线材,免费嫖来听听,没有钱财的损失,我相信你也会在某一刻大呼,换线如换机(开玩笑)。还是那句话,科学HIFI没有可证伪的研究清楚音质还原各环节对于听感的强因子之前,目前最实用的仍然是老套的耳朵收货原则,而且最好是训练过的耳朵。
    天底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哪怕你在“玩”一个兴趣爱好,也要为此付出专业的努力。

【浅谈对音质有重要影响的周边】   以下都是本人偶然或者隐约间发现的,并不一定正确或代表正确方向,供大家参考即可。
1. 耳机线的头尾可能重要过耳机线材本身,买高价线可能就是买高价头尾?2. 某些型号耳罩的区别如同换耳机,这个毋庸置疑。(点名DT789系列,HD4系列,Final全家)3. HIFI数字线音质仿佛不与价格成正比,廉价线未必输高价线。4. HIFI数字线需要屏蔽,且顺序头尾可能会影响音质。5. 电源线会影响系统音质,但是如果前面都是市电的话,个人觉得没那么重要,反正好电源线也不会把噪音变好听。6. 避震,镇压物,确实貌似对声音有影响,但看耳朵身体血糖状态,性价比极低。7. 有概率能听出保险丝的区别,只听出过几次,不做评价。8. 发烧的尽头可能是锡焊,毕竟所有器材通路都是机内线-锡焊-过机线的无限循环,听说直接把耳机线焊死在单元引线上会明显提升音质。9. 以上所有周边的影响度,都不如你当天的身体状态。醉酒,疲惫,心神不宁,压抑,忙碌等心态下都不建议欣赏HIFI,放松心态,调整血糖,整理思绪后,听到的才是真正的音乐。
【其他型号一瞥】虽然其中某些型号我的看法和主流不尽相同,但也不做解释,权当一乐。
森海塞尔:HD580贵妇,HD25刚强,HD560S细狗,HD660S顶耳,HD700暗刺,HD800瞬态
铁三角:M50X老实,M70X挑剔,MSR7阴柔,R70X蒸馏水,AD900萌煳,AP2000ti电离,ADX5K透明
拜亚:DT880分层,DT990临场,T70钢丝,DT1990金属,DT900PX干厚,T12粘滞,T13能量
JVC:DX3日系胶片,DX2000木碗之巅,SW01耳边驻波,SZ1000音箱耳挂
Denon:D1100萝卜,D5200浓厚,D7200闷素,D9200竹淡,D7000原木
Sony:Z7凉白开,Z1R索尼声,SA5000嘹亮年代
AKG:K420素雅,K450庸俗,K240S润人声,K501油画 K701奶油,K702清甜,K712黑人问号
Grado:SR80收音机,SR125老爸的开盘带,SR225开盘带裂了,SR352金属弹跳,RS1E金嗓子
Focal:乌托邦 俗气到反乌托邦
FAD:Sonorous3日式庭院,潘6昭和迷宫,D8K大师水彩
Technincs:DJ1200坚定自然,T700温柔一刀
极致:Spro极致的爽快,DSP极致的低频,ED8极致的高频,ED11 极致的音色 ED15极致的调音
Hifiman:HD560一团,Edition XS战术后仰乱杀,Ananda米米饭饭味道,SUSVARA油油腻腻, 动圈到此为止,下一步可能是淘点冷门平板静电姑且玩着,并且期待我国声学领域再走快点吧,相信未来是ChinaFi的。
安音收藏lox(2022)

KnockKnock 发表于 2022-12-22 22:39

点评简明扼要

jerry_glay 发表于 2022-12-22 23:13

有点意思

清风扬 发表于 2022-12-22 23:41

Akg没有601?差评

Xsa 发表于 2022-12-22 23:54

susvara为何归入动圈?

Talala 发表于 2022-12-23 00:29

哦?人不在广东吃咖啡了?
有进步,描述到位准确多了
之前因为600、650一说就撕
那时候很不雅观呐

RacingAK47 发表于 2022-12-23 00:59

收藏+拜读{:4_102:}

废墟提琴手 发表于 2022-12-23 01:32

“铜管反光映射大厅的水晶吊灯,大师颤抖的指挥棒,流淌着百年的音乐史诗,自己坐在前排,手里攥着一张发皱的门票”,这画面感绝了

sydtiger 发表于 2022-12-23 07:28

收藏+膜拜这形容词词汇量{:4_116:}

guoshixu 发表于 2022-12-23 07:44

难得的好文

guoshixu 发表于 2022-12-23 07:46

怎么写一篇,账号就冻结了?还想点看头像看看大佬以前的大作呢

laqi 发表于 2022-12-23 07:53

有意思

xifan1981 发表于 2022-12-23 08:36

写的很好 真实

woshikugu1 发表于 2022-12-23 09:09

赞~~

落花萧然 发表于 2022-12-23 09:12

都不去听现场
不知道真的乐器是什么样的
不知道真的空间感是什么也的

单纯说器材
没啥意义

几许时光。 发表于 2022-12-23 09:22

可以的很强势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2-12-23 09:25

清风扬 发表于 2022-12-22 23:41
Akg没有601?差评

哈哈哈哈,收不到,收到了再说说。

zealote 发表于 2022-12-23 09:41

交流一下,金耳朵的训练我觉得不是在训练耳朵,而是在“训练”大脑,大脑会对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只让你“听到”筛选过后的重要信息,而训练的作用其实是在强化那些信息的“重要性”,告诉大脑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2-12-23 09:55

落花萧然 发表于 2022-12-23 09:12
都不去听现场
不知道真的乐器是什么样的
不知道真的空间感是什么也的


声装这个因素满重要的,香港艺术馆和深圳大剧院的声装就是完全不同的走向,一个类似深海走金碧辉煌,一个类似akg走空灵回响,适合的乐团尺寸也不同。听钢协还是喜欢香港艺术馆。当然国家大剧院还没听过,应该是天花板级别吧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2-12-23 09:59

zealote 发表于 2022-12-23 09:41
交流一下,金耳朵的训练我觉得不是在训练耳朵,而是在“训练”大脑,大脑会对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只 ...

是的,耳朵听力肯定是慢慢下滑的,但是不妨碍在四五十岁前还是能累积对特定频段的感知度。而且一但训练完毕,相当长时间都会很敏感,直到有点忘记,其实比较像是一种特别的记忆力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复烧2年小结-动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