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看了论坛里大神关于NAA串流光电分离的帖子,不觉明历。想自己试一下,但是之前有几个问题没搞明白,求教。
解码是mojo, 数字界面是雅典娜SE。
1.由于mojo的USB界面很烂,无奈只能用数字界面同轴输入。看了几个改装贴都是树莓派USB或i2s直接输入很牛逼的内置异步界面的DAC, 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条件换很好的DAC.请问在这个方案中,树莓派是否可以连接雅典娜SE做异步转换,再同轴输入DAC呢?linux是否对雅典娜的蕊片cm6631a免驱动?如果可以,hqplayer上output选项显示的是NAA还是USB driver athena SE?
2.方案上要通过无线网连接路由器,再用网线连接光电转换机,也有直接用电脑连接光电转换机的。请问这里路由器起了什么作用?在NAA的方案里是必须的么?如果不想无线连接的话,是否可以用插网线的交换机代替?
3.电的问题.方案中树莓派,两个光电转换机都需要用到线电,路由器则不用。如果将数字界面放在树莓派与DAC中间,是否意味着这4个用电器的波纹品质决定了DAC的电压摆幅?现在雅典娜还在用DC接内部的滤波器,感觉也很狰狞。相比于xmos确实在高音上更精细,少了毛躁感,但同时声场和解析也被劣质的滤波削低了一档。如果按方案中的观点,那么这4个用电器是否需要同一波纹品质的线电呢?或者是手工换掉雅典娜的滤波,应该怎么样选择?
4.关于电是否干净,我一直对光电转换机方案的初衷缺乏足够的理解。以目前的设备(数字界面)来看,声音背景已经足够干净,尽管我理解理论上USB供电的问题,但实际上我听不出任何底噪。起初我以为是我的耳机系统限制了放大,于是我连接了音箱,但还是找不出这套净化USB供电方案的初衷,因为箱子出来的声音也很干净。也许是我的听力不够灵敏。任何投入我觉得成本应该和感知提升相对应,如果投入了,最后发现声音还是原来的声音,那就意义不大了。那么这套方案究竟是因为理论缺陷派生出来的呢,还是我在对于音源背景的感知和理解上有什么缺失?
感谢解答!提前谢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