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final B1,论什么样的hufi,才是真正的好hufi?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12 15: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
想说的没说完,上个帖子抛砖引玉,却彻底歪楼了。
那就新开一帖,继续聊聊,为什么我觉得Final B1是个可以退烧的好塞子。
又聊聊,什么样的Hufi 才是好Hufi。

说起Hufi,大家首先想到的的关键词是什么?氛围?听感?还是Hifi的反义词?归纳一下,应该是:重听感,低素质。对吧!所谓雾里看花,越看越美。
坛里有位烧油发了张对比JVC FW01和FW1800的帖子,说起了Hufi,还用了莫奈的画来形容FW01

好看吗?印象派大师的光影色调,当然好看。当我觉得不太适合用来形容耳机。因为耳机是回放工具,首要的其实是真实。对吧!音乐中的艺术氛围,就该是卡拉扬(撒盐)的手、鲁宾斯坦指尖的轻柔,或是歌者对每一个音的处理。而不应该在回放工具中展现——因为无论你的耳机/音响系统多么“艺术”,如果不能纤毫毕现音乐家对声音细节的处理,就不能称之为好的回放工具。
所以,真正好的Hufi首先就不能是低素质,因为我们看的就不该是画,而是照片。
所以,对于听音乐来说,雾里看花其实是不美的,因为我们要看的就是那朵花的颜色、细节。雾,太厚了,也太脏了。然而,如果不是雾中看花,而是看一个什么都清清楚楚的画面,就美吗?就像用高像素拍一张景深非常小的照片,从近景到远景,什么都清晰可辨。美吗?如果构图、光影美妙绝伦,那当然也是美的。但更多的、应该说在音乐会现场中,更多展现的其实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美。
例如在协奏曲中,最常见的用大提琴低沉的泛音(虚)来烘托小提琴明亮的音色(实)。
所以,只有虚当然是不行的(就像大多的低价塞子,听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
只有实也是不好的,点名批评CM2000Ti,素质似乎可以,但几乎听不到什么泛音,每个乐器都像是独立的,没有呼应(有人认为这是透明度……无力吐槽),这也是很多人批评CM2000ti高频太硬的原因。
所以,有些器材以砍泛音的方式来营造高解析的假象,是得不偿失的,往往让音乐失去了呼应,以及流畅感,只剩下了一耳朵的震撼。这也是大多器材不耐听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这才是我的要求:三频健康(这是基础啦,不多说),解析要高,纤毫毕现、泛音充沛,如水荡漾,虚实之间的过渡还能层次分明。
这就是好Hufi了。糊、糊在哪?不在声音的轮廓,而在泛音的充沛。如风拂面,如水荡漾。那水,还应该是清澈见底的。

有这种耳机吗?当然有。Final B1就是这样的一个近乎完美的Hufi耳机。
听小提琴,举例《魔鬼的颤音》这张专辑里的《钟》,如此高速的运弓,都能听到每个音色的变化——弓和琴弦相交,压的那瞬间的声音是实的、相对有些“刮耳”的,具有明显的颗粒感和实体感,弓离开琴弦的瞬间声音是更虚(润)的,泛音开始蔓延。简单的说,我能听到一个很短促的复合音中的细微变化,这代表了非常高的解析。而当三角铁的声音出来时,那声音不是“叮!”的一声,而是“叮……………………”,这清亮的泛音,足足蔓延了大半个声场,为你眼前的空间渡上了一层闪亮的金色。这就是Hu的精髓了。
更多就不说了,推荐这耳机的人也不在少数,吹爆的也大有人在。当然,其也有缺点,就是听流行不太好。因为这是一个彻底偏向古典、器乐的塞子,人声不是不好听,听听爵士现场或歌剧都是极好的。就是对流行不太友好。
对我来说,则是一个可以退烧的塞子。


照片有不是《魔鬼的颤音》,但穆特的这张专辑也是极好的。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29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